《弟子规》到底说了什么(组图)
2011-10-24 11:56:00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封面
郭文斌近照
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宁夏作家郭文斌的新书《〈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中华书局2011年7月出版),引起读书界关注。郭文斌祖籍甘肃,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等。长篇小说《农历》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日前,郭文斌应海南省作协之邀前来海南讲学,海南日报记者就《〈弟子规〉到底说什么》采访了郭文斌。
《海南周刊》:当下有关《弟子规》的书已经非常多,您为什么还要出这本书?
郭文斌:中华书局出版社在做了市场调研之后,发现市场上有关《弟子规》的书,大多是直译型、知识型的,还没有一本究其精神实质作深入探讨,特别是从实践层面服务当下生活的书,他们知道近些年我在学用《弟子规》,并以其为例学讲安详,就动员我写了这本书。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给我出的第一本书《寻找安详》卖得很好,半年内就重印三次,而《弟子规》和安详本身又相得益彰。
《海南周刊》:在诸多训蒙养正读本中,您为什么独对《弟子规》情有独钟,花这么大的功夫去推广它呢?
郭文斌:《弟子规》和安详能够互相印证,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单就我的儿子来讲,他曾经非常焦虑,而且叛逆,但自从接触《弟子规》后,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有点“入则孝,出则悌”的味道了,现在回家能够给爷爷奶奶洗脚,主动承担家务,生活用度非常节俭,而且乐于助人。他曾经和同学关系很紧张,现在能够和睦相处,最重要的是他本人从一个怨气冲天、愁眉苦脸的人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海南周刊》:您差不多用一半的篇幅讲实践《弟子规》的六个原则,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您为何一再强调“落地”的原因?
郭文斌:一个理论,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它永远只是一个理论,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弟子规》是一个非常好的药方,但只有在我们依此用药之后,才会产生作用,否则,它只是一个药方而已。因此,面对那些对《弟子规》说三道四的人,我会先问他们一句,您实践过吗?如果没有实践过,那就没有发言权。
一粒种子,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否则,它永远是一粒种子;一个面包,只有我们食用它,才能变成我们的能量,否则它跟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这事实上就是知和行的关系。因此,我在拙著中讲,《弟子规》是供我们“行”的,不是供我们“学”的。因此,《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确实如此。
《海南周刊》:《弟子规》只是清代一个秀才写的用于教育儿童的训蒙读本,属于传统伦理规范范畴,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我们还需要毫无保留地完全继承并遵守吗?
郭文斌:实践证明,它非常有效,前面讲过,我的家庭就从中受益,我的儿子就从中受益,还有周边的很多人,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它的效用,因为它本质上讲的是“根本快乐”的规律性智慧。
《弟子规》所讲的,就是让我们善待呼吸,善待心跳,让它保持到一个妥善的状态,和谐的状态,健康的状态,安详的姿态,因为它是幸福和快乐的前提。如果我们一定要说凡是现代的就是先进的,那么,请问,近现代社会,有谁发明了一种文字,超过了汉字?有谁写出了一部哲学著作,超过了《道德经》?有谁写出了一部心灵学著作,超过了《六祖坛经》?
《海南周刊》:如果按照《弟子规》去做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能否立足?
郭文斌: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按照《弟子规》去做人,他肯定是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真正的竞争力是爱,而《弟子规》正是成全人的爱力的。如果我们承认没有哪个人会拒绝母亲,我们就会承认没有哪个人能够拒绝爱。既然没有谁可以拒绝爱,那么,拥有爱力的人怎么会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呢?我有一个朋友,当初想方设法赚钱,但是一直没有赚到钱,后来他跟我一起学用传统,不到两年,一位老板就把一层楼给他,让他成立一个文化公司。因为他用传统思维解决了老板用经济思维无法解决的烦恼。
《海南周刊》:您在长篇小说《农历》中,大量引用了《弟子规》等蒙学经典,也引来了一些评论家的批评。
郭文斌:作为一个职业编辑和作家,我何尝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但最后我还是坚持这样做了,因为在我心目中,好作品首先要具备能够让读者醒来的品质,就像一位母亲为了把孩子唤醒顾不上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符合韵律一样。在银川,有一位名叫楚文的热心人,一次买了两千册给陕甘青的学生义捐,就是看到了《农历》是一本生活化的《弟子规》,方便孩子们直接参照做人。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