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3|回复: 0

毛泽东批示:《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9-8-2 11:07 编辑

毛泽东批示:《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

2008年08月29日 10:21   来源:新华网   





1953年,魏巍在朝鲜战场和朝鲜儿童在一起。新华社发
   
著名作家魏巍2004年资料图片。中新社发张宇摄
        编者按:著名作家魏巍于8月24日晚7点12分在北京301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8岁。魏巍1920年出生于河南,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在创作方面,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曾经广为流传,并入选中学课本,影响过几代读者。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魏巍的另两部作品《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谁第一个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是作家魏巍。

    最可爱的人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这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周恩来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C·马尔科娃在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小职员家庭里。家境连年的贫穷,很早就使未来的诗人、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觉醒起来,抗议笼罩在国民党社会的不公平……魏巍的这些特写作品现在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一篇散文,为人民子弟兵树起一座英雄丰碑

    一篇散文,为人民子弟兵树起一座英雄丰碑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中外引起了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原因在哪里?它的创作经过是怎样的?我第一次听魏巍讲《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背景是在1990年8月17日。这一天该文中提到的“活烈士”李玉安来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甲1号魏巍家。此时我正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任主任,是魏巍培养起来的文艺战士。他打电话让我前去陪客,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魏巍端详着这位身穿中山装、满腮白胡茬儿的老人,惊喜地说:“李玉安同志,想不到你还活着!”李玉安激动地说:“活着,活着,这不来看你啦!”两位老战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魏巍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南逃之敌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112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

    松骨峰是美军争夺的要点,在这里守卫的是112师335团1营3连,他们打了最悲壮的一仗。美军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名步兵向3连进攻。我3连官兵用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打败了美军无数次进攻。最后,3连仅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坚守住了阵地。师指挥所听到3连在松骨峰的壮举时,所有在场的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战斗结束后,112师师长杨大易去了3连阵地,看到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牺牲的我3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事后,杨大易将3连阵地的情况告诉了前来采访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访了3连阵地。

    魏巍说,他当时要找3连幸存的官兵采访战斗的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讯员。后来,他找到了一营营长王宿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都是王营长流着眼泪向他讲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便奉命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他开始抓紧时间写出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松骨峰战斗的场面在他脑海里频频出现,激励他不得不动笔。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蹦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跳出来的。”魏巍越说越激动,他几乎忘记了接待客人。他说,我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感人。在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一天多时间就完成了。稿子写好后,交给《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宋主编看后首先被感动了,当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共提到了13位烈士的名字,由于当时战场的特殊情况,谁死谁活很难了解清楚。后来,出现了两名隐功埋名、含辛茹苦、为国奉献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1990年8月的一天,原志愿军355团给魏巍打来电话,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他来老部队送小儿子参军,想见一见魏巍。这才有了今天李玉安来到魏巍家,两位老战士叙旧交谈,回忆当年松骨峰战斗和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

    魏巍谈了创作经过像亲历一场战斗场面,此时才想起喝水。他给李玉安续上一杯茶,自己也呷了几口,疑惑地问:“这么多年了,你为什么不来找我?为什么不来找老部队?”李玉安这才讲述了当年在朝鲜战场负伤后的情况。当时,李玉安胸部负了重伤,昏迷六七个小时后,被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司号员救下了阵地,3天后由友邻部队送往野战医院,做了开胸手术,才幸免一死,后来又转回国内治疗。伤愈后,因伤残复员到老家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在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默默苦干了几十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算幸运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错了。这次要不是小儿子想当兵,我也不会来麻烦老部队,更不会来麻烦你了。”李玉安朴实、敦厚,实话实说。魏巍听了十分感慨,动情地对李玉安和我说,李玉安是1946年参军的老兵,在解放四平、天津和渡江作战中,多次立功。但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绩。复员到地方40多年,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那时他月薪不足百元,要维持8口之家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从来没有向政府和老部队伸过手。他不仅在战场上是“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是“最可爱的人”。会见结束时,魏巍把一部精装的长篇小说《东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赠送给了李玉安,并在书的扉页上题写了:“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又详细地询问了李玉安现在的家庭情况,热情地安排他吃、住、行,还向李玉安的老部队和家乡有关部门,专门写了“活烈士”李玉安的英雄事迹,建议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和落实复转军人、伤残待遇等问题。

    三部长篇小说,唱响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三部长篇小说,唱响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魏巍先后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为: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巨著《东方》、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写红军长征的长篇巨著《地球的红飘带》、反映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火凤凰》。创作时间的顺序是自然形成的,按战争时期排列起来,应是: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整体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魏巍创作长篇小说《东方》,开始是在1959年到河北省邢台驻军187师代职写作的。那时,我正巧入伍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团里欢迎新战友的大会上,我代表新兵发言并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走,报名去》。到会的师政委周树青回师部向魏巍介绍有个新兵叫王石祥,是个乡办中学教员,已入了党,和学生一起应征入伍,代表新兵发言很有激情,还当场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魏巍对能写点东西的新战士特别关注,非要亲自见见。于是,第二天我被领到师部见这位大作家魏巍。过去只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就要见到这位仰慕已久的名人了,我心情非常激动,又有点腼腆和紧张。待我这个列兵向面前的大校首长敬礼时,扬起的右手有些颤抖。魏巍亲切地让我坐在他身边,深邃的目光透过近视眼镜温和地望着我。听了我的情况汇报后,魏巍对团政委说:“这个小伙子不错,要培养他搞文艺创作,就把他放到红2连吧!搞创作没生活不行,首先要当好一个兵。”这样,我一直在红2连生活、锻炼了六七个年头。开始,连队的紧张生活忙得我没时间写东西,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师政委和魏巍同志不断地到连队来看我,问我感觉苦不苦、累不累。开导我:“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了生活一定能写出东西的。”还指示连里领导适当地给我一点业余时间搞文艺创作。每天晚上班务会后,班长总要我拿出当天写的诗歌念给大家听,战友们纷纷传抄,挺受欢迎。我写的诗歌大都是在行军路上、演兵场上朗诵,有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团里新闻干事把我写的较好的诗不断投递到军内外报刊,经常在《战友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及《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两三年工夫,我写的诗稿装了一大麻袋。师政治部选编、打印了我的诗集《兵之歌》,经魏巍和师政委推荐,寄给了时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著名诗人田间同志,经他审选、编排了目录,推荐给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就是1964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本诗集《兵之歌》。应该说,是魏巍同志引导和帮助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魏巍在我师创作《东方》,待了好长一段时间。节假日,我有时请假去师部拜望魏巍首长,他还执意留我吃饭。我一个列兵哪敢和首长一起吃饭。只记得有几次,我和师部公务员一起去邢台城里为首长买过稿纸。

    长篇小说《东方》,创作的时间较长,前后跨越20年。后来“文革”,魏巍也受了冲击,被迫停笔数年,“文革”后才陆续完成。当1979年《东方》出版后,魏巍及早签名寄给了我,此时我已从连队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搞歌词创作。我先读为快,感到格外亲切、动人。读后曾写过一篇学习心得,发表在当时的《战友报》上。

    《东方》的显著特点是,作者不仅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包括主要的战役和战斗,而且巧妙地把统帅部和基层指战员联系起来,把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联系起来,把前方和后方联系起来,把国外和国内联系起来,驾驭全局,精心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背景广阔,气度恢宏。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魏巍动用了他全部的生活积累。他不仅三次入朝采访,还先后深入冀中农村和北京长辛店二七车辆厂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人们读后不禁掩卷惊叹:这本书里有多少令人喜欢、令人景仰、使人深思、使人怀念的英雄、优秀人物啊!著名作家丁玲在《我读东方——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写道:“……《东方》是一部史诗性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从《东方》的七十几万字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是比较清楚的,对约二十来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其个性也是比较分明的。作家花了很大的精力科学地组织起这部长篇,笔力始终不懈,感情贯穿到底。这在只有一般文学基础,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是难以达到的,即使与魏巍同时代、功夫较深、有成就的作家也不是随便能够达到或超过的。”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

    《地球的红飘带》描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艺术地再现这个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魏巍不满足于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活,除进行大量采访外,曾先后两次沿着长征路线深入考察。这时我被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工作,知道他1983年踏访长征路脚崴伤后,拄着双拐继续探访当年红军走过的栈桥。他是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编织《地球的红飘带》的,这为我们年轻的部队作家树立了楷模和榜样。这部长篇小说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从湘江战役写起,中经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与四方面军会师、过草地、巧夺腊子口,直到哈达铺整编,差不多反映了长征的全过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间描写沿途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自然环境的严峻和险恶,革命领袖的睿智和胆略,红军战士的忠贞和无畏,党内斗争的尖锐和复杂,敌人营垒的凶狠和倾轧,无不历历在目,真实感人。尤其可贵的是,小说众多的人物,包括我党我军的高层领导人和普通指战员,国民党的最高统帅和地方军阀,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聂荣臻在“序《地球的红飘带》”中写道:“读完全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的形象,写得很像、很活。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获人生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

    《火凤凰》主要是写几个知识青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走的人生道路。他们之中,有的锻炼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有的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洒在祖国大地上,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青春诗篇;有的则堕落成了革命的叛徒、民族的罪人。作家站在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关注着青年一代的成长,期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生的一代能够从作品中塑造的同龄人身上受到启迪,获得借鉴,以懂得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青春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闪闪发光。魏巍在年逾古稀的日子里,更加关注年轻一代的未来发展。他在与我的几次交谈时,反复讲到“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魏巍为青年们写的《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等文章,曾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长篇小说《火凤凰》,是魏巍以独特的方式同当代青年展开的亲切对话和心灵交流,是他的涅槃之作,绝唱之作。

    红杨树,一位抗日诗战线的勇士

    红杨树,一位抗日诗战线的勇士

    魏巍是一位文艺创作的多面手,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评论、传记及戏剧、电影文学剧本等,但他最早是以写诗入手的,如长诗《黄河行》,就是这位生长在黄河之滨的大河之子,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年轻时就写诗,可以说从未忘情于我的诗歌女神。而我的诗歌女神在人民命运面前,也从不闭起眼睛无视这大地上的忧欢。”

    1938年底,魏巍“抗大”毕业后,就随军开过黄河,踏上了炮火连天的晋察冀抗日前线。十多年血与火的考验,以枪写诗,以诗作战。他用“红杨树”的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敌后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的诗作,出版了《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等诗集。解放后,他虽然以写散文、长篇小说等为主,但也将诗的激情融入美文中,他的语言文字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著名诗人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谈到:魏巍长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过着流动的战斗生活。他的感情纯粹是战士的感情,如在《蝈蝈,你喊起他们吧》一诗中,通过战地生活的描绘,刻画了革命战士美好的心灵:

    ……

    你可曾看见,在他们的梦里

    手榴弹开花是多么美丽

    战马奔回失去的故乡时怎样欢腾

    烧焦的土地上有多少蝴蝶又飞上花丛

    呵,蝈蝈,你喊起他们吧

    在升起笔直的青烟那边

    早饭已经熟了

    ……

    在硝烟迷漫的战地,魏巍的诗却写得充满憧憬、如此美丽。同样,在长达两千来行的《黎明风景》里,也是从灾难深重和悲壮斗争中看到了梦中的曙光:

    从来太阳。

    不怕黑夜苦重;

    它前进的道路,

    不会变更。

    只要你怀着黎明的信念,

    向前走去;

    太阳啊,它愿和勇士

    携手同行……

    他是一个呼唤太阳的“黎明鸟”,他的抗战诗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内容上,不直接写战争残酷,在黑暗中歌唱光明;从形式上,突破了顺口溜式的“豆腐块”。他的诗清新、浪漫、有人情味儿。由他主编的《晋察冀诗抄》,对我们这一代建国后的诗作者影响颇深。我就是背诵着擂鼓一样的抗战诗,走上军旅诗歌创作道路的。

    2008年是中国人民不平凡的一年。魏巍却患了肝癌。我惊闻后曾几次到医院看望过他,他表现得很平静、很坚强。最后一次去探视是6月29日,此时他患病已有半年之久,已腹水不能进食。相见时,他神志还尚清楚。他感动地说:“前一段时间,北京军区司令员、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都在百忙中来看我了,这是党、祖国和人民、军队对我的关怀,我十分感谢。”他问我最近有什么新作,我说为抗雪灾、抗震、北京奥运会等写了些诗和歌曲。他欣慰地说:“好啊!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你还是要写出像《兵之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十五的月亮》那样的作品。”接着他拿出2008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魏巍文集续一卷《新语丝》和续二卷《四行日记》,亲自题字、签名赠送给我。他说:“至今还把我选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还给我出书,这是中国作家的光荣和幸福。这一届北京办奥运会多么好哇!以后要多写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我们的国家正走向一个鼎盛时期,多难兴邦,多事也要兴诗啊!”

    没想到他在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那一晚,溘然去世。他是在满天礼花、遍地歌声中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黎明的。我像失去父亲一样地悲痛,流着泪又默诵起2004年1月16日为祝贺魏老84岁寿辰写下的一首诗《魏巍是一座山》:

    魏巍是一座山

    硝烟里山巅长出一棵“红杨树”

    鏖战《两年》结出硕果满园

    《黎明风景》亮起曙光片片

    山泉流出《不断集》

    夕阳推出《红叶集》

    号角鼓点一簇簇激情

    燃烧的火焰

    魏巍是一座山

    炮火中松骨峰上浴血奋战

    第一声喊出《谁是最可爱的人》

    让世界瞩目令一切侵略者胆寒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一串串赞歌挂在无数英烈胸前

    魏巍是一座山

    山谷回荡长篇“三部曲”

    一条《地球的红飘带》

    长达二万五千里

    诠释“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只腾飞的《火凤凰》

    再现死灰中的“凤凰涅槃”

    一组群雕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好儿女雄踞于三千里江山

    魏巍是一座山

    一座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的山

    一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山

    一座镌刻着镰刀斧头旗帜的山

    一座永远属于最可爱的人的山(北京日报石祥)

(责任编辑:王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4-20 05:33 , Processed in 0.1229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