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17|回复: 0

《了凡四训》语解--心想事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 17: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1-6-2 17:26 编辑


《了凡四训》语解--心想事成



此生见到本文是缘分,你赚大了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危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途径。

  《了凡四训》,语解精编,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

  第一篇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著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

  第二篇接著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著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第四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总而言之,‘了凡四训’,虽曰‘四训’,其实是一气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确确实实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若能细心阅读,融会贯通,则人生困惑可解,进一步力行实践,则创造全吉无凶的人生,也就指日可待。

  

  立命之学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

  母亲认为: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己,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成后一技在手,也可完成父亲的心愿。

  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作官的念头,而改学医术。

  有一天,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他告诉我说:‘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是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

  我只好告诉他原因,并请教老人姓名与府居。

  老人说:‘姓孔,云南人。得有“邵子皇极经世”正传,命该传你。’

  于是我就接孔老人回到家里暂住,并将情形告诉了母亲。

  母亲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并屡次试验老人的命学理数,竟然无论巨细都非常灵验准确,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话,开始读书,准备考秀才。

  孔老人便为我起数算命说:‘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二名,提学考试得第九名。

  到了次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名次也确实都符合老人的预言。因此我就再让其为我卜占终身之吉凶祸福。

  孔老人算定的结果,说我某年会考上了第几名,某年补上廪生缺,某年当贡,而后某年入选为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即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而无子。

  从此以后,凡碰到了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老人的预言所料。

  孔老人还算定,我命中注定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能升为贡生,但当我领到七十石之时,上司即为我呈文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老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结果还是驳回补贡的呈文。直到丁卯年,上司发现考场里我出题的预备卷,作得很好,不忍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贡职,计算所领之廪生米,粮,又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

  从此我更相信:‘升官发财、迟速有时,富贵在天、生死有命。’的命运理数!对人生从此心灰意冷,淡然无求了。

  后来入燕京服务一年,终日静坐,也懒于读书求进。

  回南京后,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座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云谷就问我说:

  ‘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

  我说:‘被孔老人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说:‘人若不能达到无心、明心之境,难免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若被阴阳气运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我还以为你是圣贤豪杰呢!’说完云谷哈哈大笑!

  我问他说:‘一个人的命运,能改变得了吗?’

  云谷说:‘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都不是乱讲的。说谎是释迦的大戒,圣贤岂会骗人?’

  我说:‘孟子提过,求起来能够得到,必需自己作得到的事;道德仁义能够力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

  云谷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则就算用尽心机,也是双头皆空。’

  云谷又问:‘孔老人到底算你一身命运如何?’

  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

  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官场中的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

  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子嗣之事。世界上的人,是享千、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轻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称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则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成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著、骄傲改成谦虚、懒散改为勤奋、残忍化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古有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了悟立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那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经坤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白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云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

  他又说:‘符箓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心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情空之刻,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

  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里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灵,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似光、似无’的境界,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为远,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有价值的行为。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要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之念头自己都没有感觉,类似画符之时,空灵难言之境则道必可得,心灵而福至矣。

  从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

  至此以后,终日小心行事,便觉心安理得与前不同。往前放荡忧郁六神无主的状态,到此变成了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景象,既使处于暗室之中,也都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碰到了有人骂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己巳年发愿,到了己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已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划上一圆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等,有时一天里就作了十几件善事,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有二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圆满达成,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再行一万件善事之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从此就备置笔记本于案上,名曰‘治心篇’,交待门人,凡所行善事,务必登录,晚上则设香案于庭院,祷告天地。

  内人见所行善事不多,经常耽心的说:‘以前在家乡,互助行善,三千之数很快就完成,现居衙门中无善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了神灵前来指点说:‘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粮租,一事即可抵万,功果可完。’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须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即刻计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是否可算是以一抵万的善行。

  刚好有位禅师自五台山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万,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足可抵万。’

  于是我就捐献薪金,拜托禅师回山时,代办请一万僧人吃饭之事,以表诚心还愿回向。

  孔老人曾算我五十三岁必死,我并未为了此事祈祷,或发愿添寿之事,而那一年也平安无事的渡过,至今我已六十九岁了。

  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天命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命运更不可能不变。

  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总之,人的命运虽然不可知,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作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也不可趾高气扬;如果家世望众,也不可自鸣得意;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己复礼,则德可进,道必可得。

  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若一日安于现状,自认自己没有过失缺点,自以为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则不进就是退。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会有道德不修,事业不发达者,都是为了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一生。

  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为人应该经常颂读,并勤力恭行,才不会枉度一生,荒废时日。

  改过之法

  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其人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的准确,这种事在左传、国语诸书里,都有许多记载。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上,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谈到改过,‘知耻近勇’是第一要素。

  试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

  人若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著别人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惭愧了!

  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作到知耻则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过错,天必降给大的灾难,犯的若是小过错,则会损及现世之福报。

  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个人就是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周密,作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像一道‘波率’,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这也是鬼神无所不在,人必须要有敬畏心的原因。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时有人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则尽去千年黑暗一般。

  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

  人生无常,肉体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灵魂想改过也不可能,有人从此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有人从此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萨也引渡不了。超拔之事但凭自身己意,一但无常身逝,何日重生为人?清夜深思怎能不怕?

  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与决心’。

  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因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奋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速与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与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则如易经所言:‘风雷增益’之象,风起雷动干脆俐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人若能俱备上述‘改过三要’,知过能改就像春日逢冰,必能消失瓦解。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个阶段,作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

  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方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的方法,很难达到改过之法。

  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

  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他养己怎能心安?再加以水深火热锅鼎之苦,必痛彻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贵,就算山珍海味,吃过了也不一定能滋养身体,蔬菜素品尽可充饥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当成化尸场!折损自己的福份?再想血肉之类必有灵性,与人同体,未能修养大德,使之像亲近小孩那样的亲我敬我,已属惭愧,怎可再残害生灵,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则必见物怜惜,下不了手,而达到改去杀生之习。

  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也一样,就像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牵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们也没啥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再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更没有怨天尤人之修养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求反省,如此一来,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消自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维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

  总之,杀生、发怒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其他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细细思考,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再产生。

  一般而言,人的过失虽然有好几百种,但归根究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必逐样检讨名、利、色、货诸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一尘不染,就像太阳当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所谓‘本立道生’之理。也是最正确的‘心上改’之法。

  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去摘。

  心上改之法,即在治心,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是最好的方法。若作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

  能治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治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喜,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或梦见圣贤提拔引接,或梦飞步太虚,以及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消过灭罪,行而有征之象。但不可因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

  吾辈凡夫俗子,过失较猬鱼身上之刺一般还多,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

  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态,听到了真理大道则不高兴,有时施恩反招憎怨,或梦见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于经常发唠叨等...上列种种都是自作孽之相,为人若有了上述情况,应该即刻发奋图强,改过向善以免自误。

  积善之方

  古时有一妇人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打听其祖先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人头地。

  孔子也称赞舜之大孝说:‘舜必能流芳千古,子孙兴旺。’上述之论,确是言之有理。

  再证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

  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于是就依言作今人所说‘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祖父官号,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而犹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因此才息怒。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饿也再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

  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也作到刑部侍郎,次孙也作到四川廉宪,都是出了名的官职,其后裔也都兴旺不衰,官运亨通。

  明朝英宗时期,福建猖乱,百姓从贼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恐滥杀无辜,因此先设法取得贼党名册,凡没有参加匪党组织的人,即暗中给予白布和小旗,教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插旗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救了万人的姓命。后来谢之子孙有中状元、当宰相、中探花等...满门得享富贵。

  又厦门有林姓人士,母亲乐善好施,常作馒头供应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个,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母亲也照给不误,而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道人知其诚心救人,就对他说:‘我吃你的馒头三年,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坟,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目。’

  后依言点葬,初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从此不断出贵,福建至今还有‘无林不开榜’的譬喻。

  还有冯琢庵太史之父,冬天清晨到学堂时,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冻僵,就即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他穿上,并扶起回家救治。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韩琦作你的儿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外号为琦,以作纪念。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山中读书,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崇叫闹,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他翁姑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来自缢,我从此有人代替,可以转世投生了。’

  应尚书听到了此语,就即刻卖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张其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他家。

  她母亲发现了笔迹不同,有点怀疑,但继之一想:‘书信就算假,银子总没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才对。’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妇改嫁。后来她的夫婿总算回来团圆。

  应尚书后来又听到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破坏了此事。’另鬼说:‘那你就找他算帐啊!’鬼说:‘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为将来阴间尚书,吾怎么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时,必捐献粮食救灾。遇到了旁人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还有常熟县人徐凤竹,其父颇为富有,凡是碰到了饥荒,总是捐献粮食以赈灾救贫。有一次就听到了鬼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秀才作到了举人郎。’连续几天唱个不停。

  此年徐凤竹果然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从不弛怠,举凡修桥补路,照顾过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

  后来又听鬼神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举人直作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作到了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初为刑部主事,常往狱中探查案情,遇有无辜枉狱之人,即签报案情给主审官,待开庭时,主审官依此案情审问,无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一时百姓都说尚书廉明公正,而屠公却从不居功。

  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辖治之下,四海之广,百姓众多,必有许多枉狱之民,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详加调查以平枉狱。’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指点说:‘你命中本应无子,今减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赐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禄。’

  过了不久,夫人就怀孕了,后来接续生了三个儿子,名叫应埙、应坤、应竣,都是当了大官。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

  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行至一村中,见一寺院破漏,观音佛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钜,恐怕难予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经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损坏,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虔诚心意,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子孙,汴与圣芳,都真的作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有无辜之重犯为了求生,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情过节,并亲身侍奉他,他若肯接纳,则我就可能平反获释。’他的妻子流著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他家里,她即亲切招呼,并告诉他丈夫的意思,愿意过给他作女婢。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转呈案情,尽力而为。

  后来案情大白,犯者无罪获释,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来当丫头,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按规矩收纳。

  后来他的儿子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以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等之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而枉费苦心。

  譬如一般人常说:‘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某人为恶而家门却昌盛。’而误解俗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无稽之谈。

  其实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颠倒是非善恶准则的错误观念所造成。不可认为善恶报应是骗人的说法。

  就以真善与假善来说:

  打人骂人、贪财妄取,一般人都认为是恶;敬人礼人、廉洁有守,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其实这些行为,都不一定就是恶或者善。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他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恶?

  正确来说:‘有益于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私利,则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

  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那么什么是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呢?

  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作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依此类推衡量,则社会上荒谬颠倒的现象,还有很多。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不为媚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

  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愤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善又有阳善与阴德之分。

  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

  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

  因此古人劝人:‘勿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赞。’

  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

  总之,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暗之分罢了。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偿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偿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

  因此说:凡人行事,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

  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宽贷,过份称赞别人而迷人神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而这些正是一般凡眼俗见所言:‘好心被雷亲’的原因。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

  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较。过了年,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为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提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妃,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僧却只派了徒弟代办而已,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乐意服务?’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于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以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持,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布施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布施其人,而像没有其人。布施了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布施出的心,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钱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只半善而已。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簿却只几张而已。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只几张的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廿多岁,那来如此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

  又问:‘善录何以会比恶录重呢?’

  阎王答:‘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采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

  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

  河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

  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顷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著想之善举,都是作别人所不愿作,忍别人所不能忍难能可贵之善,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大。

  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行善的道理跟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

  1、与人为善。2、敬爱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等十法。

  1、何谓与人为善?

  先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鱼,看到鱼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轻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处,而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自下水捕鱼,凡是碰到了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

  试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语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潜移默化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

  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著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2、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以异于禽兽几稀?’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3、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斧沉舟的勇气决心,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互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则就是宝贝。

  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4、何谓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戒他人,以解开迷惑。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5、何谓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助,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

  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6、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条筑堤防,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7、何谓施财作福?

  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

  一般人当然做不到此种境界,还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为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做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则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旷神怡,而消除其他过失。

  8、何谓护持正法?

  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予化育成长,难予脱离凡尘三界,难予维护苍生,救渡众生。

  因此,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宏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9、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长官上辈,凡是年高德重、长辈、上官都要敬重。

  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必恭必敬。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

  10、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此种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的‘有恻隐之心’。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

  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当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以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恻隐之心。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珍惜勤俭,就跟造了杀生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范,尽量避免。

  总之,积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予一一例举畅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项方法推广修持,则万种功德都能完成的。

  谦德之效

  易经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他,以帮助谦虚之事物。地的道理也一样,高处之山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补低陷的地方。鬼神对于骄傲自满的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

  易经一书,挂著六十四条大原则,分述三百八十四条小道理,戒慎警惕之词占三分之二,只有谦卦之六条道理,全部是赞颂之词,难怪俗语常说:‘谦受益,满招损。’

  试看清寒之士,将发达成名之前,必都有一段谦容可掬之时光。

  辛末年,有同乡十多人,上京赴考,其中以丁宾的年纪最小,但却也最谦虚。

  我告诉朋友说:‘此人今年必中考。’

  朋友说:‘何以是得。’

  我说:‘惟有谦虚者必获福。看他们一班人之中,只有他信实厚重,没有轻浮的样子;只有他恭敬温驯,虚怀若谷,不跟人争面子,也只有他受辱而能忍耐,听到了毁谤而不辩;人的修养到了此种地步,天地鬼神都将保佑他,那有不发不中的道理。’到了发榜时,果然被料中。

  还有浙江秀才凭开、山东冠县赵光远,以及夏建所...等人,都于连考不中之后,大改初年骄傲自负的坏脾气,而变成谦谦君子,然后考中的例子。

  因为上天若拟赏赐其人,未发福之前,必先打开他的智慧,慧根一开,则虚华自实,淫威自敛,其福自至。

  江阴有张晨严,其人博学多才,颇有盛名,甲午年参加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恼羞成怒,竟然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有一道人在旁微笑,张君却又牵怒此人。

  道人就开口说:‘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吧!’

  张盛怒说:‘你又没见我的文章,怎知不好?’

  道人说:‘听人家说,写文章必须心平气和,现在看你破口大骂的样子,心极不平,气极不和,怎么可能写出工巧的文章呢?’

  张君不知不觉就屈服,转而请教道人。

  道人说:‘考试也靠命运,命不该中,花再多的时间也无用处,必先改变自己。’

  张问:‘既然是命,又将如何改变?’

  道人说:‘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后道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则人生没有什么求不到的事。’

  张问:‘我是贫穷之人,如何行善积德?’

  道人说:‘善事积德,都由心造,常存善心侍人接物,则功德无量。譬如谦虚的修养风度,并不用花钱,你为何不反省,责备自己不够程度,不够谦虚,而只责怪考官呢?’

  张君从此猛然醒悟,即刻日日行善,时时积德,到了丁酉年,有一次梦见了自己走到一栋高楼里,捡到了一本开榜的名录,但榜上却有许多擦掉的空格,他好奇的问身边的人说:

  ‘这是什么名册?’

  旁人答:‘是今科录取的名册啊!’

  又问:‘为何又刷掉了那么多人呢?’

  旁人答:‘阴间三年就校正一次,须积德与无恶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处被擦掉之人,都是本来榜上有名,因为刚做了刻薄的恶行,而被刷掉的。’又说:‘你三年来谨慎修身,可能会补得此缺,应该自爱。’此年张君果然考取了第一0五名。

  由此看来,俗语说:‘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寸有神明。’是有原因的。

  人生在世,吉凶祸福,如何趋避,确是系于一念,人若能紧守一念之善,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谦虚的抑制自己,则天地鬼神必能时时照顾维护,以荫我人福祉。

  人若自骄自满,恃才傲物,恃强逞能,不但没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小的福气,也享受不了的。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绝对不会自毁前程,自拒其福才对,何况也只有谦虚之人,才能容纳别人的教导,也才有人愿意给他福慧,而受益无穷,这是一般人为了生活所应俱备的观念。

  佛家有言:‘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人能立志,像树立根,立定志向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动天地。因为造化惟心,成败在己。

  孟子也说过:人若能扩充自己的德性,将各人祈求功名富贵的希望,推及于众人,与人共享,与人同乐,则人生自必无忧无虑,和平安祥。

  可惜一般人为人处世,追求功名富贵,都只是一时高兴,一厢情愿而已,兴之所至则行,意兴阑珊则止,缺乏恒心,缺乏眼光。

  因此说:凡人修身之命,必须有恒,立定志向,广积阴德,加被十方,则命运也就拘束不了人。


(转自学佛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1:50 , Processed in 0.1396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