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4-1-5 18:59 编辑
楞严经讲记第五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讲的没错。找不到结的根本所在,看不到结怎么解啊?第二义门:前面讲的第二决定义。第一个决定义是审查因地心与果地觉是否一致;二个决定义是审查烦恼根本。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他鉴定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包括法会大众中跟他差不多的那些人。有学声闻:也就是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虽得如是多闻善根:他这个多闻第一连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都望尘莫及。这样的人真是绝无仅有。名为出家:名义上出家了。犹隔日疟:「疟」就是疟疾,过去这种病叫瘴病。怎么「隔日疟」?这是比喻。初果罗汉还要七返人天,才能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也就是他们仍然有很大的束缚。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大慈」是对佛的敬称,「沦溺」是指六道众生,就是好像掉在苦海里一样。今日身心,云何是结:打开窗户说亮话,我当下这个心到底结在哪里呀?从何名解:又怎么样叫解,要怎么样个解法。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阿难虽然是世智辩聪,烦恼习气重,可是他无量劫以来不落三恶道,是他最大的优点保住了他——他特别有慈悲心。起心动念为别人着想,特别是想到未来的众生。这在很多经典里阿难都是这样。「不落三有」,三有就是三界,欲界、无色界、有色界,分说为六道众生。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阿难请法感染了大众,那个眼泪流得像下雨一样。「翘诚」,我上次讲过这个法。老鸟寻找食物回来喂小鸟,小鸟那尾巴是不是翘得很有劲啊?尾巴翘起来了,脖子伸得长长的。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佛为他们这种诚心所感动,同时来讲,阿难都知道未来世,佛何尝不知道未来世啊?《楞严经》特别强调,在末法时代要读《楞严经》;《法华经》特别强调,在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要读《法华经》。第五个五百年、末法时代,是不是就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啊?全部给我们赶上了。好好想一想,我们在这个时候像这样大规模地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这意味着什么。这个法已经再三再四讲过。 「出世因」,是不是指因地心(悟后进修)呐?「将来眼」,不要解释为未来眼。「将来眼」就是「出世因」,「出世因」就是「将来眼」。当然讲未来眼也能讲得通,做为未来人修行的指路明灯。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这是描述佛的相好。地球在南瞻部洲的一个小岛,南瞻部洲在海边有一个大陆与海水相接的部分,这个堤坝上长的都是阎浮檀树。流经阎浮檀树间的河流所产的金沙,在娑婆世界里最殊胜,其色赤黄,带紫焰气,以此光色来比喻佛的相好。在这里以金色来比相好,是比喻真实,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佛出世就是真理的化身,真理的标志。 摩阿难顶:这是表安慰,带有拔苦之义。没有关系,马上给你传大法,是起这个作用。但是现在这个摩顶竟被误解、误用、误信。如果摩下顶能成佛的话,谁来这修行干吗呀?那么多佛菩萨干什么睡大觉啊?观世音有千手,你十尊佛不就是万手了,何况无量佛?我们这里来几个佛摩一摩顶,当下不就成佛了?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有形有相的万法是不是无明妄想所变现的?有没有哪个世界不是佛世界啊?这就要用智慧来观照。「六种震动」,击、震、吼、动、起、涌。先有击,声音持久地回旋是不是震?那么越来越大,是不是就变成吼了?这是表力量,动、起、涌是表形相。起呢,动的力量更大了,往上升了,动是点,起是线。这涌呢,就是从中间往四面涌,从四面往中间涌。点、线、面、体发挥更加广大。表佛当时讲经的一种气氛,使大家生起殊胜心,也能得到一定的福报。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微尘如来」方便讲为已经成佛的古佛,究竟讲为十法界任何一法。「住世界者,各有宝光」,这就涉及到心电感应。有情与无情是不是互相都有吸引力啊?是不是各有宝光从头顶出呀?这表道交感应。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当下你这个宝光与万法都在道交感应。《妙法莲华经》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有光对万法是自然的加持。大家明白了这个六种震动和现宝光吗?不要单纯地理解为当时无量的老古佛冒出到祇陀林来了。讲《楞严经》不能靠依文解义,异想天开,讲得天华乱坠的,到最后你还不能自圆其说。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一即无量,无量即是一。无量的佛、无量的菩萨、无量的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树木华草,与佛都是道交感应。这是「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法会大众已经明白了一即无量这个法,并不是他们看到什么光来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这是诸佛在定中与阿难沟通。这表明什么问题呀?我们只是一个心。一切的万法心都是通的。佛为了教化阿难,还曾经神通加持阿难以天眼来看四天王天,去阅览这个娑婆世界。 在佛法里,不可以随便用神通来教人,但在关键的时候也不妨一试,该出手时就出手。包括我们有时在梦中、在醒中、在定中,我们会感受到佛菩萨来教诲我们,也感受到过去世中的亲人来跟我们沟通,也感受到过去世中的冤亲债主通过他的神通来干扰我们。这都很正常,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心。这样来讲,就使阿难更加坚信眼前释迦牟尼所传之法。诸佛异口同音讲这个法,坚定他的信心,破除他的疑惑心,减少他的逆反心理。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使你轮回生死的就是你的六根,不是其它东西。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使你六道轮回的是六根,能让你成佛成菩萨的也还是六根。好坏都是一个东西。什么因缘法,什么自然法,是不是都是戏论法呀?其实就这么最简单的法,却搞得我们晕头转向。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太低等了?我们犯了无量劫,你说冤枉不冤枉?「安乐、解脱、寂静、妙常」,这就是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寂静即净德,妙常即常德。更非他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不要去心外求法,都是当下这个念做文章。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这段经文一目了然,不再解释。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根尘同源:六根与六尘就是一个东西。根就是尘,尘就是根。缚脱无二:「缚」为凡夫,「脱」为圣人。成圣成凡都是这个六根决定,都是它,没有第二个东西。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识性」,是指六根中之性。内六根、外六尘是不是都是识性在变化的?可是识性呢,现在要通过六根造成一种假相,六根对六尘而产生了六种意识心。「识性」就是见精、见性,到了这个境界它也是虚妄。「犹如空华」,「识性」也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它还在那里装模作样——我能变现出内六根、外六尘。其实这个识性跟内六根、外六尘都是平等的,它是因缘和合来乍现万法。我们讲心现识变带有别教的色彩,心现是讲圆顿大法,万法都是由心所现。识由何来变呐?佛为了开导众生,把第八识说为见相二分。我们的心法可以通过这种渐变的办法,由见分到相分,由细相无明再到粗相无明变出万法。但是我们的心法也可以突变,根本不经过三细六粗,还什么见相、转相。因为我们一切当下都是现成的。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由尘发知:由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种因缘,而显现出我们能知的那个见性。 因根有相:由六根包含的那个见性而显现出六尘之相。所以见性与六根、六尘互显(注意,六根与六尘是一个说法),然后我们能见的见性、听性……等等这种见性再与六根、六尘互显。虽然它都是通过这个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但这些东西本来就存在。见性与六根、六尘是同一个水平线,没有谁是老子,谁是儿子;没有谁是能,谁是所;没有谁是先,谁是后;没有谁是大,谁是小,它是一种虚妄的因缘和合。要把这个道理刻骨铭心地搞明白,否则你就不懂得平等法。 相见无性:「相」就是六根、六尘;「见」就是见性。六根、六尘都是色法,在分别法里把它说为是无情。见有灵知,在分别法里说为有情。「无性」是没有自己的个别性,但是又有性,有什么性呀?共性。比如说地、水、火、风都有地性、火性,但地性、火性这是方便说,其实都是一个性。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火性,大家明白吗?地性、火性、水性这是个假名,实体都是一个东西。 同于交芦:这是打比方。「交芦」是个什么东西呢?水里长出两根芦苇,但是它是连在一个根上,两根交芦之间是通的。如果把这一根砍倒的话,那个芦同时也倒。看上去是两根,其实是一根。所以这里比喻什么东西呢?六根、六尘都是相分,你能不能讲这个相分六根、六尘是见性变出来的?不能讲的,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们在没成佛之前,包括阿赖耶识都是空中华,阿赖耶识清净了以后变成第九识,变成真,还是空中华。圆顿大法的真叫真真如性,包括妄在内都是。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四句话口头禅要记好,作为座右铭时时提起观照。 以气球手套为例(此处配合看光盘容易理解),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外面所有知道的东西是菩提知也好,是烦恼知也好,是不是都是这里(手套中间空性)来的?这个东西是不是知呀?没有这个东西,它知不知呀?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虽然它不动心起念,但它无所不知。 比如,你头脑里没有想老爸老妈,虽然不想,你知道不知道你有老爸老妈呀?这就是般若,这就是心法。但由于总有那么个特定的时候,动了一下念,这个见分就跑出来了;那当这个见分跑出来的时候,它自己跟自己站到对立面了。如果是佛知佛见的时候,对立面就是我,我就是对立面。由于它第一次跑出来没有经验,结果反而自己造成了对立面。这个时候就看到这里(各个指头——万法万相),就忘记这里(手套空性——自性本心)了。它一直往外看,时间长了以后就忘记了回家的道路;然后它有了依赖性,依赖了它以后,是不是知见立了一个知了?它执著在这个知上,是「即无明」。无明从这里开始。 「知见立知」,「知见」是第九识,本知本见;「立知」是立了一个七识、八识,是无明之本。它本来跑出来好玩,结果执著在这里了。它现在只往外看,不往内看。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由这个无明本生了相分,进而现出了十法界万法。 「知见无见」,怎么「无见」呢?在这个东西(手指头)明白了,不往这里(手指头)看了,放弃了,要自发流出来的见。那「无见,斯即涅槃」,怎么涅槃了?它虽然无见了,我们那个见能没有吗?你有办法把自己的见灭掉吗?它这里(手指头)没有了,自然回到这里(手套空性)来。原来的时候是离开了这个涅槃山,来到了这个威虎山;现在离开了威虎山,是不是回到了涅槃山啊?涅槃涅槃,有没有哪一样不是我呀?在这里(手指头)是不是都是我?虽然「知见无见」,但它有没有把这个六根挖掉啊?当下这个六根、六识就转识成智,要明白。 无漏真净:有没有哪一样不是我啊?一人不舍,一法不漏,一丝不失,一时不缺。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十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哪有其他人呢?自古以来佛门内部就有一种邪知见,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真心,将来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尊佛,而且振振有词——你看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日月灯明佛……告诉大家,无量的佛就是一个念,无量的佛就是一尊佛,无量的佛就是你,无量的菩萨也是你,无量的泥巴瓦块还是你,都是一个东西。但同时当下又是无量的你、我、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面这段偈颂无比重要,这是对前面四卷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佛的良苦用心就体现在这里,就在这段偈颂里点明、提示。大家务必要认真体会,拿出百分之百的细心。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真性有为空:有为就是不空如来藏,十法界有形有相的万法都要空掉。那个「真性」是把有为法空掉以后,证得人我空和法我空,再把这个「真性」也空掉。所以下面这个「空」等于是三空真如。怎么三空真如呢?把这个真性空、有为空都空掉,也就是圆教的双非法门。 三空真如有两种理解法:第一呢,把人我空和法我空这两个空给空掉了,是不是第三个空啊?再把空掉前两个空的这第三个空也空掉。第二呢,空掉一个有为法,空掉人我空,再空掉法我空,这是三空真如。也就是「真性有为空」这个「真性」,就是从《大方广佛华严经》到《金刚经》所见的那个空性都要把它空掉,这两部经典是不了义大乘、权教大乘,所以这个空都空掉以后呢,这叫真真如性,这才叫了义法,这就叫一心三藏。把有为法空掉了就见到空性,把空性再空掉,从空出有,又见妙有自性,所以叫一心三藏。 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如是我,我是如,我如是。所以如是我闻,如也是是,是不是就把如空掉了?是就是如,是不是把是也空掉了?空掉了如的当下是不是是啊?空掉是的当下是不是如啊?这个双非法门叫双遮双照,即遮即照。否定了空当下就是有,否定了有当下就是空。看上去双非,实际上是双即。这第一句偈颂是不是石破天惊呐?应该不应该开悟啊? 你想一想,「真性有为空」,那佛法剩了多少啊?就剩了一句话,不就是一心三藏吗?明白了一心三藏,因缘法也好,自然法也好,都是戏论,都无实义。你把这句话刻骨铭心地搞明白,当下大解脱。但是这句话你可不要变成断灭空,那是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了。空掉了有,当下空性是不是现前?空掉了空性,当下妙有是不是现前?所以真心本来面目非虚妄非真实,它可以随缘现虚妄现真实。所以虚妄是不是我?你把虚妄破掉了,连这个真也是虚妄;你说这个虚妄是妙有,好,这个真也是妙有。要明白这个道理。 缘生故如幻:「缘生」这是讲有为法。「故如幻」,「故」,此处通「固」,本来、原来之义。因缘法、有为法固然是幻。为什么固然?你可不知道,那个无为法、那个不生不灭的法也是幻。所以下面跟着就是「无为无起灭」。 无为无起灭:「无为」就是灭尽定。怎么灭尽定呢?也就是灭受想定,包括通教菩萨在内的连佛的三十二相都灭,这就包括人我空、法我空在内。「无起灭」就是无生灭;「无为」,就是无起灭,无起灭就是无生灭;「无起灭」,是讲人我空、法我空,要破一切相见空性。 不实如空华:如果解释成「不实故如幻」,是不是一个意思啊?「空华」就是「幻」呐!所以前面佛讲「缘生故如幻」的言外之义:你可不知道呀,缘生法固然是幻,而那个无为法,那个不生不灭的法也是「如空华」呀。「空华」,前面已经解释过多次了,是随缘变现出来的虚幻。前面不是破相见真性吗?而在这里见的这个真性还是空(虚幻)的啊! 那么前面佛把它说为虚幻,到了这里我们就明白,这个虚幻是不是都是我啊?都是真的。再次告诉大家,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生非灭,非不生非不灭。它可以随缘显现生显现灭,显现不生显现不灭。所以显现的话,不仅无生法忍是我,有生法忍是不是也是我?由此看来,《楞严经》就是讲心法。 要明白佛的良苦用心。从七处征心到十番显见就是破有为法,首先来见一精之明;等见到一精之明以后,就告诉我们这个一精之明、这个见性也是空华;等我们明白了见性是空华以后,那个所谓的能变现出一精之明的真,到这里也变成空华了。那我们就知道,那个见精是由真变出来的吗?那个十方的万法是由真变出来的吗?不是啊,是「真真如」变出来的。 言妄显诸真:佛讲三藏十二部经是不是在显真啊?显了个什么真啊?显了《金刚经》的真,显了《华严经》的真。下面更有意思了。 妄真同二妄:显得那个真还是妄。为什么讲显得那个真还是妄啊?因为还有能显真的那个真,那才是真,我们的真心非真非妄,它可以显真显妄。既然这个真被所显出来,必然还有能显的那个东西,所以「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帮我们找到本来面目。这段偈颂我历来强调要背得滚瓜烂熟,要时时提起观照啊!既然「妄真同二妄」,那么真妄是不是同二真啊?妄当下是不是都是真?妄也好,真也好,都是我们的真真如性显现出来而已。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都不是我们的真性,而依靠这个所谓的真来显出这个见那个见——「见」就是我们的能见、见性,「所见」是我们见到的万法,你还讲什么长短?这是不是龟毛兔角的事? 那么讲真也好,非真也好;见也好,所见也好,都是由我们的真真如性所变现。那既然是变现,真和妄与我们的真真如性是不是一回事?真也好,非真也好,真真如性也好,就是一个东西。要记好,能与所都是一个东西,讲平等都是方便说。这个法重要得要老命呐!你别看我讲得这么轻描淡写呀,你不知道有多重要啊!你们要观照啊!所以这里实际上还是讲一句话,明白了万法都是一念之所变现,还讲什么真?还讲什么妄?还讲什么见?还什么能见?还讲什么所见?无非戏论法,都无实义。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所讲的真也好,妄也好;能也好,所也好,它中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前面打了交芦的比喻,交芦生出两根茎来,一个代表真,一个代表非真,真与非真之间——交芦下面一个根是空的,它没有一个结,破掉一个,那另外一个也会同时破掉。就是前面讲的双非双即,非一切即一切。那个双非双即呢,这两个东西当下是一个东西。所以「中间无实性」,就是没有一个东西能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东西,谁都不能单自个别地独立,它是互相依赖。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前面首先讲了宇宙人生真理,讲出了真真如性,下面解决一个修门、行门的问题。从「是故若交芦」往上是十句话,是概括悟门,概括「奢摩他」这个法理法义。这里往下就是讲「三摩提」,讲修证的法门。证门呢,还在后面五十五个妙菩提路。这里是介绍修门。 「结解同所因」,「结解」就是修行的法门,首先看到结和解,这是两个概念。前面的「结」是转圣成凡,后面的「解」就是转凡成圣。这个结和解就分别表现了两种状态。「同所因」,是一个因。叫我们六道轮回的是这个因,叫我们了生脱死成佛成圣的还是这个因。「圣凡无二路」,也就是讲「结解同所因」。做凡夫的是这个东西,做圣人的还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条路,这条路是不是在我们六根上做文章啊?轮回生死的是六根,叫我们出流攀缘,结果在名闻利养里执著;而叫我们了生脱死、成佛成菩萨的还是它。成佛成菩萨、做凡夫六道轮回,就是一念迷与悟。悟了当下成佛,迷了当下是凡夫。这就是如来藏心修法门,不历阶梯,一步登天,无修无证。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这个交芦,你讲它空的话,它这两个东西交芦之相宛然现前;你讲它有的话,它里面什么也没有,中无实体,一无所有。所以你不能讲它是空,也不能讲它是有,它就是宛然现前。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怎么「迷晦」呀?六道凡夫执相昧性,执事昧理,他只是在事相上执著;小乘人以及不了义大乘执空昧有,执性昧相,执理昧事,他就执著这个空性。小乘执著人我空,大乘执著法我空,这叫「迷晦」,你当下这就叫无明——无明无明,你失去了大光明。 「发明便解脱」,厉害不厉害呀?明白这个道理当下解脱。《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记载,无量百千万亿的修行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这一品,半个小时而已,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住位菩萨、行位菩萨,乃至地上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乃至像龙女那样一步登天,成为妙觉极果如来。这是不是讲「发明便解脱」啊?就像舍利弗、憍陈那,听佛讲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是不是发明便解脱?他们修了没有?证了没有? 就像《阿弥陀经》所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句是以吃饭打比喻,我这个嘴巴吃到巧克力是甜嘴巴,吃到辣椒是辣嘴巴,吃到榨菜就是咸嘴巴,吃到臭豆腐就是臭嘴巴。这是以此来比喻我们这个心,你明白了人心你就是人,明白了天心你就是天,你明白了佛心就是佛。当我们凡夫的心、妄想的心明白了真心——原来如此啊,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你这就是阿弥陀佛。「还到本国」,就是成佛了,「本国」就是我的本来面目。 所以祖师大德讲《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而今却被有些人讲得天花乱坠。佛临终遗嘱之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不要看他讲得好听跟写文章一样,我们又不是考状元、考进士,而是考极乐世界。当然我希望我的弟子们不能像我这样,我是个大草包,讲话就是狂呼乱叫、拍桌子打板凳,没有其它本事。现在是拨乱反正的时候,所以讲话也不在文字上修饰,有时还讲许多土话,有时甚至还要讲脏话。但是希望我的弟子们在第二代人要把这个法讲得文明一点,就拜托各位弟子大众,阿弥陀佛!这个法靠你们去圆融圆满,我在这里是开路先锋,先把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再说,然后我们再慢慢地圆满。任何一个法一开始都不可能很圆满,大家要理解。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么一个横眉竖眼的人,就不能打开局面,所以脸皮子还要厚一点,不要怕人家骂,不要怕人家诽谤。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这里也是方便说。为什么要「因次第」啊?因为佛在前面引导大家的时候,已经从「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引导过了,是不是有个九相无明的次第呀?九相无明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它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解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这个过程啊?后面观世音菩萨讲耳根修证法门,就涉及到解六结。「六解一亦亡」,这六个结解了以后,还有没有一了?一是对六而言。亡到哪里去了?亡到无量万法里去了。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六根之中,你选哪一根最圆通?这个「入流」仍然在体现出前面的「发明便解脱」。明心见性的人当下入大光明流。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这个「陀那」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识。所以我们从前面虽然把这个七识跟八识都说成是意根,进入第七识以后,我们感觉到第八识好像是如如不动;但在这一识再进一步加功用行,再进一步心变细就会发觉第八识还是动的,而且动得特别特别特别快,又是第七识的无量倍。所以「微细识」就动得更快。「习气成瀑流」,这里的习气就是我执。一念嗔恨心,即可以叫我们下地狱;一念明心见性,即当下成佛。「暴流」具有双重性,无论是受苦报,还是受福报,它都是平等的。你修什么样的心,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命自我立,自己去权衡利弊。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是佛讲到他的良苦用心,一会讲真,一会讲妄。讲到「真」的时候,有些人把真就当成真了,叫做执性昧相、执理昧事、执真昧妄。有些人讲《楞严经》、讲《法华经》时,说真佛无相,是不是他迷真了——除了真心以外什么也没有。讲到「非真」的时候呢,有些人就变成执相昧性、执事昧理——对啊,我们还是念佛好啊,还是来行善积德好啊!他不懂得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也是我。「迷」就是迷在某一端,要么执性昧相,要么执相昧性。 「我常不开演」,佛实际在这里是讲了个软话,我都不随便讲这个法,这个法可难讲了。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能把这个法讲清楚。所以我们就要理解这几千年以来,为什么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所以佛并不是讲叫我们不要开演,而是告诉我们这个法非常重要,不开演不得了;但是又不容易讲好,是不是我们要发心把它讲好啊?你不能因为他容易迷惑就不开演,那就永远没有人成佛。讲经的人要发心讲这个经,听经的人要护持,要理解。这部经很难得,很难讲。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所以我们的心出流攀缘,是不是在取相啊?我们相互之间,我去骗你的钱,我去供养你,是不是都是「自心取自心」啊?没有骗、供养之别,只是无分别不妨分别来引导而已。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一切东西都是多余的?谁骗谁啊?谁供养谁啊?你要想开呀。我们一切的所为是不是「自心取自心」啊?你在吃大米的时候,是不是「自心取自心」?这就是观照。脚踩大地,头顶蓝天,顶的是自心,踩的是自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我,无非诸佛,这叫念念在道。越是这样观照,你这个定力越深,品位越高。你不是要知道怎样修行吗?这就是修行。 「自心取自心」,是不是还是在悟中修啊?事情照做,用心不一样。去给老板打工,是不是「自心取自心」?把老板当成佛,我来供养你,老板再去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有了这个心,你就是在行菩萨道。这个修是不是还是悟啊?这个时候叫养悟,提升定力。 「非幻成幻法」,这是迷惑颠倒啊!一切的十法界万法都是我们一念真心随缘变现,随净缘而变现为诸佛菩萨,随染缘变现为天人鬼畜、泥巴瓦块……虽然是这样千变万化,是不是都是我自己啊?都是我自己的非幻呐!可是我们却把它当成是泥巴瓦块,认为他是佛,我是凡夫,这是牛,那是马,这是我的老爸,那是我的冤亲债主……是不是成为幻法了?种种分别,也就是说认己为物。本来一切东西都是我啊,他就是自心取自心,他就是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不取」就是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不造业。首先不造意业,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无非幻」,非幻是真,不造业连真、连佛都没有,连菩萨都没有,没有了这种妄想心就不造业。这里的没有佛是指没有十法界里的那种方便说的佛,比如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地藏王,是没有那种佛。但没有那种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当下就是一真法界的那个佛啊?要明白,所以不造业连佛都没有。 非幻尚不生:连真都没有,连佛、菩萨都没有。幻法云何立:哪里还有天、人、鬼、畜?哪里还有六道轮回之苦啊?哪里还有山河大地种种障碍呀?你是不是当下得大自在?你的心与天地万法同在,自在无碍,妙用无穷。 是名妙莲华:《楞严经》是不是《法华经》?我常讲这两本经是一本经,《楞严经》是详细解释《法华经》,《法华经》是高度概括《楞严经》。互为表里,互为本末,互为深浅。《妙法莲华经》无非就是把一朵莲华搞明白,这一朵莲华就是「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是赞叹「首楞严大定」不可思议的妙用。明白这个「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叫「发明便解脱」,你叫「华开莲现」,你叫「一念授记」,太厉害了。这个「首楞严大定」就是「宝觉」呀,无上至宝。「金刚」是表坚固,「王」是表自在。 「三摩提」就是讲禅定功夫,怎么「如幻」呢?看不到他修。我们一般看到的修禅定一定是两条腿盘在那里,而且还振振有词,你看诸佛菩萨是不是都盘腿盘在这里啊!其实这是诸佛菩萨成佛以后示现庄严相来传法,这是表果地庄严,并不表因地修行。祖师大德讲,修禅定到哪里修啊?到百货公司,到超市,到最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衣、食、住、行,无非是禅定。这里听经闻法是不是禅定啊?怎么如幻呢?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是修禅定。楞严大定叫自性本定,也叫性定。明白这个道理,即吃了秤砣铁了心,他定也定,不定也定,他没有办法不定。我们平时修的种种禅定叫对境定,也叫事定——是事相上的定,这种定经不起风吹浪打。不像我们的性定,吃饭、穿衣、走路都在定中,这叫「如幻三摩提」。「如幻如幻」,你说他修吧,没有看他怎么修法;你说不修吧,他都在定中。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是不是还是「发明便解脱」,是不是讲华开莲现呢?一弹指四分之一秒的工夫,他就超过了四果罗汉。你一念信解如来藏,当下超过四果罗汉,乃至到十地、等觉。谁去修了?谁去证了?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讲,如来藏心地法门无修无证,一步登天。为什么我们不敢相信?还一定要把这个功劳归功于印广法师,说印广法师讲的。我可承当不起呀!这是佛的金口玉言!你抬举我也不能抬举到这样子。 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讲,「法华奥典」是不是也是「楞严奥典」呢?「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一闻是不是一念呐?「位齐等觉」,不是超无学了?无学也可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是无功用道。所以「弹指超无学」,超八地,超十地。他无功用道了,就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每听一堂课,每听一分钟,我们的定力都在提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都在提升。 「阿毗达磨」,翻译成汉语叫无比法,作双重观照。所有的法中,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第一大定,是禅定之王。第二重观照,这个无比法把万法归宗都是一个自己,谁跟谁比啊?它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薄伽梵」,是佛的另外一个通号,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涅槃」就是大成就、圆满成就。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这就是首楞严大定,这就是法华三昧;要想成佛,除了先明心见性,没有第二个法门,这就是「一路涅槃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祇夜伽陀:三藏十二部经有十二种体裁,「祇夜」和「伽陀」是其中两种。「祇夜」是长行,「伽陀」是偈颂。杂糅精莹:是把长行跟偈颂合起来,显得有板有眼,相得益彰。「精莹」是表文字优美,感慨人心。妙理清彻:把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合盘托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心目开明:看了这段经文,听了师父的讲解,心里明白了,叫「心目开明」,因为「妙理清彻」讲到我们心上去了。叹未曾有:明白这个道理,解除了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迷惑颠倒。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这是阿难代表整个法会大众的这种感慨。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从两个角度来观照——第一个无遮就是把真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一点点的遮蔽或者吝啬;第二,对当下的法会大众、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法界公开亮相,说破天机。所以在灭法时代首先遭到灭顶之灾的就是《楞严经》,因为它说破了天机,使天魔外道由此生烦恼,并且千方百计来破坏。 性净妙常真实法句:这才是真经啊!《楞严经》的五种经题之一就是「灌顶章句」。这叫「灌顶」,是真正的开智慧。「性净妙常」,不再重复。「真实法句」,这就是《法华经》讲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明白这个道理了,到底在哪里下手用功夫?他现在还有疑惑。「六解一亡」,前面已作解释。「舒结伦次」,「舒」就是解结,「伦次」就是次序。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唯有请您老人家再慈悲我们,再一次地可怜我们,再来开示一番。我们太愚痴了,你讲一次我们还是不能明了。「及与将来」,所以体现出阿难的慈悲心,这都是自性流露。他生生世世不落三恶道,因为他总是想到别人,所以阿难在僧众中人缘特别好。按照四种长老,他属于福德长老,他很讨人欢喜,他即使有毛病有缺点,人家都能包容他。「洗涤沉垢」,「沉垢」是指过去世中的习气。但这种积习已经不影响往生,可以带业往生。你可不要错用了心,不能因此放纵自己——哦,既然这样,那我就不改了——那你还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法是不是很圆融呐?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花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整涅槃僧:把内衣的领子拉一拉。敛僧伽梨:「僧伽梨」是大衣。有时候衣滑下来了,把它拉一拉。揽七宝几:「七宝几」就是法座,把这个七宝几动一下。引手于几:就是把双手自然搭在法座的两边。这一系列的动作是放松一下法会大众的情绪,暗示我要开始传大法了,这都是属于演讲的内容。 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劫波罗天」就是第三层天,也叫夜摩天。佛取出第三层天人所供养的一条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佛把华巾打了一个结,问阿难,这是什么?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这是结吗?这就是巾,第一次问的时候如果答对了,佛还要再打第二个结吗?还要打第三个结吗?连问都是讲结,它不还是巾吗?讲结就是著相了。第一次讲情有可原,第二次再问的时候,难道佛还不知道是结吗?佛都不知道是结,应该是阿难做佛,佛做阿难了。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酬:是应酬回答的意思。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这是不是画龙点睛?我绾结以后是不是还是一条华巾啊?难道你绾结以后就不是一条了吗?我问来问去,你怎么还不明白?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官成,终名百结:阿难还讲出个理由来了。明明七绾就是七结,八绾就是八结,一万绾就是一万个结。 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还讲出许多花样来了。也不是七,也不是五,那我不讲六,讲多少啊?还反过来,没有理变成有理了。 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又错了。佛难道就允许你第一个叫结吗?还什么第二、第三绾就不是结了。他还是以下劣心来测度佛的智慧。你讲第一个结就已经错误了。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 在这仍然提醒他,你明明知道这条巾就是一条巾,我打了六个结你就讲是六个结,你怎么就不懂得我再三追问的目的就是要逼着你,就是要让你知道,不管是几个结,它就是一条巾。这就是叫我们在相要见到性,不要被相所迷惑。你讲那条狗只是条狗吗?它就是你前世的姥爷。这个泥巴只是泥巴吗?它就是你八万年前的大舅,这是讲第二义谛。讲第一义谛,你八万年前的大舅是谁啊?还是你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六个结本来还是一个巾体。难道因为打了结就有异?就不是这条华巾了吗?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这里就进入修行次第,我现在把最后打成的那个结说成第一个结,行不行?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 不也,世尊:阿难讲不行。 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六结乱名?他先后次序不能颠倒。佛在这里如果再把他否定的话,他们心会更加乱。何况讲「如是」也可以往下开导,有时要顺着众生的习气。这就叫逗机观教。 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在方便引导的同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根本之法。这句话是画龙点睛。在讲这个法的时候,顺便把那个根本之法再次提起。前面好长一大段是不是讲六根根本是一精之明?这段话顺便带出,就是让你始终不要忘记了六个结是一条巾。至于怎么解法,这里好商量。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这个算你阿难说得对,不能把次序搞颠倒。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这句话非常费解,在前面讲到三细六粗之相,就某一根而言,它是不是都要经过六个环节啊?这六个环节与五浊的形成,是不是也对应起来观照? 毕竟同中,生毕竟异:这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毕竟同」就是一条巾,怎么「生毕竟异」呢?生出来六个结。你说它同吧,它毕竟有六个结相;你说它异吧,它是一个本体,是一条巾。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这些话都是话中有话。山河大地障碍我们,要到美国去还要搞护照,还要乘飞机,要到太阳去又不知道怎么样。实际上佛在这里告诉我们,星星月亮、山河大地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当我们破除了我执,破除了烦恼习气,我们到哪里都是不动而至。所以「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是不是比喻我们回归大光明藏呐?「愿乐一成」就是成佛。把这个结一解,是不是一条巾呀?结不解,我们执著这是我,那是你,这是三,这是六,是不是还是一啊?要明白。「愿乐一成,复云何得」又是画龙点睛。这条巾本来就是一条巾,还是因为我们把结解掉才是一条巾啊?它本来就是一条巾。但你不解,有没有形成一条巾啊?不解,他非要把它当成结。 这明显地是讲通教的境界。即使这是阿弥陀佛,是三十二相,也要判为无明相,要把它破掉。它必须要破相见性,破有归空;那么小乘人更是这样。可是到了圆顿菩萨修《法华经》《楞严经》,需要不需要解呀?不需要解。你这个结当下就是巾。这就是在相见性,即相即性。 所以这个「复云何得」是反问,我把结解了,得了个解名,得到个什么东西?你何必多此一举啊?可见佛一边恒顺他们这个巾要怎样怎样解,一边又讲这个结解了是巾,不解也是巾。能理解这个良苦用心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结若存,是非锋起:阿难还在著相,非要把这个相除掉才能怎么样。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非要逼着佛今天告诉我们把这个结怎么解法。 尚不名一,六云何成:解除了以后我们就知道,一和六是相对,没有六了哪有一啊?所以我们讲万法唯一念之所变现,这是不是方便说?一念都没有,一是对多而言。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可以现数量,也可以现没有数量。真空有没有数量啊?没有形端,它可以现形现端。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佛就着他这种心态再进一步地开示。下面这开示实际上是对前面的一百六十八个字和五重劫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高度概括;以及把后面观世音菩萨讲的六关概括在这里,把《心经》里讲的五蕴都概括在这段经文里。六解一亡,亦复如是:六根怎么解法?就是这个道理。那怎么个「如是」呢?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无始」,没有开始。不能按照世间法来讲,它总有个开始的某年某月某日。真心什么时候有的?法尔如是。从哪里来的?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连这个虚空世界也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当下就是我们一个念所变现出来的。 知见妄发:就发生了对外面的直觉的感受。眼睛有了刺激,发生第一念直觉,看到了东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香气,舌头尝到味道,这都是感觉。佛在作这个开示的时候,注意,这涉及到六根每一根的解结。 发妄不息:前面「知见妄发」是表直觉,第一念感觉。第一念感觉了以后,他是不是还变本加厉啊?所以「发妄不息」,就已经进入了妄想分别,开始生烦恼。 劳见发尘:「劳见」就是反反复复地打妄想,「发尘」就是造业。我们造一切的业是不是都受思想的指导啊?我们今生今世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我们前世的造业,而在今生今世受报。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也就是说我以上讲的打妄想啊、造业啊、受报啊,这种种的情况——我来给你们打个比方,如同眼睛有了毛病,看花了眼,本来什么也没有,他看出一朵华来了;或者看到一个人脸,本来一个人两只眼睛,有时候产生了幻觉,是不是看别人有四只眼睛、两个鼻孔?有没有这个情况的?(有)。这叫空华,什么意思啊?那是个假相。在十法界里,你是佛、他是菩萨、我是人、他是天、这是牛、这是马,都是「狂华」,都是我们心里变出来的,不要把它当真,你当真了,便生生世世不能了生脱死。 「于湛精明」,「湛精明」就是我们的真心。「无因乱起」,没有一定的根据显现出来的。并不是专门有这个人种才能生成个人,有没有啊?没有就是无因。那既然是无因生,又是怎么现出来的?告诉大家,本来就有我这个人,本来就有你们这些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佛、所有的菩萨、所有的鬼、所有的牛马猪羊,在没有现相之前,就有我们的性具功德,法尔如是,本来存在。那是怎么现出来的呢?就是随着这个因缘而现出有形有相来。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山河大地」是无情,「生死」是有情的凡夫、罗汉、辟支佛乃至菩萨,「涅槃」是指极果如来。注意,菩萨还没有断尽变易生死,是分证涅槃。所以包括已经成就的诸佛在内,都是「狂劳颠倒华相」。而真正的佛既是一个念,又是无量的佛。他可以现一个念,可以现无量佛。这才是彻法底源。 佛在前面以举手为例,举手就是佛,手垂下来就是凡夫。举手跟垂手是不是一个人啊?佛与凡夫是不是一?你讲凡夫是空华,那佛是不是空华呀? 现在念佛的人是不是讲——在天上的是佛,我在地上是凡夫?如果你是这种看法,那你懂不懂什么是佛?你念佛能不能成佛啊?只有懂得了一心三藏,你是最好的念佛。当明白了这是「颠倒华相」的时候,你是知妄即真。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否:就往左边拉,问阿难解开了没有。 不也,世尊! 阿难知道这个不能解,而且还是越拉越紧。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又偏到右边来,是不是还是越拉越紧?怎么解啊?阿难还没有傻到不懂,他说不能解。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比如这个结是不是由两个方向打来的?两个方向一边表空,一边表有。这么一拉是不是两边拉得越紧啊?是不是空和有越执著越紧,越难解啊?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以下文字有些费解,同时配合看光盘比较好理解。) 这是表什么道理啊?空、有二结,还有见、识二结,要明白。我们的见是不是从心里面出来攀缘的?能见看到所见以后,再产生了那个意识心分别;意识心分别以后,还是送到脑子里来了。所以我们能想的这个心出来,而所成的那个意识又进来,这是不是打结啊?是不是把我们越结越紧呐?是不是得不到解脱了? 不明白道理的人是不是天天在打结啊?能看的东西往外看,看了以后再往里送,这是不是两个方向在打结啊?现在我不打妄想,比如看到这个东西见怪不怪,不生气了,是不是我这个心就不出来了?是不是就形成不了那种意识心了?是不是自己就清净了?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我讲的法从因缘生,并不是世间人讲得那种粗相的什么地、水、火、风和合……而是从根本上知道万法的来龙去脉。这就从「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来演示出这个虚空世界、山河大地的来龙去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心上来把握我们的本来面目。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前面从「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把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一一会归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有佛有菩萨?为什么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随心应量,随着我们的心之所变现。 知其本因,随所缘出:本因是真心本来面目。「所缘」,用究竟法来讲,就是无明。真心为因,无明为缘,而变现出万法。那么再讲「本因」,无明是不是真心啊?所以我们真正的真心——非真心非无明,它可以现真心现无明。那么真空也好,不空也好,无明也好,烦恼也好,是不是都是我啊?它是一个念变现而已。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这是在修证位进一步仔细地观照,一滴雨是不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这是在见道位而言。在证道位,我们还知道这一滴雨更详细的来龙去脉,它是怎么样随心应量变出来的,还要具体化。我们在见道位只能是抽象化、概括化,但已经是至关重要。 亦知头数:大家不要认为这是多大的难题,这就是我们本来的智慧。只要放下我执,放下烦恼妄想,你心自然清净,奇迹自然现前。当我们将来断气的时候,所有现在听经证到的比量功德当下现前。要明白,这种功德是我们本有,不需要修。我们现在的证量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鬼,可是悟量呢?别说鬼,包括天、阿罗汉、辟支佛,包括通教菩萨,他都没有办法跟我们比。有了悟量就不愁证量,大家明白吗?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松树,比如他做人的时候一定比较耿直,像这种有情落为无情以后它就是松树,长得也是笔直的。为什么荆棘树曲还带刺啊?这种人在世的时候一定是鬼头鬼脑,一定是想办法害人,所以再变成无情,它就是荆棘树。有情无情可以相互转化,在《楞严经》第八卷、第九卷涉及到这个问题。 鹄白乌玄:「鹄白」是天鹅,它前世为人可能喜欢穿白衣服。「乌玄」就是乌鸦。你看有的狗啊、猫啊,它身上的花都是对称的,它前世为人特别善于家务之类,井井有条。还有些人特别爱干净,坐板凳还专门用那个手绢抹一抹再坐下来,这种人如果将来在畜生道一定都是雪白的毛。这是不是随心应量啊?我们怎么样用心,都涉及到来生的果报。有些人长得很庄严,他过去世中应该喜欢栽华、养华;再比如佛前供华等等。乌鸦为什么黑,我们就不具体解释。它总是与前世的习惯有关系。 皆了元由:是佛在现量位对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根结若除,尘相自灭:「根结」,就是讲六根攀缘六尘。「若除」,并不是叫你把眼睛闭起来,耳朵就塞起来,不是的。只要不攀缘外六尘,六根形同虚设,不除自除,是这个除法。当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同时再变换一种调节,转识成智,我不是不理睬它,而是采用积极的态度去攀缘。 比如说这个苹果真香,你攀这个缘——这个香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苹果生的?还是我舌头生的?还是舌头与苹果共生的?还是天生的?当明白了这个香味就是由我们的同分妄见随这个缘显现出来的,这是不是转识成智啊?依此类推,对一切万法,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一心三藏来观照。 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当我们的心性已经离开了六尘,这个时候回到你自己的本位中去了。佛在讲八还辩见的时候,已经说明它还不掉,是不是?我眼睛能看这个灯光,我不看了是不是就还掉了?但能看的那个东西能不能还掉啊?还不掉。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这一条巾能不能同时把六个结打起来啊?你能不能同时把六结解除啊?不能。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不能。注意,解六结,这已经不是讲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能不能同时解除了,而是讲其中每一个根形成的次第,要明白。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这段经文与这个后面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破六关相对应。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相当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前三关,第一关是解动结,第二关是静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其次是根结(闻所闻尽)。「闻」,就是能闻的六根已经解除了,那六根解除了,自然那个六尘之相也就再不会干扰我们的心性,叫「闻所闻尽」。相当于前面的「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到此时已经破除了人我执,证到阿罗汉的人我空。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相当于「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相当于破除了「觉结」,这是第四结。 解脱法已:见到了这个人我空、法我空以后。俱空不生:相当于「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这是破除了第五结——空结。是说菩萨从空出有,也不住法我空,也不住人我空。回空向有,从空出有证行位菩萨,进一步地破除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个时候的无生法忍已经不是通教初住位的那个无生法忍。此时,包括对有生有灭的生住异灭法,他已经都证到这也是无生法忍。虽生不生,虽灭不灭。禅宗的那种无生法忍认为生了就是生了,不懂得生就是无生。 所以从这里明显的带有通教、别教的次第性。注意,圆顿大法的修行不需要这样,但是懂得这个道理也是至关重要。圆顿大教可以无量劫的功德智慧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乃至成就于一念。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 慧觉:跟前面的知觉不一样。直觉知觉是妄觉,用烦恼心来执著分别,是受五浊的影响,对整个当人当下以及我们周边的环境看法已经颠倒。到了「慧觉」呢,明白整个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皎然」,是清楚、明白,就是这样,有一种自在清凉解脱的感受。大众闻法欢喜,自然身心快哉。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从道理上已经清楚明白「一六亡义」,也就是一亡六亡,反过来六亡一亡。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们从纵向和横向这两个角度来看。 所谓纵向,就是讲六亡一亡。根据观世音菩萨讲的解六结,依次是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经过这六关以后,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六结解了,一也亡了,还有我这个人吗?没有了,他已经回到大光明藏中去了。这个时候才明白——哎呀,我观世音就是释迦牟尼,就是阿弥陀佛。以前还把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还当成我的师父,原来我就是他呀,原来所有的老古佛都是一个佛,原来所有的天人鬼畜都是一个念呐!这个一亡,注意,包括圆教菩萨初住位直至究竟成佛。在圆教菩萨初住位的境界就已经悟到这个道理——哎呀,还什么初住位的菩萨?我就是阿弥陀佛。还有什么牛马猪羊啊?它也是我啊。 所谓横向,就是讲一亡六亡。怎么一亡六亡呢?解六结的时候,是不是一关一关通过?比如修眼根,在动相亡了以后,那耳、鼻、舌、身、意这五个动相也同时亡了。在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个层次上是同时并进。 然犹未达圆通本根:这是在见道位还没有亲身体现现量功德。大家都能理解,一旦这期生命结束,在所谓的那个中阴身开始,我们过去听经所证得的比量功德当下现量现前。我们又能体会到,原来就是这样啊,发明便解脱啊。这个肉团身一结束就成就了。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感慨万分的心情。「我辈」就是我们这一类的人,「飘零」就是在六道里轮回,「积劫」是无量劫无量劫。怎么「孤露」呢?不能进入诸佛菩萨这个队伍,孤孤独独地在六道里轮回,见不到本性,没有出离之日。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也不知道我修了什么福报,能跟佛生在一起。「天伦」,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阿难是佛最小的堂兄弟。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的感慨是不一样的。阿难把佛当成是慈母,其实这个出世法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父母儿女所不能比的。父母是给你肉身生命,师父是给你法身慧命,这不一样;父母只对你这一生负责任,师父负责你生生世世的解脱。世间法也是老师为贵,上至皇帝也有老师,出世间法更是这样。我们要好好珍惜啊!谁把这个问题观照得真切、观照得真实,谁得大受用。所以佛在《金刚心总持论》讲,修行人没有明师指导,你不能成就。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段话非常别扭,我们要绕很大的弯子。「若复」,如果说;「际会」就是「预佛天伦」这种缘分,相会在一起;「道成」是道有所成。下面就补一句,也不枉为师徒一场,是不是很自然呐?否则「所得密言,还同本悟」。「所得密言」,是听了你几句开示。「还同本悟」,不过就是讲了我们自己本有的那些东西。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那么与不听相比,有没有差别啊?我听了你的,我明白了,那我是佛;我不听你的,我就不明白,那我是不是还是佛啊?所以你必须告诉我怎么修法。他非要强调有个修……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这种心态。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我求你最后一次了。这个「秘严」带有修禅宗那种色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保持一种动静平衡的状态。有什么好「秘严」呢?真理就是要开示于大众,而阿难现在还以为有什么秘密在那里。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击,冀佛冥授:阿难请法后五体投地,并希望佛在定中跟他沟通。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佛没有在冥中跟他沟通,也没有公开来开示大众,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各大菩萨,让他们各人说明自己因地修行的法门。这就是佛的智慧,有比较才有选择。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是指四果罗汉。 生我法中:你们属于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代佛法中成就的,我们这些人都生在释迦牟尼佛法中。得成无学:等于是学生毕业了。没有毕业的还叫有学。 最初发心:因地修行没有成就的都叫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个法门,你以哪个法门作为修行的次第。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憍陈那五比丘:「憍陈那」,这位尊者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这一世是佛的表弟。在无量劫前,他曾经是《金刚经》讲的歌利王。那时佛在因地修行,法号忍辱仙人。歌利王伤害过佛,所以佛发愿,他成佛之后首先度那些冤亲债主。这一世,他做为佛的表兄弟,又做为五大臣之一随佛修行。憍陈那是听闻苦、集、灭、道这四圣谛,当下证阿罗汉果位,在《过去现在因果经》有这段记载。包括当时的五比丘都是听闻四圣谛当下证罗汉果位。 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鹿苑和鸡园都是他们先后修行的道场,太子成佛之后首先度这五比丘,从此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 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讲苦、集、灭、道四圣谛之法,他感悟到了。比如,佛讲法的音声从哪里来的?是从佛的嘴巴里来的,还是从我的耳朵里来的?如果是从佛的嘴巴里来,到我的耳朵,其他人就听不到啊;如果是我的耳朵来,往佛的嘴巴那里去听的话,那佛讲话的时候我就不应该听到;其它的什么钟声、鼓声、牛叫声、马叫声没有来没有往,但是我就是听到了声音。所以「悟明」这个音声是随着我与佛——佛张口、我有耳这个缘起而显现出来,是这样来「悟明」音声。 我初称解:我是第一个被佛宣布为已经解脱。阿若多:就是最初解。妙音密圆:他已经悟到我们真心的那种音声。密圆密圆,遍于十方三世。所以悟得「妙音密圆」,这已经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就是从这个音声而开悟证果。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你老人家问我是怎么样修证圆通的,根据我所修行的情况,就是以音声作为我的主修法门。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解释成汉语叫「色性空」,这是根据他修行的法门来起的法号。佛教他修「观不净相」。可能因为他比较执著于男女之色。 生大厌离:对男女生活产生恐惧心、厌离心。悟诸色性以从不净:悟到什么道理呢?他修的法门叫白骨观。白骨微尘:比如男人专门观美女,年轻的时候如何香艳,慢慢开始脸上有了皱纹,人老珠黄,老态龙钟,然后死了又是如何血肉狼藉,如何腐烂发臭,最终变成白骨,又化成微尘。通过这种不净观、白骨观,来抑制男女的欲望。 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无量劫以来,如果人啊、畜生啊那些尸骨不烂的话,我们这里还有没有空间啊?没有空间了。尸骨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化掉了?化为地、水、火、风。我们当下这个东西是不是生生世世的那些尸骨啊?吃的穿的是不是尸骨变成的?不难理解吧?这个道理对于不学习佛法的人,也能想明白。所以这里「归于虚空」,是他证到了「空色二无」。他这种「空色二无」区别于《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是从这个现相上观照,他这个「空」是指虚空。 成无学道:因为他这个证阿罗汉是从初果罗汉开始,证得一个独立的灵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佛印证他色心已经空了。因为阿罗汉在最后一生还是有余依。 尘色既尽:「尘色」包括三个方面,有男女之欲的那种欲漏、对六尘美景执著的那种色漏、虚空无色的那种无色漏。如果无色界的漏不除掉的话,你还在四空天。四空天的天人表面上看跟阿罗汉一样,没有色身拖累,但是他粗重的见思烦恼没有除掉,所以在二十万大劫福报圆满以后,还要落到有色界乃至落到欲界,乃至落到三恶道。 妙色密圆:阿罗汉在证到人我空以后,没有色身,他以定果色存在。他仍然有个我执在,所以无色也叫色,叫定果色。当然四空天的天人也叫定果色,是有漏定果色,他只能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阿罗汉的定果色永远不落六道轮回。这是一种理解。 「妙色密圆」,也可以这样理解:他是在肉身现存的情况之下,已经证到四果罗汉,他虽然现了这个色,但是由他已经证得的空性而显出来。「密圆」,虽然我现在还有这个有形有相的肉团身,但是我已经证得人我空,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已经不会成为障碍。但是他还没有把那个人我空显出来,是不是「密」?但是已经不影响人我空的那种功德妙用,叫「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就是从对色尘的这个悟性而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你问我修行的什么法门呢?我就是从色尘这个法门开悟成就。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香严童子:就是香严菩萨。「童子」,男女未婚者剃度出家称为童子出家;那半路出家,持戒修行,已经破除了男女这种欲望的修行人也叫童子。「香严童子」,顾名思义,是他从香尘而开悟。香尘是通塞、香臭之相。 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是观空,不是跟着有为法转。观这个东西,就想它是空的,要把它观到空。怎么观呢?从因缘法来观照,查无来龙去脉,而归于空性。 我时辞佛:我跟佛告辞。宴晦清斋:「宴」是表安心;「晦」是默默无闻,无想;「清斋」是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沉水香」是一种香料,比较贵重。香气寂然来入鼻中:只闻到香气,并没有夹杂着那种呛人的烟气,也不是猛烈地冲进这个鼻孔中;是悄悄地进来这个香气,显得很轻安自在。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你如果讲这个香气是木头来的,那木头没有燃烧的时候它怎么不来呀?如果它是天空来的,那么不点沉香的时候,天空怎么没有香气?你如果说烟来的话,那为什么闻到香气的时候,烟气并不呛人?如果是火来的话,那么火不烧木头的时候,那个火怎么没有香气啊? 去无所著:香气没有了,我们看不到它到哪里去了。来无所从:上面讲的「非木、非空、非烟、非火」是不是「来无所从」啊?虽然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真实存在。当如是观照的时候,提起一个正念,心就安下来了,是保持这种心态。 由是意销发明:前面已经观照到位了,似乎明白这个道理了。保持这种境界,再也不要打妄想。这里「意销」跟前面一样,已经破除了色漏、欲漏、无色漏。在禅宗境界里,这叫三无为。提起这个正念好好用功。「意销」,把种种妄想已经排除了,意销以后是不是把心收缩到一点了?他自然而然要爆发,叫「发明」,这种境界唯有亲证才知道,不可以用语言讲明白。发明无漏:就是证到三无为的境界。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就以他观照香尘这个修行次第来给他印证。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尘气倏灭」就是三无为,「倏灭」是当下消除。「妙香密圆」,对通塞二尘、香臭二气已经没有分别执著,体现出这种自在本性。他证到一切的外尘境界都是「妙香」道,周遍法界。任何一法,不从他得,不从自得,不从天得,也不从和合而得,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自然体现。他有一个香气,那是不是悟到臭气啊?所有的法都是这样,都是我们的自性。你不能说香气是妙香,是我的自性,那臭气就不是我的?那么他到了这种程度,对香臭苦辣、甘露水、老鼠药,没有区别了。他是从观照「香尘」而成就道行。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佛问我因地修行的法门,我就是从观照香尘起修证果。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药上:这是弟兄二人两个菩萨。法王子:一般是指到等觉位以上的菩萨,或者已经到妙觉菩萨,仅仅是还没有去佛位。广义来讲,所有的众生都是法王子。五百梵天:都是跟随药王药上的这些学生弟子。 无始劫为世良医:注意,为什么文殊菩萨把前面的二十四个菩萨的法门否定,不适合初机修行呢?这二十四个菩萨修行的法门,各有他的特殊性,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修行的。如果说你跟药王菩萨一样,无始劫都是为世良医,那你修味尘这个法门也能成就。 据《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记载:药王菩萨与药上菩萨本是一对兄弟,一名星宿光,一名电光明。星宿光长者在过去世琉璃光照如来像法时期,因听闻日藏比丘广赞大乘菩萨本缘,演说如来无上清净平等大慧,心生欢喜如闻甘露药,因此而以各种雪山良药供养诸比丘众,发菩提心,作菩萨愿;电光明长者亦心生随喜,效学兄长。众僧服良药已得闻妙法,以药力故除去四大增损及烦恼嗔恚二种病,因此药故,大众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未来世悉当成佛。释迦牟尼佛知道以后,还告诉弥勒菩萨说:这位药王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将在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药上菩萨也将在药王之后成佛,号净藏如来。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这两个菩萨无始劫以来都是发心救苦救难,娑婆世界所有的树木华草、泥巴瓦块,他们全部要尝到,而为此更是不知道多少次牺牲生命。他们生生世世都是发的这个大愿。一人果真发大愿,十方何处不加持?如果我们发愿生生世世受持弘扬《妙法莲华经》,我跟大家讲,你生生世世都有诸佛菩萨、护法神明神差鬼使让你能遇到正法,让你能有法缘,让你能有弟子眷属,就看我们的愿发得真实不真实。若发愿真实,我们就一定能够力随愿来。你打一个妄想都会受报,何况我们发大心?发菩提心是金刚种子,但是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并诸和合,俱生变异:不仅各种味单尝,然后还要把各种味配合起来,互相之间搭配,看和合起来以后它又会怎么变、怎么异。这里还有许多学问。有毒无毒:有时候比如治肝的药可能伤到肾,这些东西怎么样搭配?悉能遍知:为什么能遍知啊?因为他生生世世都是干这个事。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因为生生世世当名医这个原因,能够得到如来的指导。「了知味性」,明白了这个味性的本来面目。 非空非有:这个味道如果从食品来的,食品自己知道与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从空来的,应该常有啊,事实不是这样。如果从你舌头来的,你只能尝一种味道,苹果只能生一种味道,你舌头还能生多种味道吗?可事实上能啊。这个味道不是舌头来,不是药品来,不是天空来。所以叫「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非离身心:这个味道不是我们自己生出来的,但离开身心你能不能知道啊?非因缘非不因缘。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这个味道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着种种缘分变现而已。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昆」就是老大药王菩萨,「季」就是老二药上菩萨。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我们已经证到法王子的位置。因味觉明:因为观照味性而得觉悟明理。位登菩萨:起码是等觉位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佛问我因地修行的法门,我就是从药品的味性而开智慧。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解释成汉语叫贤首,或贤守。解释为贤首,是因为他已经证到等觉位,是菩萨之首;解释为贤守,是根据他因地修行的特征——跋陀婆罗菩萨因为在因地轻慢常不轻菩萨而下无间地狱,而他又因为在世的时候受持过菩萨戒,所以虽然下地狱,但是他的菩提心也不退转,他能守护自己的善根,所以也因此缘分,他还能继续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得道。并其同伴十六开士:这是个修行的团体,除跋陀婆罗菩萨之外还有十六个同修。「开士」,就是已经开悟、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于浴僧时随例入室:佛制戒律,出家人半个月洗一次澡。 忽悟水因:「水因」在这里应该是说为触尘。水与身体接触了,是不是一种冷暖离合的感觉啊?既不洗尘:「洗尘」就是洗身体上的污垢。江苏人土话叫坑,山西人叫泥条。所以离合那个东西不给你洗尘,就是洗了尘、洗了那个泥条,也不能造成触受。 亦不洗体:佛在前面讲,触尘不是由身体里出来的。如果是身体里出来触尘的话,它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感到从哪里出来跑到手掌上来?那么手掌离开以后,那触尘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我们身体出来,是不是还应该回到身体里来啊?那在我们身体里应该有一个来来往往的感觉。实际上还包括,这个触尘也不是从水而来——如果是从水而来,那水里的感觉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啊,那它离开我时,我怎么能感觉到那个离与合呢? 中间安然:虽然找不到这个离合的真实来龙去脉,但在这个水、这个泥条、我身体的这个中间呢,我明明白白地能感受到这种东西宛然现前。得无所有:但从水里、泥条里、身体里,都找不出来。 那圆教呢,当下就知道就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性随缘变现。他如果懂得这句话,就不要修无量劫的这种禅定。通教、别教见如来藏真性是似见非见,所以要通过修行来证实,这个东西到底从哪里来的?你别看他那一观,不知道要观多久,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都说不准。那么像他修这个法门,绝对不是指佛出世第八千次示现的时候才开始修,而是多生多世都修这个法门。 宿习无忘:因为多生多世都是修这个法门,所以这个金刚种子历经多劫不能忘却。即使后来因为轻毁常不轻菩萨在地狱里过了千劫之后,再出地狱遇到释迦佛,仍然修这个法门。 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由于过去与释迦牟尼佛结了这个恶缘,所以与佛菩萨结恶缘也能得度。如果一个人要诽谤佛法,他早晚都会诽谤。那你提前跟他结法缘,让他提前受报,是不是也提前得度啊?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要尽可能地劝他们学佛。这里的「无学」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学位,这个时候他已经达到无功用道的境界。所以这个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宣明」就是明心见性。「妙触」,他从因缘所生法找不到触尘的来龙去脉,然而这个离合、冷暖之相又宛然现前。明白这一念心法尔如是,是我们本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佛既然问我在因地修行的法门,那从我修行的情况来看,我就是通过触尘而开悟。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尊者观的是法尘。到这里,前面这六个菩萨是修的色、声、香、味、触、法,以六尘的其中一个作为自己修行下手之处。那为什么不把色放在前面,却把声放在前面呐?憍陈那是不是修的声尘?这就是为后面文殊菩萨选耳根法门张本,以声开路,最后以耳根来圆满。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摩诃迦叶」,前面已经介绍了。他和紫金光比丘尼在过去世中曾经合力修补了一尊金身佛像,并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妻,也就是菩提眷属。由于这个因缘,他们生生世世以来都在一起修行。「身常圆满紫金光聚」,因为摩诃迦叶修法尘,实际上也是修一种禅定,所以他的这种言谈举止、外在的气质,自然能给众生一种智慧感、定力感。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紫金光比丘尼跟迦叶尊者也是一样的。同时,这种相好与他们修补佛像、供养舍利、然(然通燃)灯续明也都有很大关系。然灯续明:用鲜华、灯供佛,可以感召相好之报。修行人时时保持清净、光明、柔顺,我们生生世世都能得相貌庄严。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怎么修法尘呢?他首先通过世间的六尘变坏——五尘与五根形成了五种俱生意识,保存在头脑里就变成了法尘。意根可以通过法尘来造种种的业,既可以造佛业,也可以造凡夫业。那么在摩诃迦叶没有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情况之下,修小乘人那种灭尽定,不仅脱离五尘,而且把头脑里的法尘也分离开,这就叫「空寂」,连妄想都不打。 「修于灭尽」,修到一定的程度,六根对六尘已经没有那种感受,没有那种直觉。所以「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因为他在定中已经排除了凡尘的那种尘劳之苦。 窥基大师前世在雪山堆里就是修灭尽定。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路过雪山发现了他,就三弹指叫他出定,他睁眼就问:「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玄奘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了。」「等弥勒佛出世再说吧!」他说完眼睛一闭,还准备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连修到这种功夫都不能成就。最后听了玄奘大师的劝导,到唐朝来投胎。后来深入经藏,当生成就为法相宗一代祖师。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空去世间的名闻利养,回归我的自然本心。阿罗汉证的人我空也是我们的自然本心。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头陀」译作抖擞,就是振作的意思。大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能修十二种苦行的人是不是一切都看破放下了?所以他修灭尽定很容易,一切都不在话下。他出家前身为大富长者,把所有的财产供养三宝。那我们能做到多少呀? 妙法开明,销灭诸漏:停止妄想,停止对法尘的攀缘。把头脑里许许多多过去世、过去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一股脑儿撇开。当我们的心达到一种高度的空寂,集中于一点,这个时候一定会灵感爆发。就是前面讲的「不真何待」啊。离开了对外六尘的攀缘,就守住我这个自性本心,哪有不真实,哪有不解脱的道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法因为上」就是根离法尘,断除妄想,达到灭受灭想定。他离开法尘是不是也是观法尘啊?通过这种过程,最起码他悟到时间的虚妄,一念几千劫就过去了。这个菩萨现在还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还没有灭度,今年应该是两千六百多岁了,他还要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直要活到弥勒下世,将释迦牟尼的袈裟传给弥勒佛。 所以我们肉团身这种生灭是不是很好玩呐?全靠你怎样会用心。会用心的人能把肉团身飞到天上去,有点小小的病苦何愁不能好啊?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阿那律陀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呢,听佛讲经说法有个毛病,喜欢打瞌睡。所以佛曾经批评他,讲了四句偈:咄咄胡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什么意思呢?你怎么听经老是睡觉呢?小心来世的果报就是成为螺狮蚌蛤一类。那些动物是不是很低级啊?这类畜生都难得解脱,很难与佛结法缘。所以他受到佛的批评后生惭愧心,生大勇猛心。 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一边哭一边责备自己。所以我们要以老菩萨、老前辈检点自己啊!凡是寺庙常住一切的活动,我们作为四众弟子都要积极参加,而不是总想回避、绕开。这样直接障碍我们自己的道行。甚至听到有些人还要退转,你退转试试看,都是自己来受报应。要好自为之。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诸佛菩萨不能例外。特别是出家人,一旦出家,就要把我们整个的生命发愿供养给如来家业。如果为了名闻利养你来出家,那你是摸错了门,你就彻底完蛋。所以跟我剃度,有两句丑话要讲在前面:第一要受苦,你没有福报好享受。第二,还要准备受气。因为我生来就不讲道理,大家明白吗?反正我愿意打,你愿意挨你就来。不要指望跟师父讲道理。师父有理也有理,没有理也有理,他是常有理。阿那律陀受到佛的批评以后,开始勇猛精进,过犹不及呐。 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他七天七夜不睡觉去精进,结果双眼瞎了。他用心过猛。因为这个肉团身是劣质产品,不是你发心怎么怎么好就能得到好报,你还必须恒顺它。那么多祖师大德,像智者大师、玄奘大师他们,真可惜呐,五六十岁就走了。我们现在想起都感慨万分,你说他们发心大不大呀?就是因为发心太大了,所以把这个身体早早地就透支过度,以致不能长久住世。他们如果多住世几十年,佛法就不是今天的局面。我现在很后悔已经把身体搞坏了,但是我好像心里还有底,估计还行。现在突然打妄想,还就想住世到一百几。我讲这个话也是对我们所有的四众弟子,我不希望我的弟子们像师父那样过分地拼消耗,我希望你们个个都能长久住世,这样可以更好更多地教化众生。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这是佛对症下药,教他修天眼。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修天眼是不是很容易成就啊?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这个「观见十方」是观一个银河系,就像看手上放着的一个苹果一样看得清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本来我们的见不是循元,是循着眼根,依靠眼根往外看。那眼睛瞎了,旋也旋,不旋也旋。循什么元呢?就是一精之明,这就是元,回到一精之明的原位上来。一精之明本来就是六通。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迦:这位尊者在佛弟子中是愚痴第一。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伽陀」,译为偈颂赞颂之词,三藏十二部经各有体裁,此为之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比如阿弥陀佛,一百天之内他都背不起来。如果记得阿弥,他陀佛就记不得;如果再记陀佛呢,阿弥又记不得。就愚痴到这种程度。那么他这种愚痴的因缘呢,也是缘于他前世对五百个弟子传法时,因为一些原因,他吝法了。他不敢讲一心三藏,所以得愚痴果报。 有些人抬举我说 :「那个印广啊,那个人胆大呀,什么都敢讲啊 !」其实我并不是胆大,我是胆小。因为佛在《法华经》《楞严经》讲的法,我是不敢不讲。我怕当周利槃特迦第二。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这个「安居」并不是到超市、到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他是修传统的观静。「调出入息」,实际上与修鼻根很类似。他这里是观息。我们刚上床睡觉的时候气很粗,然后是不是越呼就越均匀呐?由此看来,我们的心越来越定、越来越定的时候,就能细细地体会到这个呼吸的来龙去脉。它总有个细细的过程,就好像波浪一样,慢慢地起伏。 诸行刹那:这是观照得更加过细。一个「刹那」——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你才能体会出佛法的妙用。我们平时心很粗,只是在名闻利养、是非好坏、长短里执著,所以不容易悟道,不容易入道,不容易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义。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也就是我们的心由粗到细再到细细细,能量聚集到一个小小点的时候,力量就会爆发。也就是禅宗讲的所谓的虚空爆炸。 我们总有体会:人在清净的时候是不是对一些问题考虑得比较满意?「哎呀,我怎么想到这么好的主意?这个办法再圆融不过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众生可怜就可怜在心太粗,太浮躁,而且自以为是。许多问题事情经过以后他后悔——哎呀,我当初再稍微细心考虑一下,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可是事到临头的时候他往往安不住心。 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漏尽」,无非是把粗心变为细心,使自己的生命层次得到升华。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反息」,不是把心攀缘在外面的香尘——香臭、通塞,不管这些;就看鼻根进入这个气,在这上面细细地观照,慢慢地连呼吸的声音都没有了,是不是空掉了?乃至体会连那种刹那刹那都没有了,乃至到最后都不用鼻孔呼吸了,他整个的皮肤都能呼吸。印度有种瑜伽功夫,是把人放到棺材里,埋到地下几年,再出土后他还是活的。是不是「反息循空」了?鼻孔不用呼吸了,他心细到这种程度。 有一年发大水,捞鱼的人捞到一个和尚出来了,原来是虚云老和尚。叫他出定以后,老和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到水里去的。可见修这种禅定功夫的人,把那个呼吸都空了。所以心法不可思议,众生法不可思议。 你们身体有种种病苦的同修,要学会放松,哪里痛苦即在哪里放松,哪里放松它就在哪里从宇宙中吸收能量,哪里痛或者就观想在哪里念阿弥陀佛。他一定是在痛的过程之中新陈代谢,改善你的生命。要注意,用自己的心来改造自己的命。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憍梵钵提这位尊者在因地修行他曾经戏弄一位老比丘。这位老比丘年龄大了,牙齿掉了吃东西不方便。他逗老比丘玩:「老和尚,你吃东西真像一头牛耶!」老和尚眼睛一瞪,说:「我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位,你还不赶快忏悔!」轻慢圣人,果报在无间地狱。所以他赶快忏悔,忏悔后倒还好,地狱之罪免了,可做了五百世牛,这个果报可重了。 不管是谁,我们都不要轻慢别人,要好好看住自己的身、口、意这三业。你别说看不惯这个人,搞不好就是观世音菩萨来示现,来成就你的。你看不惯也得看,你只管好好看就行了。 由于做了五百世的牛这个习气呢,他那个舌头放在嘴里一点都不灵活。佛为了防止别人再造业,就把他送第二层天,有个叫尸利沙园的别墅里修行。修什么呢?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怎么「一味清净」呢?一味就是没有味,不用吃东西了,天人供养他什么食物,看一看就行了,他也能得到能量。「一味一味」,这个舌头没有味,专门用心在这个味道上。没有味是什么味道,心就定在这里。不去打妄想,不去作分别,提起一个正念就行,心总要守住一个地方。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在这个舌根上用功夫,灭种种分别之心。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这个味道不是从我舌根而来,也不是从食品而来。但是我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这个舌头一味——实际上叫恬味、淡味,它不离开这个舌根,心用在舌根上,把念集中到这一点,必然就灵感爆发。应念得超世间诸漏:超越了有色漏、无色漏和欲漏。 内脱身心:是不为身心所束缚。外遗世界:是不为外面的尘世间所引诱。远离三有:「三有」就是三界六道一切万法。心到了这个时候,必然灵感爆发。如鸟出笼:他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我这个灵体的真实感,体会到肉团身的虚妄性。过去把肉团身当成是我,现在明白肉团身不是我,是我所,它跟我是相对独立。离垢销尘:「垢」是迷惑颠倒的心态,「尘」是肉团身的一种苦恼、苦受。法眼清净,成阿罗汉:慧眼见空性,法眼见妙有。在阿罗汉的境界上,他知道这个肉团身不是我,这也属于一种妙有,也说成法眼。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还味」就是离开味尘,离开对外界凡尘的执著,不管它香味甜味,都与我无缘;「旋知」,是舌根离开了对味尘的那种执著,就回到了我的本知、见性。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译作余习。怎么叫余习呢?毕陵伽婆蹉尊者乞食常渡恒河,每次到河边便弹指言:「小婢,给我让路。」水即两断。河神不满尊者这样称呼她,便去找佛告状。佛叫来毕陵伽婆蹉令其向河神忏悔。谁知道这个尊者还是那样称呼河神,说:「小婢莫生气!今天向你道歉。」大众笑成一团,怎么向人家忏悔还叫小婢?佛就给他们解释了这个因缘:「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自恃高贵,常轻慢他人。他叫河神小婢并无恶意。虽然已证到阿罗汉,犹有余习。」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一种法门必有它的缘起。正在想世间「不可乐事」的时候,他脚上扎进毒刺。扎了毒刺的时候,他才想到有不可乐事,苦乐均在,他容易入道。所以有些方便法门并不是不能成就,他得有特种的个别因缘。比如阿那律陀,如果他不是眼瞎了的话,他修天眼最多得禅定的果报,不一定能证四果罗汉。这个不能死搬硬套。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在城中乞食的时候还在考虑一个法门,这说明他对这个法门感兴趣,在用功,所以这个缘分就来了。不觉路中,毒刺伤足:心无二用啊,不注意看路了,正在想那个法门时就被毒刺刺中脚底板。 举身疼痛:往往灾难现前的时候,也是成就我们的时候。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同事之间有个人怎么那么怪,这就是你成就的因缘,要把握好机遇。这个地方我怎么这么不习惯呢?好,看你怎么用心,我们要把持好。修行人是找别扭,找魔难,而不是躲避。你心安下来,当下自在。这个时候正是他用功的时候。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这个妄心是不是知道痛啊?虽觉觉痛,觉清净心:虽然知道身体疼痛,但是他知道清净心,还有不痛的东西在那里。他把这两个分开了,疼痛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是我的肌肉,还有我的清净心在那里没有疼痛。 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自己在考虑了,我哪有两个感觉呀?难道这一身还有两个心吗?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是不是把那妄想心转移一下?你想它痛的时候就痛,你想不痛的时候是不是它就不痛啊?这个就要有一定的定力,要有点功夫,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变就变。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摄念」,就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你把心往一处想,定在这里,或者你随它痛,就看它痛得怎么样;或者心往其它地方想,调虎离山,这也是一种功夫。「身心忽空」,仍然跟前面一样,当他的心收缩到一点点,极为细微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爆发力。 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三七日」不要非理解为三七二十一日,也可能是三天,也可能是二十二天,也可能是二十八天。「三七」是表一个圆满的过程而已。实际上当我们的心集中到一点的时候,他这个灵体可以离开这个肉团,离开这个肉团不就不痛了嘛?《楞严经》在后面讲到,你破了色阴第一关以后,把这个肉割下来不仅不流血,也不会发炎感染,而且还能马上又长出新肉来。所以我们的心法不可思议,不要少见多怪,修行是不是很有意思啊?随着我们认真地修行,各种各样的奇迹都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灵感都可以爆发。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是过来人啊,印证他已证得了四果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纯觉遗身」,可以说为是意生身,就是灵体可以自由离开这个肉团。我们只要按照佛法破除了贪、嗔、痴、慢、疑这种见思烦恼以后,这个灵体就可以离开肉身,而证得阿罗汉。「纯觉」就是灵体,不能理解为真心本来面目,因为他这个法执还没有破。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这位尊者,前面已解释过,他从出生开始连续起了三个名字,实际上他是老古佛来示现。 我旷劫来,心得无碍:须菩提是明心见性以后,修禅宗观空性而成圆满佛果。自忆受生,如恒河沙:作为老古佛再来,他这是在说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情况,如恒河沙的生生世世他都能历历在目。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菩萨修行到了高品位的时候,无处不道场。佛在娘胎里就开始转法轮,教化众生。「即知空寂」,按照分别法讲,就是知道空如来藏这种境界。若真正讲「即知空寂」,那就是一心三藏的境界。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念空性,这是典型的禅宗境界,见空性。亦令众生证得空性:也能以此法教化众生。蒙如来发,性觉真空:佛在前面讲,一精之明这种妄觉的本性就是真空,就是如来藏性。 空性圆明,得阿罗汉:我们的真觉、真空、无形无相的真如,它的本性当下就是圆融、圆满、圆通的,十法界万法明明白白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四句话是讲,一切相之性就是真空,真空之性就是一切相,即相即性。所以须菩提见空如来藏以后,由于佛开示一心三藏的道理,而成就圆顿菩萨果位。他这里得的阿罗汉,是十地菩萨。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顿」,就是当下进入这个如来果位;「宝明空海」,这就是一心三藏。「宝明」可以理解为十方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明」是明明白白,「空海」就是我们自性本心,不能解释为虚空之海,是表我们的空性周遍法界。同佛知见:与佛一样的佛知佛见。印成无学:那是在回顾当初受佛教化的时候,证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是无功用道。解脱性空:是解脱了对空如来藏的执著。就是佛在前面讲「妄真同二妄」,把性空解脱了是不是就证到妙有啊?他成就了真空妙有。我为无上:就是归纳「一心三藏」本来面目。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空无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包括有色无色、有相无相,都把它破掉。非所非尽:能非的我也要把它非掉。「所非」就是我修行的功德;「非」也尽,「所非」也尽,这里的「尽」就是没有的意思。那个「非」是作为修行的一种功夫。而且这个「尽」是彻底干净。所以「非所非尽」也可以解释为,解除人相和法相这种束缚,或者叫非人相非法相。旋法归无,斯为第一:「旋」是转的意思,转一切的法归无。这里的「无」可以理解为三空真如。有相归于无,无相也归于无,当下是不是就是妙有啊?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这位尊者修的是眼识。他不用意识心分别,一眼看到就知道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有这种功夫。 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是直接以第七识一精之明而见,通过眼睛这种直觉,不用思维就能知道。舍利弗也是古佛再来,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上座弟子。如是受生如恒河沙:恒河沙数的生生世世他都是修眼识。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比如看到一个人,他当下就知道这个人无量百千万亿是什么情况。想都不用想,这些情况当下就现前,用直觉就看到,当然讲出来就变成意识心。但是他通过意识心来讲,并不是通过意识心来见,他一看就知道。他这也是一种禅定功夫。六祖讲,修这种功夫是上上等根机的人。所以舍利弗修这个法门呢,也是吃了很长时间的苦才修得。 可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个法门,下下下下等根机的人都能一步登天,你说这个法妙不妙?你说这个法到底是上等法,还是中等法,还是下等法?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舍利弗能够抓住当下。他本来已经带领一百个人在修行,他也有野心,想取代老梵志作为那些修行人的领袖。当明白了迦叶波传了佛陀的因缘法以后,他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当下放下我执,服从真理。当然,舍利弗也曾经碰到过马胜比丘并听其传了四句偈子,而当下证道。至于碰到马胜和迦叶波谁先谁后,这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有些人非常执著自己修习的法门,非常执著自己的老师,非常执著自己的同修,他不愿意向外迈开半步来寻求真理,所以真理到他的面前却擦肩而过,这种人很可惜。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这里的「见觉明圆」一定是一心三藏,只有一心三藏圆融、圆满、圆通。「大无畏」也体现出一心三藏的功德妙用。禅宗不能生大无畏,他一切相都要破掉,一切相对于他们来讲都是有所畏。这个「大无畏」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自己。一切法都是我,谁怕谁啊? 为佛长子:因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往往代佛传法,教化众生。并不是说他是佛生下的儿子,而是讲他是佛的首座和尚——除了佛,就是他能代佛做主。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法由佛传,人由法化,所以依此类推,是不是「从佛口生」啊?我们不是讲你从哪里来的?你不要讲妈妈肚子里来的,那妈妈肚子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的……姥姥的姥姥的……肚子里,可不是耍贫嘴。成佛、成菩萨、做人、做鬼、做天、做牛、做马,都是「从法化生」。 这个法就是随心应量,就看你一天到晚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手脚怎么动,由善业之法而化,形成这种因缘。那么来世如果投人道的话,借助于爸爸妈妈这个缘而现出来。是先有了你这个人才决定了借助于哪一个爸爸妈妈来现出你。到了第七层天以上,能自己变自己,不需要通过任何的途径。 「从法化生」,这个最大的法就是看心怎么想,一切的业都是由意业所支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吃饭、穿衣、走路,都在修行之中;他吃饭、穿衣再也不是为了贪、嗔、痴,他心里已经平衡,走路都是修行。不需要刻意地去想,他就是在修行。不想的时候就是无分别智,想的时候就是有分别智。无分别智跟分别智同时在成就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我舍利弗修的这个法门叫「心见」,眼睛一看到什么东西就能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这是无量劫以来所成的功夫。这个「光」就是智慧,在佛法里叫「成所作智」,也就是五种俱生意识转为成所作智。「光极知见」,这个知见就跟凡夫的那种眼识、耳识、鼻识是一样的道理。但开智慧的人,他已经知道了极点。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普贤菩萨:是专修耳识,与舍利弗眼识这个道理是不是一样的?他就专门用耳朵来听,注意,这个听不能加入意识心,一定是直觉。你只管听,听听听他心静到极点的时候,他一定会灵感爆发。他们讲到底都是在修禅定,只要你认真修这个法就能明心见性。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普贤大行,一念而入无量法界。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普贤行」集中体现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首先要知道诸佛是谁,是不是无量万法都是诸佛啊?注意,十大愿王是他成佛以后发的大心。那么普贤在成佛之前他是修的耳识。这个十大愿王要知道,没有哪一个愿不是哪一个愿,要学会把十大愿王次第圆融。比如说,礼敬诸佛是不是忏悔业障呐?你把所有的众生都当成了佛,当下是不是把业障忏悔掉了?是不是赞叹如来啊?「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并没有说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的耳识。千万要搞清楚。你说修耳识,怎么文殊菩萨讲修耳识不行? 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这个「心闻」就是耳识,回到这个一精之明之上来,把耳朵当成一种摆设。怎么样心闻?跟前面讲舍利弗的眼识一样,他只要听到一个声音,就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而且什么事情都能听得明白。这是一种现量的功夫,首先他要达到天耳的程度。 过去气功有一种修法,专门听静音。把这个手表就放在一米的地方能听到声音,听到以后再放到两米的地方,再放到三米的地方,就可以一步步地把耳朵可以听到很远的这种功能开发出来。有的人是贴在地面上听,这是一种上路的功夫,慢慢地慢慢地听得就进入一种静音,慢慢地慢慢地就连静音都没有了,一片空白了。也就是意念集中一点的时候,虚空爆炸,明心见性。 实际上这里还是在讲修禅宗。禅宗能够明心见性,真实不虚,就是成功的比例极少极少极少。不是现在的那些所谓的禅宗,什么开了天眼、开了天耳,在那种境界里执著。现在修禅越修心越散,开了天眼以后就随着天眼到处跑了,是不是把心散了被境界所转?比如说耳朵听到有其它法界的声音跟我们讲话,作为修禅的人最忌讳,要充耳不闻,不管他怎么讲都不要理会。但圆教人就不必执著了,你来了我还给你对话,我还要度化你。我们在什么境界都是一真法界,我们是佛来佛度,魔来魔度,天来天度,鬼来鬼度。哪个在我面前也不要耍滑头,看你会不会讲一心三藏。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这是道交感应。他一念想就与普贤菩萨道交感应。「六牙象」是表六度万行,是普贤菩萨以各种方便法门来点化你。分身百千:有多少人想普贤行,普贤就化身多少分身。 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著相的人他认为见普贤菩萨非要骑着六牙象——当他见到这样的普贤的时候,最容易被歪魔邪道所利用。《楞严经》后面就有啊,过去世冤亲债主就可以示现三十二相在你眼睛里直转,把你引到邪道里去。但是你要知道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处处都在现身说法。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现一个冤亲债主来害你、诽谤你、骗你,你不要以为那就是张居士、李和尚跟你过不去。这都是诸佛菩萨在挑拨离间,看你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因为这是在成就你的平等心,成就你的忍辱心,成就你的智慧啊! 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只要真心想学普贤行,你心就能定下来。谁记忆力不好的也能得到改善甚至变得更好。这是不是普贤菩萨给你摩顶啊?并不是普贤菩萨来不来的问题,是我们会不会安心,会不会用心的问题。其实普贤菩萨这是讲方便法,你想他来他会来;那你不想他,他来不来啊?他时时刻刻都跟我们在一起。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这个「本因」,根本之因还是在用心。用心通过耳朵、通过这个耳识表现出来,所以这时候的耳识已经不是凡夫的那种直觉耳识了,已经是智慧的化身。万法都要归到这一念心。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这位尊者是修鼻识,观鼻端白。孙陀罗难陀是佛的亲弟弟,同父异母。 从佛入道,虽具戒律:虽然能够严格地遵守戒律,在行为上不违反。于三摩地,心常散动:但心里还是乱的。所以小乘人持身戒,大乘人持心戒。后面为什么讲小乘戒不能成就啊?因为他是在形相上执著。未获无漏:他是王子出身,出家前的妻子又是全国最有名的美人,所以他们舍不得分开,是佛强迫他剃度,命令他出家。所以他心里乱,经常有种种的妄想。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拘絺罗前面介绍过,是舍利弗的舅舅。拘絺罗因为是从外道转过来,也是辩才无碍。「观鼻端白」,把眼睛和意念就放在鼻端这个点。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世间法也是一样,你专心致志某一个事情,都会有所成就,特别忌讳的就是三心二意。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三七日」不一定就是三七二十一天,它是代表一个圆满的过程。平时就这样看你能不能看到烟气啊?看不到。当看到烟气的时候,心已经由粗变得稍微细一点了,也算有点定力了,初步告成。 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通过观鼻端白把心往内收,由粗变细,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灵感。他对整个世间万法的认知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他知道除了这个长、宽、高三维世界,还有其它的无量的法界。心法不可思议。遍成虚净: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禅宗的境界,已经是超出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起码在「闻所闻尽」的解根结到解觉结这个阶段。 犹如琉璃,烟相渐销:由无相到烟相,由烟相再到那个无光之光那种光相,这就是定力一步一步地转深,境界一步一步地殊胜。鼻息成白:注意这个「白」,不可以理解成是光。白色为万色之本。 心开漏尽:心量终于打开了。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么的奇妙。诸出入息化为光明:不能理解为这个吸的气变成光明,不是的。它与我们的心态是相互对应的,连出入息都化成了光明,所以有没有哪一法不是光明啊?我们在讲经堂这里,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在这里,他们看的是黄金为地、七宝莲池,而我们看到既有庄严辉煌的一面,也有垃圾的一面。环境没有好坏,好坏的是我们的心。 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世尊授记他快证菩提了。像你这样的阿罗汉,快要成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了。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我这个法门就是观鼻端白,由平时看不到烟到看到烟,再转为白光,转为智慧之光。「息久发明」,在禅定中心收缩到某一点的时候,就跟原子弹一样爆发出威力。这个「明圆」就是圆融、圆通、圆满。当然这三个圆在不同的层次境界也不一样。一心三藏的圆融、圆满、圆通是十方三世一切万法。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这位尊者是说法第一。 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富楼那在无量劫来都是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苦、空等法就是小乘的三法印。这里的「实相」就是诸法实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恒河沙数诸佛的无量经典,富楼那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地涌金泉。就是死人也能给他说活了,打你一巴掌还能把你打得笑起来。他这个不是自吹,在未来贤劫千佛他都是说法第一。他这个第一是怎么得来的?是自己发心得来的。不管谁讲经说法,他都跪在那里听。 现在许多人还拽得很,说师父讲法就听,弟子讲法就不听;大僧讲法就听,二僧讲法就不听;出家人讲法就听,居士讲法就不听……如果有这种贡高我慢心,你很难入道。不管谁登台说法,他总有他的某种长处。即使他讲法讲得不圆满,也正是成就你的时候,你就知道在哪里不圆满,同时成就了你的法忍,明白吗?好好检点自己,有贡高我慢之心,你将来讲经说法的时候,连鬼都不理你。一定要明白,万法之间都是相互道交感应。人心换人心,这是平等的。听那些新登台的人说法,本身就是成就自己,这正是检验你的时候。甘当护法,甘当随从,我们将来才能当好说法主。而且这种心态一调整,你就容易入道,你就能听出味道来。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音声轮」就是舌识。怎么叫「音声轮」啊?开口讲话不用脑子想,是讲出来以后自己才想到怎么就讲出这个话了?尤其已经登台讲经说法的同修想一想:有时候一段经文自己怎么样琢磨都很别扭,往往上台以后自己没有刻意想就把法讲出来了。所以我们不要怕登台,往往一登台你就会灵感爆发。讲经说法与文化高低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基本原理你要懂——一心三藏的道理必须刻骨铭心地深信不疑,必须有这个前提;然后你即使讲得拖泥带水、颠三倒四都无关紧要,只要把法理法义表达出来就行。要不然六祖惠能怎么会讲经啊?虽然他一个字不识,但是听人家念,他就能解释。讲如来藏大法不就跟讲故事一样吗?讲法是讲自己心里的东西,这叫如数家珍,这叫自性流露。 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吼不起来,因为他心里是虚的,他要为自己留后路。明心见性的人拍桌子打板凳,老天爷都不怕。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降伏魔怨」是一方面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同时也帮助众生降伏烦恼习气。富楼那在法华会上授记是不是非常殊胜啊?就是因为他说法的功德。 为什么我每到一处都会劝大家发心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的人能够自度度他——在讲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或者自知自觉地就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改掉了,而且越讲心里越亮堂,越讲越自在;那么讲的过程中呢,自然而然也教化了一大群众生。这是个奇妙法门。「销灭诸漏」,不会漏到六道轮回,这是最基本的保障线;乃至可以成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译作上首,或者叫上座。这位尊者曾经是悉达多太子的马夫,专门给佛牵马,所以随佛一起逃出都城。 我亲随佛,逾城出家:「逾城」就是逃离。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自看到如来修了六年苦行,并且在这期间修得骨瘦如柴啊!一天吃一粒麻麦,一粒芝麻。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呐!佛为了教化众生,示现修无益苦行没有用,不能在这个形相上执著。那么佛不再专修苦行以后,五大臣也先后离他而去。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弟子当中有人要杀害他,有人要污蔑他,造谣中伤他……像什么六群比丘、五百比丘比丘尼,这是内部;外部呢,这里在讲经,外面在造反。内外夹攻,当佛容易吗?可是他是正法道场,这杆大旗给他拿下来了。不要以为正法道场就歌舞升平。「降伏诸魔」,包括魔王的种种攻击,还有阿阇世王也曾经带兵来攻打僧团,最后全部皈依佛陀。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三千威仪」,出家人的行、住、坐、卧,首先要修这四大威仪——走路要有个走相,行如风,不要垂头丧气,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雄纠纠气昂昂、急急匆匆,要走得非常平稳,潇洒自在;立要有立相,叫立如松;坐要有坐相,坐如钟,不要跷二郎腿,不要前晃后晃;卧要有卧相,卧如弓,一般是要右侧,吉祥卧。当然,睡觉还要根据各人身体的情况,因人制宜。 这行、住、坐、卧各占二百五十分,加起来是一千分。这一千分,又各自对应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我们在行持这三种戒律的时候,仍然以行、住、坐、卧来作为条条框框。讲是行、住、坐、卧,实际上包含我们整个日常的动作、行持。是不是变成三千了?这三千呢,再配合身口,身三口四——身三呢,不杀、不盗、不邪淫,这是三支;口四呢,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七项每个内容都要达到这三千功德,这是不是就两万一千了?然后再配合意业的贪、嗔、痴等来分,烦恼以三毒为主,还有个等分,这四项每一项具足两万一千种功德,也就是八万四千微细,简称叫「八万微细」。 你说持戒持戒,持得苦不苦啊?现代我们以为持什么三皈五戒、菩萨戒、比丘戒就怎么样,你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首先有些人连三聚净戒都不懂,还自以为在持戒。福建福鼎平兴寺方丈界诠法师,辞去省佛教协会会长职务,带领几百个大僧修持戒法门,但是他讲得非常诚恳:「这个持戒只能给你们打打基础,不能叫你了生死,你们还要学开悟的法门。」这是真正的律宗法师。有些地方讲戒是遥遥无期,五年学戒以后再说,以后再说就没有下文。 性业遮业:「性业」是指根本的犯戒,「遮业」是次要的方面破戒。杀、盗、淫、妄是根本戒,比如饮酒叫遮戒。饮酒本身并不犯戒,是防止因为饮酒以后糊涂了,造口业、意业、造身业。可是许多性业往往就由遮业而引起。喝着喝着酒事情就来了。酒后误事的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有些人身体有些毛病,适当地一天喝一口酒没有关系,这并不犯戒,因为你是为了治病。 那么在佛法里是有开戒的,所以大家不必谈戒色变。这也是大乘佛法特别圆融之处。在过去托钵乞食的,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给了肉你吃进去不破戒;而你自己买肉吃就是在破戒。在破戒与犯戒方面,首先有一条,你自己有没有破戒的心,这点很重要。 身心寂灭:心里没有犯戒的念,身上没有犯戒的事,乱七八糟的事情与我无缘。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等于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专门负责管理僧团的戒律问题。大的丛林里都有僧值来专门负责这一项事务。 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能知道这个人持戒的心怎么样,这个行为大家都看到的,不需要佛来印证。也就是说优波离的持戒第一是大家公认的,他来担任纲纪是众望所归。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执身」是在事相上执著,「执心」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观照自己,身心俱得清净。所以持戒不是很勉强、很被动地持戒,更不是为了一种情执——第一,我怕人家看;第二,我怕做了以后不能往生,而是要持得法喜充满,一定要对治自己的各种下劣心。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大目犍连:这位尊者是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优楼频螺:翻译为汉语叫木瓜林,这个迦叶常在木瓜林里修行。伽耶:译作城,其家在王舍城南。那提:译作河,住在流经伽耶城东的尼连禅河旁,故得斯名。兄弟三人都是修崇火外道,也就是修火观。老大带领五百弟子,老二带领三百,老三带领两百,都是修拜火外道、用火来供神。这是一种婆罗门外道修行。 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当时舍利弗和目犍连都是在修自然外道,所以听到佛传了因缘所生法顿开茅塞。所以小乘因缘法对于破当时的自然外道功不可没。你说当时把这个茶杯分析成地、水、火、风,谁懂得这么分析啊?只有佛这么分析了。然后再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不是头头是道啊?我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到第三关为止讲的是小乘因缘法,帮大家初开智慧,到第四关、第五关才涉及到大乘了义法,第六关是对前五关的一个补充提醒。读了《楞严经》再想一想,《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是不是对《楞严经》高度概括呀?所以讲「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当听到一个未曾有法的时候,他心里就是这种感慨。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佛对目犍连同样是示现神通。 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目犍连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神通。一开始是修外道神通,还会害人。他修神通实际上就是修意识,凭着意识就能闭门造车,他把神通在众生位几乎修到登峰造极。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不光是释迦佛说我神通第一,十方的诸佛赞叹我的神通不可思议。圆明清净:「圆明」就是前面讲的他能够遍游十方大做佛事,没有障碍;所谓「清净」,他这个神通不再去胡作非为,而是利益众生。为什么?因为他在佛座下破除三界见思烦恼,证到四果罗汉。自在无畏:他可以千变万化,而且没有私心,没有我执,妖魔鬼怪也会恭敬他。我们要想得到自在无碍,告诉大家:一定要做老实人!有道无道,你自己知道。心里有鬼的人得不到天地鬼神的护持,你以为那些护法神都在睡大觉吗?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都在拭目以待,都在看着你怎么样行持。举头三尺就有神明来监督我们。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根据我这个修行的次第,我是修意识,专门用心。「旋湛」,把那种妄想心、分别心转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湛」。一心为众生,一心为如来家业。特别是修大乘佛法,弘扬如来家业是我们神圣不可推却的使命,连我们的生命都要用来供养如来家业。「心光发宣」,人到无求品自高,没有妄想杂念,自然是心光通达。不仅成就自己,还成就大众。「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浑水怎么清莹啊?放的时间长了,水是不是沉淀了?比喻保持清净心,不要去攀缘。这是修静止,也可以修转识为智,把静止变为主动,积极去帮助众生。「久成清莹」就是证得清净心,证得自在解脱。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译作火头金刚。他是观火,修火大而成就。 久远劫前,性多贪欲:他的毛病就在这里。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在空王佛出世的时候,讲贪著男女生活的人,就像猛火聚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呢?凡是过来人都知道,淫欲心上来的时候,浑身是不是发热?这叫欲火,既然是火,大家知道,习气会生生世世跟随我们,所以人死了以后这个欲火转为业火,也叫做业薪,就像柴火一样,一遇到机会它就燃烧。 下地狱的人呢,实际上就是业薪燃烧。真正来讲,这也是救护我们。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那你有了业火或者业薪,如果不用地狱之火把它烧了,是不是越染越重呐?你就不知道还要造多少业,你永远不知道回头,永远都不得解脱。这叫「猛火聚」。因为你执著的东西越是离不开,这个习气就越深。修行人对这个问题要重视,尤其在家居士要适当地克制,慢慢地淡化乃至取消。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遍观」就是内观,这一看还是修禅定。「百骸四肢」,是指全身所有的骨骼,也包括五脏六腑。「诸冷暖气」,没有起心动念之前,身体清凉自在;一旦心里乱了,就会浑身热烘烘的。在这个时候他就能悟到「猛火聚」这个道理。这个心是不是好玩呐?它能叫你变热,也能叫你变冷。火头金刚由此而悟到这个心法。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这是个妙法,他把这种欲火转为智慧光明、智慧之火。我们该怎样权衡利弊?没有两全其美。你既想得到今生今世的吃喝玩乐,又想要得到来世的解脱自在,没有这么便宜的事。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他在这个方面有突破,专攻这个法门取得成就,所以诸佛称呼他火头这个名字。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火光三昧」就是火光禅定,就是前面的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我们这个心不可思议啊。我大概前年在春节期间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电视机一开,正好看到一大群少数民族的人光着脚丫在那火炭上走路。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他们就是修火观的——用心观我也是火,火也是我,到了一定的时候火会跟他融为一体,他即可在火炭上如履平地。这是讲到火光三昧的问题。 那么我们不仅可以用火光三昧,也可以用月光三昧,也可以用虚空三昧,都可以用来治疗自己的病苦。但是我们要了生脱死不是修这个法门,这些法门太难修,你要想达到明心见性,不知道要修多少生生世世。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火头金刚通过这样修,不仅开了智慧,而且成就了金刚不坏身。所以他发愿,诸佛成道之后他来做金刚力士,护佛护法,降服魔众。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火头金刚就是修火观。气功也有一种练法,比如身体上有些毛病,他可以观照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熊熊大火来烤自己,是集中在身内来观照,以此恢复健康。我们心往里用了,到一定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经脉骨髓等。 诸漏既销,生大宝焰:「诸漏」是有色漏、无色漏、欲漏,称为三无为。人到这个时候,心态自然清净。「大宝焰」是指智慧之光。登无上觉,斯为第一:他已经不是普通阿罗汉的地位,已经到菩萨位。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持地菩萨:他的主修法门是地大。 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填平,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津口」,是指渡口、过河的地方。「险隘」,一般是山口这些悬崖峭壁。「闤闠处」,是指闹市,物资流通的地方。「要人擎物」,就是帮助装装卸卸这样的意思。「擎」就是装卸。「至其所诣」,送到他所要送的地方。「诣」是到的意思。「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放完东西就走,连报酬都不要。持地菩萨无量劫都是修桥补路,都没有开智慧,正因为如此,他在有一世遇到毗舍浮佛,给他一点,即当下成就。这也是福至心灵。他这种法门不是在观照地大,他专门在修有形有相的藏教法门,专门做行善积德之类的事情。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负」就是做苦力、人力车夫之类。无问远近,唯取一钱:远也好,近也好,随便给一个钱意思意思,不至于也跟着饥荒饿死了就行。他也不是执著一钱不取,该取的时候还要取。饥荒饿死了还怎么做好事啊?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持地菩萨无量劫以来都是帮助别人修桥补路、积德行善,所以感召神力。 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国王设斋供佛,正好他也可以参加,仍然以平地心来对待佛陀。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首先心要有平等,则世界平。是不是万法都由我们心变现的?所以这个世界平,不光是高山大河平,而且一切的是非长短都要平,要有这样的心态。 我即心开:持地菩萨当下心开意解。如果是修桥补路只搞了十年八年的人,他能不能心开啊?他认为你是在鼓励他。所以他一定是到了这个火候,一点就开,成就的机缘已经到了。 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这是不是明心见性了?这可不是讲开了神通等无差别,高山还是高山,大河还是大河,他的心已经悟到了万法平等,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持地菩萨无量劫修桥补路,看起来是因为毗舍佛给他一点这种因缘,而使得智慧一下现前。真正讲,智慧并不是从毗舍佛得来的,也不是从泥巴得来的,自己当下就是。所以,虽然这个法很难讲清楚,但是我们能够悟到,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智慧。在这个特殊的因缘,它就显现出来。我们有时候在散步、吃饭、睡觉或者深更半夜起来方便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想,突然明白了一个东西。你说从哪里生的?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看到,什么情况也没有遇到,就突然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东西,明白吗?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佛把因缘法判为戏论法?因为谁也不能生谁,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变出来的。往往我们读了第一卷,一个问题读不懂,读不懂还不就过去了?但是当读到第一百页的时候,与第一页没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把第一页的东西悟明白了。有没有什么因缘呢?这个时候什么因缘也没有。这就是叫我们悟。佛讲三藏十二部经,什么因缘法、自然法……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真正目的都是引导到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是真的,要不然你就不能理解。因为他那个悟本来就有,我们本来就是智慧。 但是我们可不要学外道去诈骗佛法——你看人家修桥补路无量劫都没有开悟,毗舍浮佛一摸头就开悟了——你这就是错用了心。你前面没有修无量劫,别说摩你的头,就是棍子敲你的头,你也不能开悟。我有个宝贝弟子修禅宗,每次一边拽耳朵一边说:怎么还不开悟?怎么还不开悟?他认为盘腿禅坐就能开悟。开悟不是你想的开悟,不是在那里打妄想。即使修禅宗也是静静的,无所考虑,很平静的,起心动念你就乱了。所以这里的「见身」与整个十法界万法等无差别,这是一种智慧。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世间的万法都是圆融、圆满、圆通,这是我们的自心本性。世人认为水火不相容,其实水就是火,火就是水。乃至刀兵亦无所触:六祖慧能就有这样的情况。冤亲债主派了个杀手来害他,连砍他三刀都砍不上他的身。六祖说:「我只欠你的金,不欠你的命啊!」后来六祖传法给他,杀手拜他为师,最后还得道了。所以祖师大德就是这样的心量,把杀自己的仇家收为弟子。刀兵是杀人的利器,跟我们都是一个本性,它都不会伤害我。刀兵是不是你自己啊?你要我的命我就给你,问题是你能要得了我的命吗?不能的。你心甘情愿地给他,还可以换一个更加殊胜的命。人到不怕死的时候,他就能得到好生,就是这样。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他通过观照悟到无生忍,毗舍浮佛是不是讲的一心三藏啊?万法唯心所现,心平则世界平。他并不是通过禅宗修到那种无生法忍。成阿罗汉:起码是十地以上的大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回小向大。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只要有人传《妙法莲华经》,我第一个来证明,这个法太妙了。而为上首:也就是在诸佛法中,他主要作为上座长老来助佛弘法,为《妙法莲华经》作证明。所以这是《楞严经》第二次提出「妙莲华」,前面讲「是名妙莲华」,后面还要提到「妙法莲华王」。好好想,我经常讲,这两部经是一部经,互为表里。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身」是内六根,也叫内六尘,「界」是外六尘一切的万法。本如来藏: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个如来藏。 虚妄发尘:一切的万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查不到它的来龙去脉。虽然没有来龙去脉,但它就是宛然现在。这是不是「虚妄」?「发尘」,就是造成这种客观现实,成就种种的万法。 尘销智圆:凡夫在执著有相,二乘和通教菩萨执著无相,有相无相都是相,都是尘,都在执著。所以佛讲:「妄真同二妄」。真心本来面目非真非妄,随缘现真现妄。明白这个道理叫「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水天佛,这是月光童子修水观的因缘。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诸佛出世也会依无量法门方便引导,这是正常的。你别讲水天佛出世怎么教菩萨修水观呢?可是他到最后一定是讲《法华经》《楞严经》。诸佛出世都是以小法、中法、大法三乘来引导,到快灭度的时候一定是讲《法华经》;而且灭度以后菩萨继位一定是讲《法华经》,在《法华经》都有铁的证据。 大通智胜王佛灭度以后,十六王子是不是讲《法华经》?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妙光菩萨是不是接着讲《法华经》?现在正是解决问题的时候,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发这个大心,谁把这个心发得大,谁得大自在!不要有任何的含糊,不要再有任何的侥幸和妄想!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怎么修水观呢?就是加一个念,我就是一滩水,这个念不要动,保持下去。到一定的时候就能变成一滩水。起步的阶段叫「水性无夺」。「无夺」,不是互相障碍,互相争斗,而是圆融为一体。 初从涕唾:「涕」就是鼻涕,「唾」就是口水、吐痰。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津」是舌头自己生出的津液,是最好的补肾良药;「液」是喉外的那种口水,没有「津」贵重;「精」是精气之类;「血」是在筋肉里流通。 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这些东西共处于这个身中。就其本性而言,你讲它同的话,一个是清净,一个是错乱;你讲它异的话,它都是水大。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定力加深以后,不仅在身中的水大清净无染没有差别,而且与无量世界之外的大海水都是一个本体。「等无差别」,这是种定力转深的境界。「世界外」就是娑婆世界之外。《乳峰摘脉》云:按华藏庄严世界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芷香幢,华中有十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为佛刹之王,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即指总别诸香水海。我于是时初成此观:这是水观成就之初。 但见其水,未得无身:怎么没有得到无身呢?他看到这个水跟自己融合为一体了,但他还有一个我,这就是后来遇到麻烦关键之所在,他还没有破除我执,叫「未得无身」。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他的徒弟隔着窗户看看师父在干什么。惟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他这种功力已经比较殊胜。一般在禅定过程中,自己看到自己跟水是一片,跟火是一片,跟虚空是一片,这就是已经初成定功,已经很不简单了。在历史上后梁时代,有一个修水观的和尚,为了抵御流寇之害,作水观把县城全部就像汪洋包围,流寇一看,全部退兵,就这样救了全县百姓。心法不可思议。这还是小法,你定力深就能成就。 我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师父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我说:「怎么个明心见性呐?」他说:「我师父会给人开药方子。」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全国医院里明心见性的菩萨太多了。还有些人说他师父有什么什么神通,我问他师父能不能腾云驾雾?他说那不能。即使腾云驾雾都不过是个外道,即使像二十八层天的天人可以腾云驾雾、排山倒海、千变万化,都还不过是个外道,是个凡夫。这和明心见性有什么关系呢?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这个小徒弟他没有见识,他不知道师父入定了,找不到师父了,又不知道禅堂里怎么会有一滩水,所以他就丢个石头进去,感到好玩。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石头丢到水里,出定以后变成一个人,可石头是不是在他肚子里啊?因此他觉得心痛,难受。这里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舍利弗在定中,有两个鬼过来,一个鬼叫复害,另一个鬼叫违害。复害鬼要试试他的定力,违害鬼劝他不要打,复害鬼就要打,然后就给了舍利弗的脑袋一拳。所以舍利弗出定以后感到头有点痛,问佛怎么回事。佛讲,刚才一个复害鬼打了你一拳,幸亏你的定力还可以,没有打碎。这种鬼可以把须弥山一拳打成两半。当然,复害鬼也因此下无间地狱。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因为自己已经证到四果罗汉了,很久没有生病了,现在突然心痛,就心想,自己是不是退失了?开始怀疑自己了。那么实际上,真正证果是不会退转的。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说明他自己还没有破除色阴,否则自己可以伸到肚子里去把东西拿出来。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自己再次入定,然后童子把石头取出来。这样把这个疑虑解除了。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这个法门能不能修啊?修到这种程度还要等无量佛出来才能破除我执,你想想看。所以那些神通、气功,讲你走火入魔都是抬举你。你能盘几年腿?可不要狂妄啊!「方得亡身」,这个时候破除了人我执,证四果罗汉,破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得自在。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月光童子是菩萨,明心见性了。这里的「性合真空」是不是「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啊?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预」就是参与,与菩萨是同一个等级了。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水性一味流通」就是前面讲的水性周遍法界,他从这一门深入而成就。既然是「一味流通」,那就是一流通一切流通,整个地、水、火、风、空都是水。圆满菩提,斯为第一:水大这个法门是我因地修行的主课程,我依此而成就。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是修风大。 有佛出世,名无量声:无量声佛应该也是在因地修风大而成就。刮风有声音啊,诸佛菩萨名号都有种种的缘起。开示菩萨本觉妙明:我们的觉本来就是明,他不依靠外尘,自来就明,法尔如是。「妙明」,它能显现出十法界万法。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世界是依报,众生身为正报。这就包罗万相。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一切万法的变现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心在动,心动是不是风?当心动了以后,风已经在迷惑颠倒中跑到自己的对立面,叫「妄缘」。之所以是妄,要明白,风在十法界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找不到根本,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它宛然现前。用智慧去观照,这个风当下是不是我啊?不就是我心里动了一下嘛,可是我们却不认识它。什么「缘」呢?由于依靠它,依靠我们心里的变化,又出现了地水火风、世界、山河大地、天人鬼畜,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借助这个风力、借助动这个缘而变现。我们曾经做过实验,两个手一合,用意念三分钟后,左手比右手长出来几公分,是不是通过心动以后再变出来的?「皆由妄缘风力所转」,这个风力所转实际就是无明妄动,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其实妄想心是什么东西啊?就是我们的真心,没有一法不真。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这是从空间万法而言,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观世动时:这是从时间的迁流变化来看。「世」是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界」是表空间,东南西北上下十方。观身动止:这是有情身的变化,比如行、住、坐、卧等等。观心动念:心里动念无非是在时间、空间里分别执著。它同时包括对过去、现在、未来打妄想,又包括对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万法的种种分别。诸动无二,等无差别:一切的万法动相千差万别,但是本性无别。「动」无非是生住异灭。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回顾一下前面第三卷,佛对阿难怎么讲风大的。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却宛然现前,是不是就归到我们的心动啊?由此而开智慧。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虚妄」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性相一如。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其实《楞严经》难懂不难懂啊?不难懂,只要你用心观照。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这是指一个佛土之内的众生。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有无量恒河沙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就是无量,没有什么好讨价还价的。你能如是观照,当下打开心量。 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他的世界观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十方法界无量众生在迷惑颠倒中,就像这些小虫子在一个小瓶子里争争吵吵、勾心斗角。「蚊蚋」是沙蚊,特别小,这就是比喻众生的心量,已经小到这种可怜的境界。所以我们想想应该不应该生惭愧心呐?蚊蚋是谁啊,就是我们自己啊。那个瓶子是表真心本来面目,虽然在这里勾心斗角,有没有跳出心外呢?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遇到无量声佛时间不久,就证得了无生法忍,这也是福至心灵。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不动佛国就是娑婆世界东方妙喜刹土,教主是阿閦如来,也叫不动佛。「为法王子」,是证到解脱德。事十方佛,身心发光:当你果真清楚明白深信不疑,十方三世皆是我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你就是「事十方佛」。这是究竟义。那么,这里主要讲琉璃光法王子已经是证量位功夫,可以游遍十方,奉事诸佛。 洞彻无碍:我们首先在见道位调整心态,大光明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比如这个茶杯,它当下就是好吃的苹果,苹果就是老鼠药,老鼠药就是肯德基。你要会转,但是你必须讲清楚为什么。《华严经》就讲,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最难传的就是这个法,把有情跟无情说为是一个东西。这就是石破天惊的大法,这是跳跃式的思维。我们一念心光即遍及十方三世一切的万法,可是我们却在迷惑颠倒之中。之所以有碍,是我们自作多情,背觉合尘,你能当下回光返照,便得无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得三摩地:风力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谁也靠不住,十法界找不到。可是它却灵明不昧,宛然现前。所以,这不是我是谁啊?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在前面第二卷佛讲,诸佛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所以圆教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与「十方佛传一妙心」。十方三世有情无情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妙心,就是一个本体。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顾名思义,他修空大,观空性。这是最典型的的禅宗法门。禅宗本身就有无量的法门,观空是一个基本点,其它种种修鼻识也好,观什么什么也好,最后是不是要都归结到一个空啊?但是他跟前面种种的引导法门又不一样,观空难度就更大。他没有一个影子,就是保持一种动静平衡的心态。他是以空为境。 我与如来定光佛所:这是虚空藏菩萨当初和释迦如来一起在燃灯佛座下修行。定光佛就是燃灯佛。要注意,我们虽然以《法华经》《楞严经》为主,但向来不反对乃至提倡你明心见性之后,你不妨多看一些经典,乃至修一些外道法门。你懂得越多,教化众生的方便也就越多。但是必须要有个前提,否则你不能修。 得无边身:四空天人就能得到无边身,那阿罗汉、辟支佛也是得到无边身,修禅宗而见到空性也是无边身。从形相上来讲,都是一个虚空身,但是境界不一样。四空天的那种无边身在福报满了二十万大劫以后还要往下落,落到有边。如果生一念嗔恨心,还要下无间地狱。阿罗汉、辟支佛的无边身永远不会落到六道轮回。菩萨的无边身既可以从空出有现众生相,同时他无边身的功德也不会消除。他回到佛土,当下又恢复。所以愿身再来的菩萨,他有身就是无边身。那么,如果听闻一心三藏,你一点点都不怀疑,我告诉你,你早就证过无量次的无边身,否则你不容易打开这个心量,大家明白吗?过去世时中没有证到无边身,他听这个法就比较困难,他似是而非。但是你这样认真听反复观照,你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境界。这叫早晚上床,一起天亮。 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过《法华经》,从来没有听过《楞严经》,但是一听到这个名,他一下就会热血沸腾起来,浑身汗毛直竖,下决心要受持。当时他还不知道《楞严经》《法华经》是什么东西,他也要受持。为什么?这是他的习气。因为他过去世中就是受持《法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怎么讲的?听到佛号、钟声、鼓声,汗毛为之竖起,乃至流泪痛哭之人,不是凡人再来。所以我们要以此检验自己在过去世中修行的功德。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这个菩萨证得无边身以后,他这心力是不是扩大了?「手执四大宝珠」,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身,应以空慧为手。「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能够说为宝珠,一定是证到了内四大与外四大是一个本体。「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就在于证得无边身,观得内四大与外四大圆融为一体,这是不是智慧啊?以此智慧,「照明十方」,照明三世,照明万法万相。怎么样照啊?会相归性为照。佛在前面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统统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十方微尘佛刹」,既可以说为佛刹之多,也可以说为小至微尘,大至佛刹,无法不包,无法不容。「化成虚空」,前面「手执四大宝珠」是表法力、道力,这是不是表报身功德?是不是前面讲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啊?虚空藏菩萨必须先见空性,破一切的万相而归于一个空性。而他这个时候化成的虚空已经不是虚空,为什么呢?万法化成的虚空是不是妙有啊?他已经看到了妙有。 这种修法在最初观空时是用一种顽固的意志力,把一切有相破除,包括诸佛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相。一旦见到空性以后,不需要佛动员,他自然而然会从空出有,而进修别教的那种次第三藏。如果在这个情况之下他直接听闻圆顿大法,就可以避开别教次第三藏,直接修圆教一心三藏。修一心三藏,从任何一个时空点都可以起步,薄地凡夫都可以。 所以圆顿大法无量劫的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不管你是人、是鬼、是畜生,还是阿罗汉、通教菩萨,你都可以起修。否则它就不叫圆顿大法。为什么?大根机、小根机,记好,都是一个根机。你不要执著过去世如何长短,乃至过去世一天没有修行,你今天在这听课,超过那些阿罗汉、辟支佛、通教菩萨、别教菩萨都有可能,这就是妙法。这个妙法是谁讲的?佛在《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讲,你一念信解了如来藏,胜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无量法门修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所以这是一步登天的大法呀!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前面讲了大圆镜智,它能包容十方法界,无量法门无所不照,而且还有分别功能。这实际上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一般的是如来果地功德,而十地以上的菩萨就能视同于如来果地的功德。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大圆镜智为能现,十种微妙宝光为所现。「十种微妙宝光」,即十智,如《华严经》三世智,乃至无边诸佛智。下面详细来解释。 第一,是「三世智」。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佛都能通达。也有的把三世说成世间、出世间和器世间这三世。 第二,是「佛法智」。佛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要观机逗教。注意,诸佛如来出世的时候先从小法讲起,再讲中法,再讲大法,然后把小中大三乘法统统归为圆教一乘大法。但是所有的佛灭度以后,他的继位的菩萨都要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自古以来,《楞严经》是试金石,是降魔杵,是照妖镜。根据各个人性格特点,你注意一些善巧方便,有的人可以跟他硬一点;有的人可以跟他软一点;有的人要连哄带骗;有的人可以拳打脚踢、甩耳巴子。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一定要明白不能以小乘人的心态来看待不可思议的大乘佛法。 第三,是「法界无碍智」。法界无碍智集中体现在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就是华严四无碍法界,前面已讲,这里不再重复。 第四,是「法界无边智」。双重观照:从时间上来看,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穷尽啊?从空间上来看,十方虚空有没有边际?前面是从总体来看,那从个别来看,这个茶杯盖有没有边啊?任何一个法界、一根草丝、一粒微尘,都具足一真法界。它现在与万法是不是一个本体啊?那它有没有边啊?我们不能执著以凡夫的心态看到的就是有边,它当下即是空。空有没有边啊?而且它本身当下是不是性色真空?就是个真空。 第五,是「充满一切世间智」。也就是报身智慧功德。我们的智慧有没有哪一法不能融化呀?没有。法力、道力、妙用,它能满足一切万法的需要。问题要靠你开悟,不开悟不能起用。虽然不能起用,但是它一样在。只要我们想用,随时都有。 第六,是「普照一切世间智」。阿弥陀佛是不是黄金臂昼夜长垂?他有没有说照远不照近,照你不照他?真心本来面目随时都伸手在接引我们。如果我们不知道回头,真心本来面目就是单相思。只要你一回头就成佛,就这么简单! 第七,是「住持一切世间智」,既住于佛法、持于佛法,又住于世间法、持于世间法。一切的东西都有定数,而我们明白道理以后,可以发挥变数来进一步圆满自己的修行次第。比如我们今天在这相见,是不是定数?无缘不聚。问题是我们要懂得珍惜。我们的变数也能把定数变好,也能把定数变差。 要明白,我们现在发了大心以后,在下一世、下二世、下三世、来来世,你会遇到什么什么人,就已经有了定数,明白吗?那为什么佛能提前知道几千万亿年以后的事情呢?因为佛是从众生位过来的。他知道你在哪个时间、哪个空间是读了《法华经》《楞严经》,多久能成佛;这个人读的是《金刚经》《地藏经》,可能要八万亿年以后才能遇到《法华经》……同时这也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本具功德,所以佛法不可思议啊! 第八,是「知一切众生智」。一切众生表一切万法。极果如来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一个化身、真理的化身,是我们的代表。《楞严经》刚刚讲过,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弯带刺,天鹅为什么白,乌鸦为什么黑,恒沙劫外一滴雨有多少个毛毛头,佛全部知道,否则不能叫佛。成了圆满如来,我们的身心与一切万法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我们在这里怎么样起心动念,佛知道不知道啊?其实这十智都是讲一回事,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开示我们的智慧。 第九,是「知一切法智」。你修什么法得什么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十,是「知一切佛智」。对过去一切的老古佛因地修行的种种事情,佛都知道,对已经授记的未来佛将来成佛的时间和国土等依报、正报的情况也都了如指掌。这就是讲佛佛道同。 这十种智慧,佛有,菩萨有,天人鬼畜有,泥巴瓦块都有。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众生不损一分一厘。可是我们现在还得不到妙用啊,那怎么用起来呢?我告诉你,其实你已经用了一大半。在今后的种种行持中,你会自觉或者不自觉按照一心三藏的道理在行持。即使不能行持,即使烦恼现前,你一定有忏悔心。有忏悔心就是功德。即使你破戒了,你也是戒坏见不坏,仍然能够带业往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纵自己,否则你戒坏见也坏了,就无药可救了。圆顿大法是不是很妙啊?就是看你怎么用好这个心。好,「十种微妙宝光」暂且讲到这里。 流灌十方,尽虚空际:上面的十种宝光、十种智慧是自利功德,这里「流灌十方,尽虚空际」是利他功德。前者是我们的本觉理体,后者是我们的本觉妙用。修行就是这么一个带果行因、修因证果、自利利他的过程。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此摄刹入身,及下分身入刹,依正互相摄入,圆融自在,乃事事无碍法界,不思议业用。「诸幢王刹」,即无量香水海中,诸浮幢王刹,乃依报广大之境,摄入我正报身中,身同虚空,彼此不相妨碍,此广狭自在无碍门。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前面是以依入正,这里是以正入依。现在不是无量国土进入我的身,是我的身遍入一切国土。观世音菩萨是遍入无量国土,普贤菩萨一念遍入一切国土,广做无边佛事。不要说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就连一个毛孔之内,一个癞蛤蟆的眼睛里,一个蚊子的胡子上,都有普贤菩萨在召开法会。你说妙不妙啊?要依正互相涉入。当然这还是方便说,他要涉入干什么?那癞蛤蟆的眼睛是不是普贤菩萨?蚊子的尾巴是不是普贤菩萨?你以为它小吗?不小啊。它比这个地球一点都不小,比十方无量的银河系一点点都不小。你看这个法妙不妙,简直妙到极点。得大随顺:即是得大自在。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此大神力」,即指色空无碍,依正摄入。这个「大神力」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由我布施一万年、持戒八万劫、禅定九千劫得来的?不是啊。全部靠「谛观」,用心来观照。观照什么呢?「四大无依」,地、水、火、风这四大在前面已经讲了,是「性色真空、性水真空、性火真空、性风真空」。脸上冒的汗是不是水大呀?是不是心变出来的?以此为例,这四大都是心变出来的。「妄想生灭」,也可以作为「四大无依」的解释。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妄想生灭。 大家看这个手,我打个妄想拳头变成手掌,手掌生了没有?拳头灭了没有?它当下就是手掌啊!眼见手掌,对应「即一切法」;心见拳头,对应「离一切相」。这个拳头有没有手掌相啊?这叫「妄想生灭」。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一个拳头,就是这一个手掌。即掌即拳,即拳即掌。 「虚空无二」,这个「妄想生灭」就是虚空也不例外,虚空也是我们妄想生出来的。「佛国本同」,常寂光净土也好,实报庄严土也好,方便有余土也好,凡圣同居土也好,都是一样,为什么?都是我们的妄想生灭。妄想生,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不变随缘;妄想灭,就是真心本来面目随缘不变。 「于同发明,得无生忍」,怎么叫「同」啊?就是《华严经》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界万法就是一个本体。生而未生,灭而未灭。都是我们一念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为十法界,随缘显现为无相无形的真空,任运变现,这叫「无生法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我来回答佛的提问,我这个修行的法门就通过观空,从虚空的来龙去脉观起,越观越大越大越大……是不是心力扩大了?在一种境界上久久地用功,就会造成奇迹。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化,周遍沙界。无边就是无边,不要打妄想总有个边,没有。「入三摩地」,形成一种定功,心就守住了这个虚空在观照。他这个时候心里没有水,没有火,没有地,他就是观的一个空。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叫「随心应量,循业发现」。从佛法到世间法,都离不开心法。 企业家把这个法搞明白,他会改变今生今世的造化;政府领导人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他真正能够做到国富民强;而且能够减少自然灾害,他能搞好与天人鬼神各个法界众生的关系。如果这个地球上所有的政府领导人都能来研究如来藏的道理,地球马上大变样。人与人之间不要战争,也不要去杀生,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这个时候也许无量天人、诸佛菩萨都可以化现人间,普度众生。 「妙力圆明,斯为第一」,这个「妙力圆明」就体现在前面的依正互涉,得大随顺,得大神力。这是我们的报身功德。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这是我们的未来佛弥勒菩萨,他修识大,在本师释迦牟尼多少亿年之前出家修道。可是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为老古董……老得不能再老、古得不能再古、董得不能再董的一个老古佛,光在娑婆世界就是第八千次示现,其它佛土示现更是不计其数。弥勒菩萨到现在搞了个佛,还是候补佛,还要耐心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什么原因啊?吃亏就吃亏在贪图名闻利养。文殊菩萨在法华会上毫不客气地揭他的短,叫他求名菩萨。求名菩萨,既求名,又求利。那日月灯明佛根据这个情况,教他一个特别的法门,修唯识。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游」什么?去化缘、去攀缘。「族姓」就是大姓、大户人家。傻瓜都知道,大户人家出手大方。注意,弥勒菩萨虽然贪图名闻利养,但他有个特点,他人缘特别好,他得利一定是与大家同享,就好像走江湖讲哥们义气一样。他因为这个特点,还得到过转轮圣王、国王这些位置,但这些都是人天福报,他不能了生死。由于他有这么个优点,就有机缘得遇善知识。 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根据这个情况呢,日月灯明佛教他修唯心识定。「唯」带有剔除、选择,剔除一切心外诸法,而选择识心。心和识,是能想之心、所成之识,在心法上做文章,叫「定」,这就是「唯心识定」。唯识这个法门是弥勒菩萨因地修行的成就之说,所以弥勒菩萨把它总结为唯识三性观。哪三性呢?从外往里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从里往外说,就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 所谓「圆成实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本来面目。所谓「依他起性」,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不变随缘为万法。依谁起啊?依圆成实性而起。所谓「遍计执性」,就是围绕依他起性生起种种的妄想。 打个比方来讲。比如一捆麻,是圆成实性,比喻真心本来面目。麻搓了变成绳,是不是依他起性了?从此众生就只看到绳,看不到麻。我们是不是这个毛病啊?其实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一根麻,都是麻搓的这个绳,你、我、他都是一个心。可是现在变成张居士、李和尚、王二五、牛马猪羊……这是顺讲。如果逆过来讲,我们从遍计执性下手。既然我们顺过来已经开悟了,我们要修行,要了生脱死,是不是当下原地不动,立正,向后转?是不是停止了遍计执?停止了遍计执,我们又懂得了依他起,当不依他了,是不是就解结了?解开了结,我们的真心离根离尘,佛讲,不真何待啊?是不是就证到圆成实性啊? 入三摩地:修唯心识定,从三性观观照入手,来成就这种三摩地。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怎么样事法啊?是不是我修了唯心三昧,我就给佛做事,给你打打洗脸水、洗脚水,给你按摩按摩,给你组织组织法会?都不是。那是怎么个事?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万法、万佛、万天、万人、万狗、泥巴瓦块都是我心之所变现,这就叫做「事恒沙佛」。恒沙佛就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我。也有的经家这样解释:弥勒佛心中的无量佛来教化无量佛心中的弥勒;或者说,无量众生心中的无量佛来教化无量佛心中的众生。把握一条,大光明中没有谁不是谁。 求世名心,歇灭无有:求名求利的心放下了。他知道万法都是我,他没有办法不歇,也没有办法不灭。所以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没有办法不成佛,想不成佛都赖不下来。当然有时讲老实话,觉得自己既然成佛了,怎么还有烦恼习气?我没有讲你成阿弥陀佛、观世音那样的圆满佛,你成的是分真即佛。像楞严法会、法华法会的那些菩萨了,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等等,到了妙觉你就没有习气了。这是印光大师授记的,他讲,「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弥勒菩萨这个唯识一般判为别教一乘法门,不能等同于圆教一心三藏。我不管是《地藏经》《楞伽经》《阿含经》,不管是天文、地理、数学乃至泥巴瓦块,统统是一心三藏来解释。修唯心识定是很复杂的,修唯识的人需要有大定力、大智慧、大耐力、大细心,你才能成就。 无量法门都能成就,但都是无量百千万亿人中的一个分子有可能成就。我们要选择一个普遍的、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人都适宜的法门。他从日月灯明佛在世时就开始修了,注意,中间不知道经过多少佛,一直到燃灯佛出现,他才修成。我怕少说也经历了几千尊佛,这些法门不是一生一世能了脱的。别教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一个阿僧祇就是无量劫,可见有其名而难有其实。 「我乃得成无上妙圆」,他这个时候才成就到「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他已经通过这个法证到了一心三藏。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这里的见道已经圆满。「净」是四圣法界,「秽」是六凡法界。这就是如来知见。像这样的法门、这样的境界,藏教菩萨没有办法来观照,通教菩萨也没有办法来沾边,别教菩萨在初地位以上能接受。别教初地位的菩萨相当于圆教初住位的菩萨,相差三十个等级。圆顿根机的人在凡夫位从零起步,他就能接受这个大法。这个根机天壤之别。有些人你说死了,他都不能理解这个法门。但是有些人即使不信,他能耐心听闻,也能当下成就,只要你敞开心量。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如是」就是一心三藏。我通过修唯心识见到了一心三藏圆顿大法。「唯心识」就是我们的报身功德,就是我们的念变现出十法界万法。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他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完全可以说出识性变出无量如来,这就是他的习气,他无量劫以来修这个东西。他都是讲有个能、有个所,有个自、有个他。如果按照一心三藏,应该是「识性现出无量如来」,这就圆满了。这样一个「流出」只能判为别教次第三藏,流出就有二。这个杯子流出来的水,必然有能流的杯子和所流的水,是不是二?是不是这个杯子变现了水,杯子没有了,只有水相不一样。往往在佛法中,一字之别,天地之差。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授记他为贤劫第五尊佛。「次补」就是次于释迦牟尼佛之后,在五十六亿千万年以后来示现成佛。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谛观」,就是真实观照,而不是以凡夫的浮躁心态来观。「十方唯识」,十方是表空间,有空间必有时间,所以叫十方三世,有时间、空间必有万法万相。所以这里应该是,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是由我们的心所现,由于我们的意识心所变,心一动就是意识心——这个意识心通凡通圣。通凡,妄想心变现六道轮回污染的世界;通圣,转识成智变现为四圣法界,得大解脱。识也好,智慧也好,是不是还是一个心呐?「识心圆明」,「心」为能观、为能,「识」为所缘缘,为能分别。能所不二。「圆明圆明」,我们这个识心圆融圆满圆通十方法界,随净缘而显现出四圣法界,随染缘而显现出六凡法界,现空现有,现净现秽,这叫「识心圆明」。「入圆成实」,就是证得真心本来面目,证得法身功德。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法王子:这是大势至菩萨,修见大,也就是根大。我们这里可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修净土法门的,这段经文是被说为《净土五经》之一。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是在继观世音菩萨之后,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法号是善住增宝上王如来。与其同伦:「同伦」就是同修、同学之类。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有些法师把这五十二菩萨解释为菩萨的五十二个位次。圆教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之后还有等觉,在初信位前面有干慧地,一共是五十二位。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这十二尊佛,据《大弥陀经》云: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已经修行恒沙劫,好不容易逢到十二尊佛出世,他的缘分还在最后一尊佛。想一想啊,能够今生今世认可念佛法门的人也不简单。我们感到可惜的是,他不能来进入《法华经》《楞严经》这个一步登天之法。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阿弥陀佛一个人是不是在专忆啊?一只手始终在等着接你。「一人专忘」,与佛无缘的不念佛,是不是阿弥陀佛成了单相思?「若逢不逢」,就是熟视无睹。「或见非见」,我们天天看到佛却不知道佛是什么,我们明白了如来藏道理,有哪一法不是佛啊?你以为这个茶杯是不是佛?释迦牟尼、阿弥陀、观世音,有没有哪一尊佛哪一时哪一刻离开过我们啊?没有。二人相忆,二忆念深:用心念才能念到一起。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里的念佛就形成了一种习气。要注意,念佛三昧,既有理一心三昧,也有事一心三昧。理一心三昧,告诉大家,那就是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是从性上、理上念佛。事一心三昧就是通常讲的用方便菩提心,「我要念佛」,他不懂得什么是佛,但是要督促自己念。念得水泼不进,风刮不动,针插不进。这还只能算是功夫成片,有可能往生。莲池大师讲,从事相上念佛,纵能往生也在末品。许多人连祖师大德的话都不会听。讲纵能往生就是能不能往生还不一定,即使你能往生也是末品。我们现在就把纵能往生变成「一定能往生」,是不是掩耳盗铃、自己哄自己啊? 「从生至生」,念佛求往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大势至菩萨是不是念了恒河沙数的生生世世啊?你以为怎么样?「同于形影」,难不难啊?形和影能不能分开?我们有没有一个人能「同于形影」啊?看到老爸老妈,夫妻儿女,你这个阿弥陀佛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相乖异」,就是不相分离,不相对立。人就是影,影就是人。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以这样的心态念佛,莲池大师讲,纵能往生也在末品,况且你还不知道能不能往生呢;而且还有一种可能性,你会走火入魔。如果懈怠念佛,你就不可能走火入魔,也不可能往生。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千真万确。你现在成佛,佛老子都嫌迟了。若子逃逝,虽忆何为:「逃逝」就是背觉合尘。佛慈悲心再重,不能度无缘之人。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城东老太太,与佛是同年出生,佛去度她,她把门一关……佛示现了种种神通,老太太就是不理睬。所以《法华经》《楞严经》再妙,你不信,它度不了你。 这个圆顿妙理,唯智乃知,唯智乃入,唯智乃证。你不能用凡夫的心态打妄想,不能以凡夫的心态去自以为是。你以为闯南闯北拜了多少庙、拜了多少寺就怎么样?尽虚空遍法界好事给你做光做绝,你都不能成佛,这不是成佛之因。这是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该花的力气不要乱花,不该花的钱不要去乱花,劳命伤财,到最后买罪受,吃力不讨好。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你念佛,佛也念你;你不念佛,佛也念你,所以能不能成佛在于众生自己。当你心里有佛的时候,跟佛就是道交感应;心里没有佛的时候,佛在那里单相思。那么这个念佛法门呢,由于它属于生灭之法,念的时候就有,不念的时候就没有,所以它不圆通,不能明心见性。「历生」,是生生世世,你要生生世世念佛,也许到最后能成就于一刹那间。你生生世世都在忆佛,有回忆是不是生灭法呀? 《阿弥陀经》讲念佛能够往生,是指善男子、善女人念佛能够往生。谁能做到善男子、善女人?这是明心见性之人。佛法里有我就是恶,无我方称善。《无量寿经》讲十念就能往生,前提是所有功德回向极乐世界。你回向了没有?百分之七十、百分之五十的回向,有没有?我们不能对佛经、对祖师大德的教言断章取义,这个谣言还会误导好几代人。怪不得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法华经》也有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因为前面有「如是我闻」。懂得了如是我闻,你不念也成佛了。《法华经》本身就是「如是我闻」,就是讲「一心三藏」。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发方便菩提心。「现前当来」,因为有些人不一定就是今生今世念的,也许念了无量劫正好到今世才成就。当来到什么时候啊?有的今生就能成就,绝对不是一世念佛就能成就的,你怎么知道他过去世念了多少佛?「忆佛、念佛」,嘴上念佛,心里要有佛。你别一边念佛,一边心里打妄想,那就不是念佛。「必定见佛」,就跟持地菩萨一样,修桥补路无量劫,他最后是不是见佛了?藏教法门就是这样,从有形有相的事相着手,修六度万行无量劫,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除了像持地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样的恒心,无量劫都不舍这个法门,很少有这样的根机。再强调一声,无量法门皆可成就,但你是不是这样的根机?而《法华经》《楞严经》是三根普被,要明白。《法华经》《楞严经》是不是最好的念佛?从理上来念,是最圆满的念佛。口口声声佛讲的末法时代念佛念佛,难道《法华经》《楞严经》不是讲念佛吗?但是《楞严经》不是推崇大势至的念佛法门,而是实相念佛,就是一心三藏。不能自己糊弄自己。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去佛不远」是多远?讲一心三藏,你当下就是佛,站的这块地就是佛,头上顶的天就是佛,对面吹来的风就是佛,背后打来的雨就是佛,我身上一根汗毛、一个废指甲都是佛。这叫不生灭心。现有的时候是佛,入空的时候还是佛。生的时候是佛,死的那个尸骨是不是佛啊?所以这叫自性大定。这些方便法门都有对待法,有去有来就是生灭之法。怎么「不假方便」呢?念佛开口即是。走路也在念,睡觉也在念,吃饭心里也在念,行住坐卧心里一直念。 自得心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但这种修法必须是生生世世养成了习惯。在公案上记载的那些什么往生不往生,谁知道啊?我们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天人、阿修罗都可以化现瑞相来接引众生,瑞相并不能证明往生。有的人开天眼后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是佛还是魔?讲老实话,只有往生的人自己明白,而且只有到了那个境界以后他才明白,等明白的时候已经迟了,他没办法分辨来接他的是阿弥陀佛还是别人。 现在全国送往生成风,其实并不是坏事。受持大法的同修一定要积极地参加送往生,义不容辞。因为在这个期间亡灵往生的可能性很大,你跟他几句开示他就可能往生了。凡是发现有瑞相的,我们一定要宣传为往生,大家明白吗?但我们明白,这个不一定是往生。宣传的目的是把更多的人方便接引到佛门里。许多人因此忽略、轻慢大法,就是一句佛号,就是送往生。像这样的人你能给别人送往生,将来你自己还不一定有人给你送往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个比喻打得非常好。做香的人身上是不是就有香气呀?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是真有,每个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华,不念的时候就没有。念的时候不打妄想,越念越亮,一边念一边打妄想,莲华就发黄发暗。这个道理很简单呐!这就是《楞严经》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这个法谁能把持好啊? 太原有一个念佛最有名的人,特别是刚开始几天啊,总是早晨三四点钟就把电话打给我,说:「师父,来了!刚才有个人送了一个仙桃给我嘴里,我现在嘴里还甜甜的,你信不信啊?」我说:「信嘛。」一会,「师父,我死了以后你给我造铜像吗?」我说:「那要看你的福报,不是我愿意不愿意的事啊!」「师父,我能站着往生,你信不信?」我说:「我也不敢讲相信,我也不敢讲不相信。我不知道。」一会儿,「师父,我往生的时候你要不要给我助念呀?」我说:「你刚才还讲站着往生,怎么还要助念呀?」他不作声了。「师父,你还要讲经吗?」意思是还不如跟着他来念佛。我说:「我不是你那个根机呀!」只能这样讲。 他今年快九十岁了,身体就是好啊,家里有六百部般若。我说:「你是一句佛号的人,你又不看这些经,放在那儿干什么啊?」「我留给我儿子。」我说:「你儿子又不信佛。」他说:「我儿子以后要是信呢……」经书很多,佛像也很多,都拥拥挤挤的。我说:「据我所知,印光大师念佛就是一个木鱼啊!你放这么多东西怎么能往生啊?」他不作声。这是念佛人的心态。他是很勇猛很精进的人。他说:「我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能念17万声,你信不信?」哎呀,我吓呆了:「你怎么念的呀?我一个小时我只能念六千声。」就跟开机关枪一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所以讲「染香人」,你总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在染?所以大势至菩萨讲这个法门,他是不是真心在推销这个法门啊?你可不要大误解。他可不是二十五个法门来竞争第一。实际上他是甘愿为观世音菩萨做垫底。还有前面许多修禅宗的人,他非要加个修了恒河沙劫,才遇到什么什么……那就是跟你讲老实话,你自己要掂量。而《楞严经》是立地成佛,发明便解脱。在后面倒数第三段讲,罪恶滔天的大罪犯一念信解如来藏,所有罪过一笔勾销,变地狱为佛土。这里就是为了衬托佛这个法。前面二十四个菩萨吃了这么大的苦才成就,你们能遇到《楞严经》,还不珍惜?「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念佛就是用佛号来庄严你,但是我们也不要灰心,明心见性之人修无量法门都能成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样的根机不愧为大势至。首先从方便法来讲,他以这样的恒心恒河沙劫念佛不舍。一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退转了。一年念佛,佛在眼前;二年念佛,佛在天边;三年念佛,化做云烟。因地发心念佛的人多,能够有始有终的很少,几乎都是断断续续。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今于此界」应该就是在极乐世界。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就是靠念佛而成就。「都摄六根」,在念佛的时候,眼睛不要旁看,耳朵不要旁听,舌头不要吃东西……心里不可以打妄想。这六根都在念佛,出声念也好,不出声念也好,都是在念佛。当然这种念佛有很多形式:可以心里观想佛像,也可以眼睛看着佛像,也可以耳朵在听着佛号。一根用功,其它五根都是恒顺。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佛号不能断。我们确确实实能够二十四小时之内做到「净念相继」,你就有可能往生。「可能」,意思就是才有一半把握呢,既可能往生,也可能走火入魔,两种可能性都有。做不到「净念相继」,两种可能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