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9|回复: 0

[楞严经] 【楞严经】讲记卷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8 08: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意:本文为旧版本,新版本请转到下面链接下载学习:


楞严经讲记第十卷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是总结在破除了想阴以后所达到的基本境界,即进入行阴境界。
梦想销灭:已经不再打妄想。寤寐恒一:「寤」是醒时,「寐」是睡时。怎么「恒一」呢?睡觉时不会做梦,醒来也不会打妄想。觉明虚静:心态已经更加集中、归一,没有粗重烦恼的干扰。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这是打比方,就像晴天万里无云一样。也就是想阴已尽,烦恼浊已破。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这个时候看整个的山河大地「如镜鉴明」,如同在镜子里看自己一样那么明白。来无所黏,过无踪迹:镜子不是摄像机,它不给你留下来,无论来去,都没有东西黏在那里。以此来对照我们的心,即「木人看华鸟,万境不动心」。凡事不要往心里去,除非是你为了教化众生,你可以思维,转识成智,又当别论。
虚受照应:对镜子来讲,你来华现华,你来一堆牛粪,镜子里会不会恶心,拒绝现出来?什么东西来了它都现,而且没有任何分别。要对照自己的心。
前人总结了镜子的三个特点:照者随物现相,受者物来不拒,应者美丑无减。所谓「照者随物现相」,来什么现什么,这就是表直心是道场。所谓「受者物来不拒」,什么时间来就什么时间受,进一步说明恒顺万法。所谓「应者美丑无减」,不减不挑剔,来多少应多少,谁来谁应,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应,不会让美的变丑,丑的变美。这就是成就我们的心量。我们要恒顺环境,包容一切,而不是要人家恒顺我,要人家包容我。
了罔陈习:「了」是清楚明白,把过去那些莫名其妙的粗重烦恼已经丢掉。「罔」带有莫名其妙的意思,「陈习」是烦恼习气。想阴尽了,烦恼浊已经破了。唯一精真:现在所面对的境界就是那个一精之明,就是我们的见性、见分,现在开始自己做自己的文章。原来是通过六根对六尘产生六种意识心来搞妄想、分别、执著,现在这个东西没有了。
生灭根元:行阴是生死根本,想阴是烦恼根本,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都是由行阴——第七识这个意根来决定。那么第七识对于第八识来讲,第八识是性,第七识是相,他是靠近第八识体上最微细的一种生灭之相,所以由此而知,我们生生世世的投胎受生根本上来讲都是由第八识这个种子仓库所决定——业种都是由我们前面的六识所造种种之业而成就,成就了以后由第七识把它储存进第八识,所以经家一般把第七识和第八识共说为一个意根,共说为我们生死的根源,也就是「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想阴破尽,进入行阴区宇,生灭根元就开始现出来,我们曾经把行阴叫转相,分为前七转识、后七转识。那么前七转识所面对的六根、六尘、六识,因为色、受、想三阴都已销除,所以前七转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后七转就执第八识为我,所以第七识跟第八识就共为一体。「从此披露」就是前面讲的「唯留半分末那而执著阿赖耶识为我」。心无二用,在前面的色、受、想三阴没有破除的时候,这个心就执著在色、受、想,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这个时候色、受、想三阴破除了,他知道我也是知道我,不知道我也是知道我,他是自认为已经知道了我——啊,原来这才是我啊!那么知道是我的时候,他就已经回到了第八识,就看到了无量的天人鬼畜、有情无情、有想无想、非有情非无情等无量的十二类众生,种种的来来往往。这个时候由此披露,既可以叫你明心见性,也可以叫你生成贡高我慢——这些东西都是我生出来的。
在这个行阴区宇中,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与外魔没有关系,仍然是心魔在作怪,是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所以这个「披露」,就看你怎么样对待。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前面佛把一切众生分十二个大类。毕殚其类:完全包括这十二类。「毕」就是「殚」,就是全部、穷尽的意思。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虽然还没有明白这十二类众生各自的来龙去脉,但是已经见到他们露头。「由绪」就是来龙去脉。「见同生基」,知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未通其各命由绪」,还不知道非同非异——每一种众生虽然都是四大假合而成,但是各自的四大组成比例不一样。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这里打比方,骏马前奔,老看见前面有水,但是跑到跟前总是没有水,这种假象叫做阳焰。夏天在高速公路开车,也总是有类似情况。这就是讲虚妄相,好像看到了,但是看得不真实。「熠熠」是讲似有非有的那个样子,「清扰」是描述这个行阴的特征。怎么「清」呢?破除了色阴、受阴、想阴(色、受、想三阴是比较粗浊的生灭相,我们一般把想阴说为第八识体上的动相分;受阴和色阴说为第八识体上的粗相分。) ,也就是破除了前面的三种粗相分、动相分以后,后面细相分(第七识本来是见分,有时也可以说为细相分,属于第八识体上最微细的生灭相,也就是行阴。)是不是相对显得清净了?「扰」好像是轻微地来骚扰一样,他不像那个狂风巨浪来冲击。因为这个行阴毕竟不像识阴那样沉静、安稳,当然更不能像真心那样如如不动,他还有轻微的动相、细相。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这是打比方。什么叫「枢穴」?过去的木门后面有个插木条的开关,那就叫「枢穴」。以此比喻行阴把握前面的色、受、想三阴,行阴是肉团身的主宰;没有行阴的话,肉团身就是一具尸体。所以「浮根尘究竟枢穴」,在行阴阶段明白了这个道理。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区宇」是界限或者范围的意思;「行」还是有为法,是生住异灭之法,还没有了生脱死。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进入行阴区宇,经过十种阴魔境界以后,就达到了「行阴尽」。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如果从这个行阴进入了识阴境界。为什么把清扰熠熠的行阴称为「元性」呢?刚才讲了,行阴是八识体上微细的生灭之相,他既是前面色、受、想三阴的根源,又是后面识阴的微细之相,所以元和性连起来了。「元」为前三阴之元,「性」为后识阴之性,是不是在这接头了?「元」是承上,「性」是启下,所以把行阴称为「元性」。
「性入元澄」,就是破除了行阴,进入识阴这个阶段。「元澄」就是讲识阴境界,「元」是进入识阴以后,「澄」是安静、寂灭之义——这种寂灭是相对于前面的色、受、想、行这四阴而言,其实它还是似灭非灭,仅仅是因为它的动作流迁比行阴更为猛力、快速,也就是流急不见。
一澄元习:就是行阴归入了识阴,这个时候两者圆融为一体。「一澄」就是识阴,「元习」就是行阴。行阴(行阴体上之细相分)虽破,第七识(后半分末那)能不能破掉啊?它始终是第八识里的种子,所以行阴破而未破,它是跟第八识圆融为一体。而且第七识这个种子在第八识是拖儿带女一大堆,无量劫以来,色、受、想三识造种种之业,都跟这个第七识挂钩在一起。这个道理好好观照。所以当我们转世的时候,生生世世的习气不相舍离,与生俱来。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识阴尽:行阴是波,识阴是水,行阴灭了以后,水是不是平了?这是比喻融合在一起以后,这个行阴相较于识阴而言的那种粗相已经灭了,就成了止水。那么澄水虽然没有波浪,它在不在动啊?还是在动。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善男子破除了行阴,即能了生死,超越六道轮回,证得圣果。但是外道修行即使破除了行阴,还有可能下无间地狱。这在后面破除识阴的十种魔境中,有详细说明。所以在破除识阴的过程中,走火入魔也是因为自己的心魔导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已经是阿罗汉和辟支佛的话,不成增进,是钝根阿罗汉,但他不会掉到六道轮回;如果修的是外道话,纵然破除行阴进入了识阴,他把不住关,仍然会下无间地狱。我们是不是感到可惜啊?太可惜了!修了无量百千万亿年的功夫啊,功败垂成,到最后还下无间地狱,你说这个可怜不可怜?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作为破除了行阴之人,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是不是一目了然啊?「幽隐妄想」,行阴这个微细生灭太急、太快、太细,似乎看得到又看不真。在行阴区宇,一念生灭1280万亿亿次。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从这里开始讲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十种邪计,也就是十种邪知见。这段是总讲第一种邪知见,「二无因论」。(注:在这个行阴区宇中,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与外魔没有关系,仍然是心魔在作怪、是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即邪知见。)
是得正知:注意,这里是方便说。灭除了想阴之人,而且在受阴阶段已经以意生身出现的人,他已经知道肉团身不是我;也就是进入行阴区宇之人,过去虽然也相信肉团身不是我,但是现在更加刻骨铭心地相信了。是跟过去相对而言,这叫正知,但这并不是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的这种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这里观照为修行人在行阴区宇的禅定之中。凝明正心:破除想阴以后,已经没有外魔干扰,而且再也不打妄想,心归一处。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想阴破除了以后就没有妄想,不攀外缘,只看自己的心,所以十类天魔再也没有办法干扰。
方得精研:心力更加集中,又更加明白,而且又没有魔来干扰,是不是给修行人制造了机会啊?穷生类本:探求明白这十二类众生的来龙去脉。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那么他是人道,就专门研究人道来龙去脉。在人这一道已经境界现前,已经知其然,叫「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就是专门观人道这一类众生的来龙去脉。「幽」是讲他在行阴阶段已经观照到我们这种生灭之相非常的微细;「清」是讲在破除了前面色、受、想三种阴那种粗浊的心态以后,这个心态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清净。「圆」呢,从两种角度来观照:在这个人道的生生世世有做贵人、穷人、国王、乞丐等等;在六道中做过人,做过鬼,做过泥巴瓦块。「扰」是讲现在的这种生命现象已经不像前面色、受、想三种阴那么粗浊,而是显得很文雅兮兮的;也不像后面的第八识更加安稳,更不像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那样如如不动。所以这个「扰」是还在动,不是大动。「动」,扰了是不是就在动啊?「元」呢,行阴是诸动根元,是色阴、受阴、想阴之动的元首。所以这六个字概述了行人在行阴阶段的基本特征。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这上面六个字,它不是都在起计度,而是只于这个「圆」中起计度。这个「圆」,一个是看我们的见性能够周遍十方三世这个法界;再一个是看人道这一类从头到尾怎么长短,又涉及到其它法界众生类型。「元」呢,就是群动之元。于这两种状态之中「起计度」——就是开始打妄想,开始用心来注意了。
按照修禅的基本原则,保持动静平衡、定慧均等,你这个时候知道、看到,也就行了,知而不知,静观待变,他可以静破行阴,静破识阴。这个时候切忌用功,一用功心动了就失去平衡,会给自己造成误导。坐禅什么都不能想,但是你必须知道你在干什么事情,这样就行了,祖师大德把这个打比喻叫如猫扑鼠。这个讲经真是佛力特别加持,我有一次拿着水瓶到炉灶房去打水,就看到一只猫,跟老鼠大概相距有两公尺,这个猫的眼睛就死盯着老鼠,猫的眼睛稍微一走神,老鼠就动;然后猫又盯,老鼠又不动,这叫如猫扑鼠。修禅就是这种境界,是不是特别难啊?
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下面看哪两个无因。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这是开示二无因论中第一种无因论,「见本无因」。
既得生机全破:是已经看到十二类众生都是由行阴这个第七识像一条线一样串在一起,都在这里。所以这个「生机全破」呢,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这些众生在做人、做鬼、做畜生……做来做去,但是他这个灵体并没有变换,到底是先从哪里做起的?不知道。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眼根八百功德」在前面讲了。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外道最高的境界是只知道八万大劫时空之内万法的来龙去脉,八万大劫之前的观不到,而且他们各人观到的八万大劫内的时空点也各不一样,所以这就形成了无量的法门。有的人在这八万大劫之内看到泥巴可以变成树,树可以变成人,然后他就以为这个泥巴就是我们的因;有的人就只是看到人在这八万大劫中生生死死,他没有看到有其它什么东西在变来变去的,所以他就「见本无因」。前者就是「见本有因」,以为这个泥巴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所以后者在八万大劫之内看到众生总是在这里死到那里生,搞不出一个名堂来,找不出结论来,就造成断灭空,没有真理,没有涅槃。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他只是眼睛盯着眼前的境界,而不是回光返照来观照这个东西是什么;他仍然把心往外看,没有想想站在这里能说话、能吃饭的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所以离于一心三藏如来正法,而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这是开示二无因论中第二种无因论,「见末无因」。
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他这个见末无因,也因缘于见本无因——「见本无因」是往前看,「见末无因」是往后看。「是人」,即前面「于圆元中起计度者」;「于生既见其根」,即前面「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在这八万劫内,乌鸦历来都是黑的,鹄(水鹄)历来就是白的。人天本竖:人天历来就是两条腿竖在这里。畜生本横:畜生历来就是四条腿在地上爬。白非洗成,黑非染造:「白」也是本来就有,并不是把黑的洗成白;黑的也不是用颜料染出来的。
从八万劫无复移改,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八万大劫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前都不见什么东西,后哪还能见到什么东西?往前看,没有看到什么菩提不菩提;往后看,哪还有什么菩提不菩提啊?他这样来下结论。
所以这个行阴十境中第一种邪知见:就是「于圆元中起计度」。这个「圆元」,他是自以为圆。特别是前面那个圆,他认为这个八万大劫之内就是圆。而真正来讲,他观到的八万大劫对于无量大劫的时间来讲,连一个小不点都算不上;而且他观到的空间不会超过一个大千世界,可是大千世界在宇宙太空里是无量的多。所以他是以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这种知见,来断定无量的时间空间的真理,这是邪知见。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就是否定因缘法,否定菩提涅槃法,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都是命中注定。所以这里呢,就变成自然外道。若真如此,那我们还修行什么?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这段经文跟前面经文只有一字之差。前面是讲「幽清圆扰动元」,这里是讲「幽清常扰动元」。这是总讲行阴区宇出现的第二种邪知见,「四遍常论」。
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这几句解法同上。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里「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他自以为前面的色、受、想这三阴已经破除,到行阴这里就算究竟了;一个是他看到行阴这种微细的生灭之相总是不停止,把它计成为「常」。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常」仍然解释为破除三阴之后「自以为常」,见到行阴那种微细的生灭不已又把它「妄断为常」。为什么?因为它生灭不已啊,他认为永远不会停止的。「计度」就是执著,打妄想,妄想出四种遍常。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仍然保持动静平衡的心态,根本不用去管它什么遍常不遍常,心里不要去考虑它为什么,就不会出问题。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这个「四遍常」总的一种心态呢,就是把行阴那种微细的生灭迁流之相妄计为圆满、普遍、常住,他认为破除了前面的三阴以后,到这里这个行阴就为止了——不知道行阴后面还有个识阴,识阴后面还有真心。他就是还没有彻法底源,就自以为彻法底源。下面我们看这四种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这是开示四遍常论中第一种常论,「计心境生灭循环不断为常」。行人横下一条心就是为了研究我们当下现前这个心,以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的客观环境,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所以这个「二处无因」呢,是讲二万劫前看不到什么东西,二万劫后也看不到什么东西,被自己的这种定力、这种知见所局限。他不知道二万劫前后还有无量的时间、空间,他把所看到的这二万劫这样的时空点就作为究竟处,所以造成了邪知见。这二万劫中能看到十方众生这个生灭现相,这是由于行阴这种微细的生灭现相从来没有停止过。咸皆循环,不曾散失:也就是说张三、李四、王五这个灵体呢,虽然生生世世做人、做鬼、做畜生,但是生生世世的这个灵体都在这里,从来没有少一样,相似于《心经》讲的「不增不减」。
计以为常:所以他就把这种情况来当成真常了,而他的心力还没有达到识阴境界,更没有达到破除了识阴后的那种大光明藏境界,就把行阴境界当成是「常」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有谁去成佛、成阿罗汉啊?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这是开示四遍常论中第二种常论,「计四大之性为常」。行人通过对组成众生色身的地、水、火、风这四大作为基本物质来观察众生的生灭,观察到四大体性恒常不变。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在他定力所能够涉及到的四万大劫之内这个时空点,他看到十二类众生在变来变去,但四大都没有变化,所以把它妄计为常。这是由于他识阴未破,没有证到人我空、法我空,所以把地、水、火、风这四大作为恒常。在这里来讲,连四空天天人的境界都没有,四空天天人还能把四大破掉。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这是开示四遍常论中第三个种常论,「计八识阿赖耶识为常、为不生灭心」。
第六根是什么根啊?意根,也叫末那识,也叫执受识。这个人看到前面的六根「本元由处」,第七识执著第八识就是我,就是「本元由处」。因为第八识统帅整个的前面的六根,所以八识是我们本元由处、根本之处。在总体的心意识中包括八识在内。性常恒故:他不懂得第八识还有更加微细的生灭,不懂得破除了八识之后还有第九识。所以仍然是下位不知上位,这是打妄想。
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外道最高的定力可以达到八万大劫时间空间内一切万法的那种情况,但是他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那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破除了识阴,证得了一分法身。所以这里的「一切众生」也是相对而言,由于他时间上受到八万大劫限制,空间上就必然有其局限。
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看到这么多的众生生生死死,可是从来没有少了一个;「穷不失性」,肉团身可以换来换去,换人、换鬼、换畜生,但那个心从来没有换过,这叫「穷不失性」。身换心不换,这个心当然就是指第八识,就是前面的「本元由处」。当然能够执著到第八识是我,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这是开示四遍常论中第四种常论,「计第七识为常,即计当下这个行阴、这个意根为常」。「既尽想元」,是讲破除了想阴。怎么叫「想元」呢?因为第六意识心是根本想阴,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意识也叫想,但仅仅是一念直觉,根本之想阴是第六识。第六识也属于第八识的相分,它这个相分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粗相分;第二个是动相分,它带有心动,所以叫「想元」。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理」就是指第七识、行阴,行阴是八识体上的微细生灭之相,有生住异灭,所以称之为「生理」再确切不过。前面的色、受、想三阴已破,所以行阴对前面的这三阴已经再也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已经无所作为,所以「更无流止运转」。也就是佛在前面讲,第二十七层天的天人这个第七识已经灭了半分末那,这个第七识分前七转和后七转,前七转专门在转色、受、想这三阴;后七转是专门攀缘第八识,执著第八识为我。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这个「生灭想心」主要是指第六识是作为第八识的粗相分、动相分。「今已永灭」,是破除了想阴,超越了烦恼浊。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理中」,这是讲行阴,他这个时候是采取想当然,现在这个第七识就是我,就成佛了,就究竟了;「自然成不生灭」,认为再灭了就没有了,就断灭了。他不懂得后面还有识阴,他不懂得执著的这个我还是假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第八识,就是一个阿赖耶识,就是一尊佛,就是一个念;由这一尊佛,由这一个念,而变出无量的第七识,其实还是一个念——他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证到了阿罗汉都还不是真的,何况行阴还没有破。即使行阴破了,证到了这个人我空,这也还不是永恒。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由此」就是由前面讲的四种妄计来执著自己已经证到了果位、已经证到了不生不灭。亡正遍知:他就是不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不明白万法都是一个念。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这个「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往外攀缘,搞妄计。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圆常论」本来就有,而不是由你这种妄想立起来的。你把这个我当成个圆,还有其它的不圆,那你这个圆就不圆;你把这个我当成是常,其它是不是还有不常的?那你这就不是常。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圆、什么是常,前面已经破除了的色阴、受阴、想阴,它们是不是也是常?都是我们真心变出来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这是总讲在进入行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三种邪知见,「四颠倒见」。
三摩中诸善男子:这里是行人局限于在修行阴境界的这种定力功夫。坚凝正心:所谓「坚凝」,是已经破除了色阴、受阴、想阴,无量的烦恼就凝聚到了这个一精之明,把前面所对的六根、六尘、六识已经放下了,这里也叫「正心」。魔不得便:一精之明与前面的六根、六尘、六识是相比较而言,这是真心,那是妄心。到了这种境界呢,外魔已经钻不到空子,所以给修行人制造了机会。
穷生类本:对在行阴境界所面对的十二类众生的来龙去脉这个问题,他可以集中精力来研究。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观照这个行阴的境界,「彼」就是行阴;「幽」呢,是行阴体的生灭细相太快太细,每秒钟可以达到1280万亿亿次生灭——也就是说,刚刚破除想阴的人,心相对而言还比较浮躁,他还看得眼花缭乱。「清」呢,破除了色阴、受阴、想阴这三种比较粗浊的心态,使一精之明显得比较清净、单一;「常」呢,就是看到在行阴阶段那种微细的生灭之相没有个停止,带有普遍性;也有的把前面三阴破了以后,好像这个行阴开始崭露头角了,显出来后觉得从此就是这回事了,把它作为「常」。一定要注意,这是在行阴区宇的初步阶段。「扰」是作为干扰来讲,它生灭不已,就是干扰我们的这种心。它不是像第八意识那样更加更加细微的那种动态,在进入行阴阶段以后好像还有波浪起伏;而进入识阴阶段以后是风平浪静,所以相对而言这个行阴阶段还叫「扰」。有扰下面就有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修行人应该是以静观动,观静待变,以这种平和的心态来破行阴,而不是操之过急,去打种种的妄想。「元」,在这个阶段知道了,怪不得怎么怎么能所能想,那种种的一切动都是根源于在这个阶段的心态的这种微细的生灭之相,看到行阴是一切诸动之元首、源头。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自」就是当下这个心、这个我执;「他」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的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他这个时候仍然在自他中分别。如果保持一种心态,只是观照自他,提起这个正念,自然就可以慢慢地把行阴区宇的迷惑破除而证到人我空。那么如果这个时候对四大非要分个水落石出,一旦起了这个念,他就自然而然马上落入妄想执著。
我们在前面讲三细六粗之相时讲到这个智相、相续相,在这里把它要对照起来。相续相属于前七转识,那么在破除了前面三阴,行阴进入了第八识的时候——第八识中是不是包含着一切万法的相分啊?粗相分、细相分、动相分都在这里头。无量的第七识,注意,都共一个第八识;而这个第七识在第八识中呢,他有可能把无量的第七识都看成是自己;也可以把无量的相分都看成是自己;也可以把无量的相分都看成是别人。这就看各人用心不同。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这四种颠倒。
一分无常,一分常论:常和无常是不是相互颠倒?「四种颠倒」就是四种常和四种无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破除了三阴以后就涉足到第八识,站在他的立场上看待一切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造成了一种大我慢,认为那一切的众生都是在生生死死,只有我现在证到如如不动——而不懂得自他都是我们一个真心所变现。真心本来面目非自非他,而随缘现自现他。我们成佛时回归到大光明藏,当下就真实证到——哎呀,过去还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嘛;过去还念观世音、地藏王,观世音、地藏王就是我嘛;过去老觉得什么冤亲债主他们坏,冤亲债主就是我嘛;过去要杀鸡杀鸭要吃,鸡和鸭就是我嘛……一旦证入大光明藏,当下即自即他,自他不二。所以他在这里看到其它的万法生生灭灭,大我慢油然而生,他倒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其它一切东西都从他心里流出来的。他不懂有一百个人到这个境界,这一百个人都是像他这样看世界。
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这是开示四颠倒见中第一种颠倒见,「于自他处计常与无常」。在这个阶段是对的。因为他已经进入了行阴区宇,他的心——那个半分末那已经合于第八识,这个时候他看到第八识真人的境界。我们的心遍十方界,但是他不知道没有哪一法不是遍十法界,所以「湛然以为究竟神我」,「神我」就是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他的一个心,由他的一个心而流出无量的万法。唯识是不是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啊?仍然有老子佛、儿子佛之别,而唯识比这个境界要高,但它有没有离开这种影子啊?仍然带有神我的那种心态。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他不知道每一法都是遍十方,他只是看到自己是遍十方而「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他看到一切的万法在生生死死,只有自己「凝明不动」,这是不是这个众生的大我慢啊?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这是总讲「计我为常,计他为无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这是开示四颠倒见中第二种颠倒见,「以国土坏不坏计为无常和常」。我们到了阿赖耶识已经有这种能量进入十方国土,无量的第七识共处于一个阿赖耶识。比如说我们共处于这一个大讲堂,每一个人是不是都能看到这一切啊?
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外道在证量上而言,最高的定力只能观到八万大劫之内的时间和空间、万法、万相。八万大劫在无量的时空里是不是个小不点啊?既然它的时间是个小不点,它所占据的空间是不是也是一个小不点?所以这个空间和时间上已经有很大的局限。那么佛已经破除了一切无明,所以能证得无量的时间、空间,这个不能比。所以这个差距天地之别啊!可他在这么一点点空间里就开始执著起来。
那么在这八万大劫的时空里呢,正好他看到——比如说其它的一些星系毁坏了,看到有毁坏和没有毁坏的,就以这个时空点来妄下结论。他把国土毁坏的叫无常,国土没有毁坏的叫做常;而不懂得一切的国土都在生住异灭。你不能以有量的时间和空间来推断无量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这个国土毁坏也好,不毁坏也好,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从根本上来讲,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在随缘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国土有常,也不是国土无常,他仅仅是随众生的同分妄见随缘显现而已。
这是总讲「计国土劫坏之处为无常,国土劫不坏之处为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别观我心:这是开示四颠倒见中第三种颠倒见,「于自己的身和心两者之间计常与无常」。「别观」,这就是分别妄想、妄观。
他看到这个心从来没有死过,所以把它计为常;看到这个身生生世世不知道生了多少死了多少,把它计为无常——而不知道当下我执这个心、当下我执这个身,都是真心本来面目所变现。
精细微密:这是对一精之明的特征描述。第七识是我们的命根种子,所以称他是「精」;他的动作、迁流非常微妙,心粗的还不容易见到,所以称他为「细」;由于我们这个心属于真心本来面目一念不觉而跑出来,所以他是随缘显现。正因为他是随缘显现,他在十法界里没有根深蒂固,带有虚妄乍现这种特征,所以称他是「微」。而他的行踪迁流幽幽隐隐,故称为「密」。在这里就勾画出这个第七识的特征,他不像六识那样每个人都能明显地感觉到。
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微尘」,一般肉眼很难看到,这是比喻我们的心极其微细。由于他太微细,所以不容易改变,而且看到就是由于我们这个心决定了自己生生世世的生生死死——今生做人,来世升天,再来世做什么什么……这个肉团是不是生生灭灭啊?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在上面这种情况之下,他把没有变坏的这个心作为我心性常,把无量的生生死死的那个肉团身看做「从我流出」,就是从我心里流出来的。这句是总讲「计自己的心为常,身为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这是开示四颠倒见中第四种颠倒见,「于四阴中计常与无常」。他把这个想阴尽了以后,见到的行阴当下在迁流,在生住异灭。
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好不容易走到这里,现在这里就究竟了,他把它当成常;色、受、想三阴既然灭了,就看为无常性。这句是总讲「计行阴为常,计色受想为无常」。
他不懂得色、受、想这三阴始终在我们心内,没有到心外。过去的色、受、想现在在哪里啊?生生世世的色、受、想、行、识在哪里啊?就在当下我们这个心里。任何一法都是不生不灭,它是随着因缘和合而显现。生也是我,死也是我。过去无量的尸骨血流成河,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地、水、火、风啊?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一片大众啊?好好地观照,一切万法当下就是我。过去也是我,现在也是我,未来还是我。常作如是观照,必得灵感爆发。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由上面这四种颠倒来对待地执著常与无常。其实常与无常是不是当下即常即无常啊?常当下就是无常,无常当下就是常,可对照拿手好戏来理解。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解法同上。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怎么是「一分常论」呢?既然肯定地讲它是无常,是不是这也是常啊?他常常认为这个无常是无常,叫「常」。比如讲这种茶杯是好的,是不是肯定的?那种茶杯是不好的,既然否定了,是不是也是肯定的?肯定它是不好的。就是这样比较,常也是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这是总讲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四种邪知见,「四有边论」,即于四种分位中计度有边无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于分位中,生计度者:这个「分位」就是讲的边界线、边际、分别。是人坠入四有边论:行人由于四种分位而起分别执著。第一个是三际分位,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而起分别执著;第二个是见闻分位,于我们所见所知而起分别执著;第三个是自他分位,于自与他而起分别执著;第四个是生灭分位,于生与死而起分别执著。现在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一种有边论,「于三际分位中计有边无边」。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时间的分位中,执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是有这个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眼前当下是行阴的迁流相续,把这个计为无边。「相续心」就是讲现前当下在行阴中这种微细的生住异灭变化计为无边,而不懂得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们的自性变现而已,有边无边都是我们的心自在变现而已。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二种有边论,叫「于见闻分位中计有边无边」。行人可以观到八万大劫内众生的生住异灭,八万大劫外观不到。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行人对于八万大劫之前与之后的事情,他无所知、无所闻,称为无边。他认为那个无边就是真实,这个真实是稀里糊涂武断地把它作为真实,而不懂得自己的定力不深,见闻不及。这是以不可知论当成真实。有众生处,名为有边:在八万大劫内能够见到的地方就称为有边。不懂得这个众生的出现是缘起性空,是我们的真心乍现而已,其心本真,其相则妄。这种情况属于执相昧性,执事昧理。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计我遍知,得无边性: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三种有边论,「于自他分位中计有边无边」。修行人进入行阴的区宇后,这个心相当程度上已经修得很细腻、很清明,容易产生自以为是。他进入行阴以后,已经能够从全体上把握大概的情况。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却自以为已经知道所以然。「计我遍知」,为什么遍知啊?他已经看到了十二类众生在八万大劫时空内的生灭,他就感到已经了不起了。实际上他观到的那个十方三世在真正的十方三世里,小不点都不如,不过是坐井观天而已。得无边性:也就是「计取见」,得少为足,未证谓证。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自位不知他位,下位不知上位,谁现你知中啊?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就因为你不知道人家能够知道什么东西,你就把人家判为有边性,有没有这个道理啊?这是不是强词夺理啊?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四种有边论,「于生灭分位中计有边无边」。在行阴区宇中,入定的时候就是灭,出定的时候就把它执著为生。怎么出定?出定也可以观照到。虽然破除了想阴,只要他愿意是不是还能看到想阴呢?他不执著而已。要明白,四果罗汉可以证空不落空,这就属于利根阿罗汉,破除了想阴并不等于他不知道想阴,他是不执著而已。
「穷行阴空」,「穷」就是追究、深究,把这个行阴都要破掉。那进入禅定,他是不是还要出定啊?在圆教大法判这个境界的时候,入定是灭法,出定是生法,是不是也是生灭法啊?以这种生灭法来修行证果,证不到不生不灭的果位。圆顿大法是讲即生即灭,非生非灭,我们以这种无生灭的心,来转现前当下一切的境界,不断加深定力,最终证到圆满的如来果位。
「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以这种有限的见闻觉知来打妄想。他在定中好像行阴停止互动,行阴已经灭了;出定后,行阴微细的生灭又出生。他不明白是由于自己的定功未至,如果定功到了,这个行阴自然而空,他再不会再计什么半生半灭。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跟前面的「立一分常论」意思是一样的。他本来也是双计有边和无边。但是有个无边是不是也是边啊?如果把它改成「立有边无边论」最好。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段经文是总讲进入行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五种邪知见,「四矫乱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这四种颠倒怎么叫「不死矫乱」呢?在佛住世时,有一种外道执著那个无想天叫不死天,他把能舍的这个心也舍掉,所以人就落入昏沉。虽然落入昏沉,他的定力也很深啊,他的福报跟广果天无二无别;但由于这是昏沉定,所以福报满了以后下地狱。那么外道把无想天作为不死天,因为无想天的人认为他那个果位就是成佛,永远不会有烦恼现前,不死了就是成佛了。那么这种外道他认为一生中不要随便回答人提出的问题,讲「也是也不是,也有也没有」。他把这个叫不矫乱,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矫乱。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四种颠倒。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观变化元: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一矫乱论,「于行阴生灭中而计八种邪见」。「观变化元」,就是观十二类众生生住异灭、千变万化之根源。这个「变」实际上就是无常,生住异灭。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就是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属于这个生死交换的环节。人死了,又生了,是不是迁流处?「迁流处」是指死,「相续处」是指生。所以把这个死说为是变、无常,没有了;生呢,说成是恒,是有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八万大劫之内他见到了,就以此称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八万大劫之外观不到,就以此称为「灭」。这个「灭」是断灭论,跟前面的死一个含义。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相续处就是众生一生一死这种相续。怎么相续呢?比如说我们现在叫现阴身,来世是不是后阴身?在今生与来世之间,还有四十九天中阴身,把这个中阴身作为「不断处」,以此称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我们这个鼻息是呼吸,是不是相续处啊?怎么离处呢?吸呼中间少一个中交,少一个过度,以此称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这是总体上来讲,凡是有生的地方都叫「有」,凡是有死的地方都叫「无」。这是外道以变恒、生灭、增减、有无,四对八法,而成就四种颠倒、八种邪见。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以理都观」就是以在修行阴中这种心态来观照;这个「别见」是见相不见性,见假不见真。他不懂得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变非恒,非增非减,非生非灭,非有非无,它只是随缘显现变恒、生灭、增减、有无而已;不懂得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即变即恒,即生即灭,即增即减,即有即无,所以成就四种颠倒。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如果再讲就是亦恒亦变,我不能不执著于哪一边。这是妄解不二法门,模凌两可。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在一切处,对一切人,都是这样回答问题,他认为这才叫圆满。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人家也不知道他讲的什么东西,无所适从,把自己过去多少还有点章程的行持也打乱了,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前面他的讲法也得不到真实义,对自己原来的行持又不敢再坚持,是不是叫「遗失章句」啊?就是无章可行了,无句可守了。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怎么「观其心互互无」呢?这是因为心刚刚产生,当下就过去了,无体可得;当起了一个新的念的时候,前念就没有了,以证明我这个念马上也没有,再证明我后来的念,因为后来的念还有后后念,都是无。这种认为就是典型的断灭见。他不懂得我们的真心非有非无,是现有现无,把真心当成是无,以此推论念念生灭。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可言说:行人来问,他只答一个「无」字。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二矫乱论,「惟无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这里的外道就变成常见了。他在看到灭了以后还有生,前面是只看到生了以后就是灭。
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有,除是之余,无所言说:行人来问,他只答一个「有」字。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三矫乱论,「惟有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其境」就是看到有也在,无也在,有也是我,无也是我;「枝」就是分叉了,变成有二法门。有人来问,他的回答呢,这个心也是有也是无。这也是断灭,也是常见。他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绝对不是圆顿大法的即有即空。圆顿大法的即有即空,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他这里「无」是断灭空,「有」是常见。为什么呢?他就是为了生无想天,他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就这么讲。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除了乱还是乱,你没有办法去跟他问个青红皂白。他只会回答「反正都无,都有,也有也无」,不给你个实话。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四矫乱论,「有无矫乱」。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是总结行阴区宇第五邪知见,「四种颠倒矫乱遍计虚论」。「遍计」就是以此普遍地来计度一切的万法,是这种邪知邪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这段经文是开示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六种邪知见,「十六有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指行阴的微细之相生灭不已,他能观照到八万大劫之内的万法。前面的色阴、受阴、想阴,是不是死了以后还有我——还可以受生?这是「死后有相」,由四阴而生十六相。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他讲这个肉身就是我,这是计「色即是我」,这是不是落入了身见?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这实际上是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这是外道的第二种邪见,非要讲死了以后还有我,色阴破了有受阴,受阴破了有想阴,想阴破了有行阴,行阴破了以后还可以受生。本来是可以受生的,但我们也可以不受生,明心见性而得解脱。他这种「死后有相」就似乎变成六道轮回,以此来误导众生使其落入六道轮回,而不去修证了生脱死的那种圣果。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这是计「色不是我」。色身属于我所利用的而已。他这里就讲这个灵体是我,仍然没有破除我执。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这里变成了「我小色大,我在色中」。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我只能是恒顺,消极地来适应;而不懂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他分成自他。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这四种不管是哪种情况,他都肯定死了以后有相。那死了以后有没有相呢?确实有相啊,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相破掉,把这个我相破掉,来证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是这个真如实相。他以死后有我相来否定证真如实相,是这种情况。如是循环,有十六相:因为他不知道有识阴,他知道前面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这四阴每阴都有四相,四四一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这里作两种观照。第一种观照,是把那死后有相——「色即是我」,作为「毕竟烦恼」,就是没有菩提可证了,因为修阿罗汉就是在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如果讲「色即是我」的话,受也是我,想也是我,还破什么烦恼啊?搞到底还是烦恼。「毕竟菩提」,属于后面的三种,「我大色小,色不是我,我小色大」,他懂得心性能相对独立开来,就相似于证到虚空天、虚空神的境界。以此作为是「毕竟菩提」,与前面的烦恼呢,这就是「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第二种观照,一个人一定是有毕竟烦恼,有肉团身,另外配其它三种,或者色大我小,或者色不是我,或者色小我大,这种人也叫「两性并驱各不相触」。或者他证到这个色即是我,这个肉身就是我。那么他那个我大色小,他是在这个肉团身的基础之上,心量大于色身,心量跟色身具有相对独立性:或者我小色大,心量小于色身。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讲是「两性并驱,各不相触」。「各不相触」是表示相互的独立性。
所以这四种情况,大小、小大、是、不是,分别对应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是不是十六相啊?
「毕竟烦恼」,有形有相的是不是都是烦恼啊?他以这个无形无相无为作为菩提。佛在前面讲烦恼菩提二转依号是怎么讲的?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里他变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变成了有二法门。烦恼在前面破除了,在后面还会生出来;那么菩提在前面证到了,证到了那个前面生后面灭,这使我们的行阴仍然在这个轮回心里轮转。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死后有什么?有相。所以与别教破一切相见性相违背。这个相包括色相、受相、想相和行相,随着后面还有识阴里面更微细的那种生灭,都必须破除掉,才能见到真正的空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注意,圆顿大教修行,生也好,死也好,都是我;有相也是我,无相也是我,无相不妨有相,有相不妨无相;我们要证的是无住大涅槃,不住有,不住空,不住中,在什么境界都是行菩萨道,在空在有都自在,始终要对这个法提起观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这段经文开示行人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七种邪知见,「计八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色、受、想这三阴比较粗浊,比较浮躁,断除了以后,在行阴区宇已经集中到见分、见性这个一精之明,所以既坚且凝。「凝」是凝结到一处,「正心」是相对于前面三阴那种粗心、浊心而言,心比较清净了,但这里仍然还是妄心。如果不是妄心的话,我们就不要修证了。「坚凝正心」,有振作气氛这个含义。
魔不得便:破除了受阴,外魔不能入心;破除了想阴,外魔没有办法在我们前面现相,因为我这个心已经不往外攀缘了。
穷生类本:因为进入了行阴区宇,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赖耶识,它包括了所有的见分、相分,「穷」就是穷尽所有一切万法之类,这个第七识现在坐镇阿赖耶识这个大本营,他把阿赖耶识大本营当成是自己的家。把阿赖耶识所有的这些东西当成是自己仓库里管理的东西,也叫种子识。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观彼」就是观照行阴,谁观谁啊?自己观自己。「幽清常扰动元」这六个字就概述了行阴区宇的基本特征。「幽」是讲在行阴区宇这个心性的速度,行阴是八识体上微细生灭之相,它靠八识最近。「清」呢,前面的色阴是八识的粗相分,受阴和想阴也是八识的粗相分,同时又是八识的动相分;所以这三阴相对而言比较重,比较粗,比较浊,比较乱;那么这三阴破除以后进入了一精之明,相对而言,这个行阴是不是比较清啊?「常」,是指行阴区宇那种微细的生灭之相,就像波浪一样,一浪接着一浪,生灭不已,而且速度非常非常快。它一秒钟的这个生灭变化是1280万亿亿次,所以给人造成一种生灭不已的这种常相,而不像色、受、想三阴那种断断续续的相。「扰」是相对于第八识来讲。第八识已经显得平静,因为它的速度比行阴更快更快。那么第九识来讲,它是如如不动,其实如如不动是最大的动。你没有感觉的动,它到哪里都是不动而至。你说不动,它怎么能至啊?说它动,你根本没有感觉到,连等觉菩萨都感觉不到。等觉菩萨破生相无明都必须诸佛如来亲自帮忙。
想阴、行阴、识阴都有速度可言,唯有我们的真心没有速度可言。比如说我们一念到北京与一念到扬州火车站,这个时间有没有区别啊?没有。其实是我们感觉到没有区别,实际上还有区别,这还是想阴,心量扩大了;就是到了行阴都有速度,到了识阴还有速度,唯有到了真心没有速度。所以当我们一念观照到整个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上下虚空万法一念都是我的时候,你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啊!第九识如如不动,其实是最大的动。
这个「动」,那就是接着「扰」后面而言,干扰了就有动,前面的「幽」、前面的常都在动,这是在行阴区宇的第五个特征。有动就是烦恼,那不动的时候是最大的动,动到极点了,是不是烦恼就圆满了?世间法叫物极必反。
「元」是对「动」而言,无量的动都是由行阴这个源头在动。这个「元」是针对色、受、想、行往外这个源头,在想阴的阶段,他以粗重的分别心感觉不到万法都由我在动,只有到了行阴境界,他进入了阿赖耶识种子仓库,看到自己是个仓库保管员,一切的东西都要经过自己进进出出,觉得自己是元老,是诸动之元。那么到了识阴来讲,识阴又成了诸动之元。那么识阴的动元是什么东西?就是生相无明。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他在行阴区宇这种邪知邪见是在破除色阴、受阴、想阴的那种情况下而受影响所致。比如说,前面在破除色、受、想的时候,在破了以后就没有了;好,那我现在这个行阴破了是不是也没有了?没有了,就变成第八种计度。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他是由前面色、受、想这三阴出现的情况来打妄想。以此作为一种逻辑推理来看这个行阴。现在虽然有,跟色、受、想三阴一样,有怎么办?破了不就没有了?有。他不懂得破除行阴以后还有识阴。
那么前面那个死后有相是不是也在色、受、想上打妄想啊?前面色阴破了有受阴,受阴破了有想阴,想阴破了有行阴。但是还可能行阴破了以后还又恢复色阴。它是由后后有而生计度。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的想法,是不是同样一种境界,各人有各人的执著?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这个道理好理解,没有色能不能现形啊?不能现形。所以这个色阴灭处,我们的身形叫无所因,也可以叫无所依。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我们在这个现阶段,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了,你知道不知道自己存在啊?所以当我们想阴灭了的时候,就「心无所系」,与六根、与六尘再也不会发生联系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六根与六尘接触以后产生的一种直觉,也等于这个直觉是联系六根跟六尘的一个桥梁和纽带;现在我们的受破除了——比如说眼睛不看灯光了,这个受就没有了,眼睛与灯光是不是失去联系了?一个破了后面就没有了。从发展的前途来看,好像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这里的「阴性销散」,就是前面的色阴、受阴、想阴破除了。「生理」就是行阴,生灭之理。「而无受想」,离开了受阴、想阴——受阴、想阴是自己,色阴是自己站到自己前面的相分。那么没有受阴、想阴,纵有色阴在那里,生理有没有什么作为啊?没有作为,所以「纵有生理」,也不能对外界进行受、进行想,这叫「与草木同」,就跟泥巴瓦块这些无情物一样,这是产生了一种悲观心理,修还不如不修呢,越修越没有了。他不懂得破除了行阴、识阴以后,会进入大光明藏。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进入行阴区宇的时候,这个色身是不是还在?这叫「此质」。色身还在就已经断除了对外六尘的这种受和想,什么都没得到,就得了一个空。这个色身死了,化掉了就更没有了。
因之勘校:「勘」就是勘察、探讨,「校」就是分析、印证。这是用心分析,在打妄想了。死后相无:他把这个行阴破了以后,认为什么也没有了,这是断灭论。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色、受、想、行这四阴,每一阴都是生前也是无相,死后也是无相。比如在色阴已经知道,破除了色阴,色阴是不是无相了?受阴破除了,受阴是不是无相了?这叫死后无相。怎么生前无相呢?那么没有进入行阴的时候,在色阴、受阴、想阴中,你能不能看到行阴的相?看不到。以此类推,四阴都是这样。这个色阴以行阴为例,就是在生前它也是没有相的。所以我们从娘胎出来之时,按照世间来讲,生前有没有相啊?没有相。明白一心三藏道理来看呢,他哪有个生?哪有个死?生而无生,死而无死。所以死后无相由前三阴来推断,生前无相由行阴来推断。行阴生之前是不是在色、受、想三阴中?你能不能看到它的相啊?看不到。这是八无相,反而堕落到凡夫的那种断灭论。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这是诽谤佛法。徒有名字,究竟断灭:是说说而已的。从色阴开始,前无因,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后无果,这也叫拨无因果,一切皆空;他甚至把因果也空掉了。计断灭论的人,是下无间地狱的,这个罪过非常大。可是我们往往不理解,只以为杀人、放火才感召地狱之报,而不知道误解、诽谤大乘佛法这个罪过比一切的罪过都要大无量倍。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注意,在这个行阴后面十种境界讲完了以后都是一句概论,像这些颠倒论都是下无间地狱,一切罪过之中,破见为最!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开示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八种邪知见,「八种俱非」。于色、受、想、行四阴界限中双计有无,既计有相,又计无相,或者计非有非无,或者计亦有亦无,成八俱非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于行存中,兼受想灭:「行存」就是行阴;「兼受想灭」,就是兼前面的受阴和想阴——前面已灭的受阴、想阴与后面现在的行阴。双计有无,自体相破:从上面两个角度来「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怎么破法呢?一个呢,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另一个呢,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这是「双计有无,自体相破」,下面还有具体的说明。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前面色阴、受阴、想阴三阴是不是有啊?到了行阴时,三阴是不是无啊?所以在行阴的角度是不是也会没有啊?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仍然从前面三阴开始,现在三阴现前,并没有看到行阴,破了三阴以后可以看到行阴了;那么在行阴阶段看不到前面三阴,破除行阴以后,是不是还会看到三阴呢?他认为从头到尾就这么颠倒轮回。破了前面看后面,破了后面再看前面的,这叫「双计有无」。如果这样搞来搞去,是不是始终在六道轮回?他不懂得行阴后面还有识阴,识阴破除方见真心。所以「观无不无」,就是行阴死了以后,色阴、受阴、想阴还会现前。本来是要脱离六道轮回,结果修了以后还又回到六道轮回。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这里的「穷尽阴界」是自以为穷尽阴界,他只达到行阴,不知道后面有识阴。八种相就是四种阴,每一种阴都是非有非无,大家以此类推。从色阴开始破了以后没有了,他还没有看到受阴;当色阴灭了以后受阴就出现了。以此就知道在色阴出生之前,是不是也是无啊?就跟受阴一样。他是按照这个六道轮回去执著。在任何一个环节,你不能讲它是有,也不能讲它是无,所以说是「俱非」,俱非也就变成俱有。是这样形成这种生灭轮回。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就是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任何一个环节来研究,死了以后也是有相,也是无相。
又计诸行:又于这个行阴中来执著妄计。性迁讹故:「讹」是虚妄的意思,这是讲行阴的迁流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如果到了识阴的阶段的话,他就知道行阴是由识阴而流出。心发通悟:这个「通悟」是狂慧、邪悟。
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这里的「有无俱非」呢,已经不仅是从色、受、想、行这四阴上来执著,而是从一切的万法皆是非有非无来执著。既可以推导到断灭论,也可以推导到六道轮回。这个六道轮回呢,刚才已经推导过了;断灭论呢,他认为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但是至于为什么生出来的,他没有办法解释,用自然两个字解释最省事。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死后俱非」也是不能讲有,也不能讲没有。就是说,拿不定主意,没有办法讲。你如果讲死了以后有的话,那么前面有的东西都当下没有了,何况人死了以后哪还有什么东西?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这四阴现在眼睛看得到的都没有了,何况死了以后还有什么东西?你如果讲他没有的话呢,又不甘心——色阴灭了以后有受阴,受阴灭了有想阴,想阴灭了有行阴,行阴灭了未必就不能有其它东西啊!这是一种糊涂理论,叫「虚实失措」。到底真还是假,你没有办法来把握。他这个理论自己都没有办法把握,所以研究了半天,给你一个糊涂答案,什么也讲了,什么也没有讲,也就是把人越讲越糊涂。
后际昏瞢:是他表达不清楚,你没有办法肯定他是对还是错,因为他本身就讲不清楚。无可道故:也就是在一般的情况之下,你还没有办法来回答他的问题,没有办法来指正他是对的还是不对。他本身就是个含糊的概念。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怎么「惑菩提性」啊?这个生也好,死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我的自性变现,什么话都没得讲。佛硬是讲三藏十二部经,对迷惑颠倒的众生进行种种的方便引导,那种方便引导也非常勉强,本来那个方便引导就是戏论法,可是众生反而又把它当成是真。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这个「心颠倒论」,因为他这种错误与外魔没有关系,完全属于自己用错了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这是开示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九种邪知见,「七际断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于这个前三阴「后后无」中,妄计七处断灭。「后后无」,刚才讲了,色阴当下是有,破了以后就没有了;受阴、想阴也是这个道理。由此来看,这个行阴当下虽然是现前,但是它的命运跟那个前面的色、受、想阴一样。他不知道在行阴破了以后还有识阴,识阴破了后面还有真心,所以他提前生这种断灭想。当然也有的人在破除想阴的过程中就可能生断灭想,在想阴中他看不到后面有行阴,他也可以生断灭想。
或计身灭:计这个「身灭」一般是指四洲和欲界六天,这是两处。怎么「身灭」呢?升到初禅天以后,他就凭自己的定力来提升层次,自己变化自己。这是不是把欲界男女生活、生儿育女断掉了?是这样计身灭。
或欲尽灭:到了初禅天的人,把欲界的那种男女生活已经断掉,这个一断的话,就是把欲界天后后无了。一层一层地往后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一直搞到最高境界都还是要死。讲到底,意思就是你做了佛还要死,因为前面生了后面就死。你就算往最高的境界证,最后也一定还是走向死亡。
或苦尽灭:二禅天天人的出生是不是就意味着初禅天天人的死亡?怎么「苦」呢?初禅天人虽然离开了男女之欲,但由于刚刚进入初禅天,他还担心再落到欲界,这种担心是不是苦啊?他有忧愁之苦。二禅天人来讲,因为离开欲界的时间已经比较长,所以就胆大了,忧愁之苦也没有了。
或极乐灭:「极乐灭」是讲三禅天的境界。三禅相对于二禅来讲,二禅又苦灭了,因此是不是就生起欢喜心了?欢喜心也是一种苦啊!到了三禅天,欢喜心也没有了。
或极舍灭:这里同时包含两个地方。因为三禅的无忧无喜之乐,乐是不是还属于喜啊?他还有微细的这种喜的成分。到了四禅天呢,苦乐双舍,叫极舍地;那么「极舍灭」呢,就是把四禅天这个肉团身都灭了。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七际」是指四大洲(一处)、六欲天(一处)、四个禅天(四处),再加四空天(这四层天单独算作一个空间),这样等于是七个地方,叫七处断灭。如果把四空天按照四层天加起来的话,那就是十个地方,叫十处断灭。七处断灭、十处断灭是一个意思。把这七个地方都研究透了,在我们眼前它就灭了。
灭已无复:也就是覆水难收。因为在这个阶段,他在定中也能看到证到四空天的天人大部分都落了下去,所以他敢下这个结论。但是他不懂得四空天的天人之所以掉下去,是因为他们没有修到正法。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这是对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九邪知见的概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这是开示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十种邪知见,「五现涅槃」。
同样一种现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者见生,灭者见灭。前面第九种他是看到后后无,为什么?色阴是有啊,但是一破就无了;受阴就是有,一破也是无了,所以他以此类推,到最后就是走向断灭。那另外一种人他看到,色阴灭了以后有受阴,受阴灭了以后就想阴,想阴灭了以后有行阴,他知道行阴完了以后还有什么什么阴,所以他以此类推,总是能看到有。
坚凝正心:修行人在破除了前面的色阴、受阴、想阴之后,回到了那个见性、见分、一精之明,与前面三阴存在的时候相比较,色阴是真心本来面目中的一种比较粗的相分,属于浮尘;受阴和想阴也属于一种比较粗的相分,是动相分。既然是动,我们就能感觉到。所以这三种比较粗浊的心破除以后,相对而言,我们的心就好像凝固在一精之明上,是变无量的妄想为一个妄想。这个一精之明,注意,仍然是妄想,是带妄显真之妄。相对前面三阴来讲,它比较坚凝。这里的「正心」仍然是带妄之心,一精之明是相对于前面的色、受、想这三种粗心、浊心而言,显得比较真实。
魔不得便:这个时候,天魔也好,那些低等级的妖魔鬼怪也好,他既不能钻到修行人的心里,也不能装模作样站到修行人面前。为什么呢?修行人破除了想阴、不再往外攀缘的时候,魔站到那里也是白站,修行人不会理睬这个魔,他这个时候只看自己的这个心。
穷生类本:因为我们的这个一精之明在前面的三阴破除以后,那个前半分末那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就回归到了阿赖耶识这个种子仓库里,心定在这里一看——哎呀,三世十方一切的万法都在这里啊!「穷」就是穷尽所有无量万法这个生生死死,都由此法界流入彼法界,他看到这个问题了。过去只知道一个很局部的时间、空间,现在终于看到了十方三世一切万法这个大空间,但他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观」,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走火入魔,信心还没有失去,他知道观静待变;「彼」就是行阴区宇。下面「幽清常扰动元」这六个字主要是描述行阴区宇的境界、特征。
「幽」,也是相对于前面受阴、想阴那种很粗浊、很浮躁心态而言,分段式的一年、一天、一时、一刻、此时、彼时、此处、彼处……那么到了行阴这个阶段呢,一秒钟达到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所以相对于受阴、想阴那种粗浊、浮躁的心态而言是不是「幽」啊?又可见又不可见。
「清」,也是对照受和想这种浮躁的心,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往往是全方位展开,而形相就非常粗糙;到了行阴,收缩到这个一精之明,相对而言就比较清。正因为收缩了,所以一精之明的力量就能达到不可思议的强大。他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整个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共在一个阿赖耶识里。
「扰」,这是作为扰乱而言。行阴不像识阴,识阴的那种动作更快、更微细,所以相对于识阴来讲,它还有一种扰动,还在乱我们的心。所以在行阴阶段还要进一步地用功。因为修禅定功夫是以动静平衡这种心来静观待变,来回光返照。要明白,能观的心是谁啊?能观的心跟所观的行阴是谁啊?都是自己啊!能所不二,就是自己观自己。把心定下来,这就是观照,你不要打妄想,就停在这里观照,等养成了习惯以后,外面的什么声音是不是渐渐地就都没有了?那就是破除了受阴和想阴。
「动」,也就是说,到了行阴还不是究竟的境界,动仍然是妄。无明风动,这仍然是空中华,即使到了识阴都还是动。只有最后到了真心才不动,实际上这个不动是最大的动,真心没有速度可言,十方三世都是不动而至,这个法真是妙!什么叫不动而至?就是动而不动。至就是动,你不动怎么能至啊?但他这种动没有速度,一起念他就超过太阳光速的无量倍,超过行阴速度的无量倍,超过识阴速度的无量倍。你再快的速度,只要它有个量,那么在我们真心这个速度面前它就是个小不点,就是这么妙!
为什么讲众生是可怜悯者啊?我们执著这一点点人天福报又能怎么样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这么大的财富我们却不去修证。连二十八层天都是凡夫,二十八层天的福报都不值得一提,阿罗汉、辟支佛的福报都不值得一提。因为我们的福报和智慧是无量的。
再讲这个「元」,站在行阴的这种角度看,这个「元」是色阴、受阴、想阴以及一切万法群动之首,一切万法都是从这里开始流出;但是他还不知道后面的识阴,如果到了识阴的话,这个元是谁啊?那就是生相无明。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观静待变,他完全可以破除行阴。修禅切记不可动心起念,慧胜定就变成狂慧,定胜慧就变成昏沉。这个时候就要运用七菩提分,心动了——我怎么想这个东西?不行,不要想——这叫舍,用除、舍、定对治。如果什么也不想,出现昏沉了,就要赶紧提起观照,用择、进、喜来对治,生一念欢喜心,把这个心快速提起来。所以「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慧强定弱,或者慧胜定劣,这就变成狂慧。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是自以为的那种涅槃。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注意啊,这五种涅槃是五个人各自执著。如果一个人同时执著五种涅槃,这不符合逻辑推理,涅槃只有一种。
这里「欲界」为六欲天,不过要「天光清净庄严,回超日月之明,且离人间之秽浊」,至少是欲界三层天以上。大光明天,一般是外道拜祭的这个天。天人鬼畜破除烦恼习气以后,叫「后后有」,后后有是不是也叫舍得啊?前面舍,后面得。舍了色阴得受阴,舍了受阴得想阴,舍了畜生做人道,舍了人道做天道,舍了一层天到二层天,舍了二层天到三层天……整个佛法也贯穿着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舍就全得。就看我们的心量,就看我们怎样抓住当下,舍掉烦恼习气当下就得菩提,这个「正转依」就是讲涅槃,就是讲转烦恼为菩提、转凡夫为佛。
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为什么以欲界天为涅槃啊?他看到欲界天人太快乐了,需要的东西都是由第五层天变化供养,生活非常高雅文明,还能生儿育女——眼睛瞟一下子,儿子就抱到手里来了,而且那个夫妻生活就解决了。第六层天的人寿命也很长,身体高大,他只看到这种境界,还没有看到第七层天、第八层天,便得少为足,未证谓证,在佛法里叫计取见。五种涅槃都是得少为足、未证谓证——自以为成就了。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应该是「或以初禅,性无苦故」,跟二禅要换一下,为什么?初禅天已经没有欲界的种种苦恼。欲界就是到六层天都还有烦恼,为什么?有夫妻儿女,有家庭,是不是就有烦恼啊?仍然是烦恼,更不要说人道、鬼道、畜生道的那种烦恼了。所以到了初禅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省事。有些修行人现在是单身,在佛法里来讲这是大福报,要珍惜这个大福报啊!有些人好不容易出了这个围城,还想钻进去,这叫没有智慧。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应该是「或以二禅,心无忧故」,因为初禅虽然没有苦,他还担心再受苦;到了二禅,隔了一个初禅,这个忧愁的心已经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极悦」就是极乐,为什么极乐啊?二禅还有喜的念头,还动心啊;到了三禅,见喜不喜,心里安定自在,是不是更加快乐?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四禅天把三禅天的乐也舍了,把初禅天的苦、二禅天的忧啊,统统都舍了,苦乐双舍。没有苦感,没有乐感,这是真正的乐。
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这是指不受大三灾之苦。大三灾来了以后,连三禅天都要被风刮掉,刮掉以后再生是不是还是轮回啊?也就是生灭。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他不知道包括四禅天在内都是有漏,四禅天首先还漏在肉团上,他的肉团身还不得解脱,乃至心的境界上还漏在凡夫天里,他还没有得到阿罗汉的人我空,没有得到通教的法我空,更不懂一心三藏。所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把这种有漏的人天福报当成涅槃。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胜净依」就是佛土,「胜净」就是净土。
如是循环:是从欲界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处究竟:这五处都不是佛土。要明白,佛是方便说出五方佛、三世佛、十方佛、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佛土只有一处究竟,那就是一真法界。在最后所有的人都成佛,连一个泥巴瓦块、一片风、一滴雨,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化身佛。这时候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念。这一个念也可以化现出无量的佛,化现出无量的佛土,但这无量的佛还是一尊佛,无量的佛土还是一个佛土。这个法我们要深入地观照,要观照得清楚明白。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这是对进入行阴区宇所出现的第十种邪知见的概论。这五种涅槃,为什么讲「现」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前当下,我们都容易看到,都容易证到,就摆在面前。真正的讲涅槃哪是这五现涅槃?阿罗汉的涅槃是证得人我空;通教涅槃是证到法我空;成佛以后以肉团身来教化众生,那叫有余依涅槃;化缘已毕,把这色身以三昧真火焚化,这是无余依涅槃;然后佛进入无住大涅槃——既不住有,也不住空,也不住中流;既不住天,也不住人,也不住鬼;既不住有情,也不住无情,既不住过去、现在,也不住未来,但是也无所不住。
「住」是就恒顺众生的心态而说。讲住,就一定有一个地点,有一个方位或者处所。既然有一个方位、处所,就会有分别心在。可是我们的心是无分别,一片风、一滴雨、一粒微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都是我们的处所。我们住在这个地球,地球就是我,哪有我住到我身上啊?千万不要把涅槃城当成有个房子在那里。你无所不住,风就是你,雨就是你,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哪一个不是你,你说你住在哪里啊?他能穿墙越壁,那穿的那个墙、越的那个壁,它是谁啊?我到极乐世界去,这里是娑婆世界,东方还有个药师佛……当你还这样分别的时候,你就没有成佛,明白吗?极乐世界也是我,娑婆世界还是我,鬼世界、猫世界、狗世界都是我。真如真如,在一真之外还有一个东西不真,这个真如就是假的。常作如是观照,你必得大利益、大受用!要观照,耳闻、目睹、身受,没有哪一法不是我。不是你的,你感受不到;是你的,你一定感受得到。但是在烦恼习气还没破除的时候,你不能全部感受到。
听《楞严经》,不要忘记了,「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空非见,云何见空?」也就是说,你见的东西就是你,好玩不好玩呢?我看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是我。这个法很难讲,「唯智乃知,唯智乃信,唯智乃证」。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这十种狂解都是出现在行阴区宇中,智慧观照与妄想邪见二者互相对抗而发生。「斯悟」一定是邪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这个「顽迷」,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没有自知之明,都是自以为是。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我们是念佛人,一言一行对人天鬼神大众都有直接的影响。修行人是为人师表啊,你讲一句话就是对着无量众生讲。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佛在《楞严经》反反复复强调,末法末法,再次提醒大家,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已经讲清楚!佛在两千五百年之前非要咬住末法时代不放;在《妙法莲华经》非要咬住第五个五百年不放,闭口不提前四个五百年,就只讲在第五个五百年,有人大力弘扬《法华经》,菩萨们要来护法。这个道理想明白了吗?
遍令众生,觉了斯义:这个「遍」字妙啊!说明《法华经》《楞严经》是基础课,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佛讲了,要悟后进修;而悟,非《法华经》《楞严经》而不可悟。自古以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这叫「遍令」。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在行阴、色阴和后面识阴,一般会出现心魔;在受阴和想阴,一般是出现外魔。在受阴呢,是外魔附体入心;在想阴,外魔是附别人的心站在你的面前。天魔好治,心魔不好治。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因为他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不明白整个的一切万法都是我,只想到自己要成佛、要去管理一切万法——你有这种心本身就是魔,以魔心来求佛,无有是处。因地心与果地觉相违背,如何成就呢?
特别是那些修种种神通的同修,更是要检点一下。同样是修神通境界,你为自己与为别人,果报不一样。还有那些念佛人,一天念几万声,你那么精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往生?还是为了我自己要往生?你连方便菩提心都没有发起来,你果真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好也有可能会往生,起码不落三恶道。而明白了如来藏的法门,你方便菩提心发也发,不发也发,你还没有办法不发,你无意之中就已经发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这个心量都已经打开了。
保持覆护,消息邪见:佛把这些阴魔境界提前提出来,给所有修行人打预防针,所以境界现前的时候,他自然就有一种防护的力量,要深信佛语。「消息邪见」就是消除邪知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觉真义」,非一心三藏而不可。
于无上道,不遭枝歧:非一真法界不可谓「无上道」,「枝」是指节外生枝,打闲岔。要依教奉行,依如来正法来修持。「歧」就是岔路。修行人千万不要走岔路,否则你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的生生死死啊!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麻木不仁呐!祖师大德敲着桌子喊: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还不快走啊?!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不要让我们的心得少为足。「祈」就是希望、祈求之义,也可以解释为妄想。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佛要求弟子们「作大觉王」,就是做佛菩萨,教化众生。「大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王」是自在之义,因觉悟而自在。「王」也表拥有财产,这个财产就是我们的涅槃功德、菩提功德。「清净标指」,「标指」就是指路牌。修行人没有明师指导不能成就!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这段经文是总结突破了前面的十种魔境(邪知见),破除了行阴而进入识阴这个心态的特征、状况。
诸世间性:「诸」解释为行阴的生灭之性。是什么特点呢?幽清扰动:所谓「幽」是指,行阴第七识作为第八识这个本体表现出来的一种微细的生灭之相,一秒钟之内是1280万亿亿次生灭,所以显得很幽。「清」呢,在前面的色受想三阴,色阴是识阴体上的粗相分,受阴和想阴及行阴都是识阴体上的动相分,受阴和想阴这种动相分相对行阴体的细相分也叫粗相分,它这个粗与行阴那种细都属于在生灭之相上来论粗和细。前三阴已破,反映在行阴的这个生灭之相呢,相对而言较清。「扰」呢,既对照前面三阴,又对照后面识阴,乃至真心。前三阴的动作干扰非常粗浊,容易感受到;到了行阴,相对而言比较轻清,说为是扰。在行阴基础来看识阴,识阴几乎是不动的,所以这里它仍然有生灭不已那种变化,说为是「扰」。「动」是指行阴生灭不已,仍然在动。
同分生机,倏然隳裂:随着修行人以这种平衡的心态观静待变,定力转深。「同分生机」就是在前文里所讲,众生各个造业,在同分地中非无定处——我们虽然各人造各人的业,在受报的时候,把那些别业相同的人归结到一起报。所以这个「同分生」呢,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要命自我立。「机」是表动,这种报应是不是都在生住异灭中受报啊?机是机会、因缘,因缘和合而有无量的法界。这是「同分生机,倏然隳裂」。在我们定力转深的观照的情况之下,心里豁然开朗。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这三句话揭示我们六道轮回这种生命的本质,它的本来面目幽隐难识。「沉细纲纽」,「沉」就是心里很幽隐呐,我们不容易明白。「纲纽」,行阴就是纲,受阴、想阴、色阴就是目,由行阴来导引受阴、色阴、想阴,可我们在受阴、色阴、想阴里执著,却不知道有行阴。众生的悲剧就是不知道本来面目,使得自己生生世世六道轮回。「纽」就是衣扣。这个衣扣打了一个结,是不是就束缚我们啊?把这个衣扣解开了,就自在了、解脱了。这是打比喻。我们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就是有行阴这个衣扣把我们扣住了。
「补特伽罗」,也叫「数取趣」,可以解释为六道轮回,那么在这个补特伽罗中阴身,它根据你前世前无量世的情况,特别是这一世的情况,而综合决定你来世的情况。在中间这个过程,由中阴身经过一下。这都是讲生命轮回的本质。
「酬业深脉」,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干什么的?就是酬业,应酬自己所造之业。我们今生今世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智慧、多少的财产、多长的寿命,都是前世修来的,所以我们今生今世就是来应酬的。「深脉」就是行阴,第七识决定了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
感应悬绝:「感应」就是因果报应;「悬绝」,是指我们造的解脱之因与原来那种六道轮回之果报远远地拉开了。也就是说,破除了行阴就可以超越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一般的是这样。但有一部分人是由凡夫修到破除行阴,在识阴区宇十种阴魔境界里,他仍然会下无间地狱;而阿罗汉、辟支佛不下无间地狱,也不做人天,虽然犯错误,但他只是不成增进,这叫「感应悬绝」——同样是在人道,同样是现的肉团身,他感的是无漏之因,报的是无漏之果;凡夫感的是有漏之因,报的是人天果报,这两种感应是不是悬绝呀?所以这个命呐,就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命自我立。
佛在《金刚心总持论》有讲,修行人要想成佛了生死,不能离开明师指导。但佛又有讲,佛不度人,唯人自度。要学会理解这种辩证思维。没有老师传正法,你再有本事也解脱不了;虽有老师传正法,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大信,有人小信,还有人诽谤,是不是决定于自己啊?佛讲依法不依人,其实当我们依法的时候,法是不是人传的?我们要学会圆融。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进入识阴区宇的人已经证到四果罗汉,「于涅槃天」是指明心见性的菩萨,究竟义讲一定是见一心三藏,但在这里说为见空性,见空如来藏,破一分灭相无明;「将大明悟」,阿罗汉破除了尘沙烦恼,就证到《金刚经》讲的那种佛。
如鸡后鸣:又打了一个比方,鸡一般的是在天明之前叫三次,「后鸣」就是第三次了,所以「如鸡后鸣」,也就是说明天就要亮了。瞻顾东方,已有精色:鸡叫三遍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但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色,这是比喻识阴还没有破。
六根虚静:这是进一步地解释破除了行阴以后的心态。修行人这个时候六根都还在不在啊?都还在,虽然在,但它只是个摆设——虽然他照样与外界相接触,但是已经没有妄想分别。所以「六根虚静」,从色阴来讲,破了色阴,身得无碍,穿墙越壁如入虚空,还可以把自己的手伸到自己的肚子里,把虫子拣出来,而五脏六腑不受损伤,皮肉没有一点伤痕;从受阴来讲,对外面一切的境界没有这种领纳的感觉——不管听到恭维的话或是诽谤的话,他不动心;包括吃东西,他已经不是执著味道怎么样。
所以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时候双方之间闹到误会了,这个人耿耿于怀,那个人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耿耿于怀的人是不是自己伤害自己呀?人家早就不把它当回事情,你还在自作多情。修行人一定要成就宽广坦荡的胸怀,一个人的气质瞒不住别人,别人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不是靠怎么样来推销自己。
那么这个受阴破除了以后,对外界没有了什么耿耿于怀的东西,想阴是不是自然破了?他烦恼无从生起,这叫「六根虚静」。「虚」是指色阴、受阴的破除,「静」是指想阴的破除,更何况行阴也破除了,所以更加是「六根虚静」,六根已经归到这个一精之明。
无复驰逸:行阴是生灭不已,破除了以后他再也不会迁流。为什么「驰逸」、为什么「迁流」啊?在粗相上离开了色、受、想,但刚刚离开了那种境界的时候,难免还会重现,所以他那个半分末那,时不时地还要往外瞟一瞟,眨一眨眼。那么行阴破除以后,那个半分末那就完全是全心全意地在阿赖耶识里打点子。所以「无复驰逸」呢,再也不向外攀缘。大家要知道啊,这个行阴虽然破了,再也不到六道里受生轮回,第七识在这里破了没有?第七识破了谁来修行啊?所以他就成了后半分末那,执阿赖耶识就是我了,不像以前执六根是我,执六尘是我所,执六种意识心就是我的心,这方向已经改变。所以「无复驰逸」,就是第七识再也不会出流奔色,出流奔声,出流奔味。
内外湛明:当六根不往外攀缘,已经归一的时候,不要说外面怎样,连自己的眼、耳、鼻、舌在哪里都不知道,他就有一个灵体,那是一种轻安。到这个时候呢,因为定力转深,心里感到亮堂了,在定中就是一片明亮,近似于整个尽虚空遍法界跟他都圆融为一个本体了。
入无所入:过去一精之明通过六根进入外六尘攀缘,再把由此所形成的六种意识心通过一精之明回收入到第八识这个阿赖耶识仓库,所以六根也叫六入。既能出外,也能入内。所以这里「入无所入」,解除了一精之明对外尘的那种攀缘,没得出,有没有得进啊?入里入外都没有了,所以「入无所入」。我们在打坐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个灵体。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十方十二种类」是表一切众生;「受命元由」,是表生生世世做人、做畜、做鬼,上天堂、下地狱的这个次序,这个生此死彼、死彼又再生此的来龙去脉。「元由」就是根由、原因。
观由执元:知道了来龙去脉这个因缘,知道了是行阴这个源头,在这个源头上就证得了灵体解脱,超越了分段生死。所以这是一环套一环,前面不是「沉细纲纽」吗?这个「纲纽」你抓住了没有?诸类不召:「诸类」就是十二类众生,「不召」是再也骗不了我,不会再去十二类众生中受生、投胎。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在这个时空点,他看到这一切的万法都是因缘于识阴。在没有破除行阴时——在行阴境界上,他看到是因缘于行阴;破除行阴以后——哎呀,原来还不是因缘于行阴,还是识阴,源头在生相无明。但是他只能看到业相无明,由业相无明能悟解到生相无明,因为生相无明是业相无明之因,业相无明是生相无明之果。在行阴阶段,只是把转相无明作为群动之元(源头),而在这个时候是真正找到了行阴第七识的源头,第七识是八识体上的微细的生灭之相。生灭之相是谁的生灭之相呀?它是业相的生灭之相,源头在业相。
前面讲三细六粗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这个法。这里是逐步地把我们心由远而近、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引到源头。这就是所谓《楞严经》彻法底源,给你讲绝了,再没有法可讲。所以我们在这里来体会为什么自古以来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真正讲如来藏,从《楞严经》开始,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一字、一句、一段、一品分别来着眼,慢慢地抱着石头过河,让你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读《楞严经》到现在,是不是这种感觉呀?佛那么慈悲呀,就像牵着我们的手一样——过来吧,宝贝啊,这一步是初行位,这一步是八地位,这里是大阿修罗,这里是风魃鬼……一步一步地指点,我们听了以后作何感慨呀?
这是「已获其同」,好玩不好玩啊?十法界万法都是从一个业相无明开始,然后由转相无明来操作,所以「已获其同」,就同源于这个业相无明,也可以讲生相无明,这是一个东西,即因即果。
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虽然没有大亮,但是——比如五点钟露出精色,会不会退到四点五十九分啊?它只会越来越亮,它绝对不会往下沉,这是「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东方露出鱼肚白色的时候,你再也不会翻大跟头。发方便菩提心的人,他只会有所成就。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破除了行阴,自然而然就进入到识阴,在这个区宇里进一步地用功,破除尘沙无明而明心见性。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是讲上面破除行阴以后的境界。「群召」就是十二类众生,代表一切的万法来招呼你,去投胎受生;但是呢,你知道「观由执元」,再也不会受他们的牵引。那么在「已获同中」,在已经见到了人我空的这种境界中,「观由执元」是不是证到人我空了?人我空就是在这个识阴——这个业相无明的基础之上已经把前面受、想、行三阴破除。
销磨六门:这个时候色身还在,虽然不受十二类众生的牵引,但是还可以在六门上的用功进一步成就。「六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销」是销除这个色身,在证道位上用工夫。怎么销啊?外道也好,正法也好,都是观空,就像虚空藏菩萨观空一样。我们的心能把肉团身变空、变水、变火、变风………心法不可思议。「销」和「磨」是一个意思。
合开成就:在这个销的过程之中,是不是把六根各自为政的那种用也销灭了?销灭以后这个六根的作用是不是圆融为一体了?它六种功用有没有销灭掉啊?没有,那是我们的本能的智慧。怎么「成就」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可以同时用一个心。
比如说,看这个红色,本来是眼睛的事,结果耳朵、鼻子……一起来看这个红颜色。眼睛可以看到它是什么颜色,耳朵可以听到它是什么声音。任何东西都有声音、味道、动作,怎么「开」呢?眼睛既可以看到东西,又可以听到声音,又可以闻到香味。也就是说,「开」是一为多用,一根作六用;「合」是多为一用,六根作一用。好玩不好玩呐?这都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见闻通邻,互用清净:以见和闻怎么「通邻」呢?见就能听,听就能见,以此来比喻,见也能听,也能嗅,也能尝,也能触,也能想;尝也能看,也能听,也能怎么样怎么样……等等。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十方世界」,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他定力转深了,因为这里是破识阴证空如来藏,一法不多,一法不少。吠琉璃是琉璃宝,「吠」是明白、明亮的意思。「内外明彻」,这是证自他不二,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这个时候是真正的归一,见到了空性——这就是破除了灭相无明,见其本心;这相当于圆教初住位的菩萨,他见到了空性。
名识阴尽:只有识阴尽了以后,菩萨才能进一步修证,破除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这里也就是说破除了尘沙无明——尘沙无明就是无量万法——见其本性。这种境界一般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佛对这个法也讲得比较笼统,只有在现量境界才能亲自知道。
但这里又有一个妙法,我们修一心三藏的同修呢,对这里能够比量地深信就行,不需要入空去证空。要吸取那个钝根阿罗汉的教训——利根阿罗汉在三果罗汉,在有色界知空、见空不入空,直接回小向大修菩萨道,其实他就已经有了果位。钝根阿罗汉非要亲历入空、修空、证空,结果在四空天就耽误二十万大劫。圆顿大法是见性见空而不入空,直接转识成智,就地度众生。不是明心见性了就回到佛土去,就怎么样……在这里当下是不是佛土?这就是你的本土,这个法妙啊!
圆顿大法是在见道位比量而知,这是一个妙法,即在原地修证、原地提升品位。这个理论根据主要看《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修行人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没有离开讲堂,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一直到十地、等觉等果位,各人的境界天地之别,只看你悟解得深浅而已。我们一定不能违背佛陀的教导,而只在事相上执著。我们都是凡夫的心态搞惯了,不懂得用智慧来调理。那么唯有听经闻法可以开智慧,然后再以智慧来指导修行。
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超越了「命浊」,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对《金刚经》而言就是佛,对《法华经》《楞严经》而言是初住位菩萨。「命浊」,我们在前面讲过,就是色心连持为一体。超越了命浊,证到空性,就能够彻底地、完全地离开这个外尘境界,而阿罗汉的人我空是灵体离开对色身的执著。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作为走过来人,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识阴就是「罔象虚无」,好像有又不是有,好像无又不是无。怎么「虚无」呢?世界、众生、业果,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随缘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从山河大地、树木华草、刮风下雨,到诸佛菩萨、天人鬼畜,都是我们一个人一个念所变出来的。这个心法妙不妙?
比如妈妈在梦里生了个儿子,是不是罔象虚无?那你就找不到他,因为是梦中一个念变出来的。那在医院里妈妈生了儿子,能不能叫罔象虚无啊?不能,这是有二法门,而妈妈在梦中生儿子是不二法门。
「颠倒妄想」,在凡夫来看,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天,那是地;这是牛,那是马……都叫有二法门,有二就是无量的分别。那明心见性的菩萨呢,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可见《楞严经》真是令我们开智慧啊!所以我鼓励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发心把这个大法传承下去,这样末法众生就有救。不能搞个人崇拜,不能去宣传迷信,要依法不依人!
「以为其本」,「其本」就是本来面目。究竟讲,颠倒妄想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诸佛如来、天人鬼畜、牛马猪羊、有情无情、是非善恶等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㳷,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修行人在破除识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在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一种邪知邪见,「因所因执」。修行人因为还没有破除尘沙无明,把归依到识阴的这种境界执著为究竟。
是善男子,穷诸行空:是讲修行人破除了行阴,证得了人我空。于识还元:是还到了行阴的那个元,行阴是识阴本体上的一种极微细的生灭之相,识阴是十法界真正的群动之元。也就是说回到了业相无明这个境界,回到了当初在根本无明之期从空出有的那种心态。已灭生灭:进一步解释破除行阴后的果位——已经破除了分段生死,已经超越了众生浊,再也不会做人、做鬼、做天。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对于识阴这种境界来讲,还没有得到自在。比如,把识阴作为我们的小别墅,你进来了就再也不会在宝宅外面流浪生死了,你进了这个宝宅比喻前面的「已灭生灭」;但是进到宝宅以后,对这些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家具……是不是还不懂怎么用啊?这叫「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破除行阴以后,证得了一精之明的自在。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这个时候与十方一切的万法已经有了感应。他现在就已经感觉到这些东西跟自己好像总有种气氛连在一起。说明修行人的心越来越细腻。那么在前面行阴阶段是已经知道了这些,但他没有发生感应。
觉知通㳷:有时候同修在一起,大家不用讲,心里就有一种好像气氛能合在一起的感应。众生之间都是可以道交感应的。如果我们到一个从来没去过的的地方,很偏僻,很阴暗,你是不是感觉到汗毛直竖?你到一些公共场合,感觉是不是不一样啊?这是打比方。修行人在这个时候不是这种感觉,而是远远超过了这种感觉。
怎么样「觉知通㳷」?一个人破除了行阴,他进入一种深层次的禅定以后,心静下来了,是不是包容量就大了?他自然跟各类众生发生感应,乃至跟墙壁、华草都可以沟通。因此他就容易产生执著而造成走火入魔,大多数都属于得少为足,好不容易到了这种境界,他却以为这就算成就了。
能入圆元:是进一步解释「觉知通㳷」。觉知通㳷了,他感到自己是不是圆满了?而且一法不少,跟泥巴瓦块、树木华草统统都有感应。他认为这个圆就彻法底源了,但他仅仅是得到一种感应,不知道万法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他还没有见到本来面目。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他把这种境界就作为究竟。真心本来面目有没有什么归呀?在世间法里讲的所归,既然有个所,就必有方位,是东南还是西北?在地上还是天上?在扬州还是北京?可是我们的真心离一切相,有没有个什么方所啊?没有。那么真心还即一切法,要讲是方所的话,他住于一切法;但住于一切法在世间法讲不通,他没有方所,所以「若于所归」,他把「所归」就当真了,这就是有漏,而不是无漏,况且他还不知道万法共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怎么来的也不知道。「生胜解者」,这个「胜解」是狂慧、邪解,未证谓证,带有贬义、讽刺义。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就是因缘于证到了识阴区宇这种境界,就把识阴区宇作为自己的归宿,而产生了执著。这也叫非因计因、非果计果,不知道识阴不是宝所。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娑毗迦罗」是六种外道之一,这个宗派一律是留黄头发作标记。他能够观照到八万大劫之内的时间、空间、万法,八万大劫的时空对佛的境界来讲,那是万万万万亿亿亿……分之一,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比多少分之一。因为外道是以自己的心力、定力达不到更多了,所以他认为其他所有人也都达不到,从而把八万大劫时空之外的东西作为冥谛。
那么在进入识阴的这个修行人呢,他不知道突破识阴才能见本来面目。在识阴见不到真心本性,他就把识阴当成究竟——所以佛把这种境界和那些娑毗迦罗外道主张的冥谛判为一类,他也因此成了外道。想想可怜不可怜?已经破除了行阴的人到最后还要成外道,还要下地狱呀!为什么下地狱呀?因为他这种理论会误导很多人。同时他这个冥谛是不可知,这是不是一种阴气?而正是因为这种阴气让他产生了情执,所以也致使他往下坠。一般的人讲不可知不会下地狱,那么破除了行阴的外道为什么下地狱?因为他看到的很多东西没有解开,没有解开的东西越多是不是就越沉啊?想升情坠。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大小多少,都是一念之所变现,这才叫「佛菩提」;那么在这里呢,「佛菩提」是指空如来藏。怎么「亡失知见」呢?修行人发方便菩提心,开始起修,是不是要成佛了生死啊?那他到这里执著了,以为究竟了,止步不前了,把原来发的菩提心是不是等于都忘记了?也就是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第一」就是识阴区宇第一种阴魔境界;这里的「立」解释为执著;「所得心」就是破除了行阴以后进入了识阴区宇的一种心态;「成所归果」,是把这种心态作为究竟,也就是以始觉智来观自己的本觉智,自己看自己,但没有再继续地看下去。按照禅宗的修法你只管这样看下去,不要停止,到时候自然会虚空爆炸,显露出本来面目,但他在这里半途而废了。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由于执著了这一种境界,与本来的发心背道而驰。「圆通」,一定要圆到一切的万法,叫「圆」;「通」到一切万法的源头,是空性所变现;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得少为足,叫「违远圆通」。通教的涅槃城就是证得空性,他在这里法执还没有破就自以为涅槃,所以是违背涅槃城。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二种邪知邪见,「能非能执」。他执著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我,我能生出万法;而不明白自他不二,不明白一切的万法包括我在内,都是我们一个真心本性、一个念所变现,不存在谁生谁。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里与上段重复的经文不再解释。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所归」就是破除了行阴进入识阴区宇。这种「所归」就是自己心态的这种境界,自己归自己。自己能看的这个心与所看的这个心是不是一个东西啊?比如说,我刚才讲的话,是不是由我心里想出来的?想,这个是不是我的始觉智啊?那我没有想之前,这些东西在不在呀?在,那是不是我的心?就是我的心。是不是自己看自己啊?要明白。「览为自体」,因为在识阴阶段,他已经看到了一切的万法都是由阿赖耶识这个种子仓库流出。
我们还以这个气球手套来讲这个法。比如说修行人在这个气球手套的大拇指位置,他破除了前面的四阴以后,再不往外看了,他开始往内看了。那么这个内跟外有没有分开?没有分开呀!所以他这个时候发现,这一切的外境都是由这个种子仓库流出去的。因为他只看到是自己的心流出来的,所以就产生了大我慢。但他不懂得在这个位置看到的这些都是他自己,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所有的人都是共一个第九识,这个法用世间法的逻辑思维你没有办法理解。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凭什么说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心?难就难在这里。
一定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如果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真心,将来都是一个一真法界,都要成为一尊佛——这是佛门内部的邪知见。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两尊佛,就绝对不可能平等的。所以圆顿大法,上至诸佛菩萨,下至牛马猪羊,旁及泥巴瓦块,从性上来讲,从真实力量来讲,都是平等的,而且是绝对平等。其实连讲绝对平等都是方便说,没有平等可言。
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他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牛马猪羊、天人鬼畜都看成是他心里流出来的,包括佛菩萨在内,连释迦牟尼都是他的众生,都是他流出来的。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思议的境界,你能到这种境界也不得了,有些人对这种境界想象都不敢想象。其实呢,外道比那些一点不懂得佛法的人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可到这种程度还是外道,因为他不是先明心见性后再来起修,他是先通过自己吃苦耐劳的真实功夫在定中观察。正因为这样,他特别自信,他是由这种含辛茹苦、露宿风餐、不食人间烟火,几百万亿年都不睡觉的功夫而得来的结果,所以这种知见非常坚固。可是我们通过听闻如来藏大法,轻而易举地就能明白。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他以为自己能生一切万法,可是呢,所有的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这一个念——非人、非鬼、非天、非命、非不命,它可以现有命,也可以现无命,也可以现一个灵体,也可以现一个肉团。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佛法。「能非能执」,他自以为能,其实没有这回事,叫「能非能」。
真正成佛以后,肉身非肉身,命非命,都是自己,又是别人。释迦牟尼现在成佛了,我们在这里嬉笑怒骂,受苦受乐,是不是都是他自己啊?但他到了这个位置,受乐也不感到乐,受苦也不感到苦,他刻骨铭心知道都是自己。那么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药师如来、琉璃光法王子、什么什么……这些佛跟释迦牟尼是不是一个样子啊?有没有分开啊?当下他就是这个念。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众生位就已经回到大光明藏,跟无量老古佛就汇成一个念、一个大光明藏流,通过想象、通过观照,在见道位就可以做到比量而知。
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摩醯首罗是三只眼睛、八个臂膀,骑着一头大白牛,手执白拂,他能现无边身、现无量的众生,神通变化很大,他认为一切的众生都是由他生出来的,所以堕在大我慢天。
迷佛菩提:第一,他不懂得自他不二——不存在谁生谁;第二,他不知道自他万法都是我们一念之所变现。亡失知见:忘记了自己的心性,改变了初衷。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能为心」是把在识阴境界这个心态作为自己的心体。成能事果:以第八识中无量的相分作为自生体,妄计能所,非能计能。违远圆通,背涅槃城:如果按照定慧均等、动静平衡的原则,观静待变,他终有水落石出之日。可是他开始动心起念,改变了原先的那种心态,他自以为是的这种境界不是究竟果报。他仍然以自他分别之心来妄想成就菩提之果。生大慢天:这是前面讲的摩醯首罗天。我遍圆种:是一种个体本位的我执,而不是破除了分别法执的无我之我。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三种邪知邪见,「常非常执」。与第二种正好相反,前者是认为由自己生万法,这里是认为万法(包括自己在内)皆由识阴所生起,把这个阿赖耶识——自己观自己的心当成了别人。这叫执识为他,认为阿赖耶识能生出万法。那我们知道,万法是谁生出来的?也不是心生出来的,就是一个念变出来的。一定要把变和生搞明白。妈妈在医院里是生儿子,妈妈在梦中是变儿子。他不懂得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堕落到「常非常执」,也就是非常计常,非果计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里与上段重复的经文不再解释。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他把自己那个心变成自己能归依的地方,把自己的始觉和本觉分为二。比如说,我现在所讲出来的这么多法在我讲之前,在不在我心里呀?这么多法当下是不是我们里面那个东西(心)呀?是不是他变出来的?并不是他生的。那么在讲出来之后,我所讲出来的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是他?他就是一个东西。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自疑身心,从彼流出:我们里面这个心是第七识,第七识跟第八识一般说为一体,就是识阴区宇,就在这里。十方虚空咸其生起:一切的万法都是他生起来的。
即于都起:「都起」是一切的万法起源之处。所宣流地:是都起源于这里,都从这里流出十法界。「宣流」就是流出来。作真常身:把阿赖耶识这个境界就作为真常身,认为万法是从这里流出来的,所以毛病就出在这里。真心没有能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是变出来,哪有能所啊?无生灭解:把识阴当成无生灭,当成真心本来面目,其实本身还是生灭。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把识阴作为能生,我作为所生,这是不是生灭心啊?在生灭心中就过早地妄计不生灭法。既惑不生:是既不懂得不生不灭的道理。亦迷生灭:那种生生灭灭懂不懂啊?也不懂。他如果懂得了不生不灭,就懂得了生灭是不生不灭,也懂得了真心既不是不生不灭,也不是有生有灭,而是可以变现不生不灭,变现有生有灭。明白这个道理,生灭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生灭。安住沉迷:既不懂得生灭,也不懂得不生不灭,而且还自以为是。生胜解者:这种胜解是狂慧,自以为胜。
是人则堕常非常执:「常非常执」,是他把这种识阴境界就当作本来面目,当作真常法身——这是过早妄计。即使破除了识阴也才能证到一分法身,还要破除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才能究竟成佛。计自在天,成其伴侣:前面那个大慢天是魔醯首罗天,他本人也大我慢,认为他能生出万法,这里是把识阴当成能生万法,跟自在天成伴了。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这是第三种邪知见,执著第八识为所因、所依之心。第八识、第七识、六五四三二一识,凡是能讲出个名目来的,我告诉大家,不存在谁依谁、谁生谁,都是由一个念之所变现。如果用分别法来讲的话,他们都是平等的。万法都是依真心本来面目所变现,讲出个一,仍然没有道理,但是很难讲。
大家再看一看这个气球手套。比如说这(大拇指)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食指)是第七识一精之明,这(中指)是第六识,这(其它)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这里有没有哪一个识不是哪一个识啊?你能不能分出来?你不要以为八个识、九个识、十个识,谁依谁,谁不依谁——统统都是戏论法。讲到底,无量的意识心都是一个东西变现。那么,这是意识心,这是泥巴,这是瓦块,这是什么什么……那这个意识心跟泥巴瓦块是不是一个东西啊?这个苹果是不是这里第八识?这个第八识是不是这里一根香蕉啊?这里的香蕉是不是这里的眼识?这里眼识是不是就是这里耳识?一定要搞明白。这叫读懂了《楞严经》。明白这个道理,再看这些人犯的错误,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所以「立因依心,成妄计果」,是重复解释心停止在这里了。本来是按照圆通法门来修行,从色阴开始,乃至行阴都破了,破除了这些境界是不是圆通了?可是到这里停步不前了。明明还是化城,却当成宝所。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亡失了原来的正知正见,背离了圆通法门这种修行次第。本来是一步一步往涅槃城进军,现在停止了,背对涅槃城,这叫合尘背觉。「生倒圆种」,是把圆满知见讲颠倒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四种邪知邪见,「知无知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在行阴区宇该突破的已经全部突破。已灭生灭:这是破除了分段生死,证到了人我空。这种人我空是证空未入空,是在现有肉团身的这个阶段而成就的。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是进入了识阴区宇,背尘合觉,再也不会为前面的那种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粗相、细相的那种生住异灭所束缚,已经进入了寂灭的这种空间。在阿赖耶识里他就已经离开了对前面四阴的执著,但是对这里空间里的内容还没有圆满地、系统地把握。
若于所知:「所知」,就是他证到的识阴区宇这种境界,知道了一切的万法都是在识阴区宇这个大仓库里,由这里而流向十方法界,呈现出万法万相。
知遍圆故: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色阴、受阴、想阴里往外执著,我们只看到我,只看到他,这个圆不圆啊?那么当我们对这外面的境界不执著,回光返照到里面来了,里面的空间是不是一下扩大你的眼界了?这个时候心量大了。  这里从剧本而言,把这外面所有的节目一览无余,就是「知遍圆」。但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当于看到剧本,但就不明白这个编剧怎么样就想出这些名堂来了,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因知立解:他不知其所以然,而自以为知其所以然。他只是就事论事,就相论相。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有一个外道,在八万大劫之内他看到一个人前世就是一棵大松树,他认为发现新大陆了——原来我只以为人就是人,牛就是牛,马就是马,现在发现原来人、鬼、畜生都是由树变来的,树才是神!所以这里的邪知,「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从究竟义上来并没有错。
与人无异:从究竟义上来讲并没有错。不仅「与人无异」,与佛有没有异啊?那么这个树与火有没有异啊?就是一个念变出来的。但这里他还讲这个法,可见他还没有明白。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草木能不能为人啊?能够为人,但并没有说草木一死就变成人,人一死就变成草木。这是不是曲解圆顿大法啊?不仅能为人,他当下就既是人又不是人。其相是草,其性是不是人啊?是不是鬼啊?是不是佛啊?性是一,没有大小多少、红黄黑白;从相上来讲,要变成人,要变成佛,中间有个因缘和合,有个时间空间。当我们破除了烦恼习气以后,在现量境界可以显现无量色身三昧。
无择遍知:「无择」,没有其它任何选择;「遍知」,是对于这一类众生而言。万法皆有灵,所以树跟人的智慧是平等的。比如说,一种外道呢,认为人就是由树变出来的,人死了以后就只能变成树;那么还有的外道呢,他如果看到人死了以后是猪,那就会认为人死了以后就是猪,猪死了以后就是人。这两种都是邪知见。也有的看到人死了以后还是人;也有的看到人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可能是变成风或者虚空神、虚空鬼。注意,外道的理论不是瞎说,这些都是他在定中所观照的情况。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这个「胜解」还是狂慧、邪解;「知无知执」,是只见可见之见,而不见不可见之见。观世音菩萨怎么观呢?既见相又见性。
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婆吒」和「霰尼」两位是当时印度六师外道之一,他们执著一切的万法都是觉。从这句话本身来讲并没有错。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有形有相的万法属于阿赖耶识中的相分,能想、能知、能分析这一切的意识心,属于阿赖耶识中的见分。见相二分,是一个东西。真心本来面目非见分,非相分,可以示现见分,示现相分。由于见分和相分在迷惑颠倒位各自执著,所以不能圆融为一体。诸佛出世就是要解开众生这个心结。
泥巴瓦块有没有觉知?泥巴瓦块它们一天到晚也在唱歌跳舞,只是我们跟它不是同一个法界,加上我们自己的执著——这个执著比山、比海都厉害,无非是不能沟通而已。观世音菩萨能不能沟通啊?能。而这里的「圆知心」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佛在解释人死为树、树死为人的时候,并没讲一切就是一个觉。这种外道是偏解,所以佛讲了,「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婆吒」,翻译成汉语叫避去。这个人小时候经常跟毗舍梨王子玩,毗舍梨王子欺负他,叫他躺在那里作为小王子的床铺、坐凳,他回去向母亲告状。他母亲讲王子是未来的国王,惹不起,可以离开他,别跟他在一起。这就是「避去」这个名字的来历。「霰(xiàn)尼」,翻译成汉语叫有军。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怎么「迷佛菩提」呢?佛讲性无大小,相是千差万别。不懂得将分别归于无分别,你就不能明心见性;不懂得无分别不妨分别,你就不懂得去教化众生。人死变树,树死变人,有各种各样的因缘和合,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你不能否定,除非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在佛土现量变现,又当别论。
「亡失知见」,禅宗破一切相归性,而他仍然在相上打转,是不是背叛了原来的知见呢?同时呢,他违背了禅定修行的原则——要定慧均等,动静平衡,观静待变。要破除识阴这个境界,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尽管你看到了树变成人,人又变成树,也要视而不见,不要动心起念。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缪果:「计」是执著;「圆知心」,本来就是佛法真理,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怎么叫「圆知」?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念,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任何一样都是任何的无量无量的智慧德能,在佛没有增加一丝一毫,在凡没有减损一厘一分。没有谁不知道谁,没有谁不是谁。这叫「圆知心」。但是你执著了这个「圆知心」,不懂得无分别不妨分别,在圆上走到极端了,也就是说在真理之上多走出半步就是谬论。
所以这个「圆知心」中间还有一切智、道种智,也就是还有对无量差别智慧的修证。虽说成佛不从修得,但是不修也不得。破因缘法是破对因缘法的那种执著,实际上是圆融因缘法。真正的因缘法就是以真心为因,无明为缘,而变现出一切的万法,这叫「非因缘非不因缘」。因缘法当下就是自然法,非因缘就是自然法,非不因缘就是因缘法,因缘自然是不二法门,要圆融到这个境界。所以这段经文你如果读不懂,很可能就会诽谤如来藏大法。你带着这个疑惑心听法就能开智慧,但不要有逆反心。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他违背了佛知佛见而成就了邪知邪见,背觉合尘。生倒知种:他这种知见与佛知佛见是相颠倒,看上去他是解释佛知佛见——佛讲万法皆有灵,所以树跟人的智慧是平等的,实际是不是曲解如来义?佛讲那个万法平等、智慧德能平等,是指本有,在众生位这种智慧藏于迷惑颠倒中,并没有失去;但是他起的受用是天地之别,并不是讲在众生位起作用也是平等的。生倒知种:所以同样一句法就看我们怎么解,看你心里怎么认识。既可以把它说成真理,也可以把它说成邪知邪见。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五种邪知邪见,「生无生执」。这种邪知邪见是说,无情物能生有情,反而把无情物作为我们成佛的真本、真因,把无情物作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把不能生执著为能生。下面来看经文。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重复经文解释同上。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行人在进入受阴、想阴和行阴的过程中,六根通用已经在逐步地展开,那么到了识阴阶段就会更加熟练。越熟练人胆子越大,但有时候胆子太大了也可能出事故。便于圆化,一切发生:「圆化」是他在识阴区宇已经体会到行阴身和识阴身那个圆融变化的妙用,但不是非常真实,更不叫圆满,所以容易造成一些偏解。有情无情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是无条件无因缘地转化。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这是讲外道认为可以以地、水、火、风这种无情物为本修因,而成就佛果。你想想看,有情的这个意识心都不能叫我们成佛,这种无情物(虽然也是有情,那它的那种意识层次是不是更低啊?)能帮助我们成佛吗?是不是好笑啊?但为什么讲地也是佛,水也是观世音?这是从其本性而言。同时呢,无分别不妨分别,他在现在的境界上烦恼习气很重,很执著,不能起妙用,不能马上解脱自己。
「求火光明」,这是拜火神,认为火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火就是真理,能救我们。这也是心外求法啊!为什么修火观的人可以在火里睡觉,在火里吃饭,吃火跟喝凉开水一样?因为他的心时刻用在这里。「乐水清净」,也就是以水作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通过拜水求得水的加持就能解脱。他认为世界上的水就是佛,就是大解脱,所以把自己也变成水。月光童子在定中是不是水呀?而且他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修水观,将来就是水神。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八万大劫中看到了水能变成有情,火、泥巴、风都能由无情变成有情,变成人——这里我告诉大家,风本身这个无情物就能变成有情,泥巴块就能变成有情——这是外道在禅定中看到。
我们是通过佛所解释的发生日食和月食时使得很多无情物转为有情的这种现象和过程,出于对佛的深信不疑,我们相信无情物和有情可以互变,有情也可以由无情物转成;但是它能够变并不等于它现在就成佛,它能变也不等于它就能够叫我们变,外道就外在这里。它就是佛,也不能叫我们变佛,变佛要靠我们自己修行。在这里呢,求火叫崇火外道,求水叫崇水外道,求风叫崇风外道——「爱风周流」,求土叫崇土外道——「观尘成就」。这些法门虽然是外道,而依之修行都能得到一定的人天福报。但是修求土外道不可以变成土,变成土那是堕落,没智慧的人才变成土。所以我们可以变成土地神,变成风神,变成这一类的众生,能得到这些福报的属于歪门邪道有福报,但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就变成那些精怪之类的。
「各各崇事」,各以地、水、火、风作为修行入手之处,作为所谓的真理,来依之修行、来成就自己的定力。把心定于这一处,也能成就很大的力量,还靠各人修行的精进程度。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这里的「群尘」是指地、水、火、风这四大类,这每一类其实都包含无量类。比如地大里面有金、银、铜、铁等种种种种的元素,水里面有酱油、醋、葡萄酒、老白干,还有汽油、柴油……都是无量的,风还有冷风、热风、大风、小风、微风,还有妖风、菩萨风。以我们无量种心态就可以刮出无量种风来。我们在比较粗浊的六识心态中你体会不到,当你心细了以后,就能体会到各种各样的风不一样。「发作本因」,作为了生脱死成就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法门。「立常住解」,外道认为世间一切皆无常,惟把此理(无情物能生有情,并能依此成就圣果)作为常住。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生无生」,是非生计生。他认为地、水、火、风这种无情物能够生成有情,生成万法万物,能够成就了生脱死出世的圣人,是非生计生,并不能成就,他妄计为成就。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兄弟三人,老大带领五百人,老二带领三百人,老三带领二百人,兄弟三个都是拜火教。佛当年首先度化的是老大,是以借宿的理由来到他的修行处,佛说:「我可否在这里借宿一晚?」那个老大很狂妄啊,就故意逗佛:「倒是有个地方,可是那里不能住啊!」佛讲:「怎么不能住啊?」「那里有条火龙,你去了以后它会把你吃掉。」佛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讲:「那就去试一试嘛。」到了第二天早晨,他看到佛居然还在那呼呼大睡,就把他叫醒,问佛那条火龙哪去了,结果已经在佛的钵里了,并且皈依了佛陀。后来又经过二十几个回合,最后老大终于心服口服地带领五百弟子皈依佛陀,老二、老三共带领五百弟子随后也加入僧团。
勤心役身:外道修行非常刻苦,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甚至有的人用一层铁皮做的围裙围着自己的身体,他就坐在那里,你动了他们就属于触犯了刑律,谁也不准干扰他们的清净心。事火崇水:实际上除了事火崇水,还包括前面的事风崇土,把地、水、火、风这种无情物作为指导修行的因地心。
求出生死:以生灭之心来求不生灭之果,佛讲无有是处。泥巴瓦块不会帮助你出生死,但是外道认为修行只要把心定一处,总会有一定的果报,那就是成神啊、仙啊这一类的众生。成其伴侣:因为迦叶波这些外道在前,而修行人进入识阴区宇在后,佛唯恐这个领域他们不懂,举出了那些外道修行,以其来震醒修行人。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把佛知佛见亡失了,成就了邪知邪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计」就是「著」,「计著」就是顽固地执著于某事物。「崇事」,以外道法门为真理、为崇高的事业,以最殊胜的心力来做这些事情。迷心从物:误以为心由物生。本来在因缘法里来讲,是物由心生,这里好了,变成心由物生了,是不是搞颠倒了?立妄求因:以妄想邪知见来作为因地心。求妄冀果:以地、水、火、风这种无情物作为因地心,作为成佛的真本、真因,能不能成就佛菩萨的果位啊?他能成就那种鬼王、神王的果位,他也把它妄计为这就是成佛了生死。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圆通法门是从本性而言,世界上的万法皆唯一念之所变现,从根本上而言没有谁不是谁。但是众生在迷惑颠倒中,并不能使这个菩提心起妙用。那么他这个「圆通」呢,他认为在烦恼习气中,万法都能圆通圆融圆满,这个是不可能的。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六种邪知邪见,「归无归执」。这种邪知邪见是非归计归,执著于圆明,把圆明讲得过头。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重复经文解释同上。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修行人破除了前四阴,进入了一精之明这个大光明之流,再也没有粗浊的色阴、受阴、想阴那种烦恼习气,由于太执著于这个「明中虚」,也会物极必反,怎么反呢?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非」和「灭」是一个意思,就是灭除了。「群化」,是以我们心化出来的六根、六尘、六识乃至行阴这种微细的生灭之相。前面四阴都灭掉了,他把这个识阴区宇当成「永灭依」。「为所归依」,把这识阴区宇作为自己的归宿。这里「为所归依」呢,一般是在四空天做文章。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这种狂慧就是非归计归。虚空不是真空,不是我们的所归之处,它仍然在凡尘。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无想天」应该改为四空天。无想天属于四禅境界,属于色界,他有色身;虚空神没有色身,一定是在四空天中。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把虚空当成真空,把化城当成宝所。佛在许多经中往往以虚空比喻为真空,为什么呢?真空无形无相,虚空与其它有形有相的万法相比,是不是最适合来比喻真空?但其实虚空也还是有形相,是空旷通达之相,而真空的那种无相我们感觉不到,只有用智慧才能观照到。「亡失知见」,他的心被境界所转,为什么?因为那种明中虚非常诱惑人,陶醉人,所以佛讲,禅天之乐是欲界男女生活快乐的一万倍,四空天的那种禅定又是四禅天禅定快乐的多少多少倍。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圆虚无心」就是一种断灭性,很虚妄的,还有飘飘然然这种莫名其妙的心,他把它看成是圆融圆满圆通。所以这种圆是「非圆计圆」,以这种心作为因地心,就像那虚空一样,你看它是不是空空荡荡,无牵无挂?「圆虚无心」,就是把这种虚空神的境界来作为自己追求的那种果位。「成空亡果」,四空天的天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还要往下落,最后还是落空。但是在四空天证阿罗汉的这些圣人是定性阿罗汉,虽然境界不能提升,但他不会落空,落空还要受苦报!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讲圆通,万法万相是圆融为一体的,没有谁不是谁;讲圆满,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不失一法,不缺一人,不弃一时,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讲圆通,彼此之间自他不二,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明白这个道理,无修无证,你即已了生脱死。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修禅定,始终保持定慧均等、动静平衡这种心态,观静待变,总有水落石出之时,也叫圆通。可是修行人在这个境界上(既没有明一心三藏之心,又违背了修禅的原则) ,而妄加动心起念,过早地执著,叫「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即使是小乘涅槃城也必须证到人我空,不了义大乘涅槃城是证到法我空,圆顿大教的涅槃城是三空真如,证到人我空、法我空以后还要把两个空也空掉,也就是从空出有。在这种不明三空真如的情况之下呢,以四空天虚空的境界作为归宿,就是「背涅槃城」,得少为足,未果计果。
生断灭种:与前面讲的舜若多这些虚空神之类的众生是同一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七种邪知邪见,「贪非贪执」。这里是执著这个肉团身要常住于世。本来破除了行阴以后,即使外道来讲,都还要厌有归空,钝根阿罗汉要入空证空,他却在这个时候感到,在识阴区宇这个肉团身不也很好吗?他也不想回到色、受、想那种粗浊的境界中去,要保持这个肉团身常住于世,就跟修仙道一样,他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看这段经文。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重复经文解释同上。
若于圆常:修行人在识阴境界已经知道,这个识阴为一切万法之主,是这个肉团身之主,在十方三世,识阴第八识是一个,七识我执是无量的。很奇妙的是,当修行人破除了行阴进入识阴区宇时,第七识并没有破除掉。他这个时候居于第八识,把这个第八识执著为自己,这叫「常」或者「圆常」,而且所有的第七识、所有的万法都是以第八识为常。他到了这个境界,反而不想来证人我空,他想把色身就保持在这种境界里,他不愿意证空,也不愿再回到前面去生死了,就想让这个肉身长生不灭——既不想六道轮回,又不想入空,属于这种情况。
固身常住:他要把这个肉身与这个第八识(第八识是永不生灭的)同步,第八识也不死,我这个肉身也不死。这想象得是很美啊,但即使我们破除了行阴,成了这最后一个身,色身在不知不觉中是不是会不断地衰老?而且我们前世修来的这个寿命是一个定数,佛也不转定业,到了一定时候,色身终究要归于销灭。不管你坐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你这个定数都是有限,即使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也不过是八万大劫,何况你这肉团身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跟四空天的天人那个命来比。所以佛在前面讲十种仙的寿命有的千千万万岁,到了千千万万岁与那个舍身修心的天人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的,第一层天的天人就有九百万岁,但成仙的人最多几千岁、几万岁而已。因为这个肉身不大好保留的。
同于精圆:色身与一精之明同圆,因为这个一精之明它不会死,一死的话就无从谈起了。色身与一精之明共同圆融在一起,叫妄计圆常。长不倾逝:「长」是永远,「倾」是老,「逝」是死,永远不老不死。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这是执著这个贪不到的贪。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佛出世的时候,据说这个阿斯陀已经好几千岁了。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我们这个心性是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讲我们这个肉团身不生不灭,但生生世世的肉团身生灭以后,在将来明心见性的证量境界,我们可以把生生世世的肉团身重新以神通显现出来,那是无量色身三昧神通示现的化身。但事实上,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的肉团身现在在哪里?是不是在这里呀?是不是在我茶杯里啊?由此好好观照,大光明中谁非谁,无量的我的那些肉身到哪里去了?就在当下。「亡失知见」,因为他见道不真实。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命元」就是识阴。识阴是一切万法生命之源,这个由识阴讲到五阴。凡夫以五阴为真实,而成就世间法;二乘以五阴为空寂,而成就出世间法;诸佛菩萨善得中道,了色即空,达空即色,祖师大德判为出世间上上法。
立固妄因,趣长劳果:因为这个识阴是寿命之源呐,修行人到这里来讲,认为这是究竟,这种想法非常顽固。「立固妄因」,「固」是把这个肉身固下来,但肉身不能固,识阴也不能叫你肉身固,他把这个识阴作为能够坚固肉身之因,这是虚妄的。「趣长劳果」,「趣」就是轮回,或者执著;「长劳」是在尘劳中打滚。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本来是要见空性,而现在被肉身缠住了,是不是「违远圆通」了?他失去了信心。禅宗以空性涅槃为宝所,那么这种邪知见以肉身真常为涅槃,所以是「背涅槃城」。
生妄延种:「妄延」是虚妄地想自己的生命能够延长,实际上不能延。「妄延种」,就是跟那个修外道、仙道是一类的。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八种邪知邪见,「真无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重复经文解释同上。
观命互通:在识阴区宇,他看到一切的万法相互之间都有不可思议的相互的摄受力。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它可以变现出无量的有命或者无命。有命无命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在玩魔术,在表演游戏而已,我们执著在里面,就会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烦恼。但是出于好奇心呢,在人道、天道是不是很快乐啊?就跟做游戏一样。既有快乐的游戏,也有烦恼的游戏。因此,在这个识阴区宇里仍然会打妄想。
却留尘劳:破除了行阴后,他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想起过去的时候还有点留念,比如在天堂、人道那种快乐。恐其销尽:想着马上都要成佛了,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以后再想乐也乐不到了。意思来讲,快成佛之前是不是再快乐一下呀?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他这个时候把坐莲华宫当成好玩,自己变现一个莲华坐上去。告诉大家,连鬼神、妖魔鬼怪都可以变现莲华台,坐在莲华上现庄严相,这是一种神通法力。广化七珍:自己变化出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玛瑙(见《阿弥陀经》)。「七珍」是表无量的珍奇宝物。多增宝媛:自己还变化出许许多多的美女,「宝媛」是表美女。如果是女众的话呢,她可能要多增宝男。恣纵其心:「恣纵」就是放纵、放荡,来做这个男女下流的事,自得其乐。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这里是非真计真,自己认为这是快乐,其实这正是痛苦。由于有此种心态,所以必下无间地狱。吒枳、迦罗,成其伴侣:「吒枳」,是一个人,解释成汉语叫做结缚,专门制造烦恼。「迦罗」,翻译成汉语叫我所作,认为这个世间的万法都是由我所来成就,他们能够变化成就这个世界,能够束缚众生,管理众生,变化众生。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真正的菩提,真正的解脱,是对整个十法界万法刻骨铭心地感受到都是我一个念,生也是我,死也是我,生不值得爱,死不值得害怕,都是我自在变现。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我自在变现。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能以无量色身三昧变佛、变菩萨、变天、变人、变鬼、变畜生乃至变泥巴瓦块、变风、变雨,在十法界各个法界教化众生,处处感到自在快乐。虽然诸佛菩萨与我们时时刻刻在一起,你能不能感觉到啊?感觉不到。因为你是以凡夫的心来看待诸佛菩萨。众生眼中,诸佛菩萨也是众生;在佛菩萨眼中,众生皆是佛。当我们心态改变了以后,明心见性以后,你再看一切的万法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你对一切充满了关爱,充满了慈悲。明心见性了,你就是见佛。佛在《妙法莲华经》讲,舍利弗,有人听你讲《法华经》,这个人就是见你,就是见我释迦牟尼佛,就是见到了一切佛、一切大菩萨。这个法唯智能知,唯智能解,唯智乃证。成佛成菩萨是我们心态的解放,所以「迷佛菩提」就是迷的这个菩提。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邪思因」无非是我执、情执。一切的邪思邪行,以贪男女之欲为根本,万恶淫为首。「立炽尘果」,「炽」是非常明显,非常强烈,不可以改变,就是这回事。「立炽」,就是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带有非常恳切、严厉、强烈的警告。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以贪男女之欲等这种邪思邪行作为因地心,作为成佛的真本、真因,不能成就究竟的涅槃果,只能成为吒枳、迦罗这一类的天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九种邪知邪见,「定性声闻」。针对已经证果、断除了分段生死的阿罗汉圣人而言,在破除识阴的过程中,也有可能走火入魔,而且这些阿罗汉已经发心回小向大,来修法我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重复经文解释同上。
于命明中:「命明」是讲进入识阴区宇那一种特征,怎么「命明」呢?他能知道十二类众生的生生死死、来龙去脉、相互之间的这种轮回变异,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懂得这都是由我们的一念心随着所造种种业缘而变现,他最多认为是你的业缘所产生,也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而生,注意,这与因缘和合而有不一样——因缘和合而有是指我们生生世世做人、做鬼、做畜生、受福报、受苦痛,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本来就有这个东西,它是随着我们做种种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个缘显现而已;因缘和合而生,是指我们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是因为因缘和合以后而产生的这个东西。所以要懂得缘起性空,性空是本有,缘起是性空随缘显现出妙有。那么因缘分散而死了,死是不是妙有啊?生和死都是妙有。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非无,非生非死,有无、生死皆是随缘显现而已,这是佛法的命脉。讲这个「命明中」,实际上是明而不明,如果明了的话,他就不会走火入魔。
分别精粗:四空天的天人的生命比有色界的要精明一点,做人比做鬼、做牛马的命要精,狗啊、猫啊的命比那蚯蚓、细菌的命是不是要精呐?是这样作分别。在现相上似乎得到了一些道种智、差别智,但在质量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能够把握粗与精。
疏决真伪:有智慧的人处理日常事务有条有理,没有智慧的人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西瓜。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学会调理。「决」,通过调理,我们就可以分别轻重缓急、是非好坏,取长补短。「真伪」,大体来讲,无漏为真,有漏为伪。无漏,小则阿罗汉,不落三界六道,通教、别教的菩萨不会漏到小乘,究竟而言,一心三藏才是无漏,这是绝待之真。所以明一心三藏之菩萨,在见道位即为真修、真无漏,不漏一法。有漏就是伪呀,细说广说,分为无量的层次。同为凡夫,你有一点点善心,就能得到一点点受用。漏在贪,你就要得贪报;漏在嗔,你就受嗔恨心的报应。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能使我们的生命层次在生生世世中逐步地圆满。
因果相酬:通过「疏决真伪」,从粗相上来看,他懂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无量法门,无量法界,各有各的不同层次的解脱功德。那么从总体上来讲,他懂得要以无漏之因才能成就无漏之果。
唯求感应,背清净道:对于我们修一心三藏法门的人来讲,你越精进,功德提升越快,你大作佛事,不断地提起观照,就有感应。我怎样与这个茶杯感应?我怎样与对面吹来的风感应?是风吹我?还是我吹风?对于修禅而言,这是最敏感的一个问题。他就是不能求感应,必须保持一种动静平衡、定慧相等的心态,什么都不想,但是必须提起正念。他是观静待变,不可以求感应,稍微一动就容易走火入魔,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一感应了,只知道行善断恶,断的那个恶是谁啊?是不是还在断自己呀?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见苦断集」是讲声闻之法——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见苦」,你就明白什么是苦,苦苦、坏苦、行苦,还有所谓八苦等种种苦。「断集」,「断」是消除,「集」是形成诸苦之因。诸苦之因无非是贪、嗔、痴、慢、疑等种种邪见邪行。「证灭」,是解除了肉团身分段生死,证得人我空。「修道」,就是通过种种办法来断掉苦因。在《阿弥陀经》里有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讲全了是三十七个道品,在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居灭已休,更不前进:「居灭」就是成就人我空,证到了四果罗汉。「已休」是以此为圆满,从此就休息了,再不修行了。「更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阿罗汉开了宿命通以后,他看到自己无量百千万亿年以来做人、在天的时间只不过是刹那而已;而做鬼、做畜生、下地狱的那个时间却是无量无量百千万亿年,他看到那个上刀山、下火海、进油锅的果报以后吓得全身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失魂落魄,所以他再也不敢到六道来,连在天上享天福都不敢。也就是有些人所担心的,既然我们本来是佛,那么堕落为众生再成佛以后,还会不会再堕落为众生?阿罗汉有这种心态,所以他再也不敢从空出有,不敢来行菩萨道教化众生。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有些经典上把阿罗汉说成钝根阿罗汉——钝根就是笨蛋;也有些经典上把阿罗汉说为焦芽败种,既然是败种,那还有没有用啦?没用了,焦芽也没有用了,发的芽已经焦了,它再也不能长出植物了。
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无闻僧」就是前面讲的无闻比丘,把初禅天说成是初果罗汉,把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就说成是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他连什么叫罗汉都不懂,认为证到了禅定功夫就是阿罗汉。就像这个阿罗汉一样,他不懂得什么是佛,认为证到了阿罗汉就是佛,是不是一样的错误啊?「成其伴侣」,定性声闻与以上的增上慢人属于同一类型。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他失去了佛知佛见,而以偏空涅槃来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圆精」的「圆」是讽刺义,是偏圆,偏于精而背离了粗。他把有形有相的万法那种所谓的粗当成了别人,也就是说只求美善,而否定丑恶,这叫「圆精应心」。只见好事、美事,而躲避丑事、臭事、脏事,所以这里圆不圆呐?他不懂得即美即丑、即善即恶、即一即多、即空即有,这才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成趣寂果」,成就了这种寂灭的果位。本来可以继续向前走,但自己把自己障碍了,这叫「违远圆通」。「背涅槃城」,佛在《法华经·化城喻品》把小乘人的涅槃说为是化城,到这个宝所才走了一半的路,居化城而当宝所,你就是背涅槃城。
生缠空种:这是挖苦讽刺,怎么「缠空种」呢?虚空也是我们一种无明的化身,因为四果罗汉解除了肉团身这种生相尘劳之苦,证得个虚空身,也就是灵体跟虚空纠缠在一起,是不是很枯燥无聊啊?圆顿大法把小乘人的人我空说成是枯定。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㳷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者进入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十种邪知邪见,「定性缘觉」。特对修缘觉、独觉这些修行人而言。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重复经文解释同上。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破除行阴以后,在缘觉、独觉修行人而言,已经证得六根通用,能够觉照到万法相互之间的生死轮回、来龙去脉,但不知其所以然。发研深妙:在观照到这种觉明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用功,定力转深,感觉更加殊胜。
即立涅槃:这个时候他非常珍惜、看重这种自在解脱,然后不敢再动,害怕还会出现那种六道轮回。他从现在开始永远不敢再去攀六尘之缘,随之六根是不是废掉了?废掉以后,因为我们心里就只想空……空……空,是不是能把身体变空啊?我们这个心既能把空变有,也能把有变空。这里他以空性涅槃作为究竟涅槃,而不前进,不会再去破除法执而证法我空,更不存在去破二空去证三空真如。
则堕定性辟支:堕落是指先前发愿成佛的菩提心现在堕落了。「定性」,就是再也没有多大用处了,最大的福报就是当个辟支佛。辟支佛,讲全了叫辟支伽罗,解释成汉语也叫解脱。诸缘独伦:「伦」是表类,「缘」是表缘觉。他从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下手都能成就。独觉是指在没有佛和佛法的年代,修行人凭过去世中的善根,独自在宇宙中求得一种空性解脱。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这里的阿罗汉和辟支佛不肯回小向大,最后成为同一个类型。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㳷心:这个「觉」是有邪觉,「心」是有我执,「㳷」是契合、圆融,以自己的邪觉当成真心,还自以为是圆融圆满圆通。成湛明果:这里「明」是指无明,以邪知邪见来以为就是佛知佛见,就是成佛究竟。这里「湛」是非湛,是自以为是的那种湛。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生」是成就,成就了这种妄觉,却自以为已经是圆满的大光明;或者解释为成就的这种邪觉,其实仍然是无明。不化圆种:他没有把法执化掉,却自以为已经圆融圆满圆通。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即使在识阴区宇所出现的十种邪知邪见,前面已经破了四十七关,第四十八关通不过,最后还下无间地狱,是不是非常可怕呀?
如是十种禅那:「禅那」就是禅定,外不动为禅,内不乱为定。所谓外不动为禅,明白整个十法界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对外部环境还动不动心了?你心里还害怕不害怕了?这就是当处禅那、当处禅定,这就是如来禅,这是出世间上上禅,这是自性本禅、自性本定,这是首楞严大定。而这里的禅那是对境之定,是生灭之法。
中途成狂:在半道上走火入魔了。原因就是打妄想了,既然有自他之别,就难免发生邪知邪见。因依迷惑:他没有明心见性,「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像这种禅定,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不尽,都要走火入魔。于未足中生满足证:为什么?他不知道什么叫「满足」,什么是如来果位。他是瞎子摸大象,所以非果谓果,未足谓足。
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这都是在识阴区宇中用心发生了问题。要修禅定,应该始终保持动静平衡的心态,以定慧均等的原则观静待变,不忘正念,是这种用心,稍微动心起念你就走火入魔。这种法好懂、好讲,但行起来很难。许多人到不了识阴的境界,在前面色阴境界都出不来,即使到了这种境界都还会出大纰漏。「故生斯位」,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往往凡夫因地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啊!众生的毛病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总是想占人上风,即使再下劣的人,他一定会把眼光瞄准一个不如自己的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凡夫不懂得见贤思齐,就是有一个我执,我们好好检点一下自己。
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气去选择,结果破坏了自己的定力,给自己造成业障。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先习迷心」,修禅定之所以走火入魔,生邪知邪见,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是与自己过去世中的习气有关系。「而自休息」,是停步不前。「将为毕竟所归宁地」,是未证谓证。这就是过去世中的那种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的习气在最关键的时候伤害自己。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他根本都不懂得什么叫「无上菩提」,这不过是鬼神外道的境界,他却作为成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是大妄语啊。
外道邪魔:心外求法即为外道,回光返照则为正道。所感业终:是福报满了以后。堕无间狱:因为破除行阴之后,他本身就已经有很大的人天福报了,自己变现金银财宝,自己变现美女供自己享受是不是福报啊?凡是享乐的人,他总有这个习气,到福报耗尽的时候他都改不了。改习气要从小的时候改起,不能纵容自己,不要等以后再说吧,不能自己原谅自己,我们现在想改就能改,否则到一定的时候你想改都改不了。
声闻缘觉,不成增进:虽然不成增进,但他还有增进的希望。因为他既然进入识阴区宇,已经是回小向大的菩萨,已经有了功德,那么如果这些声闻缘觉见到了一心三藏的道理,这些人真是刹那常住。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汝等存心:佛在每讲这么一段经文,都是这么语重心长。「存心」就是用心。秉如来道:「秉」就是恭敬奉持。「如来道」,狭义地来讲,如果把这种动静平衡、定慧均等的法门传下去,把五十种阴魔境界这种情况预告后来人,让他们在境界现前之时心里有个底,也能成就;从究竟义来讲,这个「如来道」是一心三藏无上之道。此法无风险,当下大成就,何必修其它种种法门啊?
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末世」就是末法时代。再一次提醒各位,佛灭度以后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佛不提正法一千,不提像法一千,独提末法,佛是在对谁发号施令?
我们再回想佛在《妙法莲华经》不提一二,也不提三四,只提第五个五百年,有人弘扬《妙法莲华经》,菩萨要来护法。我们现在(2011年)正是处于末法时代第五个五百年的第四百七十五年,所以我们离第五个五百年结束还有二十五年,属于我们的时代还有九千五百二十五年。佛这个号令是对谁而发?古今中外几千年,乃至当今世界,好好查一查,好好想一想,我们这一代人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要带着遗憾去见老佛爷。我每当看到老佛爷专提末法时代,专提第五个五百年,我就感慨不已,真想自己有无量的千百亿化身!可是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全体同修,大家都来发心,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万,像滚雪球一样,诸佛菩萨、天地护法神明会铭记我们的功德,我们要把这个心发得非常真实。
普令众生:一个「普」,说明《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心地法门适合于一切修行人,它是无量法门总纲领,它就是我们宇宙人生的真面目。不存在谁根机浅深、谁文化高低、谁有没有修行过,只要你来听闻大法,必得受用无疑。觉了斯义:是明白这个道理。
无令见魔,自作沉孽:「见魔」特指识阴区宇这十种心魔——邪知邪见;「自作沉孽」是自己害自己,「沉」是沉沦之义,「孽」是坏、邪、糟糕之义。
保绥哀救,销息邪缘:「绥」是保护,「哀救」是以慈悲心救度众生,「销息」就是销除,「邪缘」就是邪知邪见那种因缘。明来暗销,把正知正见提前警告修行人,就可避免未来有邪知邪见的发生,但是也要当事人能够接受才行,否则救不了他,佛也不度无缘之人。
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无非是为众生开示如来藏妙法,令其悟入如来藏妙法,除了如来藏妙法之外其它法皆是方便说。大家注意,方便法虽说难修难成,但果真如法修行的话,也一定能成就。修禅必须按照「动静平衡、定慧均等、观静待变、提起正念」的原则来修,这十六个字做到丝毫不差,你就能成就,不可以怀疑。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这些,这又当别论。而一心三藏妙法对修行人来讲,只要你听懂了就能成就,百分之百,而且修得好当下成就;差一点,也不过多听几天、几个月、几年而已,最终都能成就,绝不是遥遥无期,而是指日可待。
这里「入佛知见」以后,马上跟着一个「从始成就」,这个法重要啊——从一开始就已经成就,成就你不落三恶道、不落六道轮回,成就你为分真即佛,到最终成就圆满大佛。「不遭歧路」,你中间没有岔路可走。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如是法门」,是像一心三藏这样的法门。「先过去世微尘如来」,是过去恒沙劫中的无量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我们作双重观照——第一,乘一心三藏之心而开,得无上道;第二,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先破除粗重的见思烦恼,证得人我空。「乘此心开,得无上道」,他总会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时候,迟早成就这种功夫。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识阴若尽:一般相当于圆教初住位菩萨,相当于《金刚经》的佛。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识阴破除以后,我们证到了圆教初住位,在这个前提之下继续修行,而达到「诸根互用」。「诸根互用」,这里注意,不要单纯地理解为那种神通变化。比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茶杯,就知道这个茶杯就是我;随便拿起一张小纸片,眼睛看到了,就知道这就是阿弥陀佛。这一根是不是代替六根用啊?一见一切见。耳朵听到一个声音,牛叫也好,马叫也好,赞叹我也好,诽谤我也好,你知道这个声音就是我,就是阿弥陀佛,叫不叫六根通用啊?嘴里吃一个苹果,吃一口大米,你知道米就是我,我就是米,我是自心取自心,叫不叫六根通用啊?
所以圆顿心地法门,一修一切修。佛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讲,能够受持大乘佛法——唯指《法华经》《楞严经》圆教大乘——他的肉眼就是佛眼。依此类推,他的肉耳是什么耳啊?佛耳。这个鼻子呢,还是佛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是局限于鬼神道的那种现量感应。
破了识阴的菩萨,这个时候他的第八识就转为大圆镜智——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圆球镜智,他这个时候是舍识用根,从根本上来观照。同样还是这个六根,他当下转识成智,当下转这个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
从互用中:这是提起观照,没有哪一法不是我,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颜色就是声音,声音就是香味,何况人与人之间?能入菩萨金刚干慧:这里一般判为是等觉后心。等觉到妙觉就剩了一级,唯有生相无明要靠诸佛加持才能破除,你自己破除不了生相无明。因为生相无明居于真心本来面目与业相无明之间。业相无明我们能看到,实际上这个生相无明可以作为业相无明之因,这是我们所不能觉察到的问题。
圆明精心:「圆明」观照为报身功德,即能修、能证、能行的那种智慧,也可以称为妙智。「精心」可以观照为法身功德本来面目,是我们通过修行所证到的那种理体,它本来就有,但不修不得。于中发化:这个「中」就是明心见性以后,带果行因、修因证果的整个连续过程。「发」为成就,「化」为化身。我们证到了化身佛,即圆满了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三身功德,所以这三身佛我们是一证一切证。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这是打比喻,「如净琉璃」,琉璃宝内外光亮通彻,比喻我们的法身;「内含」是比喻报身,「含」是一种功用、妙用;「宝月」是表化身像月亮一样圆满、自在、清凉,自他两利。所以,「宝月」与「净琉璃」、与「内含」,是不是三位一体?月亮挂在天上,整个十方三世的空间是不是净琉璃啊?那月亮这个化身与十方三世空间、万法是不是当下圆融为一个本体?当然这个比喻没有办法很确切。所以比喻只能帮助我们观照,经不起钻牛角尖的人去推敲。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如是乃超」,是在成就禅宗果位的时候还没有超。下面「十信、十住、十行」,注意,这个「十信」是从初信位开始,也就是通教明心见性以后,他的等级还在圆教初信位菩萨以下,他只是现在有条件能够超了。但通教这种明心见性以后,能自发地从空出有,所以他的等级还次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讲圆教初住位明心见性,要费一点唇舌,圆教初住位分为十个信位,叫十信未满如圆初住,在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开始即已是明心见性。这里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觉圆明,前面刚刚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那就是妙觉位菩萨,诸佛如来也叫妙觉。「妙庄严海」,这是比喻形容诸佛如来果地功德,万德庄严,万法具备。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无不具足,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我们当下就是。不管在天、在人、在鬼、在畜生、在泥巴瓦块,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只是因为我们的我执没有破、烦恼习气没有破,所以得不到受用。《法华经》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叫「乞丐怀珠,枉受贫穷」,乞丐把一个无价的宝珠放在身上去讨饭,他是不是大富翁啊?可他不把那个宝珠拿出来用,他讨饭是不是冤枉受苦?实际上众生在凡夫因地都是怀珠乞丐。所以佛讲众生是可怜悯者,明明就是大富翁,不需要吃什么苦,只要认可了、明白了,当下成就;但他却由于自己的我执愚痴,而在六道里冤枉地轮回受报。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是你本有的,不是你得到的外快,你本来就是圆满菩提,你去得到什么?这是提起我们的信心。只要你明白了,深信不疑,当下即是,你说哪样不是你啊?再想一想,就是坐到监狱里,那牢房是不是你?哪里不是你呀?会调整心态的人,虽苦犹乐,他不可能产生烦恼。比如骗走了你一千万,一千万有没有到你的心外去啊?一千万到了张三口袋里,张三的口袋是不是还是你的口袋?你心量放得这么广,生生世世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只有当你舍得一无所有的时候,当下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唯智乃知,唯智乃证,唯智乃信。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奢摩他」是真心本来面目,一切的万法都离不开奢摩他,唯心所现就是唯奢摩他所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毗婆舍那」一般是指禅那观照。「觉明分析」,是指智慧分析。诸佛如来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当局是自己身临其境,旁观是观照修行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情况来综合分析。微细魔事:修行人到识阴区宇,已经是进入高品位,出现这种非常微小而精细的魔境。很遗憾的是,往往越到高品位出事,受的果报也越重。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把佛提出的这五十种阴魔境界提前预告修行人,所以当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有备无患。「谙识」,哦,这个佛提醒过。果然这种境界现前了,一念悟而无咎。所以圆顿心地法门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而且我们提倡在一起共修。当一个人糊涂的时候,往往同修之间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当面不为是非,这点很重要。你不能带着下劣心来对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往往那些很愚蠢的人在关键的时候,他就能讲出一个好主意,你信不信?下下人也有上上智,我们不要轻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魔境现前,那怎么办?一定要破除我执,一定要圆融人我是非,否则你得不到诸佛菩萨认可,得不到龙天八部护持,连鬼都看不起你。鬼神都有他心通,你的动心起念瞒不住鬼神,不要自作聪明。你跟诸佛如来、护法神明耍滑稽,只会自讨没趣。你在耍滑稽当下,鬼神都在给你瞪眼睛。你心中只要起了妄念,马上想起有护法神明在看着,当下忏悔就没有事。忏悔就是功德,惭愧心就是功德。
心垢洗除,不落邪见:把我执破除掉,心垢除掉了,就不会有邪知邪见,面对一切境界想都不用想,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样做,就变成自性流露。阴魔销灭:这是指心魔邪见。
天魔摧碎:这是高层次的外魔,你的心亮了,这些天魔靠近都靠近不了。大力鬼神:这是些低等下劣的邪魔。褫(chǐ)魄逃逝:「褫魄」就是丧魂落魄,都逃跑了。魑魅魍魉:不仅是下等的鬼魔,而且力量也比较薄弱。无复出生:他就没有办法来见你,没有办法站到你的面前。果真明心见性的人,他心力很强,就能把小小的邪鬼邪神都屏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之外。但是,即使明心见性,执著于戒坏见不坏,你不重视实修实证,是要吃眼前亏的。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明理之人一直到成佛,他不会感到缺少什么,东西都在自己心里,心念一转,所有问题都解决。
下劣增进:明心见性以后仍然叫「下劣」,这是相对而言。住位菩萨对行位菩萨是不是下劣啊?行位菩萨对向位菩萨是下劣,向位菩萨对地位菩萨又是下劣,初地位对二地位、三地位对四地位,上上胜下下,下下为下劣,上上为上胜。所以明心见性以后,仍然需要一个不断加功用行圆融圆满的过程来成究竟佛。像龙女那样当下就成圆满大佛,毕竟是千古罕见。
于大涅槃,心不迷闷:「大涅槃」是指成究竟圆满之佛。「心不迷闷」,明心见性之人不存在迷闷的问题,只存在增加功力的问题。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是指凡夫起修,他不能够把《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之理搞明白,而喜欢修禅定。「不知说法」,这里的「说」可以解释为悦,是法喜之义。他不通《法华经》《楞严经》,不能明心见性,这就是「不知说法」。「未识禅那」,你不知道在禅定过程中会遭遇五十种阴魔境界的干扰。说是五十种,其实是无量种,你都不知道到时候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但是我们把这五十种情况搞明白,触类旁通,就不会有大问题。「乐修三昧」就是修禅定。
汝恐同邪:要防止他在禅定过程中出现以上五十种阴魔境界,佛叫他的弟子们包括阿难在内的法会大众,都要发慈悲心帮助众生。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如理如法地受持楞严咒,按照三密相应的原则,可以防止外魔干扰,也可以解决自己的心魔。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这里一目了然。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这里是告诫修行人,必须正当名分地以恭敬心、感恩心,受持《楞严经》这部最圆满的教典。这里「最后」解释为最圆满、最彻底。「垂范」是示范成佛的经典、经王。《楞严经》五种经题中其中一个就是《妙法莲华王》,也就是诸经之王。《楞严经》是详细展开、分说《法华经》;《法华经》是高度地概括、归纳、总结《楞严经》。这两部经互为表里,互为纲目。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顶礼钦奉,忆持无失:阿难接受了佛的教诲以后,深感任重道远。「顶礼钦奉」就是以殷重之心,顶戴奉持佛最圆满的教诲。「忆」是念念在心;「持」是时时不忘,事事处处都不坏;「无失」是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要警惕,修行人三天不听课就要退转,甚至一离开讲经堂就可能退转,人我是非、嗔恨心就来了。我们只有经常在一起探讨,才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鼓励、鞭策,有利于把我们整个法华道场形成正法的气氛,连成一片,扩大影响。这是菩萨的责任,这样也能够使我们人天福报修得更圆满,而且可以因此不断地摄受一些门外汉,让他们能够到正法道场里来成就。
这是阿难在楞严会上最后一次向佛请法——别看《楞严经》讲的什么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实际上这些法讲到底就是在讲一个五蕴之法——在这里分为三个问题来讲。
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这句话提出第一个问题,虚妄是假,本想心是真,五种虚妄都是我们本想心所一念变现,求佛进一步地开示何为真妄不二。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除了《法华经》《楞严经》,暂时没有看到佛在其它经典讲过五种虚妄是从何而来,怎样来。佛在多部经典里提到如来藏,仅是一带而过,佛唯有在《楞严经》,从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一字、一句、一段、一篇,慢慢道来,所以当我们听到佛在《楞严经》把如来藏展开开示的时候,是不是听得目瞪口呆啊?像风起云涌一样,心里的世界完全翻了个底朝天,使人感慨不已——过去几年、几十年、无量劫都白修了,幸亏今生今世遇到这样的大法。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石头都动容,天惊天惊,老天爷都大吃一惊,包括无量的天人大众,包括阿罗汉、辟支佛、藏教菩萨、通教菩萨,还包括别教菩萨——别教菩萨地位以上,他才敢正信这个大法,初地位以下的菩萨都不能认可,都会大吃一惊。你能把这个法认可了,刚起步就已证到初信位,就已经一步登天,突破阿罗汉、辟支佛,突破藏教、通教菩萨,突破别教菩萨。这个一步登天的大法你不要不敢承担,这是佛的金口玉言。你这一念心,这几个小时,就超过了别教初地菩萨,人家都不知道要多修多少个大劫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要知道珍惜啊!
这个「五种虚妄」就是《心经》讲的五蕴皆空,五蕴说尽了世界一切法。你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以后,你才知道你过去所有的想法、看法都是错误的,你读经连一个字都读不懂,你就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犯了一个多么低级的错误。你连什么叫吃饭、穿衣都不懂,甚至生儿育女都不懂,儿子是你生出来的吗?都是他自己变出来的。只有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以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佛讲,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根本都不能相信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还敢对别人打妄想。所以我们想一想,不读《法华经》《楞严经》的人,是不是很可怜啊?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这句话是提出第二个问题——销除这五蕴是当下一并销除?还是按照次第而进?我们一般说为一念成就,如来藏心地法门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步登天,这是从成就分真即佛当下了生脱死而言;那么成就分真即佛以后,还要进一步地修证而成为圆满佛。也就是说,并没有排斥次第性。像龙女那样当下一修一切修的人,满银河系难有一人,大部分人都有个次第修证。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这是提出第三个问题。这里的界畔并不是讲五阴相互之间的界限,而是讲五蕴中每一蕴的浅界与深界,在这个范围内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算作完全转阴为晴,是表这个法。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大慈」本来就有,否则怎么「发宣」呢?「发」是显发,「宣」是宣流。《楞严经》字字句句、段段章章都没有离开一个自性本定。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法尔如是,本来具足。你没有悟道就不能发宣,佛作为过来人才可以。为此大众,清净心目:「清净心目」,也可以说为清心明目,「清」和「明」作为报身功德,作为智慧妙用来利他,来清我们的心,明我们的目。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弟子跟师父异口同腔。佛讲末世,阿难也是咬住末世,《法华经》《楞严经》在正法时期、像法时期不可能得到大发扬,这里也有定数啊,为什么?那个时候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佛法不离世间法,即使弘扬正法也要有一个过程。但是佛不提前两千五百年把这个大法传出来,也不足以打基础、做铺垫,这都是佛的具体安排。
那么我们现在此地传法,是不是佛亲自策划安排啊?我们现在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佛什么时候都在苦心积虑地安排这个佛法的弘扬,他没有睡大觉啊!孙悟空能不能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现在传法是不是在如来手掌心里啊?你还以为怎样?对此要深信不疑。我们现在有的是工具,现在信息传播得太快了,可以纵横过去、现在、未来,当下把握当今世界弘扬佛法、传承佛法的基本状况,大大地缩短了时间、空间的距离。这就有利于理解佛为什么讲末法,为什么讲第五个五百年,他是冲着谁而来?你想明白这个问题没有?我们好好想,想得越深越准,你越得大自在,你心里越有底。
又是「一切众生」,《法华经》《楞严经》是真正可以普及于一切众生的经典,无生不普,无人不普,无法不普,无时不普。一滴雨、一片风、一根草丝缕结、一点微尘,尽足为如来藏,这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仅是指人,更不仅仅是指修行人,饿鬼、畜生、泥巴瓦块,皆不例外。观世音菩萨度化无想众生也是现身说法,你以为这些泥巴瓦块不想解脱啊?不读懂《楞严经》你根本没有办法理解,怎么一切无情众生也想解脱?也能成佛?
作将来眼:「将来眼」就是法眼、慧眼。这个法不仅是针对未来人,也包括当下的修行人。「将来」是把他领过来,把他领入佛门这个慧眼,带到如来藏里来。「眼」在佛法里是特表智慧,眼睛的特点就是光明,但是不要以为就是眼睛,将来耳、将来鼻、将来舌是不是一个意思啊?六根通用。智慧的明亮为何局限于眼睛啊?我们耳朵听了,心里就明亮了,那就是「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里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一切的万法从何而来。到底从何而来呢?都是由妄想而来,来看经文。
「精真妙明」,「精真」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妙明」是形容他的特征。「本觉圆净」,这句话展开讲,就是本觉、本圆、本净。「本觉」仍然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按照通教来讲,这个「圆」和「净」是指见空性;用一心三藏来讲,空性、有性、中性,当下是一,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空、有、中当下是一,净与秽当下是一个东西。
「非留死生及诸尘垢」,通教菩萨认为,真心本来面目不立一尘,千佛无染,所以没有生死、没有诸尘这些东西,他解得也很干脆利落;到了圆顿大教,真心本来面目非生非死,现生现死,非空非有非中,现空现有现中,非尘垢现尘垢。
「乃至虚空」,现代科学把虚空是不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呐?那虚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我们真心里第一念业相无明而有。比如说,我们有时候愣头愣脑地在那里,人家叫你,「你在干什么?」你半天才回过神来,「刚才什么也没有想啊!」那个时候就是真空。一旦醒过来,转过神来了,头脑里有了一个念,这个时候虚空就已经产生。虚空是当下有当下无,要明白。凡夫的虚空与圣人的虚空不一样。我们现在都是地球人,可以立体思维,因为同分妄见而有这么大的虚空;无情泥巴瓦块可能是点式思维,它就是这一个点,没有长宽高的概念;地上的小爬虫,头脑里可能是线性思维,只有一条线;到了圣人阿罗汉的境界时,他的思维可以扩展到无量法界。全靠各人用心。
我们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可以进入多维空间。比如有时候正在做梦,既可以听见外面老鼠在叫或者有人讲话,同时你还可以在心里起烦恼,「不要讲话,让我把梦做好。」有没有这种情况啊?有。这个虚空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你已经超过三维世界。
有时候坐在床上打坐,眼睛看到的全部是天宫宝殿,而手一抓下面,还是个烂被子,那是不是进入双重空间啊?或者一边跟玉皇大帝对话,一边听老鼠在叫,一边还看到狗也在跳,这就是进入多维次的空间。心法不可思议。
讲「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因为这个法太敏感了,一般人很难接受虚空是我心变出来的。各人都有不同的空间,这取决于心态的质量和数量。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今后出现这种种现象的时候,不足为怪,一切你都要坦然承担,都是你自己。「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个「妄想之所生起」就是讲由我们的意识变现。用通教法来讲,那妄想就是妄想;用圆顿法来讲,妄想就是菩提。十法界庄严的佛土、糟糕的秽土都是极乐世界,都是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种种的境界没有好坏之别,都是当下一念心。有好坏之别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在执著,同样这一杯水,天人看是玻璃,人道看是甘露水,鬼看的是火。你说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呀?是妄想还是菩提啊?即真即妄。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斯」是这个,「元」是本性,以上讲的虚空、山河、大地等一切万法,其本性叫「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它本身就是一念,就是佛性,就是我——本觉、本妙、本明、本精、本真,这个本一贯五个,本来就是这样。是非好坏都是本觉,都是本妙,都是本明,都是本精,都是本真。如果把它看成是暗,看成是粗,看成是伪,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粗和伪都是我。
妄以发生诸器世间:这里的「妄」按通教来讲,是妄想,是无明;按照圆教来讲,它就是智慧。动就是妄,给我们安了个假名而已,它就是报身智慧妙用。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变成泥巴瓦块、垃圾堆,它妙不妙啊?它不能变成牛魔王、妖精鬼怪,妙不妙啊?它不能变坏,就不能变好,是不是?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如果一把刀子连削水果都削不开,那它杀鸡也不能杀,能不能给人做手术啊?不能。佛法是讲真实,而不是讲善恶。明白了真实,我们就知道该怎样用善、用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妄以发生」,就是成就。
「诸器世间」包括有情和无情。那我们这个色身是不是器世间啊?是不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啊?佛前面讲世界,是不是讲众生世界啊?所以「诸器世间」,我们把它观照为三细六粗、三种相续、五重浑浊。这是提纲挈领地概括一下,大家作为家庭作业去观照,很简单。这段话说尽了世间万法、万相之来龙去脉,都是由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而已。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演若多」就是前面讲的演若达多,早晨起来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人那么庄严,突然发傻了,不知道镜中之庄严相即是自己所现之影相,而到处找脑袋。其实我们有没有哪个不是演若达多?你把这个东西当真了,但这只是我们的影子,却不知道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当下这个本来面目是不是变现的这个东西?明白这个东西,当下是不是找到脑袋了?对着这个影子,是不是就是真的了?要明白。
妄元无因:因为妄由心变,既然是心变,能变过来是不是就能变过去啊?如果妄有因就不是变,就是心生。母亲生儿子,儿子能不能再变到母亲肚子里去啊?妈妈在梦中生儿子是不是变出来的?梦一醒是不是变回去了?一定要明白,我们的心不能生万法,是能变现万法,万法都是一个心,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这就是诸佛出世的本怀,这就是佛法的命脉。你好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根本没有必要去花那个穷功夫,你说这好玩不好玩?无量的时间、空间、万法,原来就是一个念,说有就有,说没有就可以没有,全在我们一念。这个法太妙了,妙绝了。
这个「妄元无因」,要作如是的观照。如果有因的话这就是多元世界,虽然妄本无因,可是森罗万相宛然现在,怎么来的?就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如果佛在当年上来就这样讲,谁相信啊?这个茶杯就是我啊,那个牛狗屎就是我啊……那谁还想去学佛呢?学来学去还是牛屎狗粪,那谁学啊?佛在万般无奈之下,善巧方便讲出了因缘法。所谓心生法生,法生心生,以及三藏十二部经,这样才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到最后快要往生的八年,桌子一拍——现在跟你们讲老实话,过去讲的都是不了义的,真正的法就是一个如来藏妙法!所以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这是佛的方便说,否则不足以安定人心。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当时无非两种情况。外道就是讲自然,自然是懒汉哲学,什么东西都是自然,你还修什么?听天由命就行了。外道还讲八万大劫以后每个人都自然成佛,八万大劫这个苦每一个人都必须受;他讲这些山河大地也是自然有,刮风下雨也是自然有,更不用说虚空。所以《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中,头三关是不是讲小乘因缘法就能把人引导过来啊?到了第四关,是不是把因缘法推翻了?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实际也没有推翻,是使它更圆融、更圆满。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讲到底,连虚空都是我们妄想所现。言外之义,何况一虚空、一世界、万法万相啊?哪一个不是心变出来的?「犹实幻生」,「犹实」就是尚且,虚空尚且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何况因缘自然呢?讲因缘自然,是不是在虚空里说法啊?「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如果真的有那个什么妄处,你来说出个因缘法也罢;这个妄处实无,你却还在那大谈什么因缘法。这是不是显得很滑稽啊?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何况连因缘法都不懂,只推为自然。推为自然,如果做人、做鬼、做佛都是自然的,那你还修它干什么?那是否定修行,是取消修行。在梦中修行,在小乘因缘法中修行,好歹有个可能,有个悟处;推到自然,就什么都不提了,这是取消派。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五蕴之心本是妄想,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变化而有。过去小乘因缘法讲,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起来的。是组合起来的吗?这四大是我们心变出来的,既然如此,色身是不是我们变出来的?是的,而且可以各种各样的变化,可以从妈妈的肚里变出来,也可以从无始的无明中一念变出来。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这第一蕴,色蕴,它是坚固妄想而有。我们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中,通过现场试验就能变出来。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体先因」,讲明你这个肉团身「先因」,即父缘、母缘、己缘三缘和合;「父母想生」,父母有这个妄想,要生一个儿子。汝心非想,则不能来:你如果不想做儿子,你也不能到父母这个因缘中来和合而生。想中传命:「想中」就是父母之想,必须是三个想到一起去。除了这个想是根本的,还有过去世中的缘分。为什么他到张三、李四处来受生,不到王五、赵六处去受生呢?因为前世的定数和今世的变数因缘和合在一起。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个醋,你能不能生出这个醋味来?就是这个东西,好好把这个东西想明白。心想登高,足心酸起:心里想着要登高,足心就有了酸的感觉。如果心不是酸的话,它能不能生起来酸的感受啊?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我们想的时候并没有醋,也没有站在悬崖上,所以我们的心是不是带有虚、通、融的这种特性?这些东西不是非得现前才有。它本来就是虚的,就是通的,就是圆融的。悬崖不来,醋不来,是不是即空即有?是不是空当下就是有?要明白。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因何因谈醋出:刚才讲了,没有喝醋嘴里就酸起来了,没有登高双脚就酸起来了,是不是形容我们这个心是虚、是妄?他喝了醋以后而有酸味,这不叫虚妄。「汝体必非」,如果你这个肉团身不是「虚妄通伦」,不是虚妄这一类的东西,口水怎么会出来啊?「通伦」就是这一类。要懂得,我们的心本身就是虚、妄、融、明、通、达,它无所不是。那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心不是肉团,它能不能变成肉团啊?不能。无形无相的心当下就是醋,就是酸,就是苦,就是辣;当下就是肉团,就是风,就是雨,它无所不是。我们主要是受到妄想因缘而显现为肉团,月光童子是不是可以显现成一滩水?虚空藏菩萨是不是可以显现为虚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所以要明白,你当下这个肉团。名为坚固第一妄想:有形有相的肉团、泥巴瓦块,就是我们的心,它是我们心中一种坚固的本性,是坚固的妄想。那么水是什么妄想啊?润性妄想。火呢,是热性妄想。统统都是本来具足。既然都是妄想,都是无形无相,那水是不是火啊?火是不是这个肉团啊?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受阴属于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的一念虚明妄想。
即此所说:就是佛打的那个比喻。临高想心:现在住那个楼房好几十层高,你站在窗台上往下看,是不是腿发软啊?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登高,那现在只是想想是不是小腿都有点发酸?能令汝形真受酸涩:一想到那个酸梅和醋,是不是这个嘴里口水就流下来了?并没有现什么境界,可是我们感受很真实。
由因受生:「由」和「因」是一个意思,那是由于受阴产生。能动色体:能够摇动,能够变动这个肉团身的感受。心想登高,小腿就发酸;心想酸食,舌头就有口水。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前面讲受阴的原因,这里讲受阴的特征。一种是乐受,一种是苦受。「顺益」是乐受,嘴巴里有好吃的是不是乐受啊?「违损」是苦受,小腿发软发酸是不是苦受啊?「二现驱驰」,苦乐双受,变动身体。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为什么虚啊?并不真的是那个时间,也不是那个空间,也不是那个现场,仅仅是一种想象而已,并不真实。「明」就是感受很真实,明明白白现前。
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会用心者得大福报,得大利益;不会用心者,自己把自己折腾死,吓也吓死,气也气死,烦恼也烦恼死。所以修行人要学会转境界,面临一切环境,我们都能逆来顺受,横来正对,始终坦然乐观。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想阴的缘起和特征。
由汝念虑:「念虑」就是思想,就是我们的第六种意识心。使汝色身:这个「使」解释为使用、役使。没有智慧的人把这个肉团身当成是我,其实肉团身不是我,我是肉团身里面的那个妄想心。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如果你的这个肉团身不是你的思想意识活动这一类的东西,它怎么能随着你的心来指使?你怎么能指挥得动它?种种取像:站着、坐着、躺着、吃饭、穿衣、走路、唱歌、跳舞……是不是种种取像啊?
心生形取:心里动了念,我们的身体就要随着它的指挥做出种种行为造作。与念相应:与我们念念要相应。你看那个做广播体操,成百上千的人能够被一个声音指挥,而且大家都能做得那么一致。
寤即想心:「寤」,就是清醒的时候,那是我们的思想。凡夫往往把清醒的时候当成是正念,是不是「想心」?这个时候的意识心在佛法里说为散位独头意识。怎么叫散位呢?我们在白天,心非常散乱,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嗅,嘴巴要尝,手要动,脚要走……这都是散位独头意识。
寐为诸梦:「寐」就是睡觉中,把睡觉时出现的境界说成是梦。在梦中,心里一想就有了:想解小便不需要花钱买马桶,一想就来了;想吃苹果,一下就出现了。在梦中,山河大地都能造出来,是不是创造财富啊?梦中之所以有创造力,就是因为梦中妄想少。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停止攀缘,第六意识心解除了散位那种多妄想,而进入了梦中独头意识,由一个念变现出梦境万法。在梦中,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它都能现前,还能现出许许多多未曾有——那个未曾有都是真实的东西。它是我们无量时间、无量空间在这个特定时期里再次展现,或者对未来的事情提前展现。在某种意义上佛法就是要开示我们赶快从梦中醒来。我们现在都在做梦,你以为这不是梦啊?这个梦比梦中的梦还要梦,还要颠倒。所以这个「相应」,包括梦在内都是在思维。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我们要学会由远而近——就像拍电影那个镜头一样,从大到小,小小小……小到一念,从最真实的地方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有种种的邪知邪见、情执,都是来源于这一个念,我们把它叫做妄念。明白这个妄念,它当下就是正念。万法都是这一个念之所变现,变大变小,变多变少,不可思议。
名为融通第三妄想:「融」就是圆融,它能圆融十方三世无量时间、空间、万法,都在你一念之中。它能「通」,怎么通呢?十方三世就在你当下一念。你现在能不能想起家里的沙发?是不是融通到你的当下来了?可你人没有去啊!你十年前、二十年前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一想就在眼前,历历在目,你的身体能不能跑到二十年前去啊?可见这个想能起这种融通的作用,它能使我们造业受报,也能使得我们开智慧解脱。把菩提和妄想是不是融通了?它能使我们做人、做鬼、做畜生,也能使我们成佛成菩萨了生死,圣与凡是不是全部融通了?只在于我们怎样把握它。这个思想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只看你会不会用心。它还是第八识本体上的一种动相,也叫粗相分。讲这个识、那个识,都是一个念,一个念分出种种说法,说明它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品位、作用、特征。妄念与真念当下就是一个东西。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行阴的缘起和特征,佛把它说为是「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理」是表行阴之体,「化」是表行阴的动作特征。行阴为诸动之源,为前面的色阴、受阴、想阴之源头。「不住」,不停止、不迁流之意。运运密移:「运运」二字显示出它变化的特征,密密麻麻而不停止,每一念生灭1280万亿亿次。因为它太快,而我们平时心太粗,所以观察不到。
甲长发生:我们都知道指甲会长,头发会生,但谁也不能看到指甲在长。气销容皱:人由少壮到老这个中间是不是越来越衰弱啊?慢慢地长出了皱纹,老态龙钟。日夜相代,曾无觉悟:不仅是日夜相代,而且是时时相代,分分相代,念念相代。
此若非汝,云何体迁:也就是说,如果这种行阴变化的功用不是你的话,为什么你的身体会随着它变化啊?所以身体衰老,甚至最后这个生命停止,甚至在六道里轮回,都是行阴在决定我们的命运。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话,你怎么感觉不到?因为我们被调虎离山了。如果你不被名闻利养所困,就一定能感觉到。这是我们的本能,有什么好奇怪啊?我们往往愚痴就愚痴在放下根本的东西,来执著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的事情是了脱生死,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就是点名闻利养吗?正因为执著这些才使得我们生生世世受轮回之苦,还有没有智慧?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这里的「诸行」是指我们的心行,在众生位这是根本之行。「念念不停」,是念念都在烦恼。行阴是八识本体上的一种微细生灭之相,而且速度特别特别特别快,所以秘密迁流为「幽」,不易觉察为「隐」。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这段经文是开示识阴的缘起和特征,佛把它说为颠倒妄想。十方三世就是一个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第八识里有无量的第七识。有人提出来,既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第七识,为什么众生成佛以后有无量的分身佛?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中是不是无量的人?无量的人在梦中是不是有无量的第七识?为什么一个人自杀要下无间地狱?因为他没有权利自杀。他的身体里集中了无量的众生、无量的神灵,身体就是一个联合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善用其心,善待其身。这个身不是你,你要把它当成你。你有病了,以慈悲、柔软、光明之心,善待身体的一切部位,从每一个毛孔到每一个细胞,都跟它们沟通,生欢喜心——大家共同努力合作,把这个肉团保持好,大家都来成就菩提道行——你这个身体就会创造奇迹。
所以修行人不仅要懂得成佛了生死,还要懂得善待其身,你健康长寿才能长久住世,弘法利生。我们好不容易成为这个联合国的主人,调理好各大成员是义不容辞的事,全靠自己怎样用心。不少的同修在这里听闻大法以后,重病、绝症得到改善;更有甚者,不治而愈,就看你的心量有没有打开。我们听闻大法,首先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感,这对我们的生命健康和长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讲到这个识阴第八识,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邪知见,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第八识,将来都会单独成为一尊佛。真是这样吗?我们与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就是共一个阿赖耶识。当你成为圆满之佛,你当下就知道,哎呀,我还拜什么释迦牟尼佛?我就是释迦牟尼嘛,我就是大通智胜佛嘛;你当下明白,我就是这个泥巴块嘛,我就是这个牛魔王、猪八戒嘛——那是现量境界,实实在在证得的。你现在能明白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你现在就是初二、初三的月亮,乃至十一、十二的月亮,你也已经与佛证得共同的身心,是一个本体了。
这是不可思议的佛法,不能用世间法来认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所以将来成佛,我是张三佛,你是李四佛,他是王五佛……」这是世间人的邪知邪见,修行人在这一关也很难突破。我们可以从做梦的这个事情来仔细地观照。我们已经知道,梦中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变现的。可是梦中那么多人在七嘴八舌,各有各的思维,各有各的语言和行为,是不是很好玩啊?都是你一个人变现的。十法界万法共一个念,而且唯智乃知,唯智乃证。这就看各人根机,也许还有些人你怎么讲他都不相信。下面来看这段经文。
又汝精明:这里的「精明」仍然说为我们的本位见分,破除识阴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成佛的过程就是用这个精明在修行。湛不摇处:就是识阴,万法共有一个识阴,识阴是一,所以把它说为「湛」,说为「不摇」。「不摇」就是常,就是如如不动之义。「湛」也是明明白白、如如不动之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在以这个精明观照你现在处的这个心态,已经进入识阴区宇,离开了前面的色、受、想、行那些外尘境界,而进入内在的共一个阿赖耶识这种境界,我们的心已经变得更加光明、更加细腻。
名恒常者:是名义上把它说成是常,说成是恒。实际上它并不是恒,并不是常。为什么讲它是恒,是常?这是相对于前面的色、受、想、行阴而言,它显得不动;佛后面有解释,其实它动得更快,是你觉察不到而己。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于身」就是你现在的这种境界,「不出」是已经没有了见闻觉知,这六根能想、所想这种意念。
若实精真:如果把阿赖耶识当成真,那应该怎么个说法呢?不容习妄:就不容许这个真念有一丝一毫的妄念。因为在别教是把我们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定为空如来藏,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把它说为无生法忍,这是从假设前提和假设结果来讲,是逻辑推理,但逻辑推理必须要经过事实验证。下面呢,用事实来定案,定这个第八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真假和合。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佛打了个比方。破除行阴进入识阴区宇,他的定力转深了,他在定中突然发现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前看到个奇怪的东西——本来这段时间以来想也想不起来了,已经不存在什么记忆不记忆、忘记不忘记,他根本连影子都没有了,也没有刻意地去想它,但修禅定功夫以后,往往到了一个时空点,这个东西就又出现了。往往我们听老师讲法,有的法根本不懂或者似懂非懂,那么有时候在梦中,有时候在晚上,有时候在吃饭,有时候在散步,有时去方便的那么几分钟……并没有想那个法,它就出来了。这是什么东西啊?就是我们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我们所有听到过的、看到过的东西都在阿赖耶识里,它不会丢到天外、心外。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通过这个事实来定案后,再下结论。「此湛」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它并不是真实。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前面讲行阴是流急不见,这里又讲识阴流急不见,为什么?识阴比行阴快无量倍,它流得更急,更是不见了。
若非想元,宁受妄习:这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阿赖耶识不是真的,因为它还有想,还有动。如果阿赖耶识不是一切妄想之元,它怎么会接受妄念啊?我们前面把行阴说为「想元」,是针对前面比较粗浊的三阴,它在个体位这里发号施令;其实那个元还不是这个元,这个元才是真正的妄想之元,一般说为生相无明。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破除了行阴以后,六根能够互用,但如果我们不用或者把它用错,就会再退转到六道轮回。你是阿罗汉、辟支佛,就不成增进;你是六道凡夫起修,即便进入识阴区宇,最后仍然会退转到六道轮回,乃至下无间狱。真是可怕!所以这里「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懂得了,会用了,用得好,「此之妄想」可以灭除。灭除是方便说,我们可以解脱这种妄想。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你现在虽然已经六根通用,虽然已经解除了色、受、想、行那种粗重的妄想念头,但你这个妄想的根源还没有断,所以在见闻觉知中还留有习气。「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几」是微细的那种习气、那种妄想,虽然很少,很遥远,很莫明其妙,它是不是还属于见闻觉知的范畴啊?也就是说,你这个见闻觉知还没有断根。                        
则湛了内:「湛了」是对第八识的特征描述,所谓如如不动、一了百了。罔象虚无:「罔」是似有非有;「象」是似无非无,也就是隐隐约约还有那么些东西;「虚」是似湛非湛,好像如如不动还又在动。「无」是似了非了,好像已经了结了,好像也还没有了结。所以这个「罔象虚无」,概括说明为真妄和合、带妄显真、以真显妄。那么,从色阴、受阴,到想阴、行阴、识阴,有没有哪一阴不是「罔象虚无」啊?统统都是带妄显真。那么到了识阴,是更加更加地微细而已,越往前越粗。比如这个茶杯,色阴是最粗的,它是阿赖耶识中的一种粗相分。那么阿赖耶识粗相分是不是阿赖耶识啊?也是啊,它在阿赖耶识这个层次显现得比较粗浊而已。十法界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带妄显真,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最终既是归结到一念,又是归结到无量法,又归结到无量法中的任何一个法,法法皆是一个法。我们要在这个法上好好地观照、看破。
第五颠倒:把阿赖耶识说成第五,这是反过来讲;如果顺过来讲,它是第一。颠倒就是真妄和合之义。微细精想:这是分析到原始无明、根本无明之处,还在胜义尘这种阶段。胜义尘是在高层次、在三细根本无明阶段成就的,叫「微细精想」。到这里为止,佛是回答了阿难最后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这五重妄想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都是我们的一个念在变现。
讲是讲五阴,实际上世界上一切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颠倒妄想,没有哪一法不是融通妄想,没有哪一法不是虚明妄想、坚固妄想、幽隐妄想。祖师大德对于五阴这个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示,也就是圆瑛大师在《宝镜疏》中作这样的开示:
众生由于迷惑于如来藏性,执著于色心这二法,而成就了五阴这个色身(五阴也是随缘显现的),「故有世间凡、圣差别也。若以众生知见,执此五阴为实有者,即世间法」:那六道凡夫就是这样认为,认为这个肉团就是我,这就形成了世间法。世间法是生灭之法、轮回之法、苦报之法。「若以二乘知见,执此五阴为空寂者,即出世法」:二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执五阴为空为寂,他知道肉团是虚妄的、不真实,所以成就了出世间法,可以出三界六道这种轮回。「诸佛菩萨,善得中道,了色即空,达空即色,即为出世上上法」:这是讲圆顿大法呀,知道色当下就是空,空当下就是色,以此成就出世间上上法。这个法妙啊!不劳修证你就已经成就,只问你懂不懂。
如果能够用「金刚观智」,这是对一心三藏这个法理法义的观照智慧。「荡空有情计」,荡就是扫荡、荡除;「空有情计」,你要么执著空了,要么执著有了。这两种都不要执著,明白了就行。「除断、常之见」:所谓「断」,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所谓「常」,人死了还是人,牛死了还是牛。把这两种邪知见都要除掉,否则你还修什么啊?
「了达一真本有,诸妄本空」:真本来有,你还修它做什么?妄本来就是空,你还除什么?你本来就是真,还用求真啊?真外还求真啊?「则其五阴妄想之心,当体即空」:明白这个道理,五阴这种妄想当体就空了,你去除它干什么?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在中阴身期间,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就到佛土去了?听经闻法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即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你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头发指甲不是妙真如性吗?都是我们的报身智慧妙用。你懂得了六道轮回,你就不会六道轮回,你可以来示现六道轮回。要明白这个道理。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妄,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这段经文是回答阿难所提出的第二问题,这五种阴界每一种阴界的浅与深。
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深浅:唯色与空,是色边际:这句经文讲色阴界畔浅与深的分析,即色与空。有相作为色,无相作为空,那么在这里以色为浅界,以空为深界。如果我们离开了色而没有离开空,那就还没有破除色阴,没有超出色阴的边际。四空天的天人就是还没有破除「色阴」,他还执著这个虚空身、讲一切空忍,所以他仍然没有究竟。这个空忍,我们有时候解释为无生法忍。那他这个无生法忍的境界已经到了阿罗汉,乃至到了通教菩萨。
那么从圆瑛大师这个说法,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阴界浅深」作双重观照。圆瑛大师讲,要「空和有具一,方尽色阴」。按照这个讲法来讲,这个意义就很深。你必须证得法我空,这是最起码的。注意,虚空也是法、也是色,禅宗讲虚空爆炸,你才叫做破除了色阴,这是第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就更妙、更深、更圆——按照一心三藏,妙有当下就是空。因为法我空还是个执著,执著空性,执性昧相,执理昧事。所以圆顿大教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这叫破除了色阴,在色就破除了色阴。这是从两个角度来观照。
下面四阴有四个界畔,都是按照这两个角度来观照。这种观照来讲,一是法我空,二是一心三藏究竟义。为什么要兼顾两方面呢?因为佛讲《楞严经》,是经历不同说法时期在进行摸底,有些涉及到第二说法时期,有些涉及到第三、第四说法时期,乃至涉及到第五说法时期。后人把不同时期的经文进行归纳的时候,他没有明显地讲出这是佛在第几说法时期所说之法,给我们今天的学习造成困难,我们只能根据在字里行间所出现的那些蛛丝马迹来大体上判断,佛的这段经文属于五个说法时期的哪一时,但是不能非常准确。所以我们在解释《楞严经》的时候,尽可能兼顾到藏、通、别、圆这四个不同的层次。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这句经文是讲受阴界畔的浅与深,即触与离。从横向来看,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从纵向来看,受阴的界位在五根对五尘这个直觉当中,一般以取著为触,厌舍为离——所谓触,比如眼睛看到了是触,眼睛离开了也是触;所谓舍呢,就是看都不看,还有没有那个离啦?这是引用我们的这种攀缘心态来讲,耳朵听了是触,不听了也是触。如果说我之前已经看了,现在我不想看了,那你这个受阴还没有破除,一定连「我想看」这个念头都没有,受阴算是破除了。因为破除了受阴,破除了攀缘心、执著心,我们身心当下会感到一种轻安、自在、虚明这种感觉。
受阴最特殊之处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向外攀缘,所以佛在描述六根向外攀缘的时候,说是像野马奔腾一样。世间法还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六根没有所求了,他心里自然清凉自在。受阴是不是也受想阴的指挥啊?受它指挥去攀缘,所以这个「触」是浅界,「离」才是深界。如果只破了「触」,不破这个「离」,那我们还不能超出受阴。
对「离」与「触」也是作两种观照:一种是证到了法我空,对一切有形有相之法全部破除掉。我想都不想去接触什么东西——我不想去接触,它存在不存在离开啊?所以「触」和「离」,这个「厌舍」就是离。一种是讲一心三藏,我不存在想去接触,也不存在不想去接触,我却能自然而然地接触;但接触以后,我不是用那种贪著名闻利养的心来受,而是用怎样来成就自己、成就众生的心来受。这就变成了妙有,是受而不受。
小乘和禅宗是破一切相,离一切相,来证得一个人我空或者法我空;圆教是即烦恼即菩提,不离开五欲六尘证菩提,转识成智。所以转这个受阴,也就是把五种意识心转为成所作智,是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看圆顿大法这种修行妙不妙啊?明白这个道理,心里当下转过来,当下就证果。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这句经文是讲想阴界畔浅与深的分析,即记与忘。想就是六识,在想阴中,以有念(可以记忆)为记,以无念(失去记忆)为忘——也就是以记为浅界,以忘为深界。浅界、深界都要离开,才能破除想阴。像那些无想天人,他虽然什么都不想,但并没有破除想阴。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浅界和深界也都还没有达到圆满,要连深界都没有、都要否定,才叫达到圆满。
对于这个问题也同样作两种观照:第一种观照,是证到法我空,即破除了想阴;第二种观照,就是明白了一心三藏,从空出有,在想非想——这个想是已经变这个妄想分别心为妙观察智,这是真正地破除了想阴。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这段经文是讲行阴界畔浅与深的分析,即灭与生。到了行阴就已经离开了色阴、受阴、想阴那种比较粗糙、浮躁的心态。下面作两种观照。
第一种观照,在行阴中,「以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以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所谓「以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就是刚刚进入行阴区宇前半阶段的那种心态,相对于前面想阴而言,这个心已经比较细腻;但相对于行阴后半阶段的那种细相而言,这个时候的心仍然显得比较散、比较浮躁,他仍然在生灭不已。所谓「以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也就是进入行阴区宇以后慢慢地把心定下来,需要经历一个由粗变细的过程。所以把迷位的那种粗行判为浅界,把修位的那种细行判为深界。这两种境界都要超越,才能是行阴尽,而且连生和灭这个境界都要超越,最起码到达禅宗的法我空,行阴才算破尽。严格来讲,阿罗汉连人我空都还没有空掉,所以那个第九次第定叫灭尽定,还没有超出行阴。所以行阴尽,才能达到再也不落六道轮回的阿罗汉境界。他这种人我空跟禅宗的人我空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禅宗在破除了法我空以后,人我空才究竟。
那么第二种观照,是用一心三藏究竟义来观照,圆顿大教的菩萨愿身再来,还会示现这个行阴,虽然仍是在行阴这个时候,但已成为妙有,是从空出有示现肉团身相,与众生和光同尘,自他两利,这才叫究竟意义的行阴空。在行阴而不受行阴的主宰,而是我们自己来主宰行阴,这就破除了行阴。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两句话是对识阴界畔的分析,即湛入与合湛。所谓「湛入」,是指破除行阴以后进入识阴,以湛而入合。「湛」在前面来讲是对行阴的一个标记,行阴相对于前面的色阴、受阴、想阴而言,显得非常幽隐,不可琢磨,如如不动,这是相对而言,是湛而非湛。那么以「湛」的这种特征进入识阴区宇,叫「湛入」。所以把这个初级阶段说为是浅界,跟前面解释的行阴阶段时的情况是一样的,也就是在识阴的初级阶段还保留了行阴阶段,上面讲行阴尽了以后还有定位、还有微细的行为,也就是讲行阴后部微细的行为进入了识阴。
注意,前后他都有尾巴,带着尾巴进来的。为什么要讲浅界和深界,而且要把深界断了以后行阴才算破除了?比如到了识阴阶段破除识阴以后,那行阴才算是真正破除了,因为他是带着尾巴进来的,所以他这个尾巴在识阴阶段是作为浅界而言,随着不断地加功用行,定力随之转深。那么在识阴阶段又同样显现出像前面行阴阶段一样的情况,这时候他就变得更加更加地微细,好像这个行阴和识阴已经合为一体,在佛法里把它比喻为止水。在行阴的阶段还有波浪,到了识阴阶段已经没有波浪了。虽然没有波浪,我们定睛一看,那个水还在动,这个时候就比喻为「合湛」。
所谓「合湛」,就是识阴和行阴合为一个本体。所以经家在讲到七识、八识的时候,有时候把七识、八识说为一个识,即意根;前面六识都是由后面意根来显现出来,注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六识、七识、八识都是一个念。方便把它说为几个阶段,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和理解。
所以「湛入合湛」,似乎这两阴已经合为一体,是把这个时候的境界说为深界。深界浅界要双双超越,才算突破了识阴,以下解释同前。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是回答阿难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这五种阴是一个一个地解除,还是当下一次性地销除啊?
「此五阴元」,五阴本来的情况是这样,叫「元」;五阴之本、之元、之原来的情况,叫「此五阴元」。
「重叠生起」,这里可以按照「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而展开。具体来讲,无明不觉而有第一个无明,叫业相无明;有了一,就不愁二、三、四马上跟上来,也就是有了转相无明;有了转相无明,对着业相无明打妄想,也就现出现相无明。这三细在佛法里一般说为根本无明,这个根本无明由于出现了现相以后,虚空之境已经形成;然后就是依靠这种境界——叫境界为缘,而现出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是由这九相无明而生起虚空世界、山河大地、天人鬼畜等十法界,乃至无量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
我们又可以从五蕴的角度来把它归纳,色身就是五蕴和合;严格地来讲,没有哪一法不是五蕴和合。一般讲有情、无情也都是方便说;有情即无情,无情即有情,这是殊胜意义上的说法。任何一法它都是经过这五阴之元而「重叠生起」。但是无情要成佛,首先要转为有情,依报随着正报转。那么在人道这个位置就很少出现由有情转为无情;而在低等畜生这个位置来讲,就很容易由有情转为无情。比如海里的那种珊瑚岛就是由很多有情的小珊瑚虫长期堆积在一起所形成的——因为它太执著、太愚痴了,所以化为石头。也有一些低等层次的空散销沉众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它就会转化为一个虚空。虚空是不是无情呀?当然无情也还是有情,它无非是意识层次更低更低。实际上,有情和无情它没有绝对的界限。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讲方便义,我们所执著的这种生命是由意识心而有;讲究竟义,我们所执著的这一切的万法万物万事万相——地水火风、泥巴瓦块,也是因识有。所以这个识阴,也可以「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这里的灭,即灭一切相而归于空性。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五阴生起的次第来解决这个问题。
佛在这段经文是重点对修禅人而言,如何归于空性。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先穿内衣,再穿外套,到脱衣服的时候再把顺序反过来。前面讲九相无明而有十法界万法的时候,从三细到六粗是不是就是由细变粗啊?所以破除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由粗到细?也就是「灭从色除」,注意,这是针对禅宗而言。
那用圆顿大法来讲,他可以不历次第,《楞严经》就难在这里。有些人断章取义,没有全部圆融地观照,他只执著于某一个部分。当然我们还要作一个补充说明,我们讲这个一步登天,是局限于证到分真即佛,明心见性;要成圆满大佛,仍然要继续勇猛精进地修行。也就是说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还是得按照次第来。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在理上,我们可以悟到一步到位。明白这个道理了,通过这个开悟了,我们所有的邪知邪见、迷惑颠倒随即销除。「并销」,一悟即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比如这个房间的灯,一打开是不是整个房间全部照亮?你不可能开灯以后房间这个角先亮,然后这个角再亮,然后那个角再亮,它是一亮全部亮。怎么「事则渐修」呀?在黑暗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一些灰尘,你得一点点扫。
这里还解决了一个问题,一旦灯亮了以后,我们还会不会再落入黑暗啊?这就表示一开悟的人即已了生脱死,证到分真即佛,进入佛土;要成为圆满之佛,还得借助一些方便法门来一步一步地进修。那么现在灯已经亮了,我们已经知道怎么亮了,会不会再叫它暗回去?除非演戏,那又当别论。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把灯关掉,虽然又变回黑暗了,但跟在亮中一样,我们知道想亮就能亮。那亮了以后我们再变成黑暗,叫什么?叫妙有。这是真正地破除了识阴,破除了五阴。光一直亮着,不敢把它黑下来,叫不叫破除了识阴?不叫。因为我们对那种阴还有恐惧感。所以我们亮了以后,能够自在地入暗,才是真正破除了暗,已经不害怕了,在暗不暗。
回过头来再加深理解五阴的界畔,把深界、浅界都要破掉,才是真正破除了五阴。这个道理可不容易转啊,要用智慧好好地观照。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一步一步地来。圆瑛大师对此打了个比方,很有意思: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黑暗中被凳子绊了一下,他大叫一声「有鬼有鬼」,猛地跑了一百步,后来他想了想——不对啊,没有鬼,那是自己曾经放的一个板凳而已。当他知道是板凳的时候,心是不是当下落地了,这个疑惑是不是一下解除了?但是要回到家里,还要一步一步走,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说,明心见性之时,我们当下了生脱死,已成分真即佛,要成圆满之佛,还要继续修行。比如你掉到水里去了,眼睛敢不敢睁开?不敢,一睁就痛,是不是?那当眼睛看到水面的时候,你还有没有生命危险了?这叫见水离水。眼睛看到水面的时候,是不是代表已经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便能超越六道轮回,也叫带业往生,但你还在水里的时候,当下身体能不能干啊?乃至离开了水以后衣物还是湿湿的,你要花时间晾干。所以在水里和衣服湿代表明心见性的人还有烦恼习气,等回去以后换成干衣服了,就代表烦恼习气已经全部除掉,而成为圆满之佛。没有哪一尊佛不是带业往生。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佛在前面以劫波罗天送的毛巾打了六个结来比喻。那六个结是横解六根,竖解六结。横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中一个根解除了,其它五根是不是同时解除?再比如说,当我们眼睛盯着一个地方正入神的时候,你耳朵能不能听到其它声音?鼻子能不能闻到香味?不能。这是打比方。只要从一根下手,就能同时解除六根之结。
那按照观世音菩萨所修,「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不是讲的怎样解除六个结?这六个结实际上就是讲五蕴。动静二结与色阴相对应,根结与受阴相对应,根结解除后受阴破除;根尘既销,识无从生,所以想阴亦破;空结与行阴相对应,灭结跟识阴相对应。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妄想根元」,即五阴之根元,讲到底就是一念心,万法都是由一念之所变现。再次强调,「传示末法之中」,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瞄准了我们的今天,要知道我们肩上的担子多么重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正法道场,就看我们如何发心!
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首先讲的是解决见道的问题,也是解决悟后进修的问题。你想成佛吗?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明白什么是虚妄,才能明白什么是涅槃。明白了佛法真谛,你才能下定决心放下我执和烦恼习气。「自生」,包括我执和烦恼习气,有了这两样就会障碍我们证菩提,障碍我们证涅槃。
不恋三界:是不会再留恋那种尘劳之身。为什么不恋呢?因为我们见到了真。注意,「不恋三界」不等于不留三界,我们还要往返三界,以此来成就众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从这里往下开始进入《楞严经》的流通分。所谓流通分,就是佛嘱咐法会弟子大众在此后应该怎样地把《楞严经》弘扬流通下去。在这里呢,首先强调了《楞严经》的重要性。这里是打了一个比方来讲。
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如果有这样的人,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满满的宝贝——这是第一,宝贝多。持以奉上微尘诸佛:这是第二,供的佛多,而且佛是最尊最圣。承事供养,心无虚度:这是第三,供养的时间长。从时间上来讲,没有一时一念不在供养,没有一处不在供养。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佛问阿难,这个人将来得的福报大不大呀?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讲,这个功德、福报肯定大。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就是以「七钱」——七个铜板供养佛,往生以后得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供养如来七个铜板都能当转轮圣王,何况如上供养?所修之功德福报更加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四重」,就是杀、盗、淫、妄这四个大罪。「十波罗夷」,就是在这四种罪过之上还加另外六种。下面来具体介绍这六种罪过。
第一种,即卖酒。
第二种,即说四众过失。讲别人的过错,就是在污染别人的心态。所以你在李四面前讲张三,你就污染了李四;而对于张三来讲,他还感谢你,你帮他消业障了。可是往往我们把这个心用反了,有几个人能明白其中的法味?所以我们修行人看到别人搞人我是非的时候,马上合掌:阿弥陀佛。意思是你不要再讲了。修行人就是要这样善用己心。可不要搞得臭味相投,互相说四众过,这是断头罪。
第三种,即赞自毁他,自以为是——把自己看成是一朵华,把别人看成是豆腐渣。佛法里最忌讳的就是赞自毁他!特别现在有无量法门,这个法门攻击那个法门,那个法门攻击这个法门……但是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把一切万法归宗,这是驱邪扶正,这不叫赞自毁他。佛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可以把一切的法否定,我们要以《法华经》《楞严经》为宗,谁也不允许违背佛的教诲!为什么不叫赞自毁他啊?因为在毁他的同时即已把他赞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无量的法门当下变成《妙法莲华经》,连牛屎狗粪经都是《妙法莲华经》。这就是辩证法。所以赞自毁他,须看如何用心,讲何法。
佛当初讲这个法的时候,他只存在法我是非,赞的法也是自己讲的,毁的法也是自己讲的,他不存在人我是非;但是佛灭度以后,后人讲这个法,在涉及到法我是非的同时,他不可避免地就涉及到人我是非的嫌疑。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清楚。所以当人家问,你是读《法华经》,我是读《金刚经》,这两部经怎么样?你不能讲都是一样,否则你罪过无量!你也不能讲,我不能赞自毁他啊!那你这就变成佛呆子了。
第四种,即悭惜加毁。怎么悭惜加毁?不肯把自己的东西来供养别人,叫悭惜。怎么加毁呢?要饭的跟你要钱:去!你不仅不给还驱赶、轻慢他,叫悭惜加毁。这是菩萨不可以有的心态。你如果说:阿弥陀佛,对不起,我今天没有带零钱——没给钱起码供养一声阿弥陀佛给他,这样可以。
第五种,即嗔恨心不受悔。嗔恨心、好记怀人、记恨人,人家对不起他,向他忏悔,他还不接受。我们修行人要把我们的心修得非常的柔软、非常的慈悲、非常的大度,就算天大的罪过,只要他能发自内心地忏悔改正,我们就要生欢喜心,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
第六种,即诽谤三宝。
「十波罗夷」,「波罗夷」翻译成汉语叫断头,波罗夷罪即断头罪。这十种罪过在小乘法里是不通忏悔的。你怎么样忏悔都没有用,把脑袋磕破了都没有用,把脑袋磕掉了都没有用。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忏悔不了?因为他不明心见性,他执著我要成佛、我要往生,不要让我下地狱……我做错这些事情,我现在认错还不行?他磕头忏悔是在求饶。越是这样反而就越是把自己往地狱里罚,是他自己的这种情执把他往下压,压得深深的,所以他忏不了。其实并不是佛不让他忏悔,也不是妖魔鬼怪不让他忏悔,也不是被他伤害的众生不准他忏悔,是他这样忏悔没有用。大乘人就简单得很。
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瞬息」就是眼睛一眨就要下地狱了,不仅下地狱,还下无间地狱;不仅下无间地狱,还要下十方无量的无间地狱!这个罪过大不大呀?「能以一念将此法门」,这个法门就是首楞严大定,就是一心三藏。「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为什么特别讲末劫中?因为末劫中没有佛法,魔强法弱,末劫中能有人讲《楞严经》,那简直是天大的奇迹!就这个道理。「开示未学」,对于宇宙人生真理还没有明白的人,叫做「未学」,给他们讲清这个道理。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厉害不厉害呀?所有的罪过还没有开口,他不过想了一下,一念有了这个计划,在最后一刻全部灭掉了。但是这里有几个前提,能以一念,这是什么一念?这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万法皆是我一念之所变现,你明白了这个一念了;并且「于末劫中」作如是念:我还在末法时代,我还要教育众生。佛没有讲要教育众生后才能灭罪。他这里有没有教育众生啊?他才起了一个念,懂不懂啊?他首先就是明心见性的人。已经明心见性的人还需要人教他怎么做吗?他还不懂得要去教化众生吗?实际上也就是说,只要你明白一心三藏,所有的罪过给你一笔勾销!是不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这么大的一个茶杯,放一个花生豆大的那个老鼠药,人喝了是不是要被毒死?那把这么大的老鼠药放到前面的运河里,你再喝水还会不会被毒死了?不会。因为那个运河已经把这个药稀释了,几乎就没有了毒性。所以当我们心量是茶杯那么大的时候,那曾经犯的罪过能不能销除掉啊?是不是几乎不可能?当我们心量是运河那么大的时候,这个罪过是不是给你销掉了?要明白这个道理。心量大就能消业。这就是为什么讲我们明心见性的人能够带业往生,因为心量大了,把我们的罪业都销掉了。所以当一个人果真明白虚空法界都是我,都是我一个念变现的时候,他当下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在、解脱,那种法喜充满,这时候他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快乐。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成安乐国」就是当下到佛土了。《法华经》关于这样的说法更多、更殊胜。《楞严经》在前面对此也有种种说法。比如讲:「发明便解脱」!哪有什么行?哪有什么修?这里他修了没有?所以到现在有些人还在讽刺我们:「去吧去吧!到那里就成佛吧!嘿嘿嘿……」还显得很潇洒、很可爱、很天真。有什么好挖苦讽刺的?这是老佛爷金口玉言,而且不止这一处讲,少说几十处,多说几百处!反反复复咬住不放!
法华道场的功德,就是为老佛爷帮腔、说明、解释、打比方……通过种种方式让众生明白,为什么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就当下成佛。我就是以此法让更多的人生起信心。老佛爷在这个经里虽然打了许多比方,但是在「为什么在听经闻法的当下即成佛」的这个问题上,打的比方不是太多,也不是太明显。那是因为在他那一个时代,他不需要打比方讲,人家一听就相信。可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我们这个时代连三岁的小孩子你都很难对付。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也是一样,与时俱进。我们现在十年一个变化——我们小时候别说三岁,就是十岁的时候,哪个不是傻不溜秋的东西?现在小孩子可精了,那眼睛一眨就是一个主意。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念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所得福报功德不可言喻。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持咒」,这里必须讲清楚,持咒要三密相应,否则持咒无用。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明心见性的人修什么法门都不会走火入魔。所以佛所讲的修行中会误入五十种阴魔境界的人,是指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是特指通教禅宗的法门,他有五十种阴魔境界;对于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人,便不存在五十种阴魔境界。明心见性的人还真希望遇上五十种阴魔境界,为什么?魔来魔度,佛来佛度:来了以后我就跟他混在一起,咱做好朋友……到哪里教化到哪里,才不怕来什么天魔、鬼魔,来得越多越好!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如来藏的道理没有谁不能接受,因为它就是在讲我们的心法,你没有理由不接受——它没有帮派、政党的分别。所以你看这里是不是从上讲到下,连鬼都有,都能成就?所以我们讲,如果做种种法会——尤其做超度法会的时候,让明心见性的人来主法、来参加法会,效果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啊!同样是法会,不在于你做得怎么怎么庄严,怎么怎么气派,只在于你有没有道行!因为你一进道场,众生的心就亮起来了,道场气氛就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4-29 06:36 , Processed in 0.2007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