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7|回复: 0

毛主席一首格局超大的词,写于岷山的峰顶,潜意在于造福整个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5 07: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3-7-25 07:10 编辑

毛主席一首格局超大的词,写于岷山的峰顶,潜意在于造福整个世界
播报文章

2023-07-19 00:35四川好看视频优创联盟,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活力创作者
关注
中国古代的诗人,有登山赋诗的传统。
唐朝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朝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苏轼的《题西林壁》等大作,都是诗人们在某一次登临怀远,俯瞰山河之后写下的传世名篇。
毛主席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我们在他的作品之中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登高怀远之作。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一首《念奴娇·昆仑》,就是其中之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
这首词作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长征结束之时。因为在长征途中,红军曾经翻过昆仑山脉的岷山,所以毛主席在岷山峰顶,写下了这首以“咏昆仑”为题的传世佳作。
一、《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作大意:
昆仑山高大雄伟,远远望去,仿佛横亘在半空之中,俨然存在于人世之外。它的山峦巍峨厚重,覆盖的面积不知有多阔广。自从它来到这个世界后,也不知看过了多少人间的春色。
大概是看得腻味了吧,于是山上就卷起了一场暴雪。那些雪花在狂风中形成了无数条玉白色的龙,它们酣战于昆仑之巅,却搅得整个世界都被寒霜笼罩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到了夏天,昆仑山的白雪被烈日消融。江河之中开始发大水,黎民百姓们往往因此葬身鱼腹。昆仑对人世而言,究竟是功劳和罪过哪个更多,有谁能来把这件事情说清楚呢。
照我如今的看法,山不必太高,雪也不必太多。谁来给我一把倚天宝剑,把它劈成三份。一截留给欧洲,一截留给美洲,一截还给我们的东方,这样全世界就太平了。
让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同时感受到昆仑山带来的寒热。
二、毛主席这首词潜意在于造福世界
毛主席的这首词,是以昆仑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要解读这首词,我们就必须先弄懂“昆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所说的“昆仑山”,其实并不是中国境内海拔最高的山,但是我们提到的昆仑,却在中国古代道教神话中是万山之祖,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传说中国上古时代,仙界与人界是相通的,地上的人可以通过昆仑直接走到神仙的居所。另外,由于昆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哺育华夏民族的最重要的三江之源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jpg
这里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我们过去学古代史时,书上经常会提到,正是长江、黄河哺育了我们的华夏子民。
所以昆仑在毛主席这首词里,同时也是一个造物主般的存在。现在粗略地了解一下这些知识,再回头看这首词的解读就不同了。
在这首词中,毛主席是先以“赞”开头的。为了赞美昆仑的神圣、雄伟,毛主席在这里创造了一个成语,就叫做横空出世
意思是这座山存在的状态是令人惊异的,它的山体十分高大雄伟,而山脉又绵延无际。毛主席写山高,到底有多么高呢——它仿佛是横亘在天上。
再写山脉绵延之广,就用到了一个“莽”,“莽”就是“莽莽苍苍”厚重、广阔的意思。这座山高入半天云中,山脉延绵无涯际。所以当人们看到这它时,首先就被它的外形所震撼了。
昆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在地球上的,因此它“阅尽”了人间的“春色”。好的风景它早都看厌了,于是就“飞起玉龙三百万”,换了人间的春色。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毛主席在这里以玉龙来比喻白雪,当是化用宋人张元的诗句,即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是人类,所以它是根本不会和你讲“仁”的。对于天地而言,包括人在内的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和“草编的狗”没有区别。
词中“阅尽人间春色”到“飞起玉龙”,写的就是这种“天地不仁”的感觉。昆仑是“造物主”,便不是人。它不懂得人类的悲欢,于是它释放出了万千条玉龙,搅得整个世界一片寒彻。
这里是借着写昆仑雪,来比喻世界政治大格局。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地球上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近二十亿人口被迫卷入无边的战火之中。
“夏日”以下三句承接前文,依旧是在写昆仑山上的气候变化给人世间带来的灾难。四季寒冷也是自然规律,昆仑山上的白雪到了夏天自然会化成水。
这些水又从山上流下来,汇集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人们本来是靠着这三江之水来生存的,但是这有时候却不那么可靠,因为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就会变成洪水灾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到了这里,我们再把思路理清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昆仑山上本来就该有皑皑白雪。因为只有足够的积雪,到了春天才会化雪为水,汇于我们的“生命之源”。就这一点来说,昆仑山上的雪,对哺育人类是有功的。
其次,我们再说昆仑积雪之恶。因为“玉龙三百万”,积雪量过大了。所以到了夏天,这些积雪一化,造成洪水,又吞噬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这就是昆仑山的过失了。
有了这个逻辑作为前提,接下来“千秋功罪”一句就容易理解了。不过在毛主席以前,是从来没有人以此评说昆仑山的“功过”的。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敢这么评说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昆仑一词早就在我们的民俗传统里面被神化了。
东方的神祇就和西方的上帝一样,他们是永远不会犯错的。按西方人的说法,有“原罪”的是我们自己。
但是毛主席是伟大的思想家、唯物论者,他从不迷信任何权威,偏要批评昆仑。他说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就是在批评昆仑的山峰过高,积雪过深,一旦过了头就会造成灾害。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9.jpg
昆仑山在古代是修道人梦想的登天之路相传当年后羿就是登上了昆仑山,才找王母娘娘要来了一颗“长生不老药”。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不指望走什么“登天之路”,更不需要去向什么西王母求得什么长生不老药,所以说“不要这高”。
中国老百姓是吃苦耐劳的一群人,昆仑山的雪是制造“生命之源”的材料,但是积雪过多,突然同时融化就会害人的性命。
中国老百姓向来吃苦耐劳的,山上少一些积雪,哪怕渴一点大家也能生存,所以说“不要这么多雪”。
写到这里,毛主席又突然感叹道,希望有人能够给他一把倚天长剑,因为他要把这座昆仑山劈成三截。
昆仑山雪融之后带来的生命之源,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法宝,在这里是暗喻二战时各国争夺的地球资源华夏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因此才引来列强觊觎。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jpg
考虑到“造物主”在资源分配上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某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确天然物质匮乏,所以毛主席由衷地希望,这些资源能得到公平的分配。
毛主席想让欧洲人、美洲人和我们东方人,都能得到利益。然后从此不再有战争,世界归于和平。
“环球同此凉热”一句,就是指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都把关注的重心放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上。最后这几句词,体现了毛主席想要造福世界,天下大同的理想。
结语
若要论起敌人的强大,相信人类最强大的敌人,应该是大自然。二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炸死了8.8万人。即使就把所有遭受辐射残疾的人算进去,也不过四、五十万吧。
但是自然界的一场大地震、一次海啸或者一场瘟疫,少则几百万人受害,多则数以亿计的人遭灾。远古时候地球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恐龙这样的地球霸主灭绝。
人类在自然“造物主”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为了生存下去,全人类本来应该团结起来去与自然抗争,可是人类偏偏喜欢自相残杀
因此毛主席作了这首《念奴娇·昆仑》,词的潜在意思是造福世界,体现的就是一种苍生平等的天下大同的思想。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1.jpg
中国人热爱登高赋诗,但是杜甫写《望岳》、王之涣写《登鹳雀楼》、王安石写《登飞来峰》,主要都是在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的人生志向。
苏轼写《题西林壁》的时候,虽然不再考虑个人的问题了,但是他关心的却是世间的哲学问题。
只有毛主席登高赋诗的时候,想的是“改造世界”,再造福天下苍生。因此有人说这首《念奴娇·昆仑》气魄之大,笔力之健,格局之大,堪称是前无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4-30 02:51 , Processed in 0.1371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