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4|回复: 0

第47讲《楞严经》视频+文字 印广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4 17: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介绍







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047讲


正修行处:三藏十二部经几乎都是讲世间善法,叫我们修行,这是方便引导而已;唯有到了《法华经》《楞严经》,佛才讲到究竟。在《楞严经》第一卷,佛已经讲得很清楚:「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不明白「心」和「佛」是怎么回事,不明心见性,即使一天到晚修行,你都逃离不了六道轮回。何况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在修行啊?所以「正修行处」,就是讲修心。就是告诉我们佛是谁,心是谁;你是谁,他是谁;老天爷是谁,刮风下雨又是谁,就是叫我们明心见性,明白宇宙人生真理。《法华经》《楞严经》就是提醒我们:修行人要「悟后进修」!没有明心见性,你不要去修,否则你是盲修瞎炼。
可是这几千年以来修行人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不是悟后进修,而是通过修来开悟。要明白,只有读《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的道理才能开悟!自古以来众口一词,「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所以从我们这一代起,要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可是积重难返。
「如来藏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全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先把这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搞明白,然后你再去修。佛在《华严经》也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些人讲,我会行善,我会积德……你能把所有的善全部行完吗?谁也不能,佛都不能!即使你能行完一切善,也是魔业!但魔业也能得到人天福报,魔王还可以升到第六层天。其实包括二十八层天,那福报都是魔业。他福报完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唯有明心见性才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一劳永逸!
在第四卷有一段精华,我们称之为「168个字」,就是佛在给我们介绍「正修行处」。在前面的一至三卷,佛帮助修行人从万法之相作开示,引导到万法万相没有出现之前的我们那个无形无相真实存在的心,是帮助我们「见性」,叫会相归性。从这里往后反过来,佛从无形无相的这个心开始说起,研究它是怎么样变现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又怎样变现为佛菩萨、天人鬼畜、牛马猪羊等一切的有情众生。也就是反过来讲,心不变随缘为万法,这叫「明心」。这是用次第圆融的办法帮助我们开智慧。这段经文是整部《楞严经》的精华。听的时候,不要太紧张,跟听故事一样,你容易听得懂;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打妄想,更不要带有逆反心理,这一点很重要。
汝今谛听:「谛听」是要认真听。第一,用世间法来讲,叫专心听;第二,用真实义来讲,你要听着师父的话随文入观。只能跟佛的话保持一致的思路,用智慧来听。当为汝说:一个「当」字,体现佛语真实,三世如来语无虚妄。佛所讲的话都是正当名分,名副其实,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39.png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富楼那等:是富楼那与整个的法会大众。钦佛法音:这个「钦」字,是表把佛的教诲视为至尊、至贵、至圣。默然承听:是去掉一切妄想,听着佛的开示随文入观。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富楼那在前面发问:佛啊!你讲地水火风空见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既然是清净本然,那山河大地怎么来的?在富楼那看来,这个心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有形有相和无形无相在世间法里是相互对立的,好似水火不容。用世间人来讲,既然这个房子里充满了火,你怎么还讲这个房子里又充满了水?怎么水和火在这里都是清净本然?再比如,既然这个虚空里都是虚空,你怎么讲泥巴瓦块也是在这里清净本然呢?按照世间法提出这些疑问,是不是很正常?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汝常不闻」,这是古汉语的一种语言风格,意思就是,你不是常常听到我讲吗?注意,佛在讲《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常常不失时机地把这些了义的口头禅提出来,我们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汝常不闻」,这就说明,佛之前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先是不时地旁敲侧击地开示「法华真义」;到最后呢,是绝待地、全面地、专注地来讲《法华经》。特别是这部《楞严经》,根据我们对其前后内容的观照,它是佛在多时多处所讲,然后由弟子们收集整理。「性觉妙明」与「本觉明妙」,「性觉」就是「本觉」,「本觉」就是「性觉」。「性觉」怎么「妙明」呢?用别教来讲,这个「性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性上来讲,它无形无相。虽然真如本性是无形无相的,但它也包含了十法界无量的万法,(注意,讲包含都是方便说,又没有办法用更好的语言来表达),仅仅是没有现相。
举例来讲:这个拳头算是我们的「性觉」,比喻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举拳示之)是锤子相。拳头本来有没有这个锤子相?(没有)。但是有没有锤子性啊?(有)。我们眼睛看到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啊?(能)。所以「性是一,相是无量」。这个拳头,它可以现成锤子相,可以现成剪子相,现成扫把相,现成木排相、布相、兔子的耳朵相……这五个指头是表无量的指头。那天相、人相、鬼相、风相、云相、雨相……是不是都在这个手指上?那么这一切的相没有现之前是不是拳头?拳头这个时候叫「性觉妙明」,怎么个「妙」?它无形无相的当下就是有形有相,我们心能不能看到?明白这个道理叫「明心」,叫「寂而常照」。「寂」,就是默默无闻;什么相也没有,但是它「常照」。怎么「常照」呢?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都在心里,这叫「性觉妙明」。这个「觉」就是我们的本体;「性」,按照通教、别教方便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再比如:现在坐这里,你能不能把家里沙发、电脑、小轿车、床铺、被子以及七大姑、八大姨想起来?能,那你现在能不能拿出来给我们看?(不能)。虽然看不到,在不在你心里?在,这就叫「性觉妙明」,我心里就是有,可是拿不出来给人家看啊!好好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相对照。
「本觉明妙」,这个「本觉」,用别教方便法来讲,世间人执著有形有相,要有根、要有本,也就是我们的「假人」,佛法里叫「俗谛」,也叫「第二义谛」;那个「性觉」叫「第一义谛」。
「本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以假面具显现为十法界万法。我们仍然用「拿手好戏」来说明这个道理。现在以手掌五指表万法,这(大拇指)是太阳、这(食指)是月亮、这(中指)是高山、这(无名指)是大海、这(大拇指)是释迦牟尼、这(中指)是阿弥陀、这是观世音、这是风、这是雨、这是白骨精、这是猪八戒、这是张居士、这是李和尚、这是香的、这是臭的、这是对的一百分、这是错的三十分……是不是全部在这里(手掌)啊?我们面对十法界,要看十法界万法都从哪里来的。通过手掌来打比喻就能明白:我们眼见手掌,手掌是表万法,心是不是看到拳头?(能)。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不能)。手掌表的万法,是不是当下就是拳头?这就叫「见性」,在相见性,以「明」显出「妙」,这在佛法里叫「照而常寂」。「本觉明妙」,明明白白十法界就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
大根机之人,把这八个字听懂了,当下成就。圆顿大法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耳朵带来就行。成佛就这么快。但是你们也不要说,那既然已经成佛,好了,屁股一拍就走,不要这样。你多听一分钟,就多提升一个品位。明心见性的菩萨有四十二个等级,往生极乐世界有九个品位,每一个品位、每一个等级都有无量的小等级、小小等级、小小小等级……后面的168个字就特别细致地解释了这八个字,集中体现出我们的性与相是怎么样转变的。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为我们就是有来世、有无量的六道轮回,相比之下,今生今世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
你把《楞严经》听懂,生生世世高枕无忧。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又把它们否定,说那是「戏论法」,是「诸法戏论之粪」!可是这几千年以来,当今世界成百千万亿的修行人,有几个人在读《楞严经》,读《法华经》?这是佛法的悲哀!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千万人难有一个人得道。可是讲这样的经典,我们在全国少说有几十个道场,有时只开示两个小时,成批人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乃至百分之百当下成就,真正显示出真理不可战胜!而且都是自己印证自己。自古以来,有些人把明心见性看得非常玄、非常奥妙,比登天还难。告诉大家: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只看有没有人给你点破!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斯义」,就是这个道理,不错,听过。不仅是听过,而且是常听,常听却不懂。这又是修行人的一大劣根。他只是把它当成文章,当成口头禅,而不是用心来观照。我碰到过这样的修行人,包括一些讲经法师,多得很呐!他们都会讲万法平等,那我拿出个茶杯给他看,我说:「这个法跟你是什么关系啊?」他讲它是茶杯,那我讲:「它有什么用啊?」他讲它能喝水。我问他:「你刚才不是讲万法平等吗?」他讲:「哦,跟它不能平等。」他那个万法平等理解为,佛讲的修行法平等。其实,无量法门也是不平等的。
要讲平等,正法、邪法、大法、小法统统平等,这是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你才可以发言。要讲不平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样东西可以平等,连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都不平等。如果平等的话,佛把《法华经》说为「经王」,把《楞严经》说为「经王」、说为「首楞严」干什么?不明心见性,你讲平等也好,讲不平等也好,都是无稽之谈!你根本都不懂!口头禅不能开智慧,也不能让别人开智慧,你自己都不懂啊!
也有人讲:「大家都是佛。」我拿着茶杯说:「这是什么?」他说:「这是佛。」那我问他:「为什么讲它是佛?」他说不知道。师父在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的时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一念心变现而已,有情无情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有些人听几句话,他就成就了!人与人的根机不一样,别人感觉他不可思议:你怎么听几句话就成就了?他觉得别人也不可思议:这句话这么简单,你们怎么就听不懂?所以佛良苦用心,面对上中下三等根机,来反复开示「如来藏心地法门」。上等根机人听了对中下等根机的开示,也不会白听,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位。「斯义」,我们要把口头禅升华为自性流露。
36.《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汝称觉明」,你富楼那心中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为复性明」,是因为你知道你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明的,所以「称名为觉」?如果这样称名为觉,这是觉,这是正觉,这是本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还是觉得我的这个心不明,而要加上眼睛能见(世人认为心能知,眼能看),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才叫明,「称为明觉」?
佛在前面在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里就涉及到这段经文。阿难认为心只能知、眼睛能见,所以在这里提出来讲,就把文字做了省略。我们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把这段文字圆满。注意,特别是初学经典的同修,会有一些障碍。这两句话就是讲:你富楼那认为的那个「明」,是不是心里本来就明?如果心里本来就明的话,佛讲「称名为觉」那就是对的;还是认为心里只能知,心里不明?非要加上所明、眼睛能见以及外面的亮光的话才叫「明」,那就变成「无明」,不是心里本来就明。
这里呢,由于《楞严经》的翻译有它的不尽人意之处:精通佛法的般剌密谛大师是印度人,他不太精通汉语;而房融宰相特别考究在语言精练上下功夫,加上唐朝那种语言风格,所以造成我们今天对《楞严经》有些经文不大容易理解。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里露馅了,富楼那认为心不能看到。如果把这个心说为觉的话,那「则无所明」,就是他不能看到东西。他跟阿难当初的心态是一样的。他认为眼睛能看,心能知道。其实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是不是心在起作用?我们这个心既能看、也能闻、也能嗅,它仅仅是以眼睛为工具,以耳朵为工具,随缘显现而已,六种觉知性皆因于心。那我们这个心要看东西,到底需要不需要通过眼睛?需要不需要通过亮光?为了解释下面这段经文,我在这里把以前经常讲的几个公案,再来重复一下。大家注意,可不要认为已经听过了就不稀罕。把这段公案听懂了,下面的经文你一目了然。
在2005年,我到山西太原阳曲县传法,一位69岁的老居士向我请法,说:「师父,有件事情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一天晚上我按照墓林僧划道道念阿弥陀佛,一念念到九点多。我老婆从门外进来,说黑咕隆咚的你在干啥呀?」他当下什么也看不到了,可是在此之前看得清清楚楚呀!九点的时候并没有灯光,但是他的心能看到啊!是不是?注意这个灯光,也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变出来以后形成一种习气,相互依赖,而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亮的。由于有了依赖,就把我们的大光明变成了无明,那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大光明?仅仅是我们的一种依赖心造成的。同样,没有耳朵,心能不能听?在《楞严经》的后面就涉及到这些内容。科学家讲,人类的潜能开发了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也就是说不到千分之四,其它的到哪里去了?许多功能丢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懂得用心,而这个心的力量无穷无尽。
再一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随母去寺庙念佛,中途他在外面将千斤宝鼎一只手举起来,其他人吓坏了。「这个千斤重的大宝鼎,我们十个人也抱不起啊」!他听了后头脑里有了重量的概念,宝鼎「唰」地一下落地,他用两个手再怎么推它也纹丝不动。七岁的鸠摩罗什当下开智慧:轻和重都是我们的妄想,叫「同分妄见」。
所以二两跟一百万吨有没有区别?没有。所谓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白天黑夜都是假的,轻重多少都是假的。当然,明白了是假的当下,是不是也是真的?都是心的性具功德,而且这个性具功德体现就是一个念,这么一个念随缘千变万化,这是讲我们的「本明」。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40.png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段经文非常拗口,师父采取瞻前顾后的办法,把它进行了调理。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则无明觉」,这里应该打一个问号。佛自问:「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如果没有外部的环境,没有眼睛能看,就没有心里的明吗?没有光明的感觉吗?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前面二句佛是自问,这后面三句佛是自答。如果按照你这种说法,「有所」,也就是说,心里的这个知要加上眼睛才能看外界,是这种「所明」你才能明的话,那不是觉,那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能无所,它是一个念。《楞严经》在后面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知见。就跟那个老居士看到晚上九点钟,本来就是明啊,当后来老婆一叫,再加上灯一亮,他马上又依赖眼睛,依赖外明那就变成无明了。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灯光很亮的时候,就是无明。无明不仅指黑暗,连外界的光明都是无明。
要好好观照我们的自性本心。只要我们有了对待,就陷入无明;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有对待、有无明,那么即使在无明之中,也已经明。那我们明心见性了,没有灯光你能不能看书啊?(不能),这叫「戒坏见不坏」,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形成的习气不能一下改掉,佛也不转定业。当本期生命结束之时,我们现在证得的比量功德当下现量现前。
「无所非明」,「无所」才是真正的大光明。为了便于理解,可将「无所」二字理解为「无所之明」,即「离开六识的那个本明」;「非明」,不是你富楼那讲的那种明,你讲的那种明叫「无明」、「妄明」!
这两句话在解释上的跳跃性很大。不这样跳跃,不这样变动,你没有办法理解。这段经文有重要的几句我感到很别扭,讲老实话,我起码参阅了五六种版本,一定要非常珍惜师父的劳动成果!因为这段经文太难解了。如果不把前后贯通,你根本没有办法解释。「非觉」跟「非明」,如果按照字面来讲,「非觉」跟「非明」是一个意思。你怎么上面讲「有所非觉」,下面又「无所非觉」?是不是看起来语法一样的?可是语义上不好解释,怎么「有所非觉」,「无所」也是「非觉」?那明白了「如来藏」道理,在遇到诸如此类的经文的时候,你可不要死在经文上,要用智慧来融会贯通。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这句是强调解释「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两句话。「无明」,就是指富楼那讲的「心有知,眼睛有见,外界有明,那才叫明」,即富楼那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佛讲这是「无明」,这是「妄明」。
「又非觉湛明性」,它不是我们的本觉、本明;「湛」是明明白白、灵明不昧之义。只是你把它忘记了,你不理睬它了,但它并没离开你,这都是方便说。虽然我们本觉、本明变现了无明,当我们明白无明不是本明的时候,无明当下是不是明啊?(是)。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引导,如果不这样讲的话,就跟哑巴看到贼一样,他心里知道,嘴巴讲不出来。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性觉」,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明的,不需要另外加明;「必明」,而你认为一定要给「性觉」加上一个「明」才能明。如果你非要讲眼睛看才能明,外面有亮才能明,那么你这个「性觉」来讲,「妄为明觉」,这里「明觉」就是无明;「妄为」,这个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真心呐?但真心这个时候已经带妄,叫「带妄显真」。始终要明白,真明、无明都是一个念。乃至有形有相的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它是随缘而变现出来,不存在谁生谁,就是一个东西。谁生谁啊?老子生儿子还是儿子生老子?非老子生儿子,非儿子生老子,非老子不生儿子,非儿子不生老子,是这个道理。你不能讲谁生谁,你也不能讲谁也不生谁。老子、儿子、爷爷、姥爷、牛马猪羊都是一个东西!就跟这个拳头一样,变化出无量的手指、无量的万法,是不是都是个拳头?既然都是个拳头,那无量的万法,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这里的「明觉」可说为我们的生相无明。
《楞严经》精华-第四卷168字讲解(中)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41.png觉非所明:注意,从这里开始,到「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这里有168个字,这是师父根据自己的观照,把它说为《楞严经》的基础、精华。在前面从「汝称觉明,为复性明」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段叫开堂白;从后面「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往后还有一大段,叫后续,也很重要。把头、把尾、把中间连贯起来好好地观照,我们会因此而大开智慧!
「觉非所明」,「觉」就是真心本觉,就是我们的大光明,它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来具足一切的万法。一切的万法包括动相、静相、有相。注意,在这里是按照通教、别教的说法把这个「觉」说为空如来藏、真空,因为这是方便引导。「所明」,就是前面讲的「明觉」,就是「生相无明」。
因明立所:这个「明」就是「生相无明」。要明白,生相无明也好,后来的什么枝末无明也好,都是心的性具功德。怎么「因明立所」呢?既然我们有了生相无明,生相无明已有一种能动的能,那它稍微不慎,是不是就要崭露头角啊?我们可以想象,生相无明变现之前就是真空,寂然、如如不动;只要有它,是不是时时都有可能要惹祸?就是因为这个生相无明,它动一下念,比如我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在这按兵不动?就是「因明立所」。立的这个「所」就是在三细无明里面的第一个无明,叫「业相无明」。所以这个「业相无明」跟「生相无明」很难区别开来,我们一般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把生相无明说为能,把业相无明说为所。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生相无明也就是业相无明,但作为一个次第,我们心细一点就能分别清楚。那这个「生相无明」或「业相无明」就是第一个念。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既妄立」就是讲业相无明,既然已经妄现,注意啊,这个「妄立」和「生」都不可以解释为「生」,都是解释为「现」,这是翻译《楞严经》用字方面的错误,前面已经解释了。这个「生」和「立」,祖师大德解释的时候,都是讲「带出」或「现出」。怎么带出和现出呢?「生相无明」也好,「业相无明」也好,「转相无明」也好,是不是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有没有谁生谁?没有啊!它随缘自己在变现,这就是好玩,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那有了第一念以后,愁不愁有第二念、第三念?所以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原来无形无相的真空从此出现了有形有相的虚空,有了一个业相无明。这个业相无明,就自己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打个比方。有时候一个人傻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么,旁边走来一个人问他在干什么,他吓了一跳,他想:「我在干什么?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那刚才发呆的时候就是真空,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当你从这个状态出来的时候,第一念想到:不好!快十点了,要回去烧饭!「不好」两个字已经变成两个念了。这时头脑里就已经有了虚空的感觉,有了空间万法的感觉。这个比喻容易理解。这就是「所既妄立」,是头脑里有东西了,带出了东西,那就是「业相无明」。
「生汝妄能」,「妄能」在三细无明里叫「转相无明」,也叫「见分」,也叫「第七识」。怎么「妄能」呢?想到要烧饭了,你这个时候是不是围绕这做事了?不光是知道,而且做了。所以这个「妄能」,就有了第二念。这个第二念代表无量念,就对着这个虚空——因为业相无明出现以后,真空变成虚空,他眼前有了东西了,在打妄想:这个虚空到底怎么回事?这么一打妄想来讲,后面东西又跟上来了。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42.png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先解释第二个「异」。这个「异」就有境界,就有现相,就有东西出来了。这个东西也不能讲它是虚空产生的,虚空若能产生东西,它还叫虚空吗?由于对着虚空打妄想的这个因缘,我们心里本来存在的这种现相——风云雨雾、泥巴瓦块、天人鬼畜,这些都是我们的相分——就带出来了,叫应运而生,随缘显现。但是在这里佛为了逐步开示我们,这个「异」是作为殊胜意义上的那种有形有相的东西,叫胜义色法。肉眼看不到,用现代高倍电子镜可以看到,层次比较高的天眼能够看到,叫「胜义色法」。这个「异」叫「现相无明」。我们刚才讲的第一念是业相,第二念是转相,第三念是现相,这是「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就是那个「生相无明」。它无意之中把这三细全部带出来,叫「三细无明」。
那么「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对照一下:「无同异」就是讲第一念——业相无明产生以后,我们无形无相、真实存在、却不能感受到的真空,随着这一念业相无明而浑浊为晦昧虚空。晦昧虚空仅仅就是一个虚空。虚空如果说没有山河大地来对比显示,你能不能叫它同?能不能叫它异啊?如果没有这些对比就产生不出「同」或者「异」的这种概念,所以当初这个「无同异」叫虚空。也就是虚空之中,「炽然成异」,「炽然」,这里带有感慨万分的意思——啊呀,这个虚空中就这么明目张胆地现出境界相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啊?佛在前面已经解释了,空中花,它不是空中产生的,也不是眼睛产生的,它是我们心中本有的那种性具功德随缘显现。佛在后面方便说为「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就「炽然成异」了,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色法是随着我们坚固的妄想而随缘显现。
所谓「坚固」是讲这个色法有形体而言,叫「坚固」,并不是指我们打妄想时间的长短,越长越坚固。不论你心力大小,都是坚固妄想。地球人心力比较低,我们得反复反复想,坚固的妄想也能生出色法来。这个「炽然成异」就包含地、水、火、风、金、银、铜、铁等无量的万法,但在这个时候叫「胜义色法」。在三细无明里,这个胜义色法,打个比方,就像种子的胚胎一样。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是解释怎么叫个「无同异」。如果没有「异」的话,有没有虚空的感觉?(没有)。这句连续三个「异」。第一个「异」解释为「不同于」;「彼」,那个;「所异」,出现的境界相。「异彼所异」,就是虚空不同于那个出现的境界相。这第二个「异」是实词,是表实法,是指「现相」这个境界相。「因异立同」,这第三个「异」还是实词,就是因为有了有形有相的境界相,为了区别于境界相,所以把无形无相的虚空叫做「同」,把境界相叫做「异」。不这样讲的话,佛没有办法开口讲话。所以立了个「同」,立了个「异」,下面就好做文章。本来虚空就是虚空,它不存在「同」或者「异」。因为有了境界相,就把它们方便对显为「同」和「异」。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同异发明」,「同」是指虚空;「异」是指「现相」,即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相;「发明」就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发」就是成就,是动词;「明」是指种种的实法。「同异发明」就是成就了种种的实法。
「因此复立」,「因此」就是进一步成立;「复」就是重复、反复。这里的「无同无异」是指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所以这里的「无同无异」不是「根本无明」,是已经成就了「枝末无明」。怎么叫「无同无异」呢?你如果讲「同」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牛马猪羊……同不同?不同啊!你如果讲「异」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有情无情……是不是都有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这叫「无同无异」。想一想,师父讲的《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有没有离开《楞严经》?(没有)。这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时候来讲,十法界万法已经成就。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43.png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这个虚空世界万法已经形成了前面的五种意识、前面的第六种意识心,更不用说后面第七识、第八识。这个「如是」,作双重观照:方便讲,就是这个样子啊,如我以上所说的,「同异发明,因此复立」,这样是不是就在讲「一心三藏」呢?当然究竟说还是讲「如是我闻」,「如」就是我们的心,「是」就是我们的身,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心,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身。
「如是扰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扰乱。这个「扰乱」就是讲我们的报身功德、智慧妙用,是借用世间法来形容这个特征,帮助在迷惑颠倒中的众生来破除妄想。你如果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相互玩游戏啊」,那就不会使迷惑颠倒中的众生生起了生脱死的愿望。加一个「扰乱」,容易让大家生起出离心。那「扰乱」是不是菩提?就是的,就看它怎么样变化。也就是在这里开始讲「缘起性空」。「如」就是「性空」,「是」就是「缘起」。「扰乱」是不是「缘起」?你怎么样扰乱都是一个念,怎么样扰乱都是个心,怎么样扰乱都是个佛。只是在扰乱的过程中,对众生而言,它得不到自在妙用而已;虽然得不到自在妙用,但是自在妙用在不在?在。他懂得了他就用;不懂得,那自在妙用睡大觉,他还受苦报。
「相待生劳」,就是我们的心法和色法相待生劳,作用与反作用。这里的「劳」,我们在前面讲无明不觉有三细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转相。转相一般说为第七识,也叫七转识,它会转。怎么转?往前面攀缘,直接作用在第八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人、所有的佛、所有的众生都共一个第八识;往后面攀缘,它通过六种意识心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十法界一切的万法,就跟挑扁担一样。这个时候已经是真妄和合之心,一头对着外面的境界、色法,把第八识这个仓库里面的业识种子拿出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的凡尘来打妄想、搞分别、造身口意三业;又反过来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之业保存到阿赖耶识仓库里,是不是两种作用?所以叫转相。转相能够把前转到后,把后转到前,而且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是不是靠这个第七识做主?成佛、成菩萨、了生脱死,是不是也靠它做主?就这么好玩。
所以对于生死的问题,你抓住了第七识,就已经解脱了一半。这个第七识,大家想不想现在跟他见见面?我们平时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身体能接触、脑袋能想的这六识我们都知道;但六识后面还有第七识,我们天天受它的左右和摆布,却不知道它是谁。佛法把前面的这六种心叫做假心、假人、假意,都是假的。我们都上当受骗了,然后造业,到最后受报。而第七识,他并没有逍遥法外,是我们把它忘记了。你把它忘记,好,你受苦去。现在帮助大家,找找我们的第七识在哪里。
打一个比方,我们有时候想都没有想就信口开河,一讲出就后悔了,还挺难为情,把自己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事情是不是讲出来了?恨不得打嘴巴、挖牙齿、咬舌头。这时你开始后悔烦恼的心就是第六种意识心——假人、假心。信口开河讲出来的那个东西是谁讲的?就是第七识。现在大家看到自己的真人了吗?所以今天在这里听经的人同时是双重身份。
禅宗有个话头,叫「二人同饮一杯水」。那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一杯水能不能让两个人同时饮?不能。「二人」就是讲我们里面还有个真人。所以我鼓励大家来听课,即使你今天在这好像感觉什么也听不懂,那是假的,其实你里面的真人已经听懂了。真人的智慧是假人的九倍。
为什么佛在诸多法会上讲了一段经以后,当场给众生授记?不管你懂不懂,他都宣布你成佛了,就那么果断。即使你听不懂,你里面的真人已经听懂了。我们断气以后,前面的六种心、假人已经不复存在,当家做主的就是真人。这是「一步登天」的大法呀!佛讲你成佛了,是不是打诳语?不是的。成佛最简单!可是有几个人相信?这就是石破天惊的妙法!为什么不敢相信?因为它太简单了!因为它成佛太快了!你说冤枉不冤枉?
所以「相待生劳」,这就在第七识来做文章。但这里「劳」已经叫「后七转识」,怎么样分前和后?前七转识仅仅是对着虚空打妄想、在看,无意中就使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现出有形有相的风云雨雾、泥巴瓦块……所以这个时候后七转识感到好玩了——啊?虚空里怎么出现了这些东西?注意:他一定是认为虚空里出现的,他如果知道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话,我们就不会受苦了。他这个时候执著了:我能见,我有本事,乃至以为是自己生出来的,由种种妄想而陷入无明。他如果知道就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话,他始终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来表演而已,而不会堕落为六道众生。
「生劳」,也就是这个劳相,在「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六粗之相里,属于第一个相,叫「智」。当「智」有了相,是不是开始执著了?我有本事,所以把它作为「后七转识」起智分别。佛在十番显见的时候把这个第七识说为「不动」,说为「真实」。当我们由前面的六种意识心已经观照到第七种心的时候,佛当下又把它说为「妄见」。之所以称为「妄见」,它能「起智分别」。「有动」就是「妄」,注意这个「妄」不同于世间法讲的「妄」。世间法讲妄——这个茶杯是金中金,钻石中的钻石,价值一百亿美元——叫假话。佛法里的妄是另外一种真实,它随缘显现出来。为什么讲它妄呢?这种「妄」没有来龙去脉。虽然找不到,却明明现前,怎么现出来的?是由我们无形无相的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真空,也不是妙有;既不是真,也不是假。它随缘显现为真,显现为假,显现为真空,显现为妙用,显现为虚空,显现为山河大地,要明白这个道理。它在这个程度上叫「妄」。懂得了妄,妄当下即是真,千万不能用世间法的虚和妄,来理解佛法里的虚和妄。
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就是因为我们错解如来义,不懂装懂,而且百分之百以为就是对的。为什么佛在当年出世说法,一场法会几乎都是百分之百的人当下成佛?你可不要以为那是佛在世才能当下成就,错了!佛讲「依法不依人」,不管谁,只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讲对了,听的人同样都能成就,要不然佛就不可以灭度。如果只有肉身佛在世才能成就人,老佛爷就不可以走,所以佛把《法华经》《楞严经》讲完了以后,完成任务了,屁股一拍就走了!为什么?你们只要按照《法华经》《楞严经》来修,百分之百能成佛。
这是讲的智相,就是我们的第七识,这个第七识就是我执。阿罗汉就是破除了肉团身、破除了六种意识心后,而执著于无形无相的这个第七识就是他。他那种人我空实际上是有漏人我空,他还有我执。真正的人我空,必须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证到了一分法我空的时候,才证到了真正的人我空。那么法我空呢,一切人、一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他破除了阿罗汉那种个体本位的我,而证得一分大我。但是我们讲这个明心见性的菩萨证得了人我空、法我空,没有了我,那他为什么还现相、现这个肉身来?没有我,不妨假现这个我,不妨利用这个我来教化众生、来提升品位。
另外,我们讲证到了第七识,前面的六种意识心灭了没有?没有。第七识当下是不是就是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是的。可要明白呀!一二三四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九识、十识,是不是就是一个识?是。其实要真正来讲这个法,一句话: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可是人家不懂啊!明明只有一个念,怎么变出五识、六识、七识、八识?这就是佛的良苦用心!如果不开这个方便门,就是刚才讲的——哑巴看到贼,知道,却讲不出来。所以我们即破即立。怎么「即破即立」?破了前面的六种意识心,当下又把它立起来,当下就是七识、就是八识,当下这个意识分别心已经转识成智。
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法呢?我就曾经遇到一位法师,说发动大家找真心在哪里……真心在哪里?当下是不是就是真心呐!比如说孙悟空变成茶杯,你还找孙悟空。茶杯是不是就是孙悟空?他非要把孙悟空找出来。手掌在这里,他非要找拳头,拳头在哪里?手掌当下是不是就是拳头?圆顿大法,唯智乃知。








法华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2:01 , Processed in 0.1344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