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0|回复: 0

第60讲《楞严经》视频+文字 印广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4 18: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3-10-24 19:04 编辑





课程介绍







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94.png060讲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十方诸佛各各以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为本因、为下手之处——虽是讲十八界,其实包含无量法门——都能得到圆满的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无住大涅槃。这是讲法法平等,都能成就。但为什么还要让阿难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法门呢?紧接着就是讲原因。

但汝下劣:这是讲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明心见性的菩萨是真修,一般不要问老师,他怎么样修都行,他能圆融一切人事一切万法,也就是心能转境。人家打我、骂我、诽谤我、骗我、害我,我都生不起嗔恨心来,这就是证道位了。有的生起烦恼以后当下就知道不对,但当下又改不了,可能两三天以后改掉,这都叫修行。

我有一个弟子很古怪,我说:「根据我对你的观察,你从小到大眼睛里就没有一个好人,包括你父母在内。你好好想一想。」他也不作声,非常顽固。我问他:「这个寺庙里有没有一个你认为行的人?你指出一个来给我看看。」他也不讲。大概大半年以后发信息来了:「非常感恩师父。我现在已经知道我是个坏东西,从小眼里就没有一个我认为好的人,所以师父你讲到我的要害处了。」修行是个扎扎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浮躁和骄傲,分分己获,要明白。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就是大菩萨再来都是一门深入,但这个一门深入并不是孤军深入,而是你有了主导方向,不妨多方面综合。目的是为了圆融圆满对一心三藏的理解,这叫一门深入,而不是杂修。入一无妄:是就自己六根中其中的一根能解决问题,清净了。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比如说我修眼根,专门盯着那个摄像机看的时候,当看到精神专注的时候,眼根清净了,在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摄像机;你这个时候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鼻子能不能闻到香味?这叫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逆流:是停止向外攀缘,往内看,回光返照。平时我们眼睛往外看,耳朵往外听,然后去分别色尘、声尘如何如何,这叫「出流」。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须陀洹果:就是初果罗汉。见所断惑:这个「见」就是身见,讲前面五浊时讲过。

无始虚习:有具体的分别。一种呢,是初果罗汉破除了身见以后还要破除思惑。思惑主要是指贪、嗔、痴、慢、疑等等九种烦恼。这九种烦恼在欲界住地和四个禅天住地再加四个空天住地,一共是九地,九九八十一,在九地这九种烦恼都有不同的特征,越往上这个烦恼越坚固、越细,越不容易觉察,这是一种「虚习」,也叫粗惑。那证到阿罗汉以后还有尘沙烦恼,叫细惑,是前面这九种烦恼的那种阴影习气。

以吃肉为例:那个粗惑呢,就是贪味,不想戒。那不吃了,不贪味了,粗惑就断掉了;但虽然不吃了,有时仍闻到味,这就叫细惑。尘沙烦恼断了以后,就已经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登圆教初住位。这时还有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需要破除后,才能成圆满佛。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我们通过不断观照一心三藏,不断加功用行,就能逐步破除这些微细烦恼。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这就是刚才讲的,无明微细烦恼也称为四相无明。四相无明细说为四十二分,总说为生、灭这两相。分剂头数:前面不是讲生、住、异、灭吗?每一个阶段都有生、住、异、灭。比如小孩刚刚出生才一天,这一天中他就不断地生、住、异、灭。灭中有生、住、异、灭,住中有生、住、异、灭。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95.png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现前六根,为一为六:这六根到底是六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这是从它的本性、从本来面目来看,到底怎么回事。

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履」就是走路。如果六根是一的话,那耳朵为什么不能看,眼睛为什么不能听,头为什么不走路?脚为什么不能说话?问就问得很滑稽。当我们解除了烦恼习气的时候,脑袋会不会走路啊?两条腿会不会讲话呀?都会讲。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如同我现在在这个法会上跟你们讲首楞严这样的无上妙法,在你的六根中是谁在听、在学、在接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阿难又糊涂了,他说他在用耳朵听。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你既然讲耳来听,那你为什么嘴巴来帮腔啊?为什么身体还要站起来请法?为什么眼睛还盯着我看?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要明白,不能非要把一偏说为六,也不能把六偏说为一。终不能说你这六根本来是一或本来是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阿难你要知道,我们这个根性也不是一,也不是六。注意,这是双非法门。「非一非六」,就是即一即六,都是我们一个念随缘显现。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无始」是没有开始,真心本性不从他得,不从后得,它本来就是这样。你不能讲它什么时候该亮,什么时候不该亮。这里的「颠倒」就是《楞严经》讲的三细六粗,由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而形成了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分开来说呢,无明妄想在造业,我们这个肉团色身在受报。其实受报是不是还是这个心啊?只有心才能感觉到痛苦。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这里的「圆湛」可以理解为真心本来面目,一精之明造成了六根和合之性、之相。「一六义生」,就形成了这样的现状。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阿难已证初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会对六尘再打妄想,这叫「六销」。怎么「犹未亡一」呢?我还有一个灵体、一精之明,执著这个灵体是我。

46.《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虚空本来就是这样,它圆来现圆,方来现方,异来现异,同来现同。但你不能讲这个虚空就是同,或者就是异。它什么也不是,它是随缘显现。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一精之明既不是一精,也不是六根。随缘现一、现六、现三,它是随缘。一、六、三、五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啊?

从这里来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不是佛啊?是不是菩萨?是不是人啊?所以你讲是的时候同时就讲了不是。你不能讲他是佛,不能讲他是菩萨,也不能讲他是凡夫,也不能讲他是牛马猪羊,他什么都不是;但他又什么都是——他可以随缘现佛相、菩萨相、人相、马相、狗相。这就是真正的念佛,这是一真法界的佛。我们平时所念的那些佛是十法界里的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他们是佛,我们是凡夫,你自已分别心来念佛。其实你还没有见到佛。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把它看成同或不同已经是颠倒,你再把它说成是「非一」,是不是颠倒加颠倒啊?同不同就是异不异,同就是异。所以我们这个分别妄想就是一重复一重,重重加码。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这里也是讲这个道理。六受用根不能讲它一,也不能讲它不是一。不能讲它是六,也不能讲它不是六。因为它是性中相知,你不能说它是六。因为它在用中相背,相互不能取代,所以你不能讲它是一。这就体现出圆顿大法的圆融圆满圆通,六即是一,即一即六。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从这里开始,佛分别开示六根形成的来龙去脉,方便法讲是形成,究竟法是叫显现。这段经文是讲眼根的形成。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明暗」是色尘的两种形相。这个色尘集中在光亮上来看有明和暗。我们眼睛看到明叫看见,眼睛看到暗是不是看见?明和暗都是色尘。怎么相形呢?相对照显现。如果没有明,我们能不能觉察到暗?没有暗,我们能不能觉察到明呢?不能。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外面的明和暗这两种色尘作用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统统叫「妙圆」。「黏」,就是作用的意思;「湛」,是空如来藏;「发见」,是真心本性被这个明、暗二色所作用,可以说为前七转识、见分。

见精映色:这个「见精」就是前七转识;「映色」,为了把这个法讲得更细一点,我们把「映」字作为中七转识,就带有反作用。


结色成根:通过作用与反作用,我们的前七转识被作用以后又再反作用,这个时候色心连持为一体,成为这个眼根。同时呢,七转识已经被局限在眼根之中,跟前面是不是显然不同?它已经带有所谓的那种分别心,所以我们把它说为后七转识。前中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把心分细一点来知道怎么样形成的。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我们这个眼根从原始的形成来看,实际上是一种「清净四大」。「清净四大」是讲胜义根,它也是地、水、火、风。但是胜义四大用肉眼看不到,高层次的天眼才能看到。现代的那些高尖端的仪器也能看到一部分。「清净四大」类似于神经元、神经纤维细胞之类的,是类似于,但不能当真。这里「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根」是浮尘根,它本来的面目还是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因此把它说成眼体。眼根像葡萄一样,葡萄这个眼是浮尘根。要明白,我们这个人从本体上来讲,是色心连持为体,从某一个部位来讲,比如眼睛,也是色心连持为体。怎么连持法?讲到这里的时候,这个法要当下破除。怎么破除呢?它是色、心和合成的蒲萄朵吗?色也是心,心也是心,地也是心,水也是心,火也是心。无论是胜义根,无论是浮尘根,是不是本来就有的?它仅仅是随着这种缘而显现。佛是没办法的办法,开方便门,示真实义。如果不这样讲的话,大部分人不能明白。你说我们的眼睛就随着明、暗两种尘出来了,随缘显现出一个眼睛,这样讲人家是不是感到跟天方夜谭一样啊?

浮根四尘:「浮根」,就是指这个葡萄这个肉团;「四尘」,是对这个肉团又一个补充说明。哪四尘呢?色、香、味、触。

流逸奔色:「流」,就是出流;「逸」,带有不规矩、不严肃;「奔」,是狂奔。我们这个见精就依托这个眼根向外攀缘——当眼睛这个葡萄出来以后,一精之明就通过眼根——当通过眼根的时候,这个见性跟原来的见性一样不一样啊?它变成后七转识。后七转识就可以产生一念分别,它有直觉。它这个一念分别其实才是无量念在分别。它一念是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因为它太快了,所以把它说成一念分别。所以你是「流逸奔色」,它无量的无量的集中为一念,我们感觉就是一念,因为它太快了。这说明众生这种贪心习气非常猛烈。所以当我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会减少乃至当下停止这种狂奔。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96.png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是讲两个耳朵的形成。大家感到《楞严经》是不是很亲切啊?就告诉你耳朵怎么来的,眼睛怎么来的,可不是你爹妈给的,那你爹妈的是谁给的?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声音有动、静二尘。如果没有静,我们能不能听到动啊?不能?反之亦然。「相击」,是相互对显。无动不足以显静,无静不足以显动。于妙圆中:这个「妙圆」就是讲一心三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黏湛发听:「湛」,对应为空如来藏,是别教意义上的真心。「发」,是作用,作用于那个真心,而成就第七识、见分,在这里是前七转识。

听精映声:「听精」,就是发听的那个听,前七转识已经成就了。「映」,就是它成就了以后反过来作用于那个声尘、动静二尘,这是它的反作用,对应为中七转识。卷声成根:「卷声」,就是第七识与声尘发生作用与反作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本来的性具功德应运而显,随缘显现出这个耳根。此时,这个一精之明已经被耳根束缚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把它叫做后七转识,它已经开始分别,叫直觉。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里的「根」就是我们现在的肉团根、这个浮尘根;「元」,是它的本来面目;「目为」,就是说为;「清净四大」,是表胜义四大。

因名耳体:这是给它一个假名,叫「耳体」。如果一开始把耳朵叫眼睛,把眼睛叫鼻子,行不行啊?都是假名,不要当真。如新卷叶:一开始像树叶一样。

浮根四尘:「浮根」,就是肉团根;「四尘」***、香、味、触。流逸奔声:从现在起,我们的一精之明在眼睛就通过眼睛往外攀缘,在耳朵就通过耳朵往外攀缘。「流」,就是出流;「逸」,就是不加检点;「奔声」,就是肆无忌惮地向外攀缘。怎么「奔声」呢?爱听好听的话,爱听美妙的乐曲,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不好听的话,是这样的攀缘,是对着名闻利养来奔。前面的奔色是不是要看到鲜花、看美色,是在环境里执著,这都是在贪图享受。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这几段文字风格都是千篇一律,这是讲鼻根的形成。由通塞等二种相发:通和塞是香尘,香臭这种味道也叫香尘。于妙圆中:「妙圆」就是一心三藏。黏湛发嗅:「湛」,是空如来藏;「发嗅」,是成就了能嗅的这种嗅觉。这个嗅觉,注意,仍然叫一精之明、见精、见分。这里的「嗅」是前七转识。


嗅精映香:「嗅精」,就是前七转识;「映香」,是反过来自然地反作用于这个香尘。纳香成根:嗅精与香尘作用与反作用,使得我们这个鼻根随缘显现出来。前面的这个「映」说为中七转识。那么到这里「成根」了,嗅精已经被这个鼻根束缚在里面了,此时就是后七转识。它已经有了知觉,可以起一念分别。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鼻根本来就是清净四大,是胜义尘法。因名鼻体:给它一个假名号,叫鼻根。如双垂爪:这两个像不像双垂爪啊?真像。浮根四尘,流逸奔香:鼻精、嗅觉通过这个浮尘根,通过这个有形有相的肉鼻孔而肆意地向外攀缘,喜欢鲜花味道,喜欢闻各种香水,做饭也要追求种种的香味。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这是讲舌根的形成。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恬变」,是味尘的两个特性。「恬」,是没有味道。我们平时这个舌头有没有什么味道啊?没有味道也是一种味道,没有味道它才显现出香甜苦辣。「变」,香甜苦辣都叫变味。「相参」,就是相对、相显。

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幸亏一个「妙圆」,一个「湛」,解释起来很方便。「妙圆」,就是一心三藏;「湛」,就是空如来藏;「发」的这个「尝」解释为前七转识,就是见精,就是一精之明、见分。


尝精映味:「映味」,就是反作用,解释为中七转识。你既然成就了我,我就开始对着你来事了。

绞味成根:这里的「绞」也好,前面的什么也好,都是通过作用与反作用,「绞」是不是翻来覆去的?前面讲「卷」是不是也是翻来覆去的?所以这里的「根」就是后七转识,已经形成了肉团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它当初还是个胜义四大。肉眼看不到,慢慢地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因名舌体,如初偃月:舌头是不是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啊?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浮根」,就是舌根;「四尘」,是色、香、味、触这四种尘;「流逸奔味」,这可能是我们在这名闻利养中第一最,由于这个奔味我们就参与了杀生。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97.png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这是讲身根的形成。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离合」这二种感觉是触尘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合能不能感到离?没有离能不能感到合?不能。我们没有感觉之前,这种离合的感觉在不在?一定在。要注意,这个触尘不是触物。「相摩」,也是相互对显。那离和合它怎么摩啊?它只能对显。

于妙圆中:「妙圆」,还是一心三藏,或者讲叫真真如。黏湛发觉:后面的「湛」就是空如来藏,或者叫真如;「发觉」,就是离合作用于真心本来面目,我们有了感觉,造就了觉精,就成就了一精之明,这叫前七转识。

觉精映触:「映」,就是对触尘的反作用,把它说为中七转识。抟触成根:「抟」,印度人现在吃饭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吃,他们过去把饭放在树叶上,然后用手抟着吃。所以这个「抟」呢,也是讲作用与反作用。「成根」,然后形成了身根。此时的触觉就被这个身肉团根局限在四大四尘之中。这个时候它可以起一念分别,也就是后七转识。七转识把它分成前中后,大家能理解就行。因为佛法里没有这种说法,是我在佛开方便门的基础之上再开方便门,这样解法方便大家理解。有个过程是不是容易开智慧啊?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注意,眼睛、耳朵是不是身根啊?都是身根。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叫不叫触啊?也叫触。注意,前五根跟身根有特别的关系,其它的五根统统具足身根的这种触,同时又具有它的个别性。所以我们不能把眼根、耳根降低到身根,如果降低到身根,你还谈什么眼睛,谈什么耳朵啊?所以这个身根在开始阶段,它还是个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给它取个假名,叫根身,或者叫身根。如腰鼓颡:你看小孩敲的那个腰鼓,人是不是像腰鼓啊?特别是长得比较庄严、比较富态的同修。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流」,就是背觉合尘,离开本身的菩提智慧,在尘世间攀缘执著;「逸」,就是放逸,这个时候已经迷惑颠倒了,也就是玩世不恭;「奔触」,就是在攀缘名闻利养,这里的「触」可以解释为一切的吃喝玩乐。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是讲意根的形成。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生灭等二种」,就是我们能够回忆和忘记,对应为法尘,它没有真实境界可言,它是前尘影事。于妙圆中,黏湛发知:「发知」,这就是前七转识,成就了能见的见分,也叫见精,也叫见性,也叫一精之明。

知精映法:知精、嗅精、见精、尝精,都是讲见性,都是讲见分。其实在变成知精、嗅精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中七转和后七转识。在前七转识的时候没有分别心;见精开始对待法尘来反作用,这个叫中七转识,已经开始无念分别。那我们这里讲无念分别,是指前七转识还没有来得及工作,它只是个存在。这属于方便说,方便说就是方便说,这帮助我们开智慧,没有真实义。揽法成根:这里的「揽」,前面的「绞、卷」等等等等,都解释为交互作用。由于这种因缘就显现出了这个意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意根当初之际是个胜义的地水火风。因名意思:「意思」就是意根。如幽室见:心脏就像房间里没有灯光一样,虽然没有灯光,我们在幽室里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啊?所以「意思意思」,心脏是不是自己知道自己?虽然肚子是黑的,但是它知道自己。这是我们的本能。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浮根」,就是讲肉团心脏。「四尘」,它又本具色、香、味、触这四尘的特性。「流逸奔法」,就是背觉合尘。这个一精之明把我们本有的大光明而当下转变为能见的见分之光,从此就一门头往外看,而不知道自己的本。众生可悲就可悲在这里,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我们所面对的万法是谁。「奔法」,就是对在我们八识田中所储存的各种各样的法尘、业种不停地打妄想。既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又可以暗里搞各种阴谋诡计。

关于意根这个法呢,要多说几句。一般说来,这个意根是第七识和第八识,与心脏没有关系,跟其它五根不同。但是佛有时候就是为了凑成六根,给众生一个方便引导,把心脏说为意根。为什么把它说为意根呢?因为心脏开合就形成我们睡觉与清醒,睡觉和清醒这两种状态都形成回忆和忘记,由回忆和忘记作用于一精之明而产生意识心。因为我们回忆和忘记是通过睡和醒这两种相——睡和醒这两种相本身有没有睡肉团、醒肉团?没有。它不像眼根对明暗二尘直接经过。回忆和忘记所对应的就是睡和醒是这两种状态,而明和暗这二尘所对应的是个真实的肉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意根没有肉团,它特指第七识和第八识。那么从睡觉和清醒,它也是经过心脏来完成,所以也可以方便把心脏说为意根。只要懂得了万法都由心所变现,你怎么样说都无碍。只要有利于帮助众生开智慧就好,都是引导过程。






法华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7 14:55 , Processed in 0.1355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