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71|回复: 0

蔡礼旭老师接受马来西亚《中国报》记者采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2: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礼旭老师接受马来西亚《中国报》记者采访      

 

采访者:《中国报》林爱珊记者

被访者:蔡礼旭老师

陪同者: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王丽萍主任

    记者:老师可以谈一下,你在马来西亚教育的那种工作吗?
    蔡老师:我是2004年刚好是圣诞节的时候,第一次到马来西亚。那时候是孔子学会主办,第一次到马来西亚来,那是一个讲座,在陈氏书院。在祠堂、书院里面讲传统文化,也很有意义的。而且陈氏算在福建这一代,在东南亚,都算是大姓了,陈氏是大舜的后代。所以那一次,感觉马来西亚的华人同胞,对自己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非常珍惜。之后,几乎每一年都有到马来西亚,来做传统文化的交流。
    后来,2007年,跟我们全国校长职工会,有一个签约,就是五年要培训全国的第一线的华小的老师。他们校长职工会也非常有远见,也很有决心,希望把《弟子规》、把这个传统德育教育,能够推展到全国各地的华小。所以从07年开始,就每一年都会有一次比较大型的教师培训。
    记者:刚才您有说到,马来西亚华人同胞现在对传统文化也蛮重视。其实,蔡老师您有到其他国家,可以比较看看,马来西亚的华人,到底是怎么样,对于传统文化方面?因为也有一些时事评论员说,马来西亚华人对传统的那个执着,好像愈来愈少。
    蔡老师:我是从来听课的这些大众,感觉他们还是挺珍惜的,有时候课程还三代同堂,一起来参与学习的都有。而且,传统文化很重视伦理,现在三四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华人不多了,我们感觉,马来西亚这样的一个家庭组合,还是比较多。包含几十年,华教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承传,也都是有赖华人捐款,来护持整个华教的延续,这个也是相当不容易。而这几年,每一次这些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课程,那投入的义工都是上千的。这么多义工都这么欢喜大家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些去看,还是挺难得的。然后又加上全国校长职工会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跟决心,所以刚好这几年,就持续已经办到第四年的,一个比较大型、五天的培训课程。今年是在柔佛。
    中心主任:今年会着重柔佛州的校长跟老师。不过(讲座地点)在中心。O7年是在金马皇宫,08年在UKM大学。07年是650位(参与),08年是1800位,09年是2500位。
    蔡老师:09年是去年底,在北方大学(UUM)。
    记者:08年是在UKM?第一年就在金马皇宫?所以,你在过去这几年,在马来西亚的教育、讲座,有遇到一些比较大的难题吗?
    蔡老师:难题倒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因为应该是说,传统文化它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的这些思想、观念,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事业、社会好,所以基本上应该不可能会有什么难题,主要是不理解。那接触完,能把这些思想观念给他讲清楚,应该没有人会反对。是不了解而已,不至于会反对。
    记者:所谓不了解的程度,会很高吗?在马来西亚?
    蔡老师:目前我们办的课程,接受度都还挺高的。
    中心主任:起初会有一些,起初开始还是会有一些误会,以为宗教色彩太浓,起初,07年。
    蔡老师:哦,那个是教育他对宗教议题比较敏感,他怕说,假如是宗教,进到校园,因为不同宗教,他怕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过后来知道说这个《弟子规》它是属于家教的部份,属于伦理道德。
    记者:但现在我发现,还有很多人的观念是,觉得这《弟子规》还真的是有那种宗教的成份。是这样子吗?还是……老师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蔡老师:哦,假如是觉得有宗教成份的话,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推展《弟子规》,有一定的比例,是佛教徒在做这个事情。但有一个,我们必须去思考一个问题是:第一个,佛教徒他也是炎黄子孙啊,是吧?第二个问题是说:现在这个功利主义之下,谁愿意去做没有任何报酬,却又做得比谁都积极的事情?那除非他有一种奉献的精神。那有这种奉献精神,一般,都是比较是接触佛法,或者是接触宗教的人,他才会有这种情怀嘛。所以一开始,有这种奉献精神的人出来,这也是很正常。
    当然说到这里,在中华文化里面,儒道释,它是三个主流。而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个在整个历史当中,就看得出来。我们讲“儒家、道家、佛家”,它用“家”字,就是一家之言,就是教化。
    然后以最近的皇朝,清朝,清朝是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有一部书,是特别不容易编辑而成的,就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经史子集,那个是中华文化最完整的一部书,一千五百本,一本这么厚,那个要用卡车来载,才载得完。这么厚的,这么大的。那个是清朝编成的,代表清朝他虽然是女真族,但是他特别珍惜中华文化。
    而雍正皇帝,他就曾经对全国人民写了一个《上谕》,这个数据都可以查得到。这个《上谕》里面,皇帝讲,“三教”,这个“三教”就是指儒道释,儒家、道家、佛家,“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就是教育,让人民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等于是说,这几千年来,这三教都在教化神州大地的老百姓。而且他说,“理同出于一原”,道理,“理同出于一原”,“原”,原来的原,“道并行而不悖”,他们所谈的道理,它是非常,都是相同的、相应的。所以,这个佛法,它也是教育。所以刚好,马来西亚这些佛弟子,他们比较了解文化的价值,所以他们主动的来推展。
    但是经过了解之后,他就了解到,这个是文化,这个是伦理道德,是家教,不是宗教的一个范畴。那随着接触、了解了,教育界的担忧,他就放下了。我们接触的校长职工会的秘书长,李金桦校长,他就是基督徒,而且他是非常积极在推展,他觉得这个对孩子的做人、德行帮助非常大。
    记者:所以,这个《弟子规》其实是无关宗教?
    蔡老师:对,无关宗教,它是文化,是谈伦理道德,谈德行方面的教育。因为中国历代,这几千年,都是透过这个家庭教育的基础,人就有这些德行的根基了。但是这个家庭教育,以前那个家庭教育,它是一个大家族,现在都是小家庭比较多了,小家庭,有可能就忽略家庭教育的基础了。
    然后现在就是,学校它没有宗教的担忧之外,我们去年在北方大学,也有回教的校长、老师参与。09年在UUM,就有参与。而且,他们觉得《弟子规》教导孩子孝道、做人,很有系统。这个他觉得说,比回教的经典里面讲的,更有系统。因为他觉得,回教《可兰经》里面也强调孝道,但为什么他讲说更有系统?因为毕竟,《弟子规》所整理出来的这些道理,它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出来的,所以它当然更有系统。
    而且他们自己,那个默罕默德,当时候在世的时候就有讲,说“要追求知识,纵使远到中国”。所以回教徒他在学习中华文化的时候,他也比较没有障碍,因为这是他们默罕默德先知,也这么样提醒他们。所以代表整个全世界现在古文明唯一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只剩下中华民族了,所以当然,可能是他们默罕默德先知在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看到,在文化的积淀当中,中华民族是最厚的,其他古文明已经断层了。
    记者:这样说的话,其实《弟子规》跟宗教的教育,其实是没有相抵触的,对不对?
    蔡老师:没有相抵触的。而且应该是说,所有的宗教,它不可能不教伦理道德,因为这是做人的基础啊。因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他重视教育,所以一直以来,你纵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也知道这个做人的道理。那西方它是很强调宗教,它几千年,包含它是政教合一,政治跟宗教它是合在一起的,甚至宗教的地位还比政治高,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宗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好像都是接触。中华文化它不一样,它是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所以纵使你没有宗教信仰,对这些伦理道德也知道。
    所以现在为什么社会乱?乱在人心,他没有一个做人的准则。所以是因为,东方,尤其是中国,忽略了伦理道德,忽略了孔子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那人心整个就乱了。所以讲白了就是,东方不要孔子了,还曾经有文革的现象,打到孔家店;西方觉得,不承认有耶稣了,不承认这些宗教教义了,那整个人心它堕落得就快了。
    记者:刚才您有提到说,现在是小家庭,小家庭就难以进行这个家庭教育,可以谈一下,其实现在整个社会的情况,愈来愈严重,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蔡老师:这很好的,您看,一个人,做人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第一个,孝道;第二个,恭敬长辈、恭敬老师。等于是孝敬这两个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孝、敬这两个字,他做人就没有根了。
    那我们看小家庭,第一个,孝,很难教。你说三代同堂,大家庭,因为教育里面,身教绝对比言教更重要。
    因为我接触不少家长,他们有时候谈到孩子就说了,“我都给他讲多少次了,他就是讲不听。”从这个话里面就可以感觉到,现在的人,他在认知教育的时候,他落到言教上面去了。但是他有没有反思说,他自己有没有做到?父母自己有没有做到?为什么讲言教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只有讲,自己都没有做,那一般孩子他也不服的。
    所以,孝道,很重要它要身教。但是小家庭,他就没办法,很难身教。然后小家庭,他没有那种团体的相处,这个时候,他没有叔叔,没有伯伯,没有爷爷奶奶这些长辈。像我们小时候三代同堂,很自然的,你不管吃饭,甚至要坐下来,都首先要看长辈先坐了没有,那你那个恭敬很自然就养成了。你包含每一天吃什么东西,一定是先给爷爷奶奶、长辈吃嘛,它有一个环境的氛围,自自然然,潜移默化就学会了。那现在小家庭,他就在教孝敬方面,怎么样跟长辈、跟人相处,他就相对的比较不容易。
    那当然,目前是小家庭的状况,我们怎么样能做到,让孩子还是懂得伦理道德,懂得这些做人的话,那第一个,父母就要多用点心了。礼拜六礼拜天,放假期间,多回家陪陪父母,照顾父母。有一首歌在大陆叫做“常回家看看”,这个歌就已经显露出来,跟父母就没有住在一起嘛。我们想说,常回家看看还不行,要“常回家干干”,干活。常回家看看,好像怕人家说你不孝顺,回去看一下,“我有回来了”,那又是形式的,没有意思了。真正用心去陪伴、去照顾父母,让孩子潜移默化当中,看到这个身教,这是一个做法。
    当然,能够三代同堂,那是最好不过的。而且我们看三代同堂,其实对老人才是真正恭敬。因为人老,真正要快乐,还是天伦之乐。其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你说,哪一个人不希望晚年的时候,跟孩子孙子住在一起?谁喜欢去住在那个养老院?是吧?
    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也会老,谁希望?因为你假如养老院大,两三百人住在里面,那个服务人员,连名字都没办法记,那他可能到时候喊老人都是“一百三十五号”,变成一个床位在那里喊,那老人多难受啊。
    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孝敬老人、照顾老人,因为从家庭来讲,没有老人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从社会来讲,没有上一代老人,哪有我们这一代?那既然都是老人给予我们家庭跟社会的奉献,那老人的奉献最后是没有人照顾,得到养老院去,那这个就感觉不是很妥当。而且,我们现在不照顾老人,等我们老了,如是因,如是果,那也没人照顾我们啊,是吧?我们总得想想这些事情。这个就是第二个,就是三代同堂,比较好。
    第三,可以小区营造一个家庭的氛围。
    记者:怎么说?
    蔡老师:因为你小家庭,但是小区,他可能有两三百户人住在一起。那你要让孩子学习一个团体生活,懂得人际的关怀相处,那你小家庭这些都缺乏。那你可以营造一个,看到所有小区的老人,“爷爷好,奶奶好”。有时间,又刚好那个重阳节的时候,办个活动,孩子给老人敬茶,端茶倒水,表演节目让老人高兴,那你这个小区,慢慢不就营造成一个家庭氛围吗?那这个就要靠有心人去做。只要有人愿意去主动付出、奉献,这个无私的风气,就会在小区里面带动起来。你比方,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他就可以免费的,帮其他小区里面的孩子上伦理道德的课,有人主动奉献,慢慢那个氛围就会带出来。
    台湾有一个小区,叫耕心莲苑,耕耘的耕,莲花的莲。他们是两个老师免费辅导、照顾孩子,学习课业,学习这些伦理道德,已经做了十三年了。结果他们现在小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然后台湾的教育部社会司,就是专门管社会教育的单位,以他们小区为全台湾小区学校的样板。那所有的小区都像他们一样,这么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且又像个大家庭,那这个社会就非常祥和了。这个是从小区怎样去营造一个家庭和谐,大家庭和谐的氛围。这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环境教育。
    记者:问题是现在家庭是父母两个都工作,然后孩子方面,那种教育都是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只是老师在负责教育,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已经交给了学校,这样子的情况是很久了。
    蔡老师:这个我们待会儿谈一下。我现在还有第四个,企业团体,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
    因为现在都是小家庭,而企业团体它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而这一个企业家,这个“企业家”,企业“家”嘛,它是一个大家庭嘛,他假如有一种家长的胸怀,他把中华传统这些伦理道德,都能够融入在他的企业里面,他可以开班教育这些员工的孩子。这就好像那个以前开私塾,所有的孩子们送到这个私塾来读书。现在已经没有大家庭了,企业变成一个大家庭啊,他有这一份道义、情义,照顾员工的家庭,包含以后他的养老,包含他的孩子教育,包含员工整个心灵的提升。不只在这个环境当中得到生活的安顿,他还可以得到心灵、精神的提升。这个很重要,现在的人赚钱忙到心灵空虚,或者忙到穷得只剩钱而已。我们接触很多企业界的人,他们自己都说,还没学习到这些圣人的教诲,都觉得是穷得只剩下钱而已了。
    而我们现在因为前几年,都是在中国推展传统文化,而现在中国有非常多企业家都在做这个工作,整个他的企业氛围很好。甚至于他们还主动办课程,让社会大众来学习,如何修身齐家。而他们办的课程,让很多家庭,懂得了这些伦理道德之后,改善很多家庭的例子都有。等于他不只照顾自己企业,他还希望社会大众能受益。所以这个是刚刚林小姐您提到的就是说,目前已经是小家庭了,用什么方法慢慢把它改善过来。
    另外您刚刚提到的就是,家长,他很多的时间都在赚钱,父母可能都出去工作了,然后他们觉得,教育就是交给学校。
好,现在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孩子其实他接受教育,应该是怀孕就开始了,胎教啊。现在科学已经证明,胎教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些太太,她就奇怪,“我的脾气不是很大,怎么我这个孩子情绪这么大?”那有时候我们跟她交流,“你怀孕那个时候,是不是状态特别不好?”说,“对,那时候好像工作、方方面面特别。”那时候是很重要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刚好状态特别不好。
    因为那个时候,胎儿跟母亲他是一体的,所以那个时候母亲的情绪,孩子他是能够感觉得到。这个在我们中国历史当中,那是从尧舜禹汤,那时候就懂得注重胎教。
    最明显的例子,周朝有三个很有德行的女子,女圣人,她们的名字叫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代人,这个太姒,是文王的妻子,周文王的妻子。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太姜是周文王的奶奶。然后,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还有两个哥哥,泰伯,仲雍,这个都在古代都是圣人,德行都非常好。那等于是太姜,生了她几个儿子都是圣人,然后太任又生了文王,然后太姒又生了武王、周公。所以她们这三代女子都很有德行,而且都很注重胎教,所以周朝出的圣人特别多。
    然后因为这三位女子,她的名字都有一个“太”字,后来,就称妇女,尤其结了婚的妈妈,称“太太”,所以这个名字是很尊贵的,就是期许所有的女子,都是成为圣人的母亲。当然她要成为圣人的母亲,首先她的德行要很好。然后也同时提醒了,胎教跟母教的重要。
    所以从胎教到幼儿教育,这个都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讲的,“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个都是反应出他从小,其实孩子从睁开眼睛,从胎中到三岁以前,他那个眼睛是随时在看,耳朵随时在听,都在学习。我们不能以为,是到幼儿园、是到小学才开始学,那这个就是认知上的问题。这一些问题,我们在这几年下来,很多妇女她就懂,所以她怀孕的时候,特别注重胎教,那个孩子就特别乖,就特别好教化。所以懂不懂,还是差别会非常大。
    而我们看,小孩子牙牙学语那个时候,你看他开口就讲,“我爸爸说,我妈妈说”,那代表父母在他的心目当中地位非常崇敬,父母讲的话他都不敢忘,那你说那时候父母怎么对他影响不大呢?包含以前对老师的尊重,那都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见老师,给老师行礼,那孩子一看,他最尊重的爸爸妈妈对老师这么恭敬,他怎么敢不听老师的话呢?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家教。
    所以首先,父母他要认知到,孩子从胎教到整个小孩的教育,他们是非常关键,他们是孩子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所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你不能把这个根本给忽略掉了。
    然后再来就是说,组织一个家庭,夫妻要有共识:什么是这个家最重要的事情?
    你看现在的人,忙了一辈子,几个人幸福快乐呢?几个家很和谐、很安乐呢?我们从一些现象当中来看,忧郁症愈来愈多了,青少年犯罪愈来愈多,离婚率愈来愈高,自杀率愈来愈高。显然,随着人的努力,甚至不只是爸爸努力,以前还在三五十年前,都是爸爸赚钱,妈妈照顾家里,所以,投入工作的一个努力状况,是不断的提升,可是人的那种幸福感、幸福指数却是快速下降,家庭的问题比以前更多。
    所以,是不是值得思考?大家都一窝蜂往这样的方向在走,但是并没有得到幸福啊。你说,光是说离婚率就好,现在很多国家基本已经到了五成左右了,那你说夫妻都变成这个样子了,孩子都变成单亲家庭了,你说你赚的钱再多,孩子他会快乐吗?心灵会健康吗?所以从家庭的思考来讲,家庭的幸福,不是有钱就幸福了。现在好像人就一窝蜂的,就是只有钱,什么都解决了。事实上,钱能解决的事,可能都不是最关键的事情。你看上一代的人,钱又没有多少,衣服都哥哥传给弟弟,就这样一直穿下来,钱也没有多少,一家人很和乐,很团结。现在钱很多,家里都很多争吵。
    所以,夫妻他要思考得到,家庭的精神层面的经营。再来,下一代教不好,这个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了。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至为重要的,没有比教儿子、教下一代更重要的。
    记者:刚才你谈到说,离婚率愈来愈高,会不会说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跟以后必然的一个发展情况?导致这种所谓的家庭伦理、伦理教育方面,已经不再重要,不再受重视?会不会?
    蔡老师:您看,“趋势”,是人往那个方向走,叫趋势。但是趋势有好的趋势,跟不好的趋势。那人都没有办法判断了,你说赶流行,那这个流行是好还是不好?你赶了以后,比方说,赶这种虚荣、虚华,这种流行要不要赶?冷静的人他就不赶了,他就勤俭持家;你不冷静的人,他就奢侈,到最后整个生活就变成这些金钱、欲望的奴隶。我们看下一代,信用卡有多少张?是不是?他还没出去赚钱,就已经花了一大堆钱,你说这个趋势要跟吗?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走上灭亡,那我们跟不跟呢?科学家都提出警告了,继续这样下去地球都不能住人了,那你说这种趋势要跟吗?在这种节骨眼上,家庭也好,社会也好,该是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了。大家都这么辛苦,“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得要是正确的方向才会有好结果。
所以,离婚率愈来愈高,那铁定是错误的方向,那不可能给人幸福的。我好像还没有听过哪一对夫妻离婚了,说“离婚真好,我好快乐”,我还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但是问题来了,谁结婚以前,去接受“如何夫妻和谐相处”?谁去接受过这样的教育?那人都不学这些道理了,他怎么会懂呢?所以你说现在这么多大学,博士生这么多,几个博士很孝顺父母?就是《三字经》讲的,“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知道”,这个就变成整个教育,它在近代这几十年,受到西方的教育影响,它着重知识跟技能,它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德行、教做人。所以西方社会很乱,它那个青少年犯罪率,现在都六岁、七岁就开始了。结果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最严重的,丧失民族自信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其实我们教育,我们是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你去全世界哪一个民族找,每一个朝代都出德行非常好的圣贤人?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啦!结果信心都没有了,都跑去西方学,结果现在学得一塌糊涂。
    记者:可是好像在马来西亚,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引起的争议,就是过于注重考试,过于注重学术成绩,而不是那种德行。
    蔡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15 09:21 , Processed in 0.1261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