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元斌 (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雷锋精神研究》杂志主编)
弄清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首先应该认清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雷锋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雷锋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精神是一种充满中华民族气息的共产主义精神。其含义有两层:
其一、雷锋精神闪烁着中国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这是本质属性。
其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以古老的黄河长江为源头的思想文化现象,也不能不打上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印记,具有鲜明浓厚的古老东方文明和中国人生哲学的色彩。雷锋精神又直接渊源于具有厚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毛泽东思想。由这样的基本前提,分析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可以得出三点认识: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
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光大。
一、雷锋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不可能置身于传统文化之外。传统文化对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马克思曾经用过一个形象生动却寓意深刻的比喻来强调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他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精神的传承正是这样。雷锋精神的孕育和产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可以找到雷锋精神的最初基因。雷锋精神的实质是雷锋的人生观,其核心是正确地解决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因此,我们不妨由此入手,探究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
首先,在人生目的方面。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是把“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看作理所当然的人生目的和责任。许多古人都强调个人利益要绝对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要求个人“公而忘私”、“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名利,以天下为己任。如孔子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身而取义”的思想。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中国人生哲学要求为公忘私,鄙薄个人名利,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这一点和西方文化传统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显然是有所不同的。这种思想世世代代哺育了一大批“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爱国主义英维人物,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和发展。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雷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这种优秀传统放射出更为灿烂的光辉。他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又说:“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不难看出,雷锋的公而忘私精神是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既是社会主义主人翁思想的表现,又继承并超越了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境界。
其次,在人生态度方面。中国人生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乐观进取,自强不息。古代先贤大多从轻个人、重整体的思想出发,以“卫道”、“救世”自任,追求“内圣外王”之道,内则完善人格,外则建功立业,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的“三不朽”。作为主导思想的儒家哲学总是强调重现世、重人事,面对现实的人生,为现世幸福而奋斗。他们不是像基督教那样把人生看作赎罪,也不是像佛教那样,幻想轮回转世,追求来世幸福,而是把“卫道”、“救世”看作人生的本来任务。他们认为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奋斗与献身,人生幸福主要在于精神的幸福和道德的完善。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历史上流传着一曲曲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赞歌,许多人都歌颂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畏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源远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雷锋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也是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一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他自幼立下了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不息的雄心壮志。他在小学时就刻苦求学,在望城县当公务员时就勤恳工作,当推土机手时能吃苦耐劳,参军后又苦练驾驶专业技术和杀敌本领,处处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首先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阶级党性的表观,同时也是对中国人生哲学优良传统的批判继承和改造。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这种人生态度和幸福观体现了他的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和纯洁无私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对中国人生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丰富发展。
再次,在人生修养方面。中国人生哲学传统强调“修身养性”,身体力行,好学不倦,助人为乐等。如要“立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自省”,作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慎独”,等等。他们不但强调内心修养,而且主张身体力行,道德践履,其中特别强调以身作则。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在人伦关系上,古人以“仁者爱人”作为处世原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外,古人还要求勤俭克己,谦恭待人等等。
中国人生修养论的优良传统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他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从毛泽东著作中吸取营养,寻求人生真理。他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党、 对人民、对同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大志,决心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弱苗。他时时告诫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本色,表示“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他助人为乐,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认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暖”,“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正是这样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生修养论的传统美德,并将其升华到新的高度,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深深的爱戴和崇敬,成了共产主义道德和传统美德的精神象征和杰出代表。
二、雷锋精神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有二层意思,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说雷锋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的是联系,说雷锋精神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的是区别。我们要在两者联系中看到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又要在两者的区别中认清联系,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这样才能把持住科学的态度,采取正确的传承方法。
(一)雷锋精神从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封建主义传统实行最彻底决裂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并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对其进行了根本的改造,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汇入时代精神,培育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征的雷锋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正如黑格尔在论述精神演绎发展时认为的那样,它是抛弃了旧原则、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 其“新”就在于:
1、雷锋精神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而展开的,是反映和体现当时时代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革命精神。
2、雷锋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培育起来的,是共产党人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和最高指导原则。
3、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4、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共产主义思想相统一的凝结与升华,不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简单复制。因为它注入了马列主义、毛泽思想的科学内容,注入了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因而,超越了中华民族历代前贤们的思想境界,达到无产阶级价值理想的新层面。这是生长在现实的土地上、又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对历史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认同。
总之,从思想体系来看,雷锋精神从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基础的,这是它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典型集中和结晶。它在与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要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遗产而丰富发展自己。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直接哺育下产生了雷锋精神。
(二)雷锋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雷锋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是多方面的,由于篇幅所限仅列举几点,以引起讨论。
第一,雷锋精神展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克服了传统文化中某种朴素、自发的缺陷。以往由于主人地位的缺失,所表现出来的克己爱人、舍生取义等做人的美德,往往是在讲义气、讲良心,以及在类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心理驱使下的行为,带有朴素、自发的性质。而雷锋做人的前提首先在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这样说过:“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通过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雷锋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了是党和人民使他由一个受苦受难的孤儿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主人,所以他能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姿态做人。他之所以时时处处为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分忧解难,为人民做好事,就是因为他能这样去认识:“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雷锋在做人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是对劳苦大众做人的传统美德的升华。
第二,雷锋精神爱憎分明,克服了“克己爱人”等思想中的片面性、抽象性。传统做人方式带有自发性、朴素性,就难免带有盲从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而且传统文化中的“忠君报国”、“仁者爱人”等思想是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联系在一起的。而雷锋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思想和行动则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表现为对祖国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人民大众的平等的同志式的友爱。与此同时,雷锋精神中的爱和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对敌人要狠,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对党、对人民要忠诚老实,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雷锋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包含着对反动剥削阶级、侵略者的无比的恨;雷锋对反动剥削阶级、侵略我国的敌人的刻骨仇恨,恰恰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爱。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爱和恨的辩证统一,是“克己爱人”民族精神的升华。
第三,雷锋精神的集体主义道德体现了集体和个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克服了传统群体道德精神中包含的形而上学成分。在传统群体道德文化中,片面强调群体至上,忽视个体的价值;只把群体看作是能动的主体,忽视个体的作用,把个体看作是被动的客体,只能消极地适应、顺从群体。而雷锋的集体主义道德精神中表现出来的恰恰是既通俗又深刻的辩证思想。雷锋认为个人离不开集体。他说:“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就不可能不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同时,雷锋又认为集体离不开个人,强调个人对于社会主义集体的社会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他说:“机器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联结和固定,才成为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人说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是丧失了“自我”,是盲目、消极的顺从,有的甚至说这就是民族的劣根性。这些说法明显地歪曲了“螺丝钉”的真正含义。雷锋说的“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就是强调个体的作用和从社会主义集体中看到了“自我”的价值。雷锋心甘情愿“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也正是体现了个体的自觉、积极主动的精神。所以,“螺丝钉”精神不仅不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恰恰克服了群体道德精神中存在的缺陷,是群体道德精神的升华。
三、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光大
善于保存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任何一个伟大民族不可缺少的品质,轻率诋毁和粗暴践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只能导致民族精神的丧失和思想混乱。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现象,为什么能产生于中华大地?为什么一经产生就流传不息,经久不衰?关键在于雷锋精神既有着民族精神的根基,又代表着时代精神。由于它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中,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下,使优秀传统在雷锋身上得到了继承与升华。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是研究雷锋精神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继承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它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新的光辉。因此,探讨雷锋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对于弘扬雷锋精神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是很有意义的。
应当明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主要分配方式,这就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有机统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产物,同时又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从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正确途径。要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石,以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为重要条件,以反映当前的时代精种为基本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也必须与当前的时代精神联系起来。既要重视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有分析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 (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雷锋精神研究》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