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46|回复: 1

复讲:解读《弟子规》亲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9: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三周,我们学习《弟子规》的“泛爱众”部分。弟子规在这里教我们要用慈悲,用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教我们在与人相处的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亲仁”部分。


复讲:解读《弟子规》之十七亲仁

一,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三,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四,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弟子规》“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却饱含深意。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与仁者为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仁者?我们在交朋友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而《弟子规》作为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把“亲仁”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排。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我们每个人从小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坏朋友呢?

  通常的划分是把《弟子规》划成八个大部分。那么从今天开始,《弟子规》就进入了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从篇幅上看,这一部分非常简短,一共只有十六句,四十八个字,但是这绝不代表这个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部分尽管简短,但是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传统中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最核心的价值。不过通常认为,《弟子规》在亲仁的部分,讲的这个仁字,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体的人,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在品德方面,具备了仁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的人物。《弟子规》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让孩子从小有意识地亲近有仁德的人,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交朋友的情况,他们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儿,和哪些同辈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现实中这样的仁人并不是很多。

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有国学老师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猪还大。人和猪的共同点很少,但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共同点,恐怕比人和猪还少。所以我讲,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有时侯比人和猪的差别还大,猪大不了就是比较懒惰,吃了睡,睡了吃,但是猪不会搞阴谋诡计,没有听说过一头猪会去折腾另外一头猪的,或者一头猪挖个坑把另外一头猪埋起来,但是有的人会干。这就叫“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流俗,即随大溜的人,对自己没有什么人生目标要求,纯粹是混日子的人。仁者稀,在孔子眼里,仁者才三个嘛。

  在这个世界上,符合仁者标准的人很少,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至圣先师孔子,他眼中的三个仁人又会是谁呢?

  一个是微子,一个是箕子,一个是比干(林氏先祖)。这三个人都是商代的人,他们在孔子眼里都符合仁的标准。微子是商朝贵族,他有个弟弟很有名,叫纣王。纣zhòu王是一个非常淫乱的人,很暴虐,到了纣王时,商朝已经露出灭亡相,要亡国了。所以微子就对他这个弟弟屡次进谏,但是纣王听不进去。微子于是出走,离开了当时的国都。武王克商,我们知道周武王后来发兵,把商朝攻灭了。这个时候,一般人就会逃跑,浪迹天涯,苟延性命于乱世。而微子不是,肉袒面缚乞降。古人投降不像咱们今天投降仪式那么简单,鞠个躬,哈个腰,拿个白毛巾挥挥,我投降。古人没那么简单,上身脱光,赤膊,把自己绑起来。过去讲究的,嘴里还要含一把草,意思是你杀了我算了吧,把我当草一样埋掉。微子脱光了上身,把自己绑起来主动前来投降。这里边就体现了他的品格。什么品格呢?一个投降的人,第一,认罪,承认商朝,我这个弟弟的确暴虐,不讲仁义,武王攻灭了我们,我们认为武王是代表比较善良的力量,代表了仁的力量,所以我心甘情愿地来投降。第二,就是他这个举动的后果。过去的规矩是什么?一个朝代攻灭一个朝代,就算不是全部,但基本也要把前一个朝代的血脉给斩断了。否则,我不会放心,让你还有你的子孙在,那你的子孙将来造反怎么办?但微子主动在亡国以后来投降,周朝开国的君王一看,就让他继承了殷室,把他这一支留下来,不赶尽杀绝。所以微子就被封在了商朝的发祥地商丘,这个国号就是宋,并且允许他用天子的礼乐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个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天大的事情了,你把祖宗的血脉保留下来了。

  第二个仁人是箕子,比微子长一辈,是纣王的叔叔。当时有人看到他的侄子纣王那么坏,就劝箕子说:你离开殷商吧,不要在你侄子的国家里。而箕子却说:如果我离开了,就变成了彰君之恶,把国君的恶暴露给大家。自己是国君的叔叔,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在自己家里待了,别人就会想这个侄子是怎么回事嘛,所以我不能走。一来,会彰君之恶;二来,会自悦于民,那就好像显得我去讨好百姓,所以我不走。他的选择是,独自一个人隐居在箕山(他封地的山里边),并且假装自己疯了。纣王发现了以后,把他囚禁在今天河南的西华县一带。箕子就在这个地方构想出来一个伟大思想——洪范九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资源,它包括对自然世界、人生、人的行为、治国安民、天文、历数、气候、祸福等的哲理思考。箕子是儒家的先驱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上面继承了大禹,下面开启了周公的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

  第三个仁人是比干,他是中国古代忠臣第一人,有的时候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有的时候被称为国神——一个国家的神。他去劝谏纣王说,“主过不谏非忠也”,我看见自己的国王有过失,我不去进谏,那我就是不够忠;“畏死不言非勇也”,我如果因为怕死不说话,那我就称不上勇敢;“过则谏不用则死”,我发现国君有过,我就进谏,如果国王听不见,我就死。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话,所以被古人视作忠的最高典范。他曾经强谏三日不去,纣王听不进去他的话,比干就在那儿唠唠叨叨地提了三天意见,纣王被他搞得烦死了,就问他:你这样跟我搞,你凭的什么啊?谁给你那么大胆子啊?连续给我提三天的意见啊?比干说: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义。纣王就发火了,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史记.殷yīn本纪》)哦,那你是把自己当圣人看,好,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还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一般人的心有四窍,心房心室各两个。所以纣王就下令剖开比干的心看一看,实际上是把比干杀掉了,比干终年六十三岁。这一幕感动天地,亘古流传。

  微子、箕子、比干,这是孔子眼中的三个仁人,是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当然我们也希望在生活中能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辨明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弟子规》接着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如果真正是仁者,那么大家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正直,不会花言巧语、口蜜腹剑,只会实事求是、非常直率地说话。“色不媚”,也就是他的举止行为,不会献媚。换句话说,仁者不会溜须拍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呢?

  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者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

  第二,这个人应该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你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这是不行的。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这样还不够,同时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中的和谐、平稳、雍容这样一种境界,不能走极端。

  最后一点更重要——仁人,也就是说具备了仁的品德的人,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行为,你不能关在门里,自己大讲仁义道德,或者就在课堂上讲仁义道德,或者说就把它作为书面上的一些教条,不行,你要有行为,努力立伟大的功业。这就是后来讲的修齐治平,这是仁者的要求。

  《晏子春秋》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可以用来quán诠释《弟子规》里的这段话。晏子出使晋国,到了一个叫中牟的地方。他看见路边有一个人戴着非常破旧的帽子,反穿着破旧的皮衣,背着一捆柴火在路边休息。就这样一个穿得很破烂的明显是干苦力活的人,晏子却判断这个人是个君子,就走过去问他,您是谁啊?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回答说:我叫越石父。晏子问:那你怎么打扮成这个样子,穿得那么破,还扛着一捆柴火在路边呢?越石父说,哎,我是中牟这个地方一户人家的奴仆,我之所以在路边蹲着,为了见到了齐国的使者,回齐国去。晏子不正好是齐国的使者出使晋国吗?晏子说:真有意思,你算碰见我了。晏子又问他:你怎么会给别人做奴仆呢?越石父说:因为我不能避免自己的饥寒。意思大概是说他不大会去照应自己的生活,也不大会在这个社会上混口饭吃,所以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做了别人的奴仆。晏子又问:那你做奴仆做了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三年。晏子接下来就问:我可以花钱把你赎回去吗?过去的人口是可以买卖的,在今天这是违法的。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了自己马车左边这匹马(古代的马车有两匹马拉的,有四匹马拉的,也有一匹马拉的,所以他原来这个马车大概是两匹马拉的,算是中等轿车),赎回了越石父,请越石父上自己的只剩一匹马的车,一路回到了齐国。马车到了齐国,来到了晏子的家里,晏子自己跑到家里面去了。他忘了车上还带回来的一个人,忘了和越石父打招呼。我们一般人会认为,你是个奴仆,刚刚被人家赎出来,主人不跟你打招呼很正常,你应该千恩万谢才对。谁知道这个越石父非常生气,在院子里大叫,强烈要求和晏子断交:我不理你了,你居然下车不跟我打招呼。晏子也很生气:你这什么人?我跟你素不相识,但把你赎回来了,你居然要跟我断交?晏子就派人来问越石父:我跟你可没什么交往啊,你做了三年的奴仆,我前不久路边见到你,好心好意把你赎了出来,我这么对你还不行啊?我还要怎么对你呢?你为什么突然要和我绝交?你把道理说给我听听。越石父说:贤人说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的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一种原则——你不因为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为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贬低自己。越石父的这个逻辑很有意思,认为真正贤明的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的面前会感受到委屈,因为我被误解了嘛。在了解自己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士为知己者死,我心情就很舒畅。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假如你晏子是君子是一个仁者的话,就不能因为帮了我的忙你就瞧不起我。同样一个仁者,也不会因为我受了你的恩,我就瞧不起我自己,贬低自己。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那个家里没有人了解我,所以我也无所谓;我穿得破破的,扛着一捆柴火在路边蹲着,我也无所谓,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你把我赎出来了,你为什么赎我?因为你是了解我的,你看出我和一般人不一样,所以你才赎我。越石父记仇记得很厉害:你赎了我以后,刚才下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请我上车的时候也没有说请你先上车,我当时就有点不爽,但是我当时认为,你大概是一下子忘记了礼节了,马虎了。现在到了你家了,你又不跟我说句告别的话,就直接进屋子去了,你没有把我当和你平等的人看嘛,你这不是还是把我当奴仆看吗?这样吧,你也别烦了,我看我还是回去做奴仆为好,你还是把我给卖了吧。派去的人跟晏子转述了这个话以后,晏子就从里屋跑出来,恭恭敬敬地和越石父相见:刚才我只见到了你的外貌,发现你气宇轩昂,相貌堂堂,虽然穿得很破,但我认为你不是一般人。你的这番话让我看到了你的内心。晏子就开始自我检讨: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在乎别人的言辞。晏子说:我不会觉得你冒犯了我,因为你讲的是实际情况。他跟越石父说:我真心诚意地改正错误,请求你的原谅。说完,晏子派人把客厅打扫一遍,重新安排座位,请越石父上座,恭恭敬敬地向他敬酒,非常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哎呀,你对我这才是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后来,这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在史籍上留下了这一段记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言不讳,色不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们才是真正的仁者。

  《弟子规》“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始终告诫孩子们,内心一定要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标准,要明辨善恶,亲近仁者,结交君子。接下来《弟子规》又用了二十四个字,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与君子交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与小人交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坏处,我们在交朋友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弟子规》接着用正反两方面的阐述来结束“亲仁”这一部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因为你接近的都是仁者,那么你参照他,就会每天都意识到自己哪个地方做得还不够好,知道哪个地方要改正,所以你的过错就会越来越少,而你的品德修养会一天比一天高,过错会一天比一天少。这就是能亲仁。反过来,你不亲近仁怎么样?

四,“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人是社会的动物,总归是要和别人交往的,如果你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接触的不是仁者,而是小人,那么小人就会乘虚而入,进到你的社交圈子里。这样的话,小人就会影响你。你就会被小人的种种不良的言行和行为给污染,你一百样事情,都会坏掉。为什么《弟子规》讲百事坏?我们现在写信或写贺年片给别人,都讲恭祝您万事如意。大家要知道,古人没有这么说的,你现在如果给古人发个贺年片,说我祝您万事如意,古人一定会一个跟头翻下去,晕过去了。古人讲的都是百事如意。现代人比较喜欢翻跟斗,一翻翻了一百倍,翻成万事如意,《弟子规》讲百事坏,这个百事坏等于咱们今天讲的万事坏。

  我们只要牢牢记住古人讲的一段话,拿它来解释《弟子规》这个部分就够了:“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小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你跟君子交往,就好比进入了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边全是芝、兰等芳香的、非常圣洁高雅的植物,你在这样一个房间待久了,你就不会觉得这个房间特别香,你身上就会带有非常自然的香味。我们知道古人的香都是熏香,熏香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慢慢熏,所以古人身上的香味比较悠扬和自然,不像我们今天临时出门要喷点香水,很剌鼻,这是突然加上去的香味。所以你跟君子交,就好比进入了“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那么你出去的言谈举止就会非常自然,不是很做作的,就像已经浸润到自己的肌肤里了。这是跟君子交,要交好朋友,要亲仁就有这样的效果。“与小人交,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今天看到的鲍鱼都是干鲍鱼,没有什么味道。古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做干鲍鱼的办法,鲍鱼是特别容易发臭的,放到店里面臭得不得了。你跟小人交往,就好比你天天待在一家鲍鱼店里,臭得不得了,但是你待久了,你也不觉得它臭,也觉得这个味道很正常啊。

  再简单点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弟子规》在亲仁的这个部分高度强调,要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友的环境,使他有机会亲近仁者,亲近道德高尚的人,使他尽量地避免与不良性格或者不良品德、品行的人交往,使孩子能够在充满芳香的环境中成长。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也是一个仁者,或者说,是一个一直喜欢和仁者交往的人。当然他的品德和学养也会与日俱进,他的过错就会与曰俱减,这就是《弟子规》的第七部分,非常简短的亲仁部分的要义。

  今天学的这部分,对于我们和我们今天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来讲,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弟子规》在第七部分结束以后,就进入了它最后的一个部分,最后的一个部分讲的是余力学文。为什么《弟子规》讲有余力才学文呢?这里边到底蕴含着什么精义呢?请大家下周来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由大家发言,我交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19: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0:43 , Processed in 0.1046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