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85|回复: 0

复讲:解读《弟子规》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9: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4-10-3 21:20 编辑





复讲:解读《弟子规》之二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上周,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弟子规》在总序里面讲到首孝悌,紧接着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为了学好弟子规,我们首先要对这部分的主题“入则孝”有个正确的理解。
入则孝,这个入字有多种讲法,每一个讲法都很好。其中这个“入”,第一个是讲在家里头,家里头主要我们的工作就是孝亲,孝养父母。那么,在事上讲,我们讲是在家里事亲;那么在心上来讲,我们要长养我们这颗孝心,所以“入”是讲我们的心内要时刻不忘孝道。那么,还有一层说法呢,这个“入”是入手,学习传统文化,从哪儿入手呢?那就要从孝道入手。夫子讲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一切的教育都要从这儿入手的,所以入则孝,入字本身具有多重的含义。那我们理解的深刻呢,也就对孝道就重视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
请问各位,当我们当上长辈之后,想不想让儿女孝顺我们呢?想!这个想如果等到当长辈时想就来不及了,必须从当小辈时就想。这叫代代相传。如果我们做小辈时不孝敬长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我们成为长辈以后,我们的小辈会孝顺自己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大家看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我们两句,还可能要揍我们一顿),我们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在《弟子规》里就这二十四个字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可以说《弟子规》的要求,其中大部分我也没做到,不知在坐的做的如何?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每天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所以要每读一段《弟子规》,就要检讨一下:自己做到了吗?
如果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那时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有些事情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去买能吃的东西,就很高兴,比如买冰棍,一面买一面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他那儿。买点糖果。那他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如果是叫去买妈妈说:酱油、盐巴等就不乐意,为什么?不能吃的呀。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们在座的有没这样和爸爸妈妈顶牛呢?有个国学老师说,他小时候跟他妈妈顶牛,常被妈妈教训。后来学习国学后,就不顶了。我们有没发现,当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渐渐老了,当他们教训我们少了,或者不教训我们了,我们有没发现,他们已经老了,没有力气再来教训我们了。如果小时候会与父母顶牛,到自己当爸妈这个时候我们会很后悔:一是体会到当父母的艰难,二是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
然而,今天学习“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要树立两个心态:
第一,是孝敬的心态
第二,是有则改无加警  的心态
大家有没看“伯俞泣杖”故事?故事主人翁叫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老了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伯俞泣杖”故事,就告诉我们这个孝心道理。
      我们常说:孝心一开,百百善皆开。当他在应答父母呼唤这之间所形成的是孝心、恭敬心时,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父母叫我们时拖拖拉拉,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又一次孔子学生子游问孔子:以很丰厚的生活奉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呢?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哪能叫尽孝呢?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爱敬心为基础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在家里养成了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与恭敬的存心后,踏入社会,他的这种修养一定会引起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尊敬,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今天我们为人子女,孝心从何而来?从懂得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从内心感恩开始,我们深深知道,即使我们按照弟子规这二十四个字做的很好,也难报生我养我的父母之恩呀。
      第二,是有则改无加警  的心态  这就是修养。
      有人说,父母责错了,也须顺承。吗?”
      “父母责,须顺承。”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对我的责备我们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这里就包含“有则改,无加警”,这是一种虚心态度。对待父母的责备、批评,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也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儿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儿女的,这个我们还没听说过。真正了解父母对我们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父母说对了,我们要赶紧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心里不满、不服,甚至产生怨恨?

     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跟她的母亲吵了架,她母亲骂她,她自己忍受不了,就离家出走,就到了一个饭店,自己身上身无分文,又饥又渴,在这个店的门口徘徊着,很想吃一碗汤面。大概是这种神情被里面饭店老板看到了,老板很慈善,走到门口就问这个女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来来来,我请你吃一碗面。”这个女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就非常高兴,这下遇到好心人了,就跟着老板进去店里头,老板给她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她就欢欢喜喜的吃下去。吃完以后老板就问她,“女孩子一个人出来做什么?”这么一句话一讲,这个女孩子又忍不住泪如泉涌,就哭着对这个老板说:“老板,你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碗这么好的面。我因为跟我妈妈吵了一架,所以我就跑出来,结果遇到你这么好的好人,哪里像我的妈妈这么绝情!”这个老板听到这个女孩子这样说话,就马上跟她纠正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你想想,我给你这一碗汤面你就已经这样的感恩,这么欢喜,你的母亲从小到大把你养大,给你做了多少汤面,为什么你对你母亲都没有一点感恩?”这句话提醒了这个女孩子,是自己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她布施一碗面,她都这么样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个好人,那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了多少,哪里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可以相比的。所以父母偶尔对我们的责备,竟然就积怨在心,这叫大不孝,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就是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积累福分。
      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谁会轻易去批评人呢?
      而能够真心批评、和责备我们的,除了父母、老师以外,再就是真正的知心朋友,而真正知心朋友有几个呢?即使有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只有父母和老师才有这样的爱心,能够对我们提出严厉要求。
现在这一代人,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没有受到什么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一帆风顺。
      大家想想自己的祖辈、你的父辈都遭受过战争的苦难,都遭受过很多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折磨,很多的坎坷,而你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要知道,没有受过磨炼,很容易栽跟斗。过去运动多(三反五反、四清、后来文革),大家不喜欢,但从另一方面说,那也是教育,促使人们做好。
      而今天没搞运动,如果有人能够对我们责备、批评、来磨我们,这种人就是大恩德。钟茂森博士说他妈妈常常告诉他,“福是逆着加的”,真正是你的福分,怎么来的?逆着来的。就是一种责备,一种批评,甚至是打骂,加到你的头上就是给你加福。他从小到大,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读完博士毕业当教授,真的一帆风顺,这多大的福分!要知道我们自己修了多少福,能不能够有这样的福分享用,如果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不能够忍受,这种人就没福,等着他的是苦头。
      讲到这里,现在对“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两句该不会反感了吧。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父母的责备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要深深感念父母不厌其烦的教导和成就我们的苦心,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为人子女者,却很少能体会父母这至深至爱之情。犯了错,不但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诲,反而阳奉阴违,甚至起厌烦心说出冒犯父母的话,让父母伤心至极。几千年前孔子关于孝道问题回答子夏时就哀叹过“色难”,说子孙对老人脸色不该难看。孔子说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态度上。父母卧床养息,儿子下班进屋,父母说要喝杯水。儿子就倒了一杯水,一言不发,搁在桌上,那就是说:“喝吧!”并不像大酒店服务员慢声细语说“先生请喝茶”。有人说,那是职业培训教的,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顾客的回报。那么父母早对我们恩重如山,为什么不要回报呢?
      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仔细想想,我们是否在父母说一句而顶了好多句呢?深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做一个孝子,因为自古以来孝子是最有福的人,那么今天我们要学好《弟子规》入则孝,就让我们先从事亲、悦亲、让父母心生欢喜开始吧!
       好,今天末学复讲解读《弟子规》之二,就复讲到这里,下周二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之三,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20110524121414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6 17:10 , Processed in 0.1330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