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11|回复: 0

复讲:解读《弟子规》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9: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4-8-8 11:23 编辑

复讲:解读《弟子规》之一


一,《弟子规》简介与观念

   《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文人李毓秀根据宋朝理学家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最初的名字叫《训蒙文》。后来,又由清代中期山西儒生贾存仁加工修订,并更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经过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八百多年的锤炼,付出了很多文人、儒士的心血,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自古自今被广大国学大师、教育学者所推崇的,足以证明了这是一本深为人们所重视的,不同凡响的书。
    这本书,全文是以《论语.学而篇》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总纲,分为六部份即六章,各选取《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是专门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日常养成教育和学习指导的启蒙教材。文中具体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各个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着力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打好人生成功的基础。行文是借鉴经典,三字一句,两句一韵,顺通流畅,琅琅上口。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易诵、易背、易记、便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弟子规》这本小册子,全文虽然只有1080个字,但它在传统的国学教育中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等,一并被列入国学的蒙学教材范围。在传统的国学教育中,是少年儿童的必读之经典。尤其是《弟子规》,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进份、防邪存诚,养育心性和养育忠厚家风的经典中之经典。特别是在清代,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清人周保璋在《童蒙记诵编》中说:“近李氏《弟子规》盛行,此书(指《三字经》)几废”。《弟子规》是圣学的骨干,是一切经纶结构的钢架。”也就是说,学了《弟子规》,也就初通了儒学经典的全貌了,可见《弟子规》在民族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地位之重,可以说是“秤砣虽小,却力压千斤”。      
    《弟子规》自清朝中期以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备受欢迎,不仅是私塾、义学的必读之书,而且在词堂、茶楼、街市也广为传诵。
   《弟子规》在民族教育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但是经过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对国学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开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入侵,《弟子规》似乎被遗忘,人们只讲“造反有理”和“一切向钱看”而不讲仁义道德和礼仪行为了,行为规范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一点一点地化为了乌有。无论是在家,外出,还是待人接物,都变成了以“我”为中心,恣意妄为,完全滑入了“苟不教,性乃迁”的境地。没有了“规”,社会就变得混乱起来。有的人拿着“不是”当“理”说;有的人拿着邪恶当义举;有的人把耻辱当光荣。在社会上制造出了很多的不和谐,家庭的不和谐,朋友的不和谐,上下级的不和谐,官民的不和谐,师生的不和谐,等等,等等,比比皆是。
    赵朴初老先生说“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所以党的***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全国到处都在贯彻落实。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就是在行动,就是在 落实。  但是,学习《弟子规》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这本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价值与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不相冲突的;二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始终不落伍的观念,比如儿女孝道、处世礼仪等做人最基本的东西。是跨越时空的自然法则。
       之所以强调要建立这种正确的观念,原因是在当前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相当多的一部份人,尤其是年轻人,误以为现在生活在文明的社会,科技如此发达,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总认为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科学的,中国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在他们眼中成了所谓落后、封建、愚昧的东西。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一种真正无知的偏见!但是说实在话,这些不怪他们,
   第一,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荡,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许多人没有机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学习,因此他们没有掌握最基本的道德评判标准。
  第二,还不了解读经典的方法。经典无量义。要理解圣人的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华严经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jì],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武则天的这句活“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了更好学懂弟子规,现在有很多国学老师为我们解读弟子规,末学这里是复讲解读《弟子规》。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复讲解读呢?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gěng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看见谁在桌子上放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yín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首孝悌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变成骨骼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再来想想要不要读《弟子规》?   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们的孩子在出生前,父母亲都很很高兴,为什么?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但是,告诉大家别高兴得太早。为什么呢? 因为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 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古人!
有人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学古人?其实,今天的人如果对我们的祖先不服是不行的,我们认真想想,周文王以及他之后的朝代能延续800多年?就是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大家想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像周文王那么伟大?想!就要像他母亲学习。学习他母亲在怀孕时就开始教育孩子,我们现在的人也胎教,但有谁能做到周文王母亲的四个不?

   眼不见恶色;
   耳不听淫声;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还有就是孟母三迁和断机柕教子,其儿子孟子仅次于孔子,成了亚圣(孔子是至圣)。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下面我们来原文内容:

二,《弟子规》原文学习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圣人训。】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学生也是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我们不是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向谁学?向古圣先贤学习,所以我们都是弟子。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
那么这个圣人是谁?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就是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要用他们好的典范,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就说到: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照顾父母,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ti」,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个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象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没有父母这棵树,就没有树的枝干。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孝顺;要行孝,然后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因为有一种这样错误的观念,以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和。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
所以今天学习弟子规,就是要学会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这就是修身。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我们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就是【泛爱众。】。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我们是个退休之人,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彷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脑,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为福”。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虚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的有意义。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2011-04-18 07:59  来源:京华时报:国务院总理温总理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总理是强调必须把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
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所以,我们要重新按照圣人教诲去做,把孝悌放在首位,然后是“谨信”和“泛爱众”最后才是“余力学文”

 这就是晚上我们学的《弟子规》的纲领。那么整部《弟子规》360句、1080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除了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接下来就是《弟子规》的第二部分“入则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
请大家下周来学习弟子规,复讲解读《弟子规》之二【入则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1:06 , Processed in 0.1074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