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38|回复: 0

复讲:传统文化与永恒的幸福和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0 17: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讲:传统文化与永恒的幸福和快乐


(据
李宗霖老师讲稿展开)


[林麟斋院 发表时间:2011-9-19 23:50:27]

       我们所有人寻寻觅觅,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今天在座的,大家来这里参加SEO技术的学习培训,掌握网络优化技术,为了在网上创业;为了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目地都是为了赚钱,赚很多很多钱,来实现人生幸福,对不对?请对的打1,

      但是今天大家一起思考一个问题:
      即使我们赚到了很多钱,成了富翁,就能实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吗?
      这几十年来,我们眼看社会发展了,社会富翁越来越多,大家可以看到交通拥挤都是私人小车,高楼林立都是私人买去,这在我年轻时和我们的前辈做梦都不敢做的,
      现在人钱多、车多、房子多是事实,但是还有一个现实不能勿视,是癌症多,自杀多,劳改多,枪毙多,
      所以钱多幸福吗?快乐吗?既不幸福也不快乐呀!
     弟子规苑有个名叫何凤萍的企业家,是个女强人,在北京做生意,钱赚到了,没说赚到多少,但她在北京有几套房子有几部车子,幸福吗,他在分享时后悔的哭呀,为什么?和丈夫离婚,儿子结婚7年后也离婚。大家都知道家庭幸福首先是家庭和睦,和睦的前提是夫妻恩爱,她原以为有钱就幸福,结果没幸福,她一直处在困境之中。(当然现在他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何解决这个后面再说)。
      不仅何老师这样,很多人都这样。
      那么这个原因出在哪里?出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为什么不知道?---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是有前因的。那么原因出在哪?
      原因出在社会问题,自从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和五四运动后,社会把传统文化遗弃了100多年,文革又来个批孔,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社会的教育没有正确的精神支柱了,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导向没有了,所以以至于造成我们没有生活方向、没有生命的方向。毛泽东他老人家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就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那么这种正确的政治观点也好,这种人生价值观也好,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根据人们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国学经典给我们的启示和答案,其核心的问题就是:人生究竟该追求哪种的幸福和快乐观?
     答案:幸福和快乐,应该是永恒的,永恒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人生的追求。

      那么请问:永恒的幸福和快乐从那开始?

        一,永恒的幸福和快乐——修身
     大家知道释迦摩尼佛的故事吧,当时释迦摩尼佛他是释迦摩族的一个王子,
他应该很幸福很快乐了吧,但在他当王子的时候,当他要继承王位的时候,他就有过很多思考,他看见很多现象,比如说人会老、人会病、人会死、人会有痛苦,等等各种矛盾现象,那么他就想人该如何避开这些痛苦,去找到那种永恒,那种永恒的快乐呢?因为做王子或者是做皇帝,都让他得不到这个答案,于是他就有了出家修行的想法,他愿意放下自己外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探讨这个真理。
     于是就有他的
     第一次放下。他放下了王子的职位、放下未来做皇帝的这种身份、放下了所有的荣华富贵。做什么呢,去探索永恒的幸福和快乐。
于是去修行,他修过很多、用过很多方法,当时在印度修行非常盛行,那么会有很多种方法,他体验了也有很多种方法,都没得到答案,尤其是他修了很长时间的苦行,比如不用吃饭,然后也不用睡觉,在那里修苦行,后来发现也是没法体验到这种真理,没有得到真实的答案。于是就决定:
     第二次放下。就是说,当他在修行的过程中,他采用的方法都不奏效的时候,他又一次选择了放下,完全放下,于是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大彻大悟,悟到永恒幸福快乐,找到这种永恒幸福和快乐的真谛。
    于是开始将悟道的这些真理告诉人们,那么这些真理它是从哪开始的呢?他发现人要了解这一切有一个过程,于是他开始初***,便有了四圣谛,也就是四真道行。四圣谛是什么呢?讲的是苦、集、灭、道四个字。
    1,苦讲的是什么?苦讲的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状态,人生活过程中的一切状态;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等等的这些苦的现象、苦的体验,而且告诉我们这些苦它是无法逃避,这种苦是具有强迫性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为什么会生活这些苦当中无法脱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就是集,集结一切善和不善的因,如果集结的是不善的因,集贪嗔痴慢的因,就会苦不堪言,由于我们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说法,错误的做法给我们造成具有强迫性的一种苦。那么这个‘集’它是具有感召性的。也就是说这一切的苦难都来至于我们自己的感召。并不是别人或者是环境或者是其他原因带给我们的,加给我们的。这是关于‘集’的含义。
   3,那么灭’呢?‘灭’就是灭苦,灭烦恼,烦恼是因,要把产生苦的因灭掉,因灭掉,苦就没了。那用什么方法来灭呢,就是修道。
   4,然后是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是规律。
   这‘道’是可修性的。既然是可修性的,我们所说的这个‘道’,可修性其实就是我们《四书五经》大学里讲的‘修身’,‘修身’《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修身’,那么‘修身’从哪做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是这样的一个顺序。格物在哪里,格物就是放下妄想,放下一切有形、有相的一种执着、贪执。那么我们才能明白事物的真相,这叫致知。我们知道了事物的真相然后我们的心才会正。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才会正。那么心正了,我们的意才会诚,我们的意诚了我们的身才可以得以修。
    修身修德是修哪里,修的首先是我们的意识(心,相由心生)、,修的是我们的语言,修的是我们的行为;这是修身。修身的重点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意识所有不正确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把不正确的恶断掉,然后行正确的,那什么是正确与不正确的呢?
这里一定是有个标准的,
    如果身、口、意全都是为自己想、为自己说、为自己做的就是不正确的,就是恶的。如果是为别人、为大众、为天下众生所想、所说、所做,才是正确的,是善的。按照了凡四训讲,就是十二字: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这是修身的重点。

    以上是我们学习圣人所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简单讲就就是《大学》讲的修身。修身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实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途径.途径是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生幸福与快乐。

   二,如何修身——戒、定、慧。

     如何修身呢?三个字:戒、定、慧。(展开讲)
     戒:‘戒’是什么?‘戒’就是断恶修善,让自己的想法、说法、做法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我们先要知道国学传统文化,就是这儒释道的精神。它在讲什么,它在传导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实我们在前面的几讲都已经讲过,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宇宙自然万物运行的法则称之为‘道’,这个‘道’是永恒的,这种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会因为人的某种想法而改变,称之为‘道’。‘德’呢?就是针对人而言,我们要认识宇宙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并且遵循这种规律称之为‘德’,
     比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必须遵循交通规则,规则是道,按规则行驶,是德。
     人也一样,必须遵循人道规律去做。如果不按规律做就会苦,所以要修道。
     那么我们讲道德,认识道德并且按照人道规律去做,这人道规律是什么呢?就是五伦八德,按照五伦八德去做,称之为‘德’。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戒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守德,要扫除障碍让我们自己的想法、说法、做法符合自然规律。称之为‘戒’,
      那么‘戒’的内容又是什么?

五戒佛家儒家道家弟子规
一戒泛爱众
二戒物虽小,勿私藏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三戒邪淫百善孝为先,兄弟睦,孝在中。事诸兄,如事兄  讲礼就是不越礼,就是不能邪淫。
四戒妄语诈与妄  奚可焉
五戒饮酒 年方少,勿饮酒,

      在佛家讲的‘戒’的内容是“五戒十善”,
      第一是不杀;
      第二是不盗(偷盗)
      第三是不妄语;
      第四是不邪淫;
      第五是不饮酒。
     在儒学里讲的戒’是什么?儒学里讲的内容就是“弟子规”。
     儒家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1、仁:与不杀       弟子规讲:泛爱众
     2、义;与不偷盗:   弟子规讲:物虽小,勿私藏
     3、礼:与不邪淫:佛教的不邪淫就是指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儒家也将违犯夫妻和睦等行为称之为越礼。不邪淫就能保证夫妻间的和睦相处,夫妻间的和睦相处就能保证更好的做到孝养父母,教育子女。
                           弟子规:  百善孝为先,兄弟睦,孝在中。事诸兄,如事兄  讲礼就是不越礼,就是不能邪淫。
     4、智:与不妄语:    弟子规:  诈与妄  奚可焉
     5、信:与不饮酒:    弟子规:  年方少,勿饮酒,

    道教
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
    除了五戒,还要断 贪嗔痴慢    贪——贪爱五欲(财,色,饮,名,睡)    嗔——嗔指怨恨;    痴——愚痴无明    慢——骄慢自大     所有真正的修学。入手点就在戒,没有戒就没有定,戒定慧三学它是有次第的。是由戒入定,然后由定生慧,我们先搞清楚的戒内容。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都让大家从弟子规开始落实?因为弟子规例举113件事就是戒律,如果不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我们学习再多的经典,都是漂浮在空中的,都是无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的。无法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只要我们学习落实弟子规,我们会在这种戒律当中,体验到国学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不虚的,都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么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的内容,有戒我们可以入定,    定: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定’,定在哪里?   ‘定’我们由戒入手就可以理解我们的‘定’,‘定’就是让我们的心无妄想、无胡思乱想,不会用贪嗔痴慢这些充斥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定位在自己的本位上,      自己的本位。与本职工作差不多。本职工作是有人安排,本位是没人安排。    什么是自己的本位上?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有自然角色,就是自己的本位。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一出生便有了自己的本位,做儿子这个角色就是我的本位,做好儿子这就是天然角色,     同时父母也有了一个角色就是做父亲、做母亲,他们有了自己的本位,父亲和母亲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他们的本位。     这叫父慈子孝  是父母和儿女各自的本位。      这就是儒学里面‘五伦关系’第一关系。      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个五伦关系这是我们天然的本位角色,我们讲定就要定在这本位角色,      在家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和睦。      在工作单位要君臣有义,学会做领导,如果你是领导者的角色,要做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如果你是被领导者的角色,你要尽职尽责、      我们经常讲:敦伦尽分这是你自己的本位要定住,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不安心本质工作,现在人妄想很多,原因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工作单位上班应该尽职尽责,不知道好好尽职尽责。       当领导的不知道领导怎么当,当员工的不知道员工怎么当、部属怎么当。       这都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还有出来交朋友不懂得言而有信跟人交往。       经常是做不到的偏偏说,到处吹牛、说大话,遇见长辈不懂得礼貌。       结了婚以后,有了夫妻的身份。就是有了做丈夫、做妻子的身份,     那么做为丈夫你要对你的小孩和妻子负责任,作为一个妻子也该要尽到自己贤内助的责任,把这些作好。如果又不懂的做丈夫、又不懂的做妻子,就会把家庭搞的乱七八糟的。这个本位不明白,职责也做不到位,这就是没有定力,这就是不懂的定。为什么不懂的定呢?是因为没有戒,没有学习这些戒律。没有学习自然法则的规律,所以他会把五伦关系认为是不要紧的,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所以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丈夫不像丈夫,领导不像领导,部属不像部属,朋友不像朋友。全都是错位,当这些关系错位了以后,人就会心浮气躁,心就定不下来。胡思乱想、昏昏沉沉,还怎么产生智慧呢?有人说,练气功打坐,入定定能生慧,如果没修心,没有戒,没有定位,永远入定不了,根本不可能生慧。还怎么了解宇宙真理、真相呢?你想体验那种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根本没有门,所以修学的次第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从哪里入手,从戒上入手,戒、定、慧这三个字其实是三位一体不可能分开的,我们懂得这个规律,要懂得去遵循。要在哪些事项上遵循呢?就是在五伦关系上遵循,这是人生规则人生的自然法则,不在这里遵循,请问我们学的所有学问、所有知识往哪里落实?古人讲人生的学问在五伦,五伦之外没有学问。五伦就是传统文化,学弟子规就是按五伦做。     蔡礼旭老师说:我们不管在《弟子规》当中的哪一句教诲,都可以把这句教诲用在所有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把学问给学活了。叫「人无伦外之人」,人绝对没有跳脱五伦关系的人伦关系,学问绝对没有超出五伦的学问。包含佛弟子,这是师道,师道就属于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所以五伦关系之外是没有学问,如果你学的那些学问、知识跟五伦没有关系,那说明你学的那些东西根本没有用。       所以我们讲定必须定在五伦关系上,就又回到传统文化的重点,讲的是‘道德’二字。因为‘道德’二字阐释的是这种规律和遵循规律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和谐关系主要对人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义、礼、智、信;      第二个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      第三个是人与宇宙万物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我们把这称之为三个和谐,也就是说人在修身的过程中要追求这三个和谐。实现道德圆满,要追求这三个和谐。这三个和谐也是三位一体,它不是分开的。      这三个和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什么方向呢?从哪入手进入这种正确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就是导航,导航很重要,先要确定学什么,选择学对东西我们才不至于走错路,这也是说我们学对东西、学对学问,我们才会具备智慧,才能实现永恒的幸福与快乐。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     浙江有个年轻的企业家,他叫王均瑶,到2004年总资产35亿。亿万富翁,幸福吗?快乐吗?据报道,他是中国包机的第一人,他是东航武汉公司的大股东,他一个人买下了宜昌(三峡)机场,他是温州的出租车"老大",他有一个排行全国前五名的牛奶品牌——“均瑶牛奶”,他是中国民营航空业的鼻祖。这个拥有9家全资独立法人公司和10家分公司。总资产35亿。他幸福吗?快乐吗?38岁就因患肠癌医治无效逝世。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人终不免一死,但即使是死,也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但王均瑶死的不甘愿,死的不幸福不快乐呀,王均瑶提出如果治疗好给一个亿,但是没有人愿意治疗。最后遗憾地英年早逝。     有报道说:王均瑶的死,是他以极端的方式逃离了(外在)环境。报道继续说:     在畸形的财富崇拜时代,无论其本人愿意与否,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都难免成为公众人物,也必须成为慈善大使。他们要应付各式各样的媒体、中介机构、社会组织,要与这些对象周旋、博弈。他们要主动谋求或被动接受各种头衔,要出席诸多场合,常常要强打精神,压抑不快情绪。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和环境推上无形轨道,疯狂旋转,越来越身不由己。
     假如王均瑶的死,与他因工作导致的身心疲倦有必然因果关系,假如他本人清楚这种因果关系,那么王均瑶现在完全可以活着,也肯定愿意活着。
身累不致命,致命的是心累。
又有一个报道:
     在王均瑶去世后,其年轻寡言的弟弟王均金用了一年时间,不但沉稳地接过了他留下的庞大事业,还使这个企业度过危机,创下新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这就是智慧,智慧在哪里呢?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王均金先后做出四退决策
    1,退出总裁之职,专注于公司治理;
    2,退出东航股权争夺,重建自己的航空公司,自己玩“飞天”
    3,退出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
    4,退出“利润至上”的理念,以社会责任为已任。要将均瑶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回归本位,大家知道百年靠什么?——德,社会责任为已任)
    这是弟弟吸取哥哥的教训:这“一退一进”。就是要合道而行。这就是智慧呀!

    所以由定生慧所说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种体验、一种全身心的对宇宙万物自然的觉知和体验,那么这种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智慧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现量境界,智慧的最高境界叫做现量境界;什么叫现量境界?什么是现量境界?现量境界就是比如说我喝水,我喝水的这种体验就叫现量境界,我现在正在喝水得这种感觉就叫现量境界,那么大家没有喝水但是看见我喝水,所以大家没有体验到那个水是什么感觉,所以我正在喝的这种体验叫做现量境界,真实的体验。
    第二种比量境界,比量境界就是用一些知识、一些经验可以推理的、可以举一反三的一种境界叫比量境界。比如说很多人研究《易经》,用《易经》可以预测、可以知道一些人的过去,甚至是未来,这是比量境界。
    第三圣教量境界,智慧最低的层面叫做圣教量境界,什么叫圣教量境界呢?就是没有现量境界也没有比量境界,那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圣人、圣贤的教育去学习、去落实,就是圣教量境界。

     智慧只有这三种境界,根据这三种境界来检视我们自己,我们现在社会的大众,大家的智慧在什么境界?想想看是不是连圣教境界最低的都没有,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根本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叫什么就是愚昧,我们学习国学,学习的是圣贤教育,那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圣贤的教导,老老实实的从戒入手,从戒入定,由定生慧,这样的来做,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在践行这种圣教量的智慧境界。因为我们懂得听话照做,
    很多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却七想八想。其实了我们用这三种智慧境界来验证、来看他是不是有智慧。
现在人再聪明再有智慧,有哪个人能超过孔子、有哪个人能超过老子、有哪个人能超过释迦摩尼。如果不能,如果还不能超过这些圣人,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圣人的教诲,去行去做这才算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按照圣贤的教育去行,这纯粹就是愚昧。根本没有出路,也就是说在智慧境界里连最低的智慧境界都没有,谈自己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有想法都是没有用的。都是很冤枉的活的很冤枉,
   所以圣人的这个智慧告诉了我们有三个和谐去遵循。当我们学《论语》的时候,《论语》开篇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就在讲这三个和谐,

    四,有智慧的三个和谐
    第一个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
    第一层面
讲的是我们要懂得学习,学习学什么很重要,也就是说你学的学问都不能应用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你学的这些东西就学错了,那我们反思一下学什么东西才可以把它真真实实的应用在人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呢?什么的学问才这么有价值、这么有用。是现在大学里所学的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吗?是研究生班里面的知识吗?是博士班里面的知识吗?不是,它应该是我们国学所贯穿的所有这些内容,围绕着五伦关系的所有学问。也就是说我们学的这些学问都是可以落实、都是可以应用的,那么我们生活的真实面在哪里?就是五伦关系。就是跟家里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跟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跟自己的朋友,跟自己的单位同事、领导、部属,跟自己的长辈、晚辈这些关系。你发现生活不就是天天跟这些关系去打交道吗?跟这些关系打交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呢?应该是和谐的状况。那么这三个和谐是不是在教我们怎样维系这些关系,让它来达到和谐美满的状况,这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的东西经常应用,你的内心才是喜悦的,如果你学的东西都用不上你是不是白学了。有很多人说我也学了很多东西,可是感觉好像都没用,关键是你学的东西学错了,所以《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实这个核心内容还告诉你,学要学对东西,学错东西就白学了啦。
    第二个层面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你要想达到人与人的这种和谐的状态,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有人说这句话这么简单它有什么深刻涵义?当然作为圣人所讲的这些东西,况且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开篇就是《论语》的大纲和中心思想,讲了三个和谐。这句话真的那么简单吗?我告诉各位真的不简单,表面看字面意思非常简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我们怎么理解它不简单呢?我们要回到它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句话。让我们自己回到2000多年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也没有飞机这些交通工具,有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来拜访你,向你学习,你不开心吗?请问这句话的背后在讲什么?你要问自己这个朋友为什么不远万里来看你、来拜访你,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可能要走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就为了来看你吗?
    这背后讲的是因为你有学问、有德行值得他来拜访你,向你请教学习。来找你参学,这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只要能达到有道德、德行高尚、有学问让很多人都慕名而来,都不远万里千辛万苦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在路上,你想想看你自己的德行,你自己的学问达到这种状况。不就是能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了吗。这种和谐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吸引力法则。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和谐是用吸引力来的。必须是你德行达到了、学问达到了吸引来的。这是讲人与人和谐关系达到自然的和谐,不是你想求和谐,和谐就来了。
    这还有个关键讲得是要想达到人与人的和谐,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身上来修炼自己,让自己的德行、学问提高起来达到那个水准。自然就和谐了,如果你自己不提高老是想追求那个和谐,说这个人又不理解你了,那个人又跟你闹别扭。相信不是那个人的原因,也不是那个人的毛病。应该都是自己身上的原因,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那么第三个层面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怨恨、恼火、愤怒、埋怨;)当别人不理解你,不知道你。你还不生气哪怕是你的德行、学问都很高,甚至有人还要毁谤你,你还不生气。这才是君子所为、君子的标准。
   新加波111岁老人长寿秘诀之一是行善,做善事一辈子现在还在做,记着问她你做一辈子善事成就很大,她说她做善事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很自然的,从来不把善事当作成就。她每天只想别人没想自己。所以她的德行高身心就和谐。
   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懂得知天命认命,然后再去改命,这就是遵循宇宙自然法则、规律,这个就是和宇宙自然万物的和谐关系。这是第三层。
这是人生中的修身当中要时时记的,做到的三个和谐。

   五,落实三个和谐就要从力行弟子规做起

     践行《弟子规》行在哪里?行在五伦关系上这个就叫定。当我们定在自己的这些本位上,按弟子规1080字113条去做就是本位,比如首孝悌就是本位。诚心诚意的孝顺父母,诚心诚意的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诚心诚意的夫妻和谐、相敬如宾,诚心诚意的朋友有信、讲信用,诚心诚意的的尊老爱幼,在这五伦关系上关系上不打折扣的这样去做、这样去行,那我们真正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家里出现任何的状况我们都定在本位上不受动摇,这就是我们的定力和定功,
比如说我们很诚心诚意的要孝顺父母,父母还是整天要唠唠叨叨甚至还要骂我们,这个时候要看你的定力功夫怎么样。你还是诚心诚意、心甘情愿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抱怨,这就叫定。
   定住外界的任何干扰都打不动你,这才是真心,这时候智慧就开了。那种永恒的幸福快乐的体验就产生了,那种了悟宇宙真相的体验就开始诞生了。这就是戒定慧的关系,我们很多人相信在我们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想孝顺父母,这是想,然后也想去做,试着做了一下。结果呢?父母态度对我们不好,于是我们就放弃,心里还在抱怨你看我要对你好,你还整天唠唠叨叨的还要骂我们。所以这个孝行就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无法定,定在孝顺父母的这种本质工作上,原因出在哪里 呢?原因出在在我们没有严格的去戒、去守这个戒律,没有严格的按弟子规去行,没有严格的按五戒十善去行,五戒十善、弟子规是让我们断恶修善,断恶就是放下那些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好的东西,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好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是说发生的任何现象、任何的状况都因我们自己的体验为中心。比如说父母骂我们,我们感觉不舒服,我们就抱怨父母这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我们不会幸福,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舜帝就这样,所以成圣贤。(讲故事)
   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顺从,舜是传说中远古的帝王,五帝之一,他的父亲瞽瞍(gǔ sǒu)和他的继母还有一个孩子叫象,四个人组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瞽瞍是一个有点痴傻的人,舜的继母和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几次想害死舜,比如舜修补谷仓时,他们两个人在下边放火,想要把舜给烧死,结果舜就拿着两个斗笠从谷仓上跳了下来;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瞽瞍和他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就在上面倒土,准备把舜给活埋了,舜便挖了一个“U”字形地道逃掉了。即使这样可是大舜一点怨言都没有。曾经有一次他跑到田野里面去对天呼喊,对天哭泣说,上天,因为我的孝行不够,所以我的父母没有办法爱我。他责备自己,不是责备他的父母。但舜在面对问题时却先反躬自省,而且认为那是因为自己“不够孝顺”引起的,在这种认知下,他对自己做了更多的要求和改善,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异母弟弟非常关爱,结果不仅化解了父子冲突,而且使他成为大孝子。所以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在中国的传说当中,舜在历山耕种,几只大象帮他耕地,鸟代他除杂草。尧帝听说了舜的这种德行,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且把王位禅让给了他。舜在做了天子以后,依然对他的父亲以及很憎恶他的继母恭恭敬敬,恪守孝道,还把他那个异母弟弟封为诸侯。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自私自利,严格的按五戒十善去行,按弟子规去做,去断恶修善,就能入定生慧。就能幸福快乐,它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当然从戒律本身来讲很多人还有很多误区,认为这些戒律跟我们自己没有关系。是佛教定的某种戒律,是儒家定的某种戒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戒律是让我们回归自然法则,让我们遵循、遵守交通规则。戒律就是让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做到不违章,让我们的人生不要违章,让我们在五伦关系里不要违章,大家想想看交通规则,如果你违章会有什么后果?你开着车子每天都在违章,后果一定是很糟糕的,最后车祸就在等你,灾难就在等你。人生的交通规则就是这个戒律五戒十善、就是弟子规,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些规则执行的话,我们就无法落实好五伦关系,落实不好五伦关系就会出现人生的错位,出现人生错位就是违反了人生的交通规则。那灾难就在等你,
    哪些灾难呢?疾病就会来找你,意外就会来找你。工作、事业不顺利会来找你,小人会来干扰你,这都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违反了人生交通规则的后果。如果我们生活中还经常做事不顺、身体经常出毛病,事业总是做不起来,那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赶快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按照交通规则行路,(诸事不顺皆为不孝顺)如果我们违反了以上的这些,就赶紧赶快的反省、赶快的忏悔、赶快的改过。相信我们通过这些原则,牢牢的抓住五戒十善、弟子规这个根本原则,诚心诚意的去履行、去施行,相信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

    这就是修身与戒定慧的关系,修身重在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执行在戒定慧三学。

小结:
1永恒的幸福和快乐——修身
2修身三个字:戒、定、慧。
3智慧有三种境界。现量境界比量境界,圣教量境界
4智慧三个和谐
5落实三个和谐就要从力行弟子规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2 12:14 , Processed in 0.1280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