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62|回复: 1

《心相篇》3、4 解读二、三、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6 19: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4-8-13 20:00 编辑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心相篇》3\4解读二

来源:咸宁大兴寺提供


3,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4,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句解:说话不公道,或者在钱财上不公平,占人便宜,这样的人将来会生败家子,甚至断子绝孙。说话不算数,没有诚信的人,当然没有知心朋友可做依靠,晚景凄凉。
     增解:“出纳”有两种解释。相学中的“出纳”指口,五官中“口为出纳官”。“出纳不公平”也就是讲话口不应心。其次,出纳是出入、取与的意思,在古代指升、斗、斛、秤等计量工具。斗是旧时称粮食用的量具,25斤为一斗,刻薄的人小斗出大斗入。往外出的时候(卖或借)用小斗,不满25斤;往里进的时候(买或收)用25斤斗,或超过25斤的大斗。做买卖的用灌了水银的杆秤,缺斤减两,坑蒙顾客。
        这种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的人,本人得到的果报不是遭雷劈,就是被火烧掉所有财产;子孙得到的果报不是多病,就是夭亡。因为这一条所犯的天条是“欺蔽阴私”,果报异常惨烈。《三世因果文》中说:“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阴骘文》中也说到:“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讲的都是出纳一定要公平的道理。
        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性叫心性;命叫心地、心田。心性纯阳无阴,正大光明,是明德,叫做良知;心地半阴半阳,厚大方正,叫做良能。人要将自己半阴半阳的心地变成纯阳无阴,就是回归自性了。自己一起心动念,就天知地知,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况且天地有监察之神,有司过之神,哪里有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就不受恶报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21: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相篇》解读三---四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4-8-11 17:38 编辑

积德惜福
《心相篇》解读(三)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訥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己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这两句话很容易理解:小有所得就找不着北的人,前程一定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心的人,才能厚福永享。
“小富小贵易盈”,形容一个人小有所得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浅尝则止。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例子。若论骁勇善战,吕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说到综合素质,“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陈寿《三国志》评语)
吕布的缺点,后人评价为:急功近利,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儿女情长等等。其实,吕布最致命的缺点是“不纳忠言,贪小利而忘大义。”这就注定了他只能称雄一时,不能成就大业的命运。
再看看关云长,富享金银美女,贵封“汉寿亭侯”,关羽却丝毫不为之动心,最终还是“挂印封金别曹公,千里寻兄不辞远。”其福禄之厚,直到今天不衰,被民间奉为保护神。可见人要学习明辨大是大非,要成大器,不能急功近利,搞成小蟑螂、小老鼠的格局。
此外,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孔子教导子夏为政的道理。做地方主管的,要将目光放远大,所有的规划、行政、建设等措施制度,要考虑其整体性,求百年大计。不要速成,不要急功近利,要顾全大局。
我们则从中学到两个做事原则:第一是不要贪小利,第二不要求速成;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反而不达。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欺蔽阴私”是欺蔽心地,悄悄做坏事;或在暗中干不可告人的丑事。这种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什么原因呢?因为“欺蔽阴私”有伤阴骘(阴德),所以报在子孙。大凡爱耍阴谋、喜欢在暗中干不可告人勾当的,子孙都不好,或者干脆断子绝孙。这都是自己伤了自己的阴德,自断了血脉之根。
我们在“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一句中已经提到,“欺蔽阴私”的罪过,比明火执仗还要大。欺蔽心地,伤自己的良能,是恶报一;减损福报,贫夭下贱,是恶报二;污染性德,丧失良知,永陷沉沦,是恶报三。俗语说:“心迷迷一个,性迷迷一窝。”心迷至多伤害你自己,性迷可是要遗传的,所以贻害子孙无穷。
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可以做神。“子息”就是子嗣,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意思。“公平正直,死而为神。”自古以来就是祖训。历史上的“神”,无论是关公、包公,还是岳飞,哪一个不是“公平正直,死而为神”的呢?关公没有子息,只有两个义子,但并不影响他死而成神。古人有句话:“暗里算人者,算的是自家儿孙;空中造谤者,造的是本身罪孽。”子孙后代是祖宗的遗德,也是你自己的阴德,德是可以遗传的。亏了阴德,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遗传呢?
在生活当中,有不少患不孕症的人。不孕症是统称,细分有不育和不孕两类。不孕是不能做胎,用人工授精就可以解决;不育是受精卵不长,强行植入子宫着床也没用,它根本不生长。这个原因在那里呢?西医是搞不懂的,我们则很清楚,就是这四个字——欺蔽阴私(心地欺瞒)。大地没有和气叫死地,不能生养万物;人的心地如果也成了死地,同样也不能生养。你不改变自己的心性,不把深藏的阴恶暴露出来,永远不会有和气,科学再发达,不育也治不好。道理讲清楚了,信不信由你。
上一次课后就有同学问,说:“我自作自受,自己承担好理解,为什么会与子孙扯上关系呢?”我们反复说,心地是你命的一部分,主子女,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如果你造的罪恶太大,这个恶果你一个人偿还不了,就要祸及子孙。因为子孙是你血脉的延续,是你自己的分身,是你性德的一部分,所以说:“积福会隐蔽子孙,积恶要祸及子孙。”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糊涂人不懂这个道理,见到钱财就红了眼,拼命地贪,拼命地争,还说是为儿孙做准备,实在是给儿孙制造地狱呢!即使你贪到了钱财,儿女能享受到吗?多少贪官到最后,落个家产查抄,家破人亡的结果。中国东北有一个高级女干部,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犯,前一段时间被枪毙了。临死前,她说了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话。她说:人一生中有几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第一是火葬场,不看不知道生命的可贵;第二是监狱,不看不知道自由的可贵;第三是老少边贫地区,不看不知道人要知足。可惜这三个地方我去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开口说轻生”,是豪言壮语不离口,平时胸脯拍得山响,为国献身,为朋友献身。这样的人在大事关头、大节时刻,一定逃得连影子都没有了。抗战中的山东军阀韩复榘,“死守济南”,“誓与济南共存亡”的口号喊得多响。老百姓为此甘心纳捐,盼望他能挡住日本人的进攻。结果呢?他敛尽了地皮税,一枪没放就跑了,济南丢了,韩也被蒋介石枪毙了。所以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开口说轻生”的人,绝对不可以轻易相信。
南怀瑾南老师也说:你们这些同学经常说,老师啊,您是菩萨呀!我身口意供养您呀!求你们办点事两天就不见影了,还身口意供养呢!都是假的。
另外一种滥交朋友的人,拍拍肩膀就称知己,以至被人利用、受人牵连还蒙在鼓里。“逢人称知己”,是刚认识就称好朋友,才见面就无话不谈。这种人即使与你有深交,也一定有限得很,因为他没有智慧。“知己”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生中也没有几个。古人经常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正因为知心朋友太少了,所以有一句俗话:“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增广贤文》)。
五伦关系中的朋友之道,古人将其视为天地之间不可改变的伦常大道,可见它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有些痛苦和烦恼,上不可以告父母,下不可以告妻儿,只能向朋友倾诉,与朋友交流,所以友道是非常重要的。但交朋友是有讲究的,有点象年轻人搞对象,要经过必不可少的四步过程。第一叫相识,第二叫相知,第三叫相交,第四才到相依。有些人搞对象一见中情,一步就蹦到相依了,就登记结婚,中间的过程没有了。相知相交、相互了解的工作,只好结了婚再去做,了解清楚了再离婚,这不是愚痴吗?所以,相知、相交的工作要事前做,等于婚前睁大两眼,婚后就闭上一只,别再挑剔对方的毛病了,省得自寻烦恼。结合是因为了解,了解根源于相知与相交。只有打开心扉,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到最后的相依为命。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任劳不任怨,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重臣。任劳是积福,任怨是消业。承担天下人的重任是积厚福,甘受千百人的冤怨可以消业障。历史上的圣人无论是孔子、老子、佛陀,还是耶稣,哪一个不是处大事不辞劳怨的榜样。
“不辞劳怨”,在佛法中叫做“忍辱”,是六度中的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必须修忍辱,因为不忍辱就没有办法消前业,因此修行必须要能担怨、含冤、受气,才能消掉大业。别人无端骂你几句,受了受了,受了就了了,报掉了。如果你不接受,这个业因报不了,它就永远存在,永远影响你,你的身就破不了,所以菩萨要修忍辱。释迦佛在《金刚经》里讲忍辱仙人的故事,他被残暴的歌利王割解身体,不但毫无怨言,还说我若成佛先来度你。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为世人赎罪。
明朝的袁崇焕,担负守边御敌的重任,在辽东抗击清兵,曾一炮轰死努尔哈赤,将清兵堵在关外十数年。明朝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崇祯是败到了极点。崇祯人很勤政,又不荒淫酒色,但刚愎自用,多疑善变。事情办砸了就推委到下属头上,明末有名的文臣武将几乎都被他杀光了,这个国家还能不亡国吗?
皇太极没办法,只有绕过山海关经内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焕挥师进关救援,在北京城外大战清兵。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罪逮捕了袁崇焕,最后竟处以磔刑,家属被流放三千里。直至康熙一朝,才为其正名。袁崇焕无端下狱,并没有怨恨崇祯,反而写信劝说被崇祯逼反了的总兵祖大寿。只可惜,袁崇焕这样的“桥梁之材”,偏偏被用在崇祯这糟朽的桥梁之上,也是生不逢时啊!
下一句,“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形容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绝对不可以重用。这个世界就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你走运的时候,人人都来锦上添花;你倒霉的时候,多数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谁肯给你雪里送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人道和天道是相反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是损不足而奉有余。阎王不嫌鬼瘦,穿皮袄的偏要刻薄穿棉袄的,这都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恶劣的习气)使然。
还有人,你有一点点事,他就赶快避嫌,与你划清界限。中国大陆经常搞运动,如果你运交华盖,不要说朋友,连妻子儿女都有可能远离你。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
“与物难堪”,是怨天尤人,跟万物过不去。这就有违天和,不但伤自己的福德,引来不测之祸,还会遗害子孙。《易经》上称此为“必有余殃”。
处处事事给人留有余地,容人之过,是替天行道,天必加福,是“善有余庆”,自然“无端福禄更延年”。其实不是无端,而是我们不明其理,所以“祸来了不知道,福来了吓一跳。”
天地生万物是平等的,没有私心。树长得高,草长得矮,并不是天地不平等,而是物性使然。人不能有违天和,否则就要伤和气,和气不生就要亡身。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就会遗害子孙,所以说“不测亡身还害子”。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不圆满的有缺憾的世界。满招损,月圆则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一点缺憾(余地),太圆满就完了,所以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命名“求阙斋”。
宋朝五大儒有个邵康节,算卦的祖师爷啊,什么《梅花易数》、铁板神算,都是他传下来的。还有程氏二儒,程颢、程颐。他们俩兄弟与邵康节是表兄弟,邵康节病危时,程氏兄弟正在病榻前。这时,刚巧苏东坡来探病。程氏兄弟素与苏东坡不睦,于是吩咐手下不许苏东坡进来。
邵康节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就举起手来比划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不知何意。
邵康节强喘了一口气说:“眼前的路要留宽一点,后人好走啊!”说完就死了,才五十几岁,年纪不大。
“无端福禄”,是说没什么理由,你忽然中个六合彩,摸个大奖之类的惊喜,其实这都是你自己的福德。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给人留一步路走,这个世界本有缺憾,何必将事情做绝呢?古人说:“过窄路,要让一步与人;尝滋味,要让一口与人。”事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我们学做人也一样,福不要享尽,话不要说绝,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头,要留有余地。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嗜鱼的国相公仪休。司马迁评价他:“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史记·循吏列传》)
有一次,公仪休在吃饭时无意中问起葵菜的价钱,家里人说是自己园中种的,不是买来的。公仪休大怒,他说:“我们食国家俸禄,却还要自己种菜与人争利,人家菜农怎么活呢?”于是,他跑进菜园,将葵菜统统拔掉了。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其实都是我们“待人有地”,造福培德的机会。有的人爱收集易拉罐、废报纸等卖破烂,美其名曰勤俭持家,但还有比我们生活更困难的人指着它生存。我们有收入、有退休金,纵然不多,也比那些生活无依靠的人强多了,何苦要与穷人争利呢?
网上曾流行“十句大实话”,其中有几条很能培养我们“待人有地”的厚德。例如:
·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纸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看什么也是看,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遇到学生出来打工的、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吧。
·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寻花问柳的人,报在妻女,家中的女眷一定不和睦;利己损人的人,报在子孙,自己的儿孙一定出败家子。
“阃”(kǔn),是门槛,古人用此言内外有别。“阃中”,即内室、内中女眷的居处,《礼记·曲礼》中有“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的要求。“参商”,是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与商宿。参在西方,商居东方,两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此典故首见于《左传》,后世多以比喻亲人特别是兄弟间的不和睦。
朱用纯《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话:“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及子孙。”因果管人是丝毫不差的,所谓天道好还,瑕疵必受。存何种心,有何种行为,就受何种果报,绝对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动别人的妻女,别人也不会动你的妻女,自己的淫欲之心,一定报在自己的妻女身上。
世界名著《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度被英国列为禁书,可谓是一部誉满全球的“黄书”。作者劳伦斯以宗教般的狂热,盛赞性爱的体验,描写性欲的境界,不知有多少人受此诱惑,行为出轨。1960年此书得以解禁,但劳伦斯的妻子与人通奸,而且挥霍的就是劳伦斯淫秽作品的稿费。
同理,刻薄吝啬、损人利己的家庭,子孙多是来讨债败家的鬼,很难有好儿孙。由此可知,父聚财,子散财,是一报还一报的因果,打骂儿孙是没有用处的,必须修善积德,改变自己的命运。
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善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王善人的表妹夫是做棉花生意的,有一次请王善人给看看家里的四儿一女。这几个孩子有的不听话,有的还不学好,偷东西。王善人说:“你是做小生意的,但你货里掺假,还少给人家分量,靠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发的财。你知道你大儿子与你是什么关系吗?他是当年给你运货的那匹驴,脱生来向你要帐的,长大后就要作奸犯科败你的家了。你的小女儿是谁,你知道吗?那是我表妹从前的丈夫,我表妹把她男人气死以后才嫁到你家。那个被气死的丈夫要向她索命,才脱生成你女儿,这已经是第二次来了。”
表妹夫说:“太对了!我大儿子蛮不讲理,还偷家里的东西。生这个小女儿时难产,差点要了你表妹的命。以前她生的一个女儿也是难产,生下来就死了。”
表妹夫妇真害怕了,俩口子央求救救他们。王善人说:“你布施一千块银元,让神佛给你大儿子脱胎换骨。他可得要重病一场,不论浑身怎么疼痛,千万别叫他乱动,病好后就变好了。这个小女儿明年也就死了,以后要公买公卖,多做善事,老了还能享儿子的福。”
表妹夫妇就舍了一千元钱的棉花。后来他大儿子果然得了重病,可惜没听话,两条腿乱动了,结果两条驴腿没有换去。以后跑到沈阳城拉了三年洋车,才回家改邪归正。第二年,他小女儿果真也死了。你信不信因果?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贱买人家财产,自以为很得意,不料想子孙都是败家子。《名贤集》中说:“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莫道眼前无报应,分明折在子孙边。”
旧社会有开当铺的(典当行),多数都是趁火打劫,在别人困难时低价收购人家的财产。大凡变卖家产的人都有不得已的原因,理应同情。你能帮忙更好,至少不要落井下石。开当铺的则不然,他要趁机宰你一刀。再好的皮袍子,他也给你写上“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破面烂袄一件”。因此历史上开当铺的,就没有得好结果的。
宇宙间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曲线运动,起点就是终点,物质不灭,因果循环。因此世间绝没有可让你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到头来都是自作自受。老子发不义财,儿子一定来替他败家,这叫天道好还。
“尊崇师傅”,是尊师重道,这样的人家一定出孝子贤孙,所以说“定产贤郎”。
中国文化强调“师道”,师生如父子,甚至超过父子。儿子只能继承血统不一定能够继承道统,学生却要继承老师的道统,将老师的思想、学问传下去。不要以为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有没有师道无所谓。师道是心传,非语言文字能够传载,要靠师传来心心相印。圣贤的经典虽然都在,但无师不能解,圣人之道就绝传了。就这一点来说,学生比儿子重要得多。
现在的师生之间多是商业行为,收学生、拜老师双方都要看看是否有利可图。有调查发现,离婚率与学历呈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越不稳定。真正尊师重道的反倒是小学生,开口闭口都是老师如何说的。中学就淡了,大学就反了,读到研究生就完了,德业荡然无存。传统教育是为了培养圣贤,今天教育是为了竞争赚钱。赚钱少的、慢的都不要学,这就是今日的教育,哪里还有师道尊严?
晚清以来,圣贤之道在神州大地上,已经绝迹五代人的时间了,在台湾也已绝迹三代人了。时至今日,真正懂圣人之道,能够将圣人之道讲明白、讲清楚的,已属凤毛麟角,更不要说行圣贤之道的人了。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说话尖酸刻薄的愚鲁人,减损自己的福报,所以贫穷短命;寡言少语,举止优游从容的聪明人,增加自己的福报,所以安康富贵。
“木讷”,是形容少言寡语的样子,老子说“大辩若讷”,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膺”有接受、担当重任的意思。“封诰”是古代帝王的封赠令。明清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此处的两句话还是与讲话的口业有关。有一种人说话没有口德,话一出口就尖酸刻薄,讽刺人,也叫做“口贼”。这种人性里没有和气,有损生机,必伤自己的性德,减损福报。福报被折损掉了,两个果报就现前了:一是贫穷,二是短命,这是自己减损了自己的福德,所以才有“既贫穷,必损寿元。”
真正聪明的人(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都是少言寡语,举止悠容。只有愚鲁人才穷横穷横的,越穷越横,越穷说话越尖酸刻薄,结果就越贫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注意培养口德,防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古人有一句话,“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聪明人不肯学厚,必夭天年。”天地生能人,目的是让能人帮助笨人;天地生聪明人,是让你帮助蠢人;天地生富人,是让富人帮助穷人;天地生贵人,是要帮助贱人。富人不帮助穷人,富人变穷;贵人不帮助贱人,贵人变贱;能人不帮助笨人,能人变笨;这是天地之间的果报。
我们这一生命好,衣食无忧,有充足的资源,就更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不但不帮助,反而刻薄人、欺负人,能不减损自己的福报吗?积攒一点福德太难了,减损福德太容易了,每每于不知不觉间,福报寿命就被减掉了,我们还不知道。道教里面有一本书,专门谈人的寿命是如何被减损掉的。据说人的自然寿命有二万八千岁,但是发一次脾气减几岁,起个坏心眼减几年,大笑一声减几天,减来减去,就剩下几十年了。有没有这回事另当别论,但它至少说清楚了自作自受的道理。
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中,排第一位的当然是颜回了,但颜子早夭,三十二岁就死了。第二位的是曾子,曾子著《大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承了孔子的心法。孔子在《论语》中对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鲁”。鲁不是鲁莽,而是质朴、憨直、木讷、不爱多说话的意思。真正传承孔门学问的恰恰是这位憨厚正值,老实木讷,做事不紧不慢的曾子。后世帝王封曾子为“复圣”,入孔庙享配祭之礼,正应了“且膺封诰”这句话。
毛泽东给他两个女儿取名,一个李敏,一个李讷,也是用了《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患难中能守”,是在艰难困苦中,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如果读书、做学问、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国家的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后面再加上“安乐”两个字就好理解了。“安乐中若忘安乐”,也就是安乐中不耽于安乐,随时存有忧患意识。这样的人,即使才学低一些,人木讷愚笨一点,也照样是国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够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以上两句话,也就是孟子讲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生中有两种境遇,人人都知道,但都难以突破。真能做到的,绝非凡人。这就是“贫而无怨”和“富而不骄”。按照孔子的观点,“富而不骄”还容易一些。“富”的意思是充足,有财物,有才学,有能力,有权势,无论什么东西,只要量充足了就能改变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骄傲起来。有钱人横还好理解,因为他有横的本钱,穷横穷横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他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穷就是他傲慢的本钱。所以,能够做到“富而不骄”,不仗势欺人,已经不容易了,但真正难做到的是“贫而无怨”。
贫的意思是不足,并不一定是没钱财,没知识,没能力,没福气等都是贫,如今“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也不在少数。能够贫而无怨,在患难中还能坚持操守,安贫乐道,没有点真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
历史上挂头牌的“患难中能守者”是颜回,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都赞叹他:“贤哉回也!”物质生活如此艰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操守,保持心境的恬静愉悦,贫而不穷,个人修养能达到这个境界可太不容易了。
颜回不但“能守”,而且“其心三月不违仁”,能将仁的心境保持三个月之久,听着都让人感动得流泪。我们凡夫不要说“三月不违仁”,就连三天不发火都做不到。这样的人,一旦读书明理,出来做官,怎么能不是百姓的福祉、国家的柱石呢?
前一段时间,媒体报导了一则新闻:广东的一所大学里,有一名大学生跳楼自杀了,为了些什么呢?因为对午餐不满意。为一餐饭就可以置生命于不顾的人,即使他不自杀,侥幸大学毕业了,这样的人能够对国家、社会有些什么贡献呢?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看来是大有问题的,不能不反思啊!
“安乐中若忘”,随时保有忧患意识的典型人物,是东晋的祖逖,历史上有“闻鸡起舞”的故事。“五胡乱华”以后,西晋王朝灭亡了,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东晋政权耽于安乐,只求维持江南的半壁江山,不想收复中原。祖逖十分不甘心这种国家残破的局面,立志要驱除胡虏,收复失地。他与好朋友刘琨互相鼓励,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里鸡叫头遍,祖逖就踢醒刘琨,两人披衣起床,拔剑起舞,练习武艺,准备为国家出力。以后祖逖作了奋威将军,率师渡江北伐,为东晋政权收复了长江以北的不少失地。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节俭勤劳的人,有大富,有小康,关键看其人的心量;挥金如土的人,有奇人,也有浪子,关键看其人的才学。
“鄙”是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和事;“吝”是吝啬、自私,什么都舍不得。仔细区分起来,吝啬与自私在本质上还不一样。自私的人宽己吝人,对别人舍不得;吝啬是对自己、对他人都舍不得。吝啬在管理学上叫节流,勤劳是开源,二者结合起来一定可以发家致富。乡下的土财主大都是这样“鄙吝勤劳”的人,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在土改运动中,这样的人被戴上个地主的帽子,一辈子都不得翻身,你说冤不冤呢?
一个既节俭又勤劳的人,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一定的。但人生又有大富与小康的不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中国文化讲究“小富在勤,大富在天。”大富需要有大福报、大福德,这就是在天,俗话说的看你有没有发财的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只看结果,不管手段和过程,如果为富不仁地聚敛财富,是自取祸尤的死路。勤劳、惜福、再加上布施(付出爱心),才是大富的根。天道酬勤,此为原因之一;惜福的人积德,德为摇钱树的种子,此为二;布施为舍,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老子说过“愈给人己愈有,愈与人己愈多。”大富小康除了节俭勤劳以外,还要看人的心胸气度、慈悲喜舍的心量、为善布施的数量等等,所以这里才说“宜观其量”。句首的“鄙”字,就是心量狭小的意思,与这里的“量”字,构成强烈的对比,暗示我们如何才是求大富大贵的坦途正路。
人间的财富像天上的云一样在不停地飘动,所以叫做“通货”。财富必须在流通中才有意义,囤积居奇只能召来灾祸。有人说:“财富像堆肥一样,不把它散布到田地里去,它除了发臭,一无是处。”我们不要以为钱财在谁的名下,就真的属于谁,那就错了。对钱财我们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基督教里有一种说法:世间的钱财,是上帝暂时委托你管理的。管理得好,上帝就让你多管一点,多管几天;管理得不好,上帝就收回管理权,不让你管了。财富只是福报的形式,不是结果,财富带来的结果,应该是幸福和快乐,而这种幸福和快乐,是自己将财富用在了真正需要的地方,就像一个厨师苦心准备的菜肴,被客人吃个精光,还赞不绝口,那个厨师尽管累得很,但一定很开心,这叫做“施比受乐”。
一个人心量大、志向大,天地赋予你的舞台就大,孟子所谓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这个人的天命就大。天命大的人掌握的财富数量也大,因为财富在你手里,可以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可以为人群造福。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心量不大,只有自己,你所掌握的财富也就大不了,因为财富在你手里,不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能给你带来灾祸,是害了你。
下一句,“奢侈靡丽”的“靡”字,本义是奢侈、浪费。“靡丽”,是奢华、美盛的意思。“奢侈靡丽”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恃才傲物、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这种人多为鬼才奇士;另一种是纨绔子弟,专爱耍阔气、摆谱儿,其实是草包肚子,绣花枕头。二者的区别就在有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此处才说“必视其才”。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著了名的“奢侈靡丽”的奇人张伯驹,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1898~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他曾将十件书画珍品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孟頫的草书《千字文》等。最有价值的两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中国传世最古老的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曾当过直隶总督和河南都督。他本人入过军界,搞过金融,最后成名在诗词文物。张伯驹擅诗词曲,以词为最,是李后主、晏几道、纳兰容若一脉传流下来的词学大师,早年名作《丛碧词》斐声词坛。
他几乎用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乃至房产,收购中国的古董书画。他自己曾说:“陆机的《平复帖》是用四万大洋从溥心畬手里买下的。买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把公学胡同的一所宅院(据说是李莲英旧居)卖给辅仁大学,再用美元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又变卖一件首饰,凑成二百四十两,从玉池山秀老板那里弄来的。《三希堂帖》、李白的《上阳台帖》、唐寅的《蜀官妓图》,当时老袁的庶务司长郭世五,愿以二十万大洋卖给我。我一时搞不到这么大数目的钱,只好先付六万大洋的订金,忍痛把《三希堂帖》退给郭家。范仲淹手书《道服赞》是我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来的。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所以我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从张伯驹的故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奢侈靡丽”的奇人。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见小”与“守成”,讲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有本质上的差异。“见小”,是见识浅薄,只顾眼前的小利益,这种人往往都贪小、爱沾小便宜。究其本质,犯了一个贪字,所以只见铒而未见钩,只见蹄而未见荃,只见利没想到祸,其结果,自然是“惹祸破家难免”了。
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积恶,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所以古人告诫说:“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
“守成”,是守把着祖宗开创的基业,这种人虽然自己没有本领继续开拓,但却能够保证祖宗的基业不败在自己手里,留待有开拓能力的后代子孙出现,所以能守成的人也非常难得。耀祖光宗的开拓者毕竟是少数,能守住家业不衰败,已经要烧高香了。看看历史上的帝王录,大都是前两代人打天下,大概从三代以后就转入“守成”,接下去就要败家了。
以二百七十六年的清史为例,如果抛开民族情绪公正而论,有清一代是继汉唐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盛朝。其间,国家的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物资最丰厚,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最前列。康雍之后,进入守成阶段,从道光朝开始就败家了。以后割地赔款,不一而足,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命气数已尽。但要说哪一位帝王卖国,实在也是冤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个时代的国家,是皇权的私产,不同于现在的公有制,可以让你不负责任地“摸着石头过河”。割地赔款等于割肉卖血,但有一线生机,有哪一位皇帝愿意干呢?可见,能守成的已经很不易了。
“惜福”与“悭吝”,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二者都有抠门小气与“舍不得”的特点,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惜福是爱惜东西,不浪费物力;悭吝是对什么都舍不得。悭吝的人多吝人宽己,是自私;惜福的人多吝己宽人,属无私,是中国文化推崇的行为准则之一。
古人说:“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佛门的饭堂叫做斋堂,又叫五观堂,僧众进食前要施食,进食后要回向,进食中还必须心存“五观”(五种观想),第一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能计较食物的好坏,不能作贱饭粒,当思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
惜福的人,每每珍惜一粒米、一滴水,自己甘愿生活节俭,过苦日子,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倾囊而出去救济世人,这是菩萨的事业,是每一个行菩萨道的人,要走的必由之路。
天津有一位叫白芳礼的老人,七十四岁以后还靠蹬三轮车、摆地摊,挣下三十五万元人民币。老人家自己一贫如洗,却将积攒的钱全数用来资助贫困的学生,共有三百多个学生,包括藏族学生,受到过老人的救济。直到他九十三岁逝世,人们才发现老人家自己的存款余额是零,而那几十万块钱,是老人一滴汗、一滴血靠体力赚来的。
另一位五十二岁的姚姓老人,在海南靠捡破烂、打杂工为生,却在十七年时间里,收养了十七名被人遗弃的女婴。请问这样的行为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这样的行者不是菩萨又是什么呢?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己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处事迟”的意思是沉着从容,谋定而动;“迟而不急”,是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与余地。“弓开没有回头箭”,决策一旦实施起来,再想更改就难了。所以为人也好,处事也好,都要迟而后发,要一慢、二看、三通过,不能急躁冒进,越是大事越是如此。这也正是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
“大器晚成”,是老子《道德经》上的话,老子说:“大器晚成,大方无隅,大音稀声。”高潮往往在后面,从来好戏都是用来压轴的。“迟而不急”,不是天生来的“慢性子”,而是有定力、有学养、有人生体悟的智者。遇事就躁动不安,自己先乱了方寸,自处且不暇,如何能够治事呢?
此外,“处事迟而不急”,是针对大事、急事而言,并非鼓励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急。古人还有“急事宜缓办,缓事宜急办”的处事原则,急事不能急着处理,以防忙中出错;缓事要尽可能的快办,敏则有功。
“机”是枢机、枢纽,是一件事情成败的中心环节,所以将带有保密性质的事件叫做军机、机密。“己机决”,是自己已经对要事做出了决定。“能藏”很不容易做到,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在官在私,保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乱子大部分都出在“己机决而不藏”,让别人占了先机,自己反而乱了阵脚。所以任何事情在没有成功以前,都要深藏不露,要小心谨慎,这是古人总结了多少教训得出来的经验。胸有成竹而又能深藏不露的人,很年轻就能走运得志,代表人物就是康熙。
康熙八岁登基,四个辅政大臣中的鳌拜专权,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康熙为此忍了六年,到十四岁时亲政,鳌拜不但不交出权力,反而更加专横。康熙决定除掉他,但鳌拜长期把持朝政,树大根深,稍有不慎走露了风声,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康熙就训练了一批腰腿灵活的少年,每天都在皇宫里面练习摔跤游戏,鳌拜见了好笑也没有放在心上。哪知就是这批少年,以游戏玩笑为名制服了鳌拜,这一年康熙才十六岁,是名副其实的“高才早发”。其实康熙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平三藩”等几件大事写在柱子上,可见其“己机决”之早,“而能藏”之深了。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心相篇》解读(四)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句解:心气平和、仁厚、有耐心,言语轻柔,这种人将来必然会子孙荣贵。有些偏才怪才,而且性情偏执狂妄,不听劝告,做什么事情即使错的也一意孤行,这种人难免会遭大祸,即使幸免于祸,也是一生奇穷。
增解:“和”是通顺、愉悦、从容、徐缓之意,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有和才能永葆家庭兴旺,子孙长久。《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上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为达道。和之义无大小,无内外,无边际,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善用和的人不惊俗、不骇众、不固执、不偏颇,随方就圆,内刚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识。
    何为能和?礼下于人,谦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无,怒气不生,无贵贱贫富之分,无人我寿者之相。能化气质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顺、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现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来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轨道。
    古人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不可以一日无喜神”。心情欢喜,活着的时候有极乐,死的时候才有极乐啊!果真如此,不仅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5 19:56 , Processed in 0.1350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