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17|回复: 0

溺爱孩子的遗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0 14: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1-4-27 23:39 编辑

溺爱孩子的遗憾

(一)上海留学生机场刺母 终审获刑3年半 说天下



       旅日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       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男子汪某到达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顾某当场倒地昏迷。汪某随即被赶来的民警抓获,同时民警迅速将顾某送至附近医院抢救。2011年10月19日,“浦东机场刺母案”,在浦东法院开庭,母亲3次情绪失控求轻判儿子。
79f0f736afc3793150b82c4eebc4b74542a91180.jpg

汪某行凶所用的刀具



      事件起因
      因为家人寄钱因为家人寄钱晚了,留日学生汪某回国后在机场连刺母亲数刀,母亲当场昏迷,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看了相关报道,倒吸一口凉气,不胜唏嘘。

     从眼前情况看,不排除这是因为汪某留日期间学业、生活不顺而心情抑郁导致的极端行为。但这和传统伦理被抛弃,现代孝道尚未培育起来有很大关系。
       汪某父母供他到日本留学,每年开销三十四万元,他却以如此方式对待母亲,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件事也表明,不管是否让子女出国留学,都不能不重视子女的修身教育

      以往中国社会讲究以孝为先,而这个孝又是指不折不扣地服从长辈的等级观念。这在学习西方追求个性自由、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当然行不通了。


      事件处理

    犯罪嫌疑人汪某已被机场警方刑拘。伤者顾某胃和肝均破裂。当晚,顾某被送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医生为她动了手术,医生跟我说:“胃、肝全都破了”。直到8日下午,顾某才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9日下午,顾女士的身上依旧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受伤8天来,她一直没有进食,只能用吸管喝水,也不能够多喝,会伤到胃。谈话间,顾女士总要从床头柜上取餐巾纸吐痰,床下的一个垃圾桶里早已装满了这样的餐巾纸。体温现在是37.5℃,已降下来了,明天估计可喝粥汤了,要住院两个月。


  据顾女士说,去年曾听说儿子“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说话”。警方4月10透露,已委托了相关专业部门对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司法鉴定,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事件反思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旧的家庭伦理被打破,新的道德观念必须树立,否则家庭陷入不安,社会也难以达到和谐。西方社会注重契约关系,对待家庭也是如此,譬如从法律上规定父母责任和子女义务。东方传统里的孝道固然也可理解为一种契约,但这已内化为一种道德关系,所以现行法律虽说对家庭关系作出若干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把传统伦理当作行为指引。这意味着,现代社会有必要培育和树立新的家庭伦理,使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汪某父母平时想必对其过多顺从,这才导致他遇到小挫便心生怨念,对母亲下此狠手。这不论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都是严重违反人性的残忍行为,让人不仅寒心而且痛心。反过来说,倘若汪某对父母尚有一丝感恩之心,恐怕也不会冲动干下这等缺德且违法的行径。这提醒做父母的该怎样去做好家庭教育,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个警示:重建现代孝道,对青年人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事件采访 采访母亲 

          儿子在日留学5年


  顾女士9日接受采访时说,儿子在日本留学已有5年,“高中毕业后考的学校他自己不满意,就提出去日本读书。在日本,他前两年学语言,后三年上大学”。


  这5年间,汪某每年都回国,但顾女士从未去日本看过儿子。“在日本读书肯定很累。前两年儿子还没有变化,但三年前就开始变得很压抑。”在日本读书的5年中,他也有过坚持不下去的“动摇”,“有一年,他提出不想念书了,但没多久他自己又说没有文凭不行,还是要读完的”。


  顾女士说:“我每个月固定寄钱给他,他在东京的房租是12000元(人民币)/月,生活费也都是我们付的,如果加上一年学费8万元的话,每年开销30万-40万元。去年,他出国时还说要去打工,但后来也没找到。”


  否认事前发生争执


  据顾女士介绍,日本今年发生地震后,她希望儿子回国,但由于签证的问题耽误了一些时间,最终他在4月1日飞回上海。“儿子搭乘的是NH921航班,当晚8点20分到浦东机场,我去接机,儿子出来的时候手上有个咖啡色的随身包。此外还拿了两本书,每年回国他都带一些书回上海看。”


  顾女士说,8点半多,她接到儿子后,提议一块儿出去吃顿晚饭,儿子答应了。当时,母子俩并没说很多话,“儿子问我为什么这次钱寄得晚。我3月份寄了两万元给他,比平时多”,因为“日本地震后,物价都上涨了”。


  9日下午,谈及儿子行凶的原因,顾女士否认当晚母子俩曾因学费发生争执,“那天晚上,儿子看上去没有异样,虽然他去年曾跟我提了他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


  感谢老外上前救命


  顾女士说,正当母子俩准备离开机场时,“儿子走到了一边,从包里取东西,我还不知道他要拿什么。不料,他拿出了把刀向我刺来”,“我一下子蒙了。多亏一位老外跑过来救我,他很快取下我脖子上的围巾,堵上我肚子的伤口,一把将我抱起”。顾女士说,她非常感谢那位老外,“我当时很困,合上眼睛说,我想睡觉,老外好像能够听懂,他用手指撑起了我的眼皮”。


  想听儿子如何解释


  9日,顾女士的哥哥一直在医院陪在她身边。顾女士说,这两天多亏了娘家和婆家的亲戚前来照料,因为她爱人目前仍在美国。


  当被问及是否想再看到儿子,跟他说点儿什么,顾女士盯着天花板看了很久,随后头歪向了一侧说:“不想看到他,因为太伤心了,没有话可以跟他说了,倒是想听听他对我的解释。他是我儿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不想儿子被判刑[3]


  “他还是我儿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虽然儿子险些要了自己的命,但顾女士还是牵挂着在看守所的儿子。有媒体称其儿子为“逆子”,她还曾让亲人打电话去沟通,觉得这种说法不妥。


  “他这次伤我伤得太重了,但他还是我儿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顾女士说,儿子的父亲还在美国,如今也已知道了这个消息。日本学校的同学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肯定不可能再回日本了。”


  眼下最大的问题还有巨额的医药费。她为儿子留学简单算了一笔账:这次回来之前,儿子租房的住宿费已经到了12000元(人民币)/月左右,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万多元,学费一年8万元,一年开销要30多万元,5年花了150余万元,够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了。


  因为供儿子读书开销太大,不少学费都是向亲友借的。她这次住院到现在已经用去5万多元,不少还都是亲戚帮忙凑的。


  经历这场风波后,顾女士说,自己开始反思把儿子送往国外读书究竟好不好?“孩子出国留学了,和家长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心里有什么事,也不大会讲,我们也就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采访儿子  脑子空白上去捅了她


  对于向母亲行凶的原因,汪某接受采访时说:“在机场她还是说没有钱,不会给我钱,甚至说不可能给

汪某称和妈妈感情挺好的

钱,还说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这种话,我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捅了她。”


  当问及他跟母亲的关系时,汪某迟疑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回答说:“挺好的。”谈及自己家的生活条件,汪某的回答是:“条件蛮好的。”他还表示,除了向家里要钱,他在日本也自己打工。


  汪某说,他知道母亲现在的状况,“我希望妈妈能脱离危险,希望我们能继续维持母子关系”。 采访亲属  留学5年他从不打工


  据亲属介绍,汪某留学日本5年从不打工,所有费用都靠母亲每月7000元的工资来支出。为了儿子,母亲顾某曾多次向朋友借钱。


  这次,顾某可能真的凑不到。顾女士的妹夫接受采访时说,平时顾某对儿子很呵护,亲属们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二)扬子晚报:16岁博士生要求父母全款在京买房





一家三口。(央视截图)

张炘炀。(央视截图)

    导语: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神童”,但10月16日,他在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中“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有专家分析“他提这样的要求是出于报复父母的心理”,真的是这样吗?也有网友评论“张炘炀的父母拔苗助长,他们坑了孩子”。张炘炀的父母费煞苦心培养神童、天才,他们的教育方法到底对么?

张炘炀:父母强加梦想于我身

16岁的张炘炀身高1.78米,在北航校园中并不显得突兀。读博士期间他选择了“基础数学”作为研究方向,是其导师今年招的唯一的博士生,导师认为张炘炀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

记者:那你怎么不像别的人那样记笔记呢?

张炘炀:记笔记还不如记脑记?

记者: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多和庞杂的公式和定理,这个放脑子能记得住吗?

张炘炀:当然能记得住。

记者:那为什么大家还都在记笔记?

张炘炀:也许是他们喜欢练字,也许是他们不喜欢动脑。

张炘炀:我就是要当王者,要不然的话,你就没有地位可以讲。

记者:你这个天大的梦想,假如你做不到呢?

张炘炀:假如我做不到,那我就是相信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

记者:我为什么觉得你的这种笑当中好像有一种说好吧,那是他的事儿。

张炘炀: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记者:你指什么呢?

张炘炀:(他)首先创造出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强加到我头上。

母亲:当时就是为了孩子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1.5万元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实现成功目标。走到今天,张炘炀说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急功近利”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张父: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

记者:你们俩是为了什么?

张炘炀妈妈:当时就是为了孩子。那时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说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咱们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这么觉得,他爸觉得这是乐趣。

“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

记者:成就好一些是个什么标准?

张炘炀: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

记者: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正式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张炘炀: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张父:他就过早地接触了这个东西。没有钱生活不下去,再有学问再有本事也没用。

(于是,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记者:但你知道大家听起来,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

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走的吗?

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

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

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不给他在京买房就不参加硕士答辩

在读硕士期间,13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

张父:你说你成天玩,玩那个电脑,你能玩出啥来吧?

张炘炀:玩成专家。(张父听完扭过头去。)

(他们之间因此出现了剧烈的冲突,父亲在当天深夜气得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张炘炀妈妈:连一瓶水都没有,就沿着路,走回廊坊。

第二天早晨7点多到家的时候他实在不行了,走不动了,到家就蹲地下了。

张炘炀:他本来是在惩罚我,其实是在惩罚他自己。

记者:这对他是双重的痛苦,你知道吗?

张炘炀:他的培养方式就注定了这个转型期比其他的那些正常的孩子来得更痛苦一些。

记者:因为他认为一旦出现这个,你就毁了。

张炘炀:因为人都要断奶的。他想使我一辈子断奶不了,做不到。

记者:他认为,他给你培养出你好的习惯之后,再松手你就没事了。

张炘炀:再松手的话只不过是把这个转型期推迟了几年,而且推迟几年之后的后果将会更加恐怖,会有一种反弹。

记者:对什么的反弹?

张炘炀:学习压力。

(张炘炀说,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面临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后果,甚至想过自杀。)

张炘炀:学习的困境,然后那个家长的责骂。当时也是不想给社会增添负担。

(因为恐惧失败,张炘炀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 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

媒体评神童博士张炘炀:是爹坑了儿子

说“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坑了当公安局长的爹;大喊“谁敢打110”的李天一,坑了著名歌唱家父亲李双江……抖落一下,儿子坑爹之事还真的不少。

今天咱要说的这件事,正好相反,可以说是爹坑了儿子。这个儿子叫张炘炀,今年16岁,从他10岁读大学起,就一直被叫做神童,现在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了。

10月16日,央视《看见》栏目专访这位中国最年轻博士。这是一期有冲击力的专访,给人们带来震动的,不是张炘炀创造的奇迹,而是他同这个社会的脱节,好像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张炘炀的父亲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他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况。为了这个孩子,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接待过客。

张炘炀父母只有孩子,没有自我。而渐渐长大的张炘汤只有自我(也是自私)。他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炀,因为我觉得张炘炀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因为是“最优秀的”,他自视甚高,刚进大学,就嫌宿舍条件差,认为自己必须住在高档的地方,否则就不满意。央视在专访他时,家庭经济一般的他,竟对着镜头说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为他买房。我就想不明白了,校园又不是真空,北京房价之高难道他就没有一点耳闻?为供他读书,父母连几毛钱公交车都舍不得坐,他们想想也许伤心,但这杯苦酒是爹自酿的。

现实生活中,张炘炀式的培养模式不是孤例,张炘炀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关注,缘于他的“中国最年轻的博士”身份。在许多家庭,只要成绩好,孩子就是爹。孩子说什么大人听什么,孩子要什么大人给什么,在他们心里埋下一粒“王者”的种子。小的时候,物质需求不多,父母能给得起,长大了,愿望也大了,父母没有给的力量了,而要当王者的他们却接受不了……张炘炀的父亲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此书只讲学习,不讲做人,估计在他们看来,博士是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但博士与成功之间能划等号吗?

张炘炀说他想当王者,王者主宰命运,王者就是自信,已经在读博的张炘炀为何就没有用知识改变生活的自信?原因还要从爹身上找,爹的拔苗助长,使他的学业与心智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我很替张炘炀担心,父母亲可以哄他,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有人哄吗?我们从张炘炀身上看到很多不是,怪谁?爹!


张炘炀一家三口

中央电视台《看见》节目2011年10月16日播出《长大要成人》,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十六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从他十岁读大学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迹,天才,也一直遇到很多疑问忧虑和困惑,六年前,我们曾经纪录过这个家庭的生活,也一直在关切这个孩子的成长。

【画面】2006年,刚从高考考场里出来,被人群包围,被众媒体包围。

【解说】这是2006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画面】字幕:博士开学第一天。

【解说】一眼看去,张炘炀与16岁的同龄人没什么两样,身高已经1米78,他已经脱去了稚气,在北航校园中显得并不突兀,博士期间他选择了“基础数学”作为研究方向。是导师今年招的唯一的博士生,导师认为张炘炀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

记者:那你怎么不像别的人那样记笔记呢?

张炘炀:记笔记还不如记脑记。

记者: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多和庞杂的公式和定理,这个能放脑子能记得住吗?

张炘炀:当然能记得住

记者:那为什么大家还都在记笔记。

张炘炀:也许是他们喜欢练字,也许是他们不喜欢动脑。

【解说】这个言语间不掩饰骄傲的孩子,一直有特立独行的一面,13岁那年,在数学分析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带领同学感受数学之美,讲到著名的欧拉公式时,张炘炀发现,他之前所学的不相关的公式全都由此关联起来,他起立鼓掌。

张炘炀:当时就是全教室哗然,然后同学们都用一种鄙视的目光来看着我。

记者:你是被什么触动了吗?                                         

张炘炀:感觉就是数学之中还有许多就是我还没有发现的规律在内。

记者:那你当时为什么要用鼓掌这种方式来表达?

张炘炀:至少是真性情。

【纪实】10岁的时候,张炘扬说自己“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扬,因为我觉得张炘扬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解说】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句有点孩子气的话,但这种长期的自我要求,对张炘炀来说真实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里。

【纪实】(10岁时,张炘扬刚进大学时)

张炘炀:这宿舍比较差。

张父:比哪个啊。

张炘炀:我指的是这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要差。反正我就是想必须要住在高档的地方,否则我就不满意。

张父:你看这不得了,要这么一报道学院就不要你了。你愿意上哪上去就上哪上去,全国也没人要你。

张炘炀:没人要就没人要!

【纪实】跟张炘扬的朋友座谈(自信,孩子气)

张炘炀:我就是要当王者,要不然的话,你就没有地位可以讲。

记者:你们为什么都笑了。

张炘炀的朋友:因为平常的人根本就不会像他有那种所谓的王者的那种信念,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没有地位。

记者:这话你能听进去吗?

张炘炀和朋友同时说:这话我觉得他是在安慰自己。

张炘炀朋友2: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他的台词都被我学会了。

张炘炀朋友1:我们平时想的都是要过的好点,他想的是过的最好。

记者:你这个天大的梦想,假如你做不到呢?

张炘炀: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

记者:我为什么觉得你的这种笑当中好像有一种说好吧,那是他的事儿,

张炘炀:你说有一定道理。

记者:你指什么呢?

张炘炀:(他)首先创造出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强加到我头上。
张炘炀小时候
【解说】从小到大,张炘扬深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张炘炀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
【解说】他的父亲张会祥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他36岁才做了父亲。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张会祥: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
邻居:他爸啊,我的天啊,谁也做不到。这世界上都少有。从小走到哪,他棍都写到哪。这么大,小不点,两三岁就会念报纸。他爸功劳大。
【解说】张会祥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在书中介绍自己培养张炘炀的经验。为了孩子的学习,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待过客。
记者:你们俩是为了什么?
张炘炀妈妈:当时就是为了孩子。那时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说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咱们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这么觉得,他爸觉得这是乐趣。
【解说】在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走上了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对于儿时的张炘炀而言,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使得张会祥不仅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孩子发泄压力时唯一的出口。
【纪实】跟父亲发生意见不合时,张炘炀对父亲喊“闭嘴”。
【纪实】吵架之后“你哄哄我,我就没事了”
【解说】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走到今天,张炘炀说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急功近利”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记者:他有一个理论叫做先盖楼,然后再装修,先把进度赶超上去,然后慢慢再补。
张炘炀:你根本就是钢筋都没有,你盖什么楼?
记者:他说那你不都顺顺当当都读到博士了吗?这还不够做一证明吗?
张炘炀:说实在话,那就只能祈祷就是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倒到,楼脆脆了。
记者:也就是说你觉得还是留了隐患?
张炘炀:对,留了隐患。
记者:担心什么?
张炘炀:王思涵当初就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退学的。
【解说】:当年曾经被媒体热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都在14岁左右因为天分过人而考上大学,但最终无法与环境相容、沉迷网络、先后中止学业。
【资料】:10岁时张炘扬和父亲的对话
张炘炀:“我不会重蹈王思涵,张满意他们的覆辙吧。”
张父:“不可能。你就是那样也没事。你小,你还可以再读书。”
张炘炀:“我只是,我有可能走上那条路吗? ”
张父:“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条路,有爸爸在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条路。”
张炘炀:“如果你陪读,我也肯定要走上他们那条路的,不管怎样都要走。”//
张父:“那我陪读假如你上网,玩电脑,玩会儿我肯定就提醒你了”
【解说】其实,在内心深处,张会祥比儿子更担忧王思涵和张满意的命运重演,他在书中写,希望儿子专心学习,其他事物都少碰,在张炘炀小时候,有一次他发现孩子着迷看《西游记》,就把它藏了起来。
记者:那可能他会觉得说他就算把《西游记》藏起来,反正也没打你、骂人你、也没伤害你,对不?
张炘炀:这叫精神上的摧残。
记者:他说我把这个花盆里的枝儿修一修,不必要的枝都修改掉了,你的主干长的更好,是吗?
张炘炀:我觉得这样修出来的花,它就是会在这个健康方面损失很多。越是那些歪脖的树,可能越能经受风雨洗礼,而那些就是被人工修剪过的树,往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解说】在读硕士期间,张炘扬的父亲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十三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
张父:你说你成天玩,玩那个电脑,你能玩出啥来吧?
张炘扬:玩成专家。(张父听完扭过头去。)
【解说】:他们之间因此出现了剧烈的冲突,父亲在深夜出走。
记者:你说的什么话激怒他了?
张炘炀:没说什么话,就是一直在那玩儿。然后那一壶开水就全报销了。还有就是当时我身上的衣服也需要晾几点才能穿,还好没有烫伤。
【解说】当晚,父亲张会祥气得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张炘炀妈妈:连一瓶水都没有,就沿着路,走回廊坊。
记者:走着后来几点了?
张炘炀妈妈:第二天早晨7点多。到家的时候他实在是不行,走不动了,到家就蹲地下了。
张炘扬:他本来是在惩罚我,其实是在惩罚他自己。
记者:这对他是双重的痛苦,你知道吗?
张炘炀:他的培养方式就注定了这个转型期比其他的那些就正常的孩子,来的更痛苦一些。
记者:因为他认为一旦出现这个,你就毁了。
张炘炀:因为就是人都要断奶的。他想使我一辈子断奶不了,做不到。
记者:他认为说,他给你培养你好的出习惯之后,再松手你就没事了。
张炘炀:再松手的话只不过是把这个转型期推迟了几年,而且推迟几年之后的后果将会更加恐怖的。会有一种反弹。
记者:对什么的反弹?
张炘炀:学习压力。
【解说】张炘炀说,他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面临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后果,他甚至有过想要自杀的想法。
张:学习的困境,然后那个家长的责骂。当时也是不想给社会增添负担。
记者:你这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吗?
张炘炀:我觉得就是,当然了
解说:因为恐惧失败,张炘扬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 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
记者:为什么不能跟他说真话?
张炘炀妈妈:那段(时间)他就逼我们,说你要不买房子,我就不读博士。
记者:这个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支撑你这个观念?
张炘炀:那应该就是上了大学之后,也是有不少媒体,经济这种世俗的喧嚣,我觉得就是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
【解说】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相信他们自己也不情愿的妥协,但是考上博士之后,张忻炀觉得现实的压力更大了,他的同学已经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张炘扬生活简朴,只打过几次出租车,唯一一双有品牌的运动鞋,是二姨送给他的礼物。
张炘炀指着衣橱说:家徒四壁、身无长物。这是所有夏天和秋天的衣服。
【解说】为了省钱,他熟记各个公交路线, 5毛钱去楼下接2.5升的纯净水,可以喝两天。
(仲秋,北京出租屋内)
妈:我说外面超市有5升的桶,买一个,他说家里面有几个瓶子,先别买。
张:不值当的。
妈:坐公交车经常说,坐几几几,花四毛钱。
爸:他最适合当导游,你说上哪儿,他知道怎么倒车,坐哪路车到哪儿去。
张:关键是,我连打车的钱都没有。我再不算计算计公交路线行吗?
【解说】和跨越式的升学轨迹相伴的,是超速生长出的迫切感,但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生活在比他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十六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为最大愿望。他说在大学期间,曾经受到过同学的刺激。
张:当时我抱怨北京的房价高,他们就说,你滚回你老家去。读硕士的时候。
爸:这是生气的说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说老说这个有意思吗?
【解说】:对于其他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还是过早考虑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赶超中,来自身边人的刺激几乎全面影响了这个十六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实:看《非诚》)孟非出场,鼓掌。这些女嘉宾越来越嗑碜了。)
【纪实】饭桌上张炘炀:这样,我给你们看一段视频和两张照片,这些东西伴随着我硕士期间很久,现在小有成就也可以公开了。//小范围,必要地把一些尘封的档案解密。
【解说】:他给我们看的是他和一个女孩拼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学同学,暗恋了很多年,从没敢表白过。硕士论文最艰难的阶段,MP4里这张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动力。
记者:她年龄比你大吗?
张炘炀:那肯定的。
记者:大几岁?
张炘炀:这个数?(8岁)不过看起来年龄倒是差不多。
记者:这个会让你觉得难成吗?
张炘炀:恰恰相反,当时我就想就是光明一定会来到。
【纪实】记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欢她是吗?
张炘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
记者:成就好一些是个什么标准?
张炘炀: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记者: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纪实】爸:他这个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来到北京天津以后,看到城市这种浮华的生活。
爸:就一个字,向钱看。
爸:这属于孩子认识的错误,这也是社会给他造成的。要不他就担心,连房子都买不上,我博士毕业,博士后毕业又有什么用?
张: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爸:他就过早地接触了这个东西。没有钱生活不下去,再有学问再有本事也没用。  
【解说】:于是,张炘扬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记者:但你知道大家听起来,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
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说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走呢?
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觉得说,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
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解说:毕竟只是16岁的孩子,很多张炘扬显而易见的偏激和固执,似乎也和一直被搀扶着的成长有关,在这之下,埋着深深的无力和脆弱。
记者:那你爸他的说法是说让你过早的出来之后,然后你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摸索,接触到城市浮华的生活。
张炘炀:对,会迷失自己。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内在比较脆弱吗?
张炘炀:那最大的软肋应该就是当听到就是家里出现变故的时候,我就会彻底一蹶不振。
记者:这对你来讲是?
张炘炀:对我来讲的话就是没有人再帮助我实现自己梦想了。我考虑一些功利的问题,是为了要让我今后不用再考虑它,可以放开手脚的实现我自己的理想---做数学。
解说:张炘扬的天分和弱点一样明显,他的硕士生导师曾经对他进行过劝诫。
硕士生导师:你从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在数学上干出点明堂来,但你如果心志不成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牛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牛人。
解说:张炘扬自己,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记者:你有一次在课堂上直接问老师,问我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张炘炀:有这么一回事儿。
记者:你为什么要那么问呢?
张炘炀:当时属于一种志得意满,夜郎自大。从张老师那里看看自己真实水平是什么样的。
记者:老师怎么说?
张炘炀:老师说,你还早着呢。
【解说】张炘扬在十六岁时终于如父母所愿读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学业上为他骄傲,但他们也意识到,也许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人生。
【纪实】:父亲:就这么走,别看咱硕士毕业又考上博士了,我说也不见得是成功,也不见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这就不说,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
张炘炀妈妈:跳的快他接触的事儿他自然,他了解事儿就多,然后他就缺乏对这个事物的判断能力。
记者:其实我觉得包括我们内在的社会当中的人,对炘炀是非常关切跟祝福的态度,而且他还这么年幼,但他可能只是希望说在他的知识跟智能发展的时候,他没有忘了爱,还有同情,还有责任感。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他如果就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
张炘炀妈妈:对。这个倒是可能,这也是我们一直就是比较担心的问题,就包括现在也是一样。
【演播室】: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张炘炀十六年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 这个孩子的内心也承受着必然会有的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狂妄和脆弱,都是这个压力的后果。中国的普通父母,在自身一代的发展受限之后,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够超常规地发展和成功,他们以自己的本能与期望做出选择。也负荷着这个选择带来的得失与经验。我们感谢这个家庭真实呈现这一切,给我们共同思考的机会。十六岁的张炘炀,一切都还在发展和变化当中,我们祝福他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希望他能够享受内心的稳固和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16 12:16 , Processed in 0.1415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