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54|回复: 0

孝子故事:朱寿昌辞高官千里寻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1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子故事:朱寿昌辞高官千里寻母

来源:半岛晨报 

  本期主题
  《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行次于同州,得之。时母七十余。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栏目主持  方海征
  □主讲人  姚淦铭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著有《孝经智慧》、《大学智慧》等书。
  人物名片
  朱寿昌
  字康叔,宋扬州同仁乡人,《宋史·孝义列传》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他是流传甚广的所谓古代“二十四孝弃官寻母”中的一位。
  《弃官寻母》讲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寿昌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则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朱寿昌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宁愿辞掉自己的官位。而这个人不仅非常孝顺,他还是一个好官,苏轼甚至都曾经专门赞美过他。
  孝经故事
  7岁时生母被赶出家门
  朱寿昌,字康叔。他的父亲叫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他的生母刘氏是朱巽的小妾。朱寿昌历任阆州知州、司农少卿,颇有政绩,后来弃官寻母,以孝闻名于世。王安石、苏轼等都写诗赞美他。
  在朱寿昌七岁那一年,他的生母刘氏,因为被嫡母所妒忌,竟然被逼出了家门,他的生母就这样重新改嫁了。嫡母,即朱寿昌父亲的正妻,而朱寿昌的生母当为偏房之妾。
  亲生母亲离去后,朱寿昌与生母之间,不相见达五十年之久。这就是诗句所说的“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参、商”均是天上星宿的名字,参星酉时(下午五时至七时)出现在西方,商宿也称为辰星,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出现在东方,它们不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比喻相隔遥远不能见面,因此也就有了“参辰卯酉”之说。
  渐渐的,朱寿昌长大了,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识,他当上了官。而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朱寿昌的生活一直都过的很好,但是生母一直都是他心头的一根刺,哪个孩子不想念自己的亲生父母,更何况当年母亲被逼出家门的时候,朱寿昌已经懂事,并且还有了深刻的记忆。终于到了宋神宗朝的时候,朱寿昌决定弃官入秦,进入今陕西和甘肃一带去寻找自己的生母。他的这一举动也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朱寿昌毅然坚持着自己的决定,不顾别人的反对,不听他人劝阻。
  母亲死后雨天守坟
  在离开家之前,朱寿昌与家人诀别时,发誓说:不寻见生母,绝不回来!一路上他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都一直没有放弃。朱寿昌母亲离开朱家以后,嫁给一个姓党的人,生了好几个儿女。后来他留宿在同州的时候,竟然寻得了母亲。当时他的生母已经七十多岁了。母子相认之时,抱头痛哭,互诉衷肠。
  朱寿昌把母亲和几个同母异父的弟妹一起接回了家。过了几年,他母亲就去世了,朱寿昌痛不欲生,几乎哭瞎眼睛。母亲去世后,朱寿昌照顾同母异父弟妹更加周到。民间传说,朱寿昌母亲活着的时候怕雷声,朱寿昌害怕母亲的亡灵受到雷声惊吓,每到春夏季,只要响雷,朱寿昌就伏在母亲坟墓上,不分昼夜,护着母亲,狂风暴雨,也不离开。从那之后,朱寿昌孝子名声大振。
  今天在安徽天长市秦栏镇向东一公里处,有一棵千年古柏,据传是大孝子朱寿昌在其母亲的坟旁亲手所植,人称孝子树。相传这棵树的来历是这样的:朱寿昌母亲在世时怕雷声,逝世后,每逢雷雨天,朱寿昌总要撑把伞到坟头守护。尽孝三年后,宋神宗赵顼嘉其孝义,诏令官复原职。朱寿昌离开秦栏前,到母亲的坟前,栽下了一棵松柏,以代表他永远陪伴着母亲。在之前关于孝子的故事中,也有孝子在打雷的时候,要么到母亲的坟头守着母亲,要么也会在母亲的坟头打伞。其实许多孝子的行为都是殊途同归的。
  引申传说
  “秦栏卤鹅”来自于朱寿昌孝心
  而到了今天,这一孝文化的遗存也被重视起来。由于年代久远,千年古柏出现倾斜现象,秦栏镇党委、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花了4万多元,对千年古松进行了保护,并在这著名风景点建设集孝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文化和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寿昌公园”。
  姚淦铭曾经去过当地,他说当地还出产一种“朱孝子卤鹅”,又称“秦栏卤鹅”,这与朱孝子之间也有一段传说。有材料说,当年生母刘氏被弃时,朱寿昌跟随着母亲生活了三年。三年间母子相依为命,生活孤苦,朱寿昌以牧鹅为生,后其父将他领回抚养。朱寿昌对与母亲三年的艰辛生活经历刻骨难忘,做了官后,更是日日思母,“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家人及侍从想起他与母亲生活时牧鹅的经历,便使厨师卤制熟鹅,增加食欲。
  朱寿昌食之,果然食欲大增,自此每餐必吃,身体逐渐调养康复。然而朱寿昌每次食鹅之时,思母之情也更为迫切,于是弃官,千里寻母。寿昌母子团聚后,心情舒畅,更加喜食卤鹅,嘱咐侍从每日卤制熟鹅与母同食,乐享天年,并自称为“寿昌卤鹅”。后来,“寿昌卤鹅”的秘制工艺传遍秦栏乡里。乡民们敬佩朱寿昌的孝心,尊称“朱孝子卤鹅”。这种卤鹅制作工艺虽经千年,至今仍完好地留传了下来。
  流传原因
  朱寿昌被“利用”
  如今分析起来,朱寿昌孝敬母亲的事迹,在那个年代,能够很快在全国传播也是有原因的。据记载,朱寿昌的事迹,是一个叫钱明逸的官员向朝廷报告的。当时有一个扬州人,叫做李定,做官做到太子中允,有人检举他在泾县当主簿的时候,母亲仇氏死了,李定没有回家奔丧守孝。在古代,父母死后,无论儿子做多大的官,都要立刻回家为父母守孝,即使明知道在守孝的几年中,自己的官位有可能被取代,但是一样必须要回家。因为如果一个连自己父母死去都不在乎的人,怎么可能忠于君主。而如果一个官员放弃了守孝,那么这甚至都可以成为其他官员弹劾他的一个罪名了。
  就这样,李定和朱寿昌两个人的事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为了做官,不守孝道,一个为了寻找母亲,官都不要了。当时宋朝廷,王安石变法,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的争议,矛盾尖锐,斗争激烈,李定因为支持王安石变法受到了重用,有人就利用李定的不孝反对王安石。朱寿昌孝顺母亲的事迹,当然也被利用了。许多士大夫写诗歌赞美朱寿昌,苏轼还为这些诗歌作了序。宋朝廷崇尚以“孝义”治天下,朱寿昌的孝行被朝廷知道以后,得到了朝廷肯定,先是“诏还就官”,后被提拔“通判河中府”。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寿昌好名声传遍天下,甚至可以说是被树立成为一个典型,因此他的事迹能够流传下来,也正是意料之中的事。
  核心人物
  好官时常为民上书朝廷
  虽然朱寿昌孝顺故事传天下有些特殊原因在里面,但是据史料记载,朱寿昌的确是一个人才,也是一个好官,除了孝顺之外,朱寿昌其实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官员。朱寿昌在岳州当知州的时候,岳州湖多,湖连着湖,水上强盗多,为了缉捕水盗,朱寿昌登记民船,将民船刻上姓名,规定民船出入必须报告去向。什么地方发现强盗,检查民船的去向,很快就能够找到线索从而抓住强盗。水盗因此大大减少。在阆州当知州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雍子良,多次杀人,多次逃避了惩罚,有一次杀人的时候,用非常优厚的条件骗人顶罪,被朱寿昌识破,朱寿昌对那个来顶罪的人说:“我听说雍子良给你钱十万,答应娶你女儿,招你儿子为婿,让你来替他顶罪,有这个事情吗?”见顶罪的人表情有了变化。朱寿昌接着说:“你死了以后,雍子良如果把你女儿降为奴婢,也不让你儿子做女婿,怎么办?”顶罪的人终于说了实话。雍子良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朱寿昌为民除了害。
  朱寿昌比较关心百姓疾苦。朱寿昌派人四出巡视,宽恤民力,朱寿昌出使湖南,有人说邵州有金矿,可以开采。朝廷下诏书,同意开采。朱寿昌上书朝廷,认为开采金矿,弊大于利,既毁坏良田,也会招来“蛮人”抢夺,造成边境不安定。朝廷采纳了朱寿昌的建议。《宋史》称朱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可见,朱寿昌的确是一个品行端正、擅做好事的好官。朱寿昌的人品和官品,都值得我们学习。
  朱寿昌累官司农少卿,易朝议大夫,迁中散大夫。死的时候70岁。朱寿昌死后,葬到了什么地方,朱寿昌母亲墓又葬在什么地方,朱寿昌和他母亲的墓葬现在还在不在秦栏镇,朱寿昌有没有后人,后人情况如何等,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没有依据,不能妄说。
  相关链接
  苏东坡教朱寿昌收养弃婴
  大文学家苏轼当年为官的时候,曾经情愿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跟那里的百姓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这与有“天堂”之称的杭州有天壤之别。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一文中所描写的情形。
  身为地方长官,在杭州时出门是舟楫画舫,住的是雕梁画栋,满目是迷人的湖光山色。而到密州后,出行是车马劳顿,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门所见,尽是桑麻遍野,荒山连绵。而且甫一到任,就遇上天灾,庄稼歉收,盗贼遍地,民间纠纷不断……在此情况下,他这密州的“一把手”也一贫如洗,连粮食都不够吃,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等充饥。
  苏轼为何愿到这穷地方过贫苦生活?这固然不是庸俗的功利观所能解释,而是他有与民同甘共苦的良知和以苦为乐的胸怀。正是在跟百姓同甘共苦中,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有一次,他跟刘庭式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忽然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一个用包裹裹着的弃婴。他心痛地拾起弃婴,抱回府中抚养,从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自己也“洒涕循城拾弃孩”。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名弃婴。两年后,苏轼被贬黄州时,还把收养弃婴的经验传授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因当时岳鄂民间有“溺婴”的恶俗,许多婴儿刚生下来就被放到水盆里淹死。苏轼建议朱寿昌依法禁止溺婴行为,并在黄州成立一个名为“育儿会”的慈善机构,动员人们捐钱捐米救助婴儿。苏东坡虽然囊中羞涩,也给“育儿会”捐了不少善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6 06:12 , Processed in 0.1672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