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54|回复: 0

马益玲老师讲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4 11: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7-4-24 13:04 编辑

马益玲老师讲故事
(弟子规苑空中课堂高级顾问)

文章来源zhangshen...2015-09-24   


   1 相敬如宾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人叫郤(音隙)缺,他去田里耕种,妻子就在家里做饭。农活比较忙时,妻子就会把饭菜送到田里。因为田里也没有桌子,她会双手把饭捧过去递给丈夫,非常地恭敬。郤缺也会和颜悦色地接受。这时晋国大夫臼季路过,刚好看到了这个情形,他回去就对君上晋文公说:“他们夫妻间的恭敬感觉就像天地那么祥和。一个人能够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也这样恭敬,必定是非常有道德的,他有这样的德行,对治理百姓一定有好的办法,所以请君上好好地任用他。”通过大夫臼季的举荐,郤缺做了三军中的下军大夫。后来在箕地打仗,他捉住了白狄国的国君,晋襄公提升他做了公卿,把冀邑这块地赐给他们。郤缺夫妇各自的本位都守得特别好,能够有相敬如宾的祥和氛围,演出了天地的德行。“相敬如宾”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相敬如宾

        2 演绎人伦

        清朝的时候,长江口外的崇明岛有吴家四兄弟,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母为了给他们求一条生路,不得已把他们卖给有钱的人家去做儿童的奴仆,就是去做童工。这几个孩子个个勤奋节俭,后来都赎出了自己的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又各自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明白父母虽然当时把他们卖出去了,也是爱子的一片苦心,因此他们争相供养父母。开始的时候他们商定每家供养一个月,后来,贤慧孝顺的儿媳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自己供养,时间太长了,很想念公公婆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后来又改为从老大起每家供养一餐,依次往下排。每隔五天,全家四房的老少欢聚在一起,一起做饭,共烹佳肴,奉养老父老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其乐融融。二位老人安享天年,享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明人伦。假如儿子抱怨生活,觉得父母怎么不慈爱把我给推出来了,他们可能勤俭奋进吗?他们没有怨,完全能够体悟到父母当年的不舍、当年的不忍、当年的无奈。因为这一份心境,成就了他们“孝子”的行谊,也成就了自己的家道,连四个媳妇都受了感染,不仅妯娌们相处得很好,也尽心竭力奉养公爹婆母。

        3 感天动地的“贾母倚闾”

        在周朝的时候,齐国有一个人叫王孙贾(音古),他和齐王是同一个宗族的。那时王孙贾和君上同行,偏偏有个叫淖齿的人造反,后来他就与国君走散了,因为路上混战,国君还是被人杀死了,因为是同一宗族,所以王孙贾也很难过。当他很失望地回到了家里时,母亲看到他却说:“你上朝出去,我就在大门处倚靠着,期盼着,等着你回来;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在大门的里面(内门)守候,等着你回家。可是今天你既然去服侍君王,君王遇到兵乱,现在生不见君王之身,死不见君王之尸,你却独自回来了,这样的局面,你回家里来做什么呢?”儿子王孙贾马上就听懂了母亲的话,转身返回街上,纠合了整个市面上的人,组成了临时平叛的军队,把作乱的淖齿给杀掉。然后他又去访求王子法章,立为齐国新的君王。后人称这则故事为“贾母倚闾”。假如在战乱之中,每一个母亲都舍不得把自己的儿子献出去的话,谁去平定叛乱?所以一个母亲要有大义,这叫有节。学传统文化之前,我们都认为生命是可贵的,应该尊重生命,母亲更要爱护儿子的生命,和平年代确实应该如此。而在特殊时代,尊重生命还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在古人来讲,道义胜过生命,孟老夫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则故事,表面上看是儿子把乱给平了,其实是母亲。是这个母亲的教育,是这个母亲的慈爱,所以说“父为子纲”,其实也是父母为孩子纲。尤其一个母亲假如能够理智,有德义德范,特殊时代,成就的就不仅仅是一家的安定,而是一国的安定!周朝至今几千年了,我们还在学习她们,这是古代女子给我们留下来的好榜样。

        4 传诵千古的“举案齐眉”

        汉朝的时候,扶风平陵的一个官宦之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梁鸿,他的父亲梁让曾在王莽时期做过校尉,后来绿林赤眉起义天下大乱,全家在逃难的途中父亲得病去世了,从此他们家道中落,进而穷得一无所有。

        战乱的变故让小梁鸿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对人事的沧桑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因为这种变故,让他对“富贵如烟云”有了自己的理解。小小年纪,就对人生有深厚感悟。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成为道德学问深厚、淡泊名利的大隐士的良好助缘,所以说“事事都是好事”。

        他少年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在太学的学业结束后,他到洛阳的皇家陵园——上林苑中放猪,而没有像大多数的读书人那样选择追求名利,后来又离开上林苑回到家乡去居住。回到家乡后,他耕种自给,读书养性,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天长日久,他的学问、人品显露出来,被大家知道后,不少大族世家要把女儿嫁给他,争抢这位隐士为婿,但是梁鸿全部都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庸俗的女子。

        人生不只是看懂就好了,更重要的是不能够颓废。虽然可以不去做官,可以不去求富贵,但是人不能没有道德学问。不管是让你去做生意还是去做官,如果你都会做的得非常好,你可以选择不去做这些,同时还可以高风亮节让出去给大家干,这个才叫真正的具有道德学问。如果你根本就做不到那个位置,没有那样的德行和学问,却说自己不屑于做那件事,这样的行为和真正的隐士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梁鸿学问那么好,没有去考官,甚至还做了放猪倌。但是就像一个锥子放在一个袋子里,总有一天它的尖会露出来。只要有这份实力,就不要怕金子不会发光。而古人的智慧都很长远,他们不求这一代一定发达,而是求儿子、孙子水到渠成的发达。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积德行善,最后家里必有圣贤出。他们择人看的是德行,看的是你是否会有后,看的是子孙绵延的传承。

        当时有一户姓孟的人家有个女儿,粗眉大眼,身材粗壮,肤色黛黑(就是青黑),长相丑陋。但自视甚高,别人不挑剔她还倒罢了,她反而挑剔起了别人,父母苦心给她找了好多门亲事,她一个都看不上,三十岁了还没嫁出去。后来她的父母都没有耐心了,直截了当地说:“你到底要嫁什么样的夫婿啊?”结果女儿不假思索地说:“我嫁就要嫁像梁鸿那样的贤德君子!”当时父母很讶异,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再说一遍?”他们以为女儿心灰意冷说的是气话,但见女儿神色安详,目光坚定,又重复了一遍:“如果我要嫁,一定要嫁像梁鸿那样的贤士君子。”这时父亲虽然相信女儿不是在说胡话,但是认为此事荒唐透顶,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女儿都已经这么大了,好不容易看上一个人,他只好硬着头皮准备去找人提亲。

        结果梁鸿听到这个消息,竟然先一步请人来下聘礼。孟家的父母喜出望外,满口答应,又深恐梁鸿反悔,以最快的速度议定了嫁娶的日期。孟家女孩得到这个消息当然也很欢喜,因为她们家还是比较富裕的,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陪嫁的物品。

        现在一些男女青年谈了朋友,男朋友常常打着“爱”的名义,要过早取女朋友的童贞,女孩子还认为把自己献出去是为了爱,这样也常遭到始乱终弃。我们是不是只怨对方?其实也有我们自己不能坚持,没有定功这方面的原因。而这位孟家之女,虽然守到了三十岁,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但是她自己心里很平衡,她知道自己想要的,她在坚持着她该守住的。人和人的德行是相应的,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不要自卑,不要嫌自己长得丑,只要你有德行,只要你守得住,你就会赢得幸福的一生,乃至于不仅仅是一生的幸福,还可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像孟光,更是示范天下让更多人幸福的教材。

        到了大喜之日,孟家人派人风风光光地把女儿送到了梁家。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第八天的早晨,孟家的女孩来到了梁鸿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礼,然后对梁鸿说:“妾身早已听说夫君你的贤名,立誓非你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诸多名门望族的提亲,最后你选定妾身为结发妻子,妾身感到不胜荣幸!可夫君婚后七日沉默不语,妾身诚惶诚恐。想必妾身犯了什么大错,如果有错,请夫君治罪。”梁鸿一看不用再掩饰了,他叹了一口气对自己的妻子说:“我要娶的是穿布衣短裙吃苦耐劳、淡泊名利有道德学问、能够和我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妻子,我是想和这样的妻子一起隐居到大泽深山中去,但是过门至今,你身穿绫罗绸缎,施粉抹黛,一副贵妇人的模样。我才发现我娶错了妻子!”而妻子听了梁鸿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面露喜色地说:“这几日的穿着打扮,也不是我的初心,我是想验证一下,夫君是否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身早已准备妥了劳作的服装和用品。”说罢,她把陪嫁的箱子打开,全部是布衣、麻鞋、纺车、农具等这些归隐的农家生活用品。梁鸿认清了自己的妻子正是自己想要的有德的女子,他深为妻子的苦心和周全的安排所感动。妻子说完就去厨房干活了,他笑容满面地追到厨房对妻子说:“您是我梁鸿真正的妻子!”他怀着尊敬的心情,给自己的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音耀),意思是妻子仁德的光芒,不断的地闪耀。

        梁鸿与孟光互敬互爱,男耕女织,在家乡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终于,一天妻子对梁鸿说:“妾早知道夫君有意遁世归隐,避开尘世的烦恼。您为何至今还不走?难道夫君还想向世俗低头,委屈自己去做官吗?”梁鸿幡然醒悟,连忙对妻子说:“贤妻说得是,提醒得正好,此世无可留恋,我们即刻归隐吧。”于是,他带着孟光离开家乡到了霸陵山中隐居,以耕织为业。闲暇时,梁鸿咏诗、弹琴,孟光教子、纺织,夫妻恩恩爱爱。孟光对梁鸿的尊敬是用一生来完成的,梁鸿劳动归来,孟光送上饭菜,都是把装菜和饭的盘子举到和眉毛这么高,再轻轻落到桌上,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后人称为“举案齐眉”,也成为人们赞叹的一段佳话。

        5 感人至深的“周公祝代”

        周朝时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下商朝的第二年,就生病了。

        古时候的人把玉看得很贵重,当上天出现异象,有灾难发生时,他们就会拿着玉圭到太庙里设起祭坛,祭天地,祭祖宗,忏悔自己。

        周公看到自己的哥哥武王生病了,就悄悄地拿着玉圭去太庙里设了祭坛,供了玉,禀告自己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他说我情愿舍自己的身体,代替我的哥哥生病。这是一种至诚心,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就痊愈了。

        因为他的心太诚了,哥哥的病果真好了。“哥哥你好了,是因为那天我拿着玉去祭坛,许了愿的,我说过要怎么怎么样……”邀功,这可能是我们有些人的心境,不是圣贤人的心境。因为他真心要舍身为哥哥,所以上苍和祖宗怜悯,就把哥哥的病祈祷好了,而周公对此却是完全守默。

        他把那篇祈祷哥哥病好的祝文,藏在了一个用金锁锁着的盒子里面。武王去世后,周公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因为周公的威望太高了,他讲的话符合道义,对国家有益,很多人愿意听周公的。可是有一些不明道理的人,就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成王听信了谗言就想:“是啊!怎么我说话不管用,我叔叔说的话这么管用?”于是找个机会把叔叔贬出了京城,赶到都城之外去了。

        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天上忽然风雷大作。古代的圣君都很有智慧,他们很注意天象,认为这是来提醒自己的,所以成王马上就意识到是哪里有问题了,他就带着自己很相信的那些所谓贤德的大臣,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来到了太庙里面,也是因缘到了,他发现了那个金锁锁着的盒子,马上命人打开,看到了叔叔为了天下大局,情愿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生病的这一篇祈祷文,他深受触动,幡然醒悟,知道自己错了。手捧祈祷文,流着眼泪,成王带着众臣把自己的叔叔周公迎请回朝。

        周公 “兄友弟恭” 这一伦做得十分令人感动。被赶出来了,他不去讲:当年你爸在位的时候,我如果想篡位,期待着你爸爸早点走,完全不用去太庙。现在你幼年,如果我真想取代你的话,完全可以,根本不必在底下做这些。周公确实有能力,甚至也有资格直接取代他的侄儿,可是他守着臣子的本分,坚决不僭越,所以周公是圣人。

        6 荡气回肠的“廉范狱卒”

        汉朝有一个叫廉范的人做了邓融的功曹官,结果邓融被检举失职,廉范知道这个事儿的结局是什么,觉得要保护主人,他就和邓融说:“我有病,需要离开你。”

        廉范假托有病走了,邓融很生气:“我对你这么好,这么有义气,现在我正在急难的时刻,你居然离开!”心里非常怨恨他。而廉范提前到了洛阳,改姓进入洛阳的监狱做了一名狱卒。等到邓融下了大狱,廉范就在牢里小心地服侍他,非常地尽心。邓融很奇怪。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这是我以前最钟爱的部下廉功曹。他很高兴,说:“廉功曹,原来是你!我说谁对我照顾这么周到。”廉范怒喝道:“你难道精神错乱了吗?我是洛阳的一个小卒,谁是廉范?我不知道!”后来邓融出牢狱之时,病已经很重了,廉范也辞了自己的公职,继续侍奉邓融。一直到邓融去世,廉范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且亲自送了他的灵柩到南阳,安葬完毕才离开。

        这个故事记载在《二十五史》里面,真有其事其人!古人交个朋友就是死友。什么叫死友?生死相依的朋友。古人如果出事儿了,可以把父母托付给朋友而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可以把自己幼年的孩子托付给朋友也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古人朋友之间的情义。我们现在人说,现在朋友都不讲义气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别人有义气的朋友吗?我们交什么样的朋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听着古人的诗句“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有这样的朋友吗?我们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朋友可以相送吗?为什么我们现代人没有?因为我们缺少德行已经很久了。

        7 无德的女子会败家祸国

        古时夏桀宠爱的妃子叫妺喜,因为她自小养正的时候根不够深,她进宫之后,所以进宫后有了一定的地位就失了妇节,女子的“节”不单单指的是贞洁。在吕新吾的《闺范》里面有记载,这样一个美艳的人物被皇帝宠爱,她本来应该穿女子的服装,结果她穿衣戴帽穿男子的,弄得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她还穿着这样的服装到处跑。不仅如此,也很喜欢过问政治,常常左右夏桀的决定,夏桀因为宠幸她,就听她的话。我们想象一下她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男不男,女不女,走到大街上怪不怪?这就是妖兴。夏朝的灭亡,有人说就是毁在了夏桀的手上,有没有妺喜的一份?她祸乱君上、国家的例子特别多,在这儿我就简单地讲这么一个穿衣戴帽的事情。

        春秋时期的齐灵公有一个很古怪的想法,他很喜欢看到妇女穿男子的衣服。他下令让自己后宫的妻妾们都穿男子的衣服。结果上行下效,满城的女子都穿上了男装,见了面不知道是男是女,男女无别社会就乱,他看了也不顺眼。他说:“我只想让自己的这些妻妾们穿,民间怎么都穿?”他又下令了:凡是别人家的女子敢穿上男装在街上碰到,抓住后把她的服装撕裂,后来演变到杀头治罪。法令是这样颁布下来了,但还是令行而禁不止。因为皇后和皇妃们都穿,大家认为肯定是很好,起码感觉到很时尚。当时的宰相晏婴知道这样下去,国家将起祸乱。他跟灵公建议说:“您如果真的看着女众穿男装不顺眼,要上行才能得到下效,一定要从我们宫内做起。”最后灵公下令让宫中的妇女都穿回女装,民间的不正之风不令而止了。所以我们就体会,外形很重要,它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一个国君,不把心用在国事上,居然想着让自己成群的妻妾穿上男装,这是不是失了本分?

        8 周姜后贤而有德

        周宣王的王后姜氏生性非常贤德,平常不合理的话不敢说,不合理的事儿也不会做。有一次周宣王上朝迟了,姜氏把自己头上的簪子、耳上的耳环全部都摘下来了,在宣王上朝经过的地方站着,等宣王治她的罪。她差人跟周宣王说:“都是我不好,让您失了礼,到朝堂去迟了,请君上您治我的罪。”宣王一看自己的正妃拿出这种真诚心来劝谏,深受感动,从此勤于政事,重拾文王、武王遗下的德行,重振周朝的基业,最后成了一位忠心勤政的君主。

        一般来说,嫔妃们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服饰都象征着各自的身份地位,王后如果把饰品摘下来是意味着被打入冷宫。有时候帝王在妃子的宫中过夜,贪恋宫闱之事,确实会影响朝政。皇帝在自己的寝宫,普通的女子会觉得这是一种受宠的表现,很多人也会觉得这是好事情!但一个有德行的后妃不会有这样的心境。姜后看到宣王上朝晚了,不管周宣王是不是在她这里,这个不是重点,作为正妃,她看到君王因为私欲不顾朝政,她提起的是一份劝谏的义务,所以她以这种自省的方式去劝谏。很多男子能够成就事业,身边的贤妻功不可没。

        9 楚越姬践行诺言

        楚国的楚昭王有一回出去游玩,玩到兴头上了,跟身边一群美貌的妃子说:“我们玩得这么开心,哪一天我死了,你们谁陪着我呢?”这帮妃子为了哄他开心,就说:“我们都愿意跟大王您一起去。”其中有一位没有应声的妃子,就是越姬。

        后来楚昭王死在了军中,当初承诺要随他去的这些妃子们,没有一个愿意殉死,只有越姬说:“以前我虽然没有把从死的话说出來,但是我心里已经答应了。我当时不说出来是因为国君是玩儿得高兴了,让自己的妃子从他死,这不是一个国君的德义,我不能随顺他的习气。现在大王他是为了国家而死的,我心已经承诺过了,我更不敢不践行自己的诺言。”后来她就以自己的死,来殉节楚昭王,也被后世所称叹。

        我们常常说“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越姬的故事很值得我们考量自己。人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许诺,特别难过时也不要轻易地做决断,因为太高兴或太难过的时候说的话有时会实现不了,容易不算数。

        这则德育故事叫“越姬信心”,意思是越姬对自己的心讲诚信。高兴时约定生死的妃子没做到从死,反而是这个不说话的人应允了,只因为她当时心里已经想过:只要自己的夫君走了,我一定会跟着他走。这不得了!这种妇德是真正的高义,这是真正的女德!古人的守信,是对自己的心,不是“信”给别人看。我们学古圣先贤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人事物,就是学他们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以此来成就自己的性德。

        10 樊姬善谏而兴楚国

        周朝的时候,楚庄王喜欢打猎,他特别宠爱的夫人樊姬劝他,他也不听,于是樊姬从此不吃肉。当楚庄王看到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不吃肉了,才改过自新。他喜欢打猎,自然对政事就会容易疏忽。这位樊姬跟楚庄王结婚十一年,举荐了九个女子进宫侍奉庄王,辅佐后宫,承担女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家大、业大,后妃们真正成为“太太”,是让国君能够在前方把政事处理好的一个坚实基础。

        11 不惜生命尽节的乌林氏

        “乌林氏”是金朝葛王的妃子。“尽节”的意思是保全节操,多指为道义不顾自己的生命。“世宗”是金国皇帝的一个庙号,本意是一世之宗。

        王相的笺注解释到,当时的金主叫完颜亮,他遍淫宗族里的妇女,所有的女性人人自危。后来他又看上了葛王的妃子乌林氏,命令她过去侍奉。乌林氏知道此去不能幸免灾祸,于是自己吊死在了接她的车子里,后来葛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完颜亮,登基成为世宗,为了纪念他的爱妻,终生不立皇后。

        刚学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听《德育故事》里哪一个女子为了道义,为了别人不相信她,她就自杀,觉得这是不是不尊重生命,为一点小事就自杀?其实古人即使身体不在了,只要精神在,就是永存。相信大家随着深入学习《女范捷录》,会越来越为古代能够守节的这些女子们感动,那个时代以“失节”事大,她们为了节气宁可舍身,所求的得到了,就是一种幸福。我们现在学习乌林氏的故事,人终有一死,她为守节而死,真是死得其所!虽死犹生,虽死犹荣,她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12 宽宏厚德的弘吉氏

        “宋降于元”,古代真正有德行的国君,不会把上一个朝代的后人杀尽。还会给这些前朝皇帝的后人一个栖息之地,让他们好好地去终老天年。这也是对前朝帝王、王室的尊重,当然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更显示仁君风范。

        “弘吉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宋朝灭亡之后,太后谢氏被接到元朝去,而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氏侍奉宋朝的这位亡国太后像对待自己的姐妹妯娌一样,恩情礼节非常有度。

        这样宽厚、宽宏的后妃之德,做到也不容易!而且这位皇后还是个外族人。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的胸怀,她能做到皇后的位置确实是德位相配的。

        13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最著名的是“三迁”,孟子小时贪玩,模仿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场附近,孟子跟着人家学筑坟墓或哭拜,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后来迁到市场附近,孟子又学着吆喝,讨价还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还模仿猪羊被杀时的声音。他的母亲看到,皱起眉头,这可怎么办?于是把家又搬到了学宫附近。迁到了学宫附近是不是儿子就变好了?他也没有彻底变好,中间小孟子还跑出了学堂,开始逃学。有一次,孟子就跑回家了,妈妈正在织布,父亲早亡,母子两人以此维持生活。看他回来,孟母没有哭天抢地:我该怎么办?这孩子没救了呀!她非常有智慧,当下就拿起剪刀“咔咔咔”,把布匹拦腰剪断。
    儿子一看,母亲来真的!是不是这一个动作完成了对孟子成圣成贤的教育?不是,前面的三迁已经有了教育的铺垫,现在这震撼人心的动作,接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语——言教:“织布要一丝一丝地织成寸,再一寸一寸累计才能成尺,一尺一尺最终成就布匹,中途废掉了,就成不了布匹了。这就像你读书一样,只有天天用功才能学成,中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孟子听完母亲的话,非常惭愧,立即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了。从此之后,孟子勤学苦读,成了大学问家,被后人誉为“亚圣”。他的母亲也因此成为世人皆知的贤母,青史留香。

        14 陶母教子要清廉

        东晋陶侃曾经是监鱼的一个小吏。有一天,他拿了腌的鱼寄奉给自己的娘亲。母亲看到了这一罐咸鱼之后,马上又封起来,让人再给儿子捎回去,并且还带了话,说,“你身为国家监管渔业的官吏,拿官家的东西来给我吃,这是不廉洁,并且也是违反法度的。”陶侃因此非常地感动,并以此而自勉,后来成了一代名臣。

        古代为什么会有这些贤德的人?是因为有这样贤德深明大义的母亲。

        15 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

        宋朝的欧阳修因为幼年而孤,家里非常穷苦。他的母亲便用芦苇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教他读诵,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个母亲还能如此勤勉地教化,才有了欧阳修后来的显达。他的曾祖父也因他卓著的功勋被封成公卿,虽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了,但是家里以后在祭祀的时候可以按照三公的礼仪去祭祀先人,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荣耀!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太有味道了。后代做得优秀,对祖先的祭祀就按照后代当时的身份去做,这种待遇是特别对教育子女付出的一个嘉许。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您家原来是位列三公,现在被降为士,一个大夫,那您在祭奠祖先的时候,只能按照您现在的职务、地位去做。

        欧阳修的母亲除了用芦苇在地上教子外,还有很多事例。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是一个小的官吏,他常常半夜时还在继续办案,因为想到自己没有办法让这些犯罪的人减轻罪责,脸上便经常会有忧凄之色。他认为假如对这些人的刑罚减轻一点的话,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改过。看着丈夫在油灯之下为这些素不相识的犯人们而忧虑,他的妻子有一次对他说:“依您现在的德行,以后一定会有好的儿孙啊!”

        我们读到这样的德育故事,确确实实非常地感佩。一个女子有这样的智慧,因为看到自己丈夫的所作所为,官虽然不大,但却关心民间的疾苦,正直廉洁,她就知道他们家的后代一定会显达,会兴旺。

        16 子发母教儿为将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子发攻打秦国时,军粮吃光了,就派人去向楚王求援。顺便请使臣替他看看母亲。他母亲就问使者:“士兵们都还好吗?”使臣回答:“士卒每天分几颗豆子充饥。”她又问:“那么将军可好?”使臣说:“将军天天有好肉好饭吃。”

        子发打败秦国归来,第一件事就来跟母亲报喜,他妈妈紧闭大门不让进门,并且数落儿子。子发就请侍者问母亲,这到底是为什么?

        子发的母亲当时举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教导儿子。当年越王勾践每天舔着苦胆问自己:“你忘了灭国的仇恨和耻辱了吗?你忘了你的志向了吗?”天天激励自己,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我们只知道人要立志,而不知道一个人立了志向,还要为他的志向付出,从言语到行为,甚至心念,要为了志向而努力啊!

        母亲说:“你没有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故事吗?有人给他送来一坛上好的酒,越王勾践派人从江的上游把酒倒下来,让士兵到下游舀上一杯,大家同饮江水。其实从河水中已经喝不出什么酒味了,但是因为那份心到了,他的士兵的战斗力反而提升了五倍。后来别人看他打仗很辛苦,很有志向,又送给他一袋好的粮食。他又下令把送给他的好的细粮,混到士兵的粗粮当中,也是告诉大家,大王心里装着所有的士兵。其实每个人的碗里可能也只有那么一两颗,但是他士兵的战斗力提高了十倍。”

        他的母亲讲道:“儿子身为将军,自己吃肉,让士兵只能吃着豆粒充饥,怎么忍心这样?太暴虐了,太薄情寡义了,打了胜仗又有什么值得可贺的?《诗经》上不是说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会高兴’,人做事不能失了分寸。如今将士们无休无止地在卖命,出生入死,而你却能够享乐,在这种情况下你即使得胜了,也不是用兵的正道啊!你如此没有仁义道德,不是我的儿子,你不用进我的门了!”子发在大门外面特别惭愧,于是一再向母亲谢罪认错,他的母亲才放他进门,自是一番的教诲。自此子发痛改前非,跟众将士同甘同苦,将士们因而都很佩服他。

        我们听了这样的故事,有没有感觉荡气回肠?我们总觉得应该给儿子多些,比方说:“儿子,让别人干,你可不要干!万一累着了。”钟博士的妈妈怎么教儿子?“你要做!并且要给青年们做出个榜样来。”别人出国了都不想再回家乡,“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要爹和娘,四年再也不想回家乡”,她的儿子是年年都要回家乡,最后彻底报效祖国来了。在留学期间,打扫宿舍卫生,大家都不愿意干,因为在外面打工一个小时给六点三五美元,相当于人民币的五六十块钱,谁都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做,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别人提壶水,生炉子,或倒煤渣什么的,只有钟博士牺牲自己的时间老实真干,而且妈妈知道了,是支持、赞叹儿子。儿子来信说这里下雪很冷,我没有棉被只盖个毯子,把书本都压上来了。妈妈回信:“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我们会这么做吗?如果他妈妈说:“你爸是教授,我也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儿子,怎么也得让你有棉被盖啊!”那我们还有这样的母慈子孝可以学习吗?

        锻炼舍受,舍身体的这些享受,才会真正获得高于物质方面的精神上永恒的妙用。不仅他自己得妙受用,我们今天来学他这种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有没有也得妙受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点精神常常是圣贤的母亲陪伴孩子长养出来的。

        17 贾母倚闾

        齐国的王孙贾同愍王一同出游,后来跟大王失散了,王孙贾独自回来。因为外面发生了战乱,母亲本来很盼望儿子回来,但是看到的是这种结果,母亲就说:“你早上出去不回来,我倚着大门望你,晚上出去没回来,我倚着里门盼你。现在你去服侍君王,你的君王不见了,你回来算忠义吗?”儿子确确实实很有气节,听了母亲这一番教诲,马上就拜别了母亲,回转到闹市中去,召集市人组成一支队伍,把杀齐王的乱臣淖齿杀掉了。后来又去访求王子法章,立了新君,史称齐襄王。这个德育故事叫“贾母倚闾”。

        古代的这些母亲不因外面在战乱,就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出去,她们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母亲的大义,不仅鼓励儿子尽本分,更使得襄王能够顺利继位,成就了天下人民的安定,这是母亲的妇德之光。

        18 仁厚的隽母

        汉朝的隽不疑为京兆尹时,每次断案如果他把刑罚办重了,被他治罪的人很多,他的母亲就会非常愤怒,也不吃饭。假如他尽量地让牵涉的人少一点,好多的人能活下来,他的母亲就非常高兴。所以大家说:隽不疑为官,时时存着仁厚的心,不敢残酷苛虐百姓,是因为遵从他母亲的教诲。

        在汉朝时国家的法令里有连坐罪,如果一个人犯罪,那跟他相关联的九族全部治罪,什么是九族呢?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其实古代连坐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让大家有所忌惮,不敢去犯。细推之,古代的那些刑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所以隽不疑在那样的社会地位下还能顺从母亲,可见母亲的教诲对他影响之深。

        19 廉洁的田母

        战国中期齐国的宰相田稷,深得齐宣王的信任。他为官的时候一个下属送了他黄金两千四百两(一说二千两),他拿去孝敬母亲。田母返还了这些财物,并且责备他:“为官应当清正廉洁,注重品德修养,应在做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品行,令自己越来越高洁,而不该如此贪婪。”
    田稷听了母亲的训斥,十分的羞愧,急忙把黄金退了回去。他为了回报母亲的教诲,主动请求齐王治罪,说:“臣下无德,一时昏聩,私受贿赂献给母亲。母亲痛斥臣下为官不廉,为子不孝,臣下自感罪孽深重,辜负大王信任,请您重责,以正国法。”齐王闻听此言,感其真诚,赦免了田稷的罪。最终,田稷成了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贤臣。

        同时齐宣王对田母敬佩有加,为了表彰她的义举,还用国库的黄金重重的赏赐了他的母亲。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对田母仰慕不已,也称颂田稷为人子知错能改的孝行。所以大家能体会到忠孝是一体了吗?贪来的金子也是金子,皇上赏赐的金子也是金子,哪一个更有味道呢?

        20 李母挞子安人心

        唐朝节度使李景让性情非常严苛,对待部下非常暴戾,手下的将士都萌生了反叛之心。他的母亲郑氏升堂严惩景让,在帐外阶沿下鞭打他,这班将士纷纷磕头给老夫人,替景让讨饶,因此地方上才逐渐地安稳了。后来景让在母亲的教育下,也慢慢地成了贤帅。

        李景让酷虐到什么程度?因为愤怒,让他的属下重责自己的一个副将,最后把副将打死了。士兵们听说了这样的事,愤恨不平,更是心寒!因为副将跟着景让一起带兵打仗,付出很多。最后他的母亲出来,专门设堂要打儿子,她说:“天子让你掌握重权,你怎么能因个人的喜怒随意动用刑罚,妄杀无罪之人?万一因此而导致变乱,你是辜负朝廷的厚恩!又使你的老母含羞入地,让我拿什么样的脸面去见你地下的先祖?”郑氏命左右军士剥去儿子的上衣要鞭打他。将士们看到老夫人是来真的了,也非常感念老夫人的这片真情,都跪下来替景让求情。过了许久,老夫人才说原谅他这一次,军中的情绪因此慢慢得以平复,这件事就平息下来了。

        虽然是副将他犯了过失,但只差半级的人,该不该用这么重的刑?即使您有这样的权利,战事在前,也要适宜。很多人在生活中就搞不清状况,比方说总经理给我们的权利,如果事情不顺,就要责罚大家,那是忘却了自己领导大家的责任。结果他把大家罚得每个人看到他都对他怒目相向了,甚至发现总经理也对他脸色不好了。我们要明白,权利是给了,运用权利一定要以仁厚的心,灵活掌握!这个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很深厚的人生智慧,也需要人生历练之后的积淀。慢慢地当我们有仁慈心做基础,就会越来越有智慧

21 “万石夫人”为儿整坟


        朝河南的太守严延年的母亲。她有五个儿子,都做了太守,别人因为她儿子的俸禄很多称她为“万石夫人”。一次她从东海到河南去看儿子延年,正好碰见他在断案,发现他一件案子涉及人很多,非常地苛酷,杀人无数,血流成池。她大为震惊,非常愤怒,责怪儿子说:“人命是关天的大事,为什么如此残酷?你再这样,最后肯定是无法避免要招来灾祸的。”于是母亲没有进儿子的家,后来延年果然被杀死了。


        这个严延年凶狠、好杀,人送外号“屠伯”。他本来让母亲从东海来河南一起生活,以尽孝道。当母亲的看到儿子这样断案,就对儿子说:“一个人,要记得天道神明,不可任意杀人。我不想在我老年时,看到自己正值壮年的儿子遭到刑狱。我现在要回东海去了。如果你再不改过,我就在东海先替你整理坟地,等着你的死讯传来。”她回到东海郡一年多以后,严延年果然被判了死刑。东海郡的人都说他的母亲贤明智慧!


        有哪一个母亲愿意给自己的儿子整理坟地的?这是母亲失望到了极点。一年多,四五百天的时光,他死不改悔,到最后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母亲生了五个太守,真的是母亲不够大义?不够仁义?因此再有智慧的母亲,如果孩子有了地位后,不肯听她的劝诫,同样会发生这样遗憾的事情!而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职分、本分,已经没有任何办法时,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只好敬而远之!正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确确实实我们不可不慎!按我们这个年龄来算,家里一般都是一个孩子或两孩子,他们来这世上,给我们叫一声爸爸妈妈,我们更要对得起我们的孩子。


        22 继母舍亲子保继儿


        周朝齐宣王的时候,有一个人被人杀掉了,恰好兄弟两人都在旁边,哥哥就说:“人是我杀的。”弟弟也说:“是我杀的。”哥俩相争求死,齐王不能决断。于是问两人的母亲。母亲说:“大王,您要治罪,就治我小儿子的罪吧!”齐王说:“难道小的不是您儿子吗?”母亲说:“小的是我亲生的,大的是前妻留下来的,妾我实在不晓得是谁杀了人!如果治了大儿子的罪,就是我这个做妻子的辜负了丈夫的托付,而弃掉前人的遗孤啊!”齐王听了,感于妇人的义节,就把她两个儿子全都赦免了。


        所以,一个女子闺中的气节能够感动当朝的国君,能够让儿子免罪。《女论语》里面也有一个故事,汉朝陆续的母亲肉切得方方正正,大王就把她儿子被牵连的罪给赦免掉了。这么好的母亲,怎么能够教养出来犯罪的儿子呢?


        23 后妻舍身护女


        南齐崖州有一个参军的继妻王氏,丈夫死了,她办丧回去。自己有个小儿子,女儿是前面的妻子生的。王氏拿大珠子做女儿的手串。那时珠子严禁私自流通,发现之后处罚是非常地严,如果不登记上税偷偷把珠子带出境去,要办死罪。这个女儿就把珠子扔掉了,可是儿子尚且幼小,不懂国家法令,他就又捡来放在娘的装奁里头,奁,也就是装嫁妆的那些器具。母子两个都不知道。出境的时候就被官吏查出来了,按法令要办死罪。办案的官就问:“是哪个犯的罪?”母亲说:“是我太喜欢这个珠子了,办我吧。”女儿说:“我的母亲她已经把珠子丢掉了,是我偷偷取回来的,还是法办我吧。”母女两个痛哭不已,在堂上互相争死。办案的官详细询问之后,知道了她们实实在在的情况,赞叹地说呀道:“真是贤德的继母啊!真是孝顺的女儿!”于是把她们两个都释放了。


        多么难能可贵!作为继母她觉得自己虽然丈夫没有了,但女孩子不仅母亲不在了,现在连爸爸也没有了,她又不忍心让这个花季的少女去送死。姐姐想到弟弟年龄小,需要母亲呵护,所以跟继母争死。古代的闵子骞曾说过“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知道,假如父亲把继母休出家门,他的两个弟弟就也没人照顾。古代这些圣贤们都能以大局为重。这娘俩没有串供的机会,也不知道实际情况,却能毫不犹豫地要替对方担罪。


        24 二程之母  教子以严


        “程母”指宋朝“二程”的母亲侯氏。宋景德元年她出生在太原,特别的聪慧,排行第二。她的娘家是河东大姓,她的曾祖父侯元和她的祖父侯诇以武勇而闻名,他们官至部将,镇守河川。当时很多人弃武以儒学登科,因为打完仗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这时侯氏和她弟弟侯可两人继承了侯氏的家学和家风。她自幼好读书史,博知古今,父亲常常感叹:“恨汝非男子!”侯氏十九岁时嫁到了程家。


        为什么要特别的讲二程的母亲?因为她教育的儿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受推崇。


        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侯氏的两个孩子“二程”程灏和程颐。他二人是宋朝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又都是理学的奠基人,一个叫明道先生,一个叫伊川先生。他们所在的时代里,邵康节(《了凡四训》里孔先生算命用的皇极数就是他写的),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张载(号称“横渠先生”,为范仲淹的弟子。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连同程家兄弟二人,并称为“五大先生”,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五大儒。、


        程颐、程灏的母亲侯氏,教子很是严谨,十分的严格,从不姑息袒护,不论是小的过失还是大的错误,都要父亲来责正儿子。她常常说,做父亲的不晓得儿子的错误,都是做娘的隐瞒的缘故。夫妻就是常常要配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教子她言而有礼,而对待婢仆、姬妾,她非常的宽恕仁厚。后来她的两个儿子,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后来都成了当代的大儒。他们的名节流传至今,大家都说是这位圣贤的智慧母亲教育的结果。


        现在的女士们气势胜过了父亲,一会儿演慈母一会儿又要演严父,都快内分泌失调了!侯氏就懂得这个。假如您家的先生实在是严不起来的话,您可以给他找稍微威严的长辈,哪怕一些也比较有威仪,有智慧的女众,都是可以的。我们就是要把圣贤的这些做法用到心上去,咱家没有二程家父亲跟母亲配合得这么好,咱们就另谋他路,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培养成才,那才叫真功夫。真正的学习不是在那里一直埋怨我空有侯氏之志,没有遇到好的夫君!不是让您在那擂胸顿足,而是需要您“宁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母亲侯氏生了六个男孩子,只剩下这两个,其他的都夭折了,侯氏非常疼爱他们。兄弟俩只差一岁,在蹒跚学步时摔倒了,乳母要上前扶,侯氏不许,她对孩子们说:“你们走路慢一点就不会摔跤了,你们可以试试看。”她不仅教会孩子们方法,而且还要让孩子们马上实践,这是有智慧的母亲。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挑喜欢的吃,乳母溺爱孩子,看两位公子爱吃什么,就会站起来把他们爱吃的菜端到他们跟前。这时侯氏就非常严肃:“小孩子如果连一盘菜的欲望都不能够舍,都不能战胜,还能干成什么事?这辈子还能成什么大器?请您把那盘菜归回原位。”小时候别人的父母都表扬孩子,侯氏夫人就说:“儿子,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天天表扬你们,还是长大了到朝堂上进士及第后,让国家、皇帝去表扬你们?”


        我们做母亲的要知道什么叫疼爱,还有未来要结婚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也要懂得什么叫对孩子的疼爱。比如说,咱们回家了,妈妈把好吃的端来,说:“都吃了吧。”然后咱们觉得:“妈好爱我呀!”这是妈妈的爱。如果妈妈说:“你都这么大了,这好吃的给爷爷奶奶吃吧。爸爸年纪大了,做的活跟哥哥做的差不多重,这好吃的留给爸爸吧。”这才叫真爱孩子!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叫爱,不知道怎么样去爱自己,更不知道怎么样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另一半。所谓“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圣贤母亲给做出这个风范,今天我们听到了,就一定要把听到、学到的照着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母亲的志向高远,引领孩子攀登这个高度就不困难。假如父母和老师的境界很高,可是您的孩子,您的学生的境界低得在地板上天天趴着起不来,这肯定是您不善于导引孩子、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有志向,还得善于引导咱们的孩子、学生以及身边的有缘人。甚至我们做孩子的,未来有成就了,慢慢的还可以影响到父母,跟我们有缘的人都会因此走上光明之路,所以我们既然学了就要发这种愿,要做这种导引光明的人,要立志成圣成贤。


        25 尹母陈氏  教子尊师


        “尹母”,尹焞(音吞)的母亲陈氏,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圣贤的母亲,她的儿子是二程之一伊川先生的徒弟。尹焞对自己老师的恭敬到什么程度?看到出的考题里面有攻击他老师的话,对不起,卷子都不答,直接就回家了。假如我们的儿子高考,看到出的题不太好就不高考了,估计我们回家得把他骂得翻天覆地:你不会先委屈求全?答完卷子考上大学再说?而古人称此举叫气节!


        “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我们常常说古人的这种学问、气节的芬芳不是有人了才香,而是没人了照样芬芳。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到底是芬芳给谁呢?我们好多的女子结了婚之后为什么总跟丈夫吵架?总觉着丈夫为什么不夸我这朵花很香?他多久没赞美我了?即使没人来您也要自然有一段芳香,最起码不给别人也要给自己闻香,一个人修道立德亦如是。有人了您就做出一副君子、淑女的样子,没有人了,您的腿不知道伸到哪去了。一不留神跟父母说话时又开始大声了。古之学者是为己,今之学者是为人,古代学者的学问修养是学给自己的,我们现代人是学给别人看的。高考的卷子跟他有什么关系?答自己的就好了,也完全可以避重就轻。我们可以这样回避,但是古人他们不会,他们宁可过清清白白有气节的人生,绝对不改节,他们认定了的目标不会随随便便的拐弯,改方向。


        绍圣初年,尹焞去应进士的考试。时值禁二程的学说,尹焞没有应答策对直接就走出了考场。回来告诉母亲说:“母亲,因为他们反对我的恩师,所以我不想答这样的卷子,我也不想吃因答这样的卷子而得来的俸禄,所以我很对不起母亲!”结果母亲回答:“我宁愿儿子用豆子加水来孝养我,也不希望你用失去做人气节而得来的俸禄养我。”伊川先生听了这句话就赞叹:“非此母不生此子。”后来学者称尹焞为“和靖先生”,这个“靖”,特指男子有气节。


        尹焞的母亲在打理家务也很有章法。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她却一点也不悲戚。从小教育自己的儿子动止语默,即在行动的时候,如果说止马上就可以止住。话说完了,马上就要缄默。就是该说的时候说,该动的时候动,要动静有法。尹焞能够有那样的未来,是童蒙时母亲就开始养正教出来的。虽然家里穷的上不起学,但是母亲仍然教出合于礼仪,动静有法的孩子。


        等到尹焞长大到需要学习时,听闻伊川先生程颐很会教育孩子,就让儿子去拜师,要求儿子尊重老师,要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她还告诉儿子说:“学习的本源在于德行,一定要学到了再回来。你不仅要学到千经万论,更重要的是把老师待人处事的那份精神,那种骨气带回来。”这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诫。


        陈氏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教子也很有道理。她肯定儿子的做法,回应云:“吾知汝以德养,不知汝以禄养。”母亲不希望儿子用失去做人的原则换来官位和俸禄,愿意接受菽水之养,过淡泊人生。这有共同的理想的娘俩实在是母慈子孝。这样的母亲,有志气,有骨气,这叫气节!


        所以不要跟人家说,我们家条件不好。您家即使物质条件再不好,但是大家看到您身上的那种气息,就望见您十年或二十年之后的庙貌,就不会轻看了您的父母,轻看了您的亲属,这叫有骨气,有精神。人活着,我们不能够决定我们的生,但是我们要能够决定自己的死。我们不敢说我们生得伟大,但是我们要决心、志愿死得光荣。


        谚语云:“桑树从小直。故教子必慎于童时之动止语默。”您看,桑树从小就把它给扶直了,同样要教孩子从小合于礼。等到长大了再让他跟着德行好的老师学习。如此,在家里有母教,在外有名师、良师教诲,这样教出的孩子假如还不能成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26 陶母送子“三土”


        陶母湛氏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吴国杨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了陶侃没几年,陶丹便病逝了,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于孤苦无依,战事之耗,湛氏携带幼小的陶侃由浔阳(现在的九江),回到了她的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


        陶侃在母亲的教导下,努力学习读书万卷,尤其精通兵法。后来被太守范逵推荐为县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了你有出头之日,但愿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陶侃说:“您放心吧,母亲,孩儿记住了。”最后他的母亲又说:“为娘一生清贫,没有什么东西为你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陶侃疑惑不解:“三件土物?”“是的。你带上吧,到时你自然会明白的。”就给了他一个包袱。


        来到官府之后,陶侃打开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这是他母亲用来养活他最简单的生活用具。他先是一愣,过了一会,他慢慢体会了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的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荣华富贵,保持自家本色;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的三土深深地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数位圣贤几岁而孤,然后由母亲含辛茹苦培养他们成才,这确实是很让人叹服。好像专门给我们演示:没有丈夫这片天,只要有女子这块大地也可以。其实这实在是万不得已。您想想,如果没有天了,没有肋骨了,五脏活得有多艰难!是不是?好好珍惜您们家庭的骨骼。


        而静心思之,这些圣贤人的父亲,一刻都没有离开家庭,没有离开他们母子,是父亲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他们前行的路,圣贤母亲们是“事死者,如事生”,和儿子相依相携成就了各自的人生。


        27 剪发待客


        陶侃的母亲,在她们家里最穷困的时候,尽心竭力招待儿子朋友的故事,在此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家庭主妇,在粮食没有、柴火没有的情况下如何招待客人呢?况且客人要吃饭,客人的坐骑也要喂食。陶侃的母亲毅然决然把头发剪掉,卖了钱,凑了一餐饭菜,又把他们母子床上铺的那些稻草,细细的剪碎,喂饱了儿子朋友的马。柴火从哪里来呢?这位母亲把撑着他们家草屋的中间的木柱子砍下来,劈成柴来烧火做饭。


        讲到这里,眼泪都要掉下来……我们听了这些,如果现在还能够笑得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慈母当时的心境!因为这位母亲知道,儿子父亲已经不在了,“在家靠父母”,“出外要靠朋友”!所以母亲今天的所作所为,是智慧的意识到,儿子的朋友可以直接把儿子送上仕途,真是感天动地慈母情!当这个朋友知道了陶侃的母亲用这样的心来招待他之后,感慨万千。这位朋友就是举荐陶侃的范逵,他一步一步地让陶侃走上了仕途。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背后都有这些光辉的女范,贤母精彩的一笔!今天我们来学它,到底来学什么?我们得反思反思咱们家的教育是个什么样子,这叫学习古圣先贤的现实意义。


        28 姚母教子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姚梁的,他是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二十三岁保举优贡,乾隆三十年他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就是宰相了。又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总知府等职,所到之处皆有政绩。为什么提到这么多职位?能在一个地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容易啊!人家是每到一处都有政绩。乾隆三十五年之后封为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他是“三大夫”。他为官的清廉,以及累累的政绩,世人皆称是因为从小受母亲家庭教育的结果,时至今日庆元这个地方还一直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年朝廷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个州府查办贪官污吏。他的母亲知道后,生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儿子一试。一日黄昏,姚梁从外面回来,母亲劈头便问,说:“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的香蛋,好端端的放在厨内。到晚上打开发现少了几个,莫非是被我的媳妇们偷吃了?你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咱家的家贼实行家法!”姚梁一听很好笑:母亲不是这么小心量的人,都是一家人,即使吃几个香蛋也不用这么认真吧?他就跟母亲说:“几个香蛋,母亲,吃了便算了,不必追究了吧。”不料他的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的小事都分不清,又怎么敢去州府查案?”儿子听思聪,马上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了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把母亲妻儿等全家人都叫过来,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起漱口,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器皿中。姚梁一个一个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水都清清的,唯独有一个人的口水漂着蛋黄碎。姚梁发现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母亲。他正在犯难,母亲在一旁一味地催促:“快说查到了吗?”姚梁说:“查是查到了……”母亲严肃地说:“不要徇私。”姚梁实在没有办法了,壮着胆子说:“这个蛋是母亲您吃的?”姚梁的媳妇,用眼睛看着丈夫内心埋怨他莽撞:“您怎么能让老人家难堪?就是母亲吃了,当着孙儿的面呢,您怎么能说出来?”这也是媳妇的贤德。不料母亲哈哈大笑,说:“儿子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你去各州明察暗访办案,为娘我也放心了!”人们都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正是他母亲的家教啊!


        29 寇准母亲的遗训——“寒窗课子图”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这些圣贤都是靠纺车养育出来的!寇母常常一边深夜纺纱,一边还要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后来寇准进京应试中了进士,当喜讯传达到家时,寇准的母亲已是身患重病,临终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身边的刘妈,说:“我儿寇准日后必定为官,如果他有错处,请您把这幅画交给他。”


        后来寇准官至宰相,他感觉自己功成名就了,要请戏班庆贺自己的生日。宋朝那个年代,请一台就挺奢侈了,寇准因为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戏班子不仅请了,一请就是两台,还准备大宴群僚。刘妈听了这种情形,好像跟太夫人当年教育儿子的状况不太一样,她觉得时机到了,该她献图了。刘妈见到寇准,把寇母临终托付给她的那幅画拿出来。寇准打开一看——是“寒窗课子图”,“课子”,是教孩子做功课。上面画的是母子两人,当年寒门相依为命的场景,孤灯下,母亲一边纺纱,一边辅导儿子苦读……画幅上面写了一首诗,是母亲的手迹:“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再三地拜读,一下子跪倒,不觉泪如泉涌。母亲的这首诗就是遗训啊,他一见这幅画,眼前就出现母亲的身影,明白母亲的心,马上下令撤去了寿宴,也把戏班子打发走了,从此专心料理政事,成为闻名于世的一代贤相!


        知子莫如母,古人的智慧如此深远,儿子是栋梁,母亲们那都是培养栋梁之才的第一园丁,圣贤人是圣贤的母亲教养出来的。我们在历史上随便的找找,所有的古圣先贤背后,都能看到这些圣贤母亲的身影,为了儿子能够出来治国平天下,付出一个女子应有的本分。正是因为她们付出的,认为是应该的本分,平凡之中我们更见这些圣母的伟大!


        30 杨香搤虎


        晋朝有一个农夫叫杨丰,他的女儿杨香十四岁。一天父女两人耕地的时候,遇到一只老虎,都很害怕,但是当看到老虎冲着父亲咬过来时,杨香奋勇向前,摁住了老虎的头,老虎受惊而走,父亲得以生还。后来别人就问她,说:“你一个幼小的女孩子,怎么可能把老虎打跑?”她说:“我当时没想老虎的事,就想着我要救父亲。”所以奋不顾身而身保,不仅保了自己的身,也保了父亲的身。


        31 缇萦救父


        汉朝有一个叫缇萦的女孩子,她的父亲淳于意曾做过主管都城粮仓的太仓令,后人称他为仓公,因罪被关到了监牢里面。父亲在临走之前叹息:“我生了你们这么多女孩真没用,有轻重缓急的事时,却没有一个人能帮的上忙。”他有五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十五岁的缇萦听了之后,特别的难过。因为父亲要被押往京城,她就跟着父亲的囚车直奔京城,向皇帝上书,愿以身入宫为奴,赎她父亲的罪。最后她被汉文帝亲自嘉奖,并且因为她的孝行,把她父亲的罪也给免了。这个德育故事叫“缇萦救父”。


        杨香她是无我救了父亲,缇萦同样也是因为无我,才敢于替父亲申冤。两个女孩子的孝心,她们孝敬的行谊,都是自自然然而做出来的。她们也没有机会提前预演,也没有提前想象各种各样的情景,当时她们什么想法和准备也没有。老虎来了哪顾得上想!官府要来抓爸爸,提前大家都不知道。当下这些孩子们,她们自自然然的就舍小我,而且是个少女。古代女子不像现在的少女,她们哪里出过门!并且一个普通人要想告官上诉,国家有法律规定的,要滚过一个钉满钉子的木板之后,才能够陈述自己的冤情。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还得滚钉板。咱们被蚊子叮一下,就又挠又闹,还得让妈妈来给涂药水。所以唯其难能,才更为可贵。每次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就想到那个年代的孩子,她们怎么能够那么令人叹服?


        一个人在大难大劫面前,还能够保持孝心,还能够保持道义,是因为他那种无私无我,大无畏的精神,是非常圆满的无畏。


        32东海孝妇


        汉朝东海处有一个寡妇张氏很孝顺她的婆婆。婆婆怜惜她年轻,怕因为自己拖累儿媳妇不能改嫁,一天她趁媳妇不注意的时候上吊了。而婆婆的女儿看到母亲死了,就执意认为是媳妇想改嫁,又怕婆婆连累,于是杀了婆婆,所以这个女儿就去告官。而官府也没有认真审察,直接把她处以死刑,此事过后,东海连续大旱三年。后来上任的太守听说了这件事,知道张妇是被冤杀的,于是他亲自去张氏的坟墓前祭奠,祭奠还没有结束,忽然间大雨瓢泼而下,田野里久旱之后,得到了一场透雨。


        所以我们就知道,一个女子她本来想守节,养着自己的婆婆,可是婆婆也太爱儿媳妇了,想着自己也没别的出路,都那么大岁数了,如果先走了就可以成全儿媳妇,那个时候老人家也不识字,大概也不会写遗书。没想到是这种结局,当然这也是用另外一种形式成全了儿媳妇。


        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故事,依然是很感人,确确实实孝悌之至是通于神明的。神明来显示这个女子是一个孝妇,她是有冤情的。那个年代做官的人太有德行了,他们听说此事,是报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祭奠,祭奠完就知道到底有没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学了各种的道德仁义,会反问:可能吗?这么做,真的我会幸福?您可以试一下。即使您是半信半疑的试,也会发现日子过得跟以前不一样了,越来越幸福了!而您也会越做越有信心。


        33 姜诗出妇


        东汉姜诗的妻子庞氏孝顺长辈到了极致。她的婆婆喜欢喝江水,她就天天走很远的路去挑江水。她的婆婆又喜欢吃江水里的鲤鱼,她就变卖自己的首饰,换来钱给婆婆买鱼,天天如此不敢怠慢。


        一个女子每天走那么远的路,不辞劳苦给婆婆挑水喝,确实让人很感动。结果有一次回来的迟了,婆婆就让儿子把妻子庞氏休了,赶出家门。在古代,只要公公、婆婆说儿媳妇不好,作为儿子的就可以把媳妇休出去。当然这种做法也是为了成就儿子的孝心。被赶出去之后,庞氏住在邻居的家里,离婆婆也不远,拼命的纺织,买了好吃好用的,让邻居给她婆婆。婆婆还在纳闷:怎么儿媳妇走了之后,邻居对我这么好?儿媳妇不让邻居告诉婆婆。终于有一天婆婆忍不住问了,明白了真相,当时她就很惭愧,想起媳妇平时所做,好像除了那次挑水回来晚了,再也没有别的过失,所以赶快把媳妇又迎了回来。之后,姜诗和妻子庞氏,他们住的房屋边上,忽然就涌出了甘泉水,喝起来比江水的味道还好,更让人惊异的是,每天里面还会跳出两条鲤鱼,她就取来给婆婆吃,大家都说,这是因为至诚的孝心感天动地的结果。


        这个故事叫做“姜诗出妇”(“出”,休的意思),放在《女子德育故事》的“孝篇”里。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假如她没有被婆婆赶出来,没有经历这个考验,几千年后的我们还能知道她的事吗?父母爱我们,我们孝顺他们容易做到,回馈他们孝道、孝行。假如父母不爱我们,一点小过失就对我们苛责,甚至杀害我们,想置我们于死地,像大舜,我们还能不能爱?我们还能不能孝?如果还能做到,一定是有天道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善良的儿媳妇感得上苍给她降临吉祥。所以我们要真信圣贤教诲,真干才是真信的表现


        34 至孝范氏


        明朝建文年间,燕王造反,有一个叫储福的人,不肯跟他一起造反,于是他痛哭着不吃东西,最后尽忠而亡。他的妻子姓范,很孝顺婆婆,每当思念丈夫想哭的时候,怕婆婆听见了难过,就独自跑到山谷里去放声大哭。她始终守着节义,替自己死去的丈夫尽孝,邻居们个个都称赞她。后来家里越来越穷苦,连生活也不能够维持。有一天,她到溪边洗衣服,看见溪水边长着织席子的草,她就把它采下来织成席子卖给别人,用卖席子的钱来养活婆婆。后来婆婆去世了,她守着婆婆的坟墓,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人们惊奇的发现,自从她去世以后,溪边织席子的草居然再也不生长了。


        所以大家就知道“天道好还”,这么好的草让编席子,就是为了让她能够既守节,又可以供养她的婆婆。供养完了婆婆,她还要靠编席子生活。等她走了之后,孝妇不需要了,这草就不再长了,这是天道的彰显。


        35 乳姑不怠


        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氏,因为年纪大了,牙齿都掉了,于是他的祖母唐氏每天用自己的乳汁来哺育婆婆,后来长孙氏高寿而终,家里也养育出了很多显贵的人物。山南后来官至节度使,大家都说是他祖母孝顺婆婆才有这样的感应。这则德育故事叫做“乳姑不怠”。


        36 唐朝有位郑义完娶妻卢氏,有一天晚上盗匪闯进家里要抢劫,大人小孩全都四处逃散,只有婆婆一人在房间里。作为媳妇的卢氏迎着盗匪的刀锋,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她的婆婆,她被强盗用棍杖击打,差点死去。强盗走了之后,别人都问卢氏为何不逃?她说:“乡邻有难,尚且应该救护,何况老亲在家,若畏死而不去救护,这就跟禽兽没什么两样了。”


        卢氏觉得假如她不去救婆婆就跟禽兽没什么两样,即使子子孙孙都跑了,剩她一人,她也应该去做。可见她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是什么壮举,觉得是个人就应该这样。


        现在我们对第一个故事进行详细分享,旨在请大家领悟孝敬翁姑其实就是给自己和子孙们积攒莫大的福报。


        这位唐氏每天梳好了头,洗好了手,把身体擦干净,用恭恭敬敬的心给自己的婆婆喂奶,没有一点点嫌恶、嫌弃之意,很难得,婆婆吃着她的奶水又存活了好几年。我们正常哺育孩子,奶水都会越来越稀,而她哺乳一个大人却好几年。忽然有一天,老人家就突然生起病来,她把大家召集起来说:“我只恨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来报答这个好媳妇。今天把你们召集过来没别的意思,就是希望我们家子子孙孙的媳妇,都像我这个儿媳妇一样孝敬。”她特别对孙子媳妇说:“你们一定要像你们的婆婆孝敬我一样,去孝敬她。”他们家由此就有了孝敬的家风、家道。


        后来他们家的孩子们做官有做到郡官的,还有做到节度使的。相当于地市级职务的郡官就有好几十个,相当于省级官的节度使有一个。所以别人都说:“在朝做官的人家,我们方圆这一片,崔家是首屈一指的。”


        有人说,一个女子能够侍奉自己的婆婆,好好照顾她的四时饮食,已经称得上是孝道了。唐氏在婆婆吃不了东西的时候,想尽办法每天像喂小孩一样,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假如不是出自真心挚爱,出自本性自然,如何能做到?因此一个人真要有孝爱长辈的心,何患没有孝亲的办法?


        37 孝心治愈顽疾


        明朝韩太初的妻子刘氏,婆婆得了麻风病,刘氏通夜伺候婆婆而且驱赶蚊子。婆婆身上的疮腐烂后生了蛆虫,刘氏不敢用别的东西把蛆虫挑出来,而是用自己的舌头把蛆虫舔出来。并且为了救自己的婆婆,她用刀刺破自己的胳膊,又斩掉了自己的手指取来血,和在丸药里面给婆婆吃,后来婆婆的病果然好了。这又是至诚心感天动地了。


        38 俞闻断发


        明朝徽郡有一个叫俞新的男子,他的妻子姓闻,大家叫她俞闻氏。丈夫死后,她剪掉自己的头发,以示自己要守节事亲。后来她婆婆的眼睛失明了,她总说眼睛不舒服,闻氏就常常把口漱干净,用自己的舌头舔婆婆的眼睛。这么舔着舔着,最后婆婆的眼睛居然又复明了。等到婆婆过世后。因为她连埋婆婆的坟地都没有,于是她就自己挑土给婆婆做了坟墓。这个事儿被郡守知道后,感动于她的孝行,特别对她进行了表彰。


        这些孝敬的儿媳妇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她们从小耳濡目染到的就是这样的社会风气,她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她们的。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什么样的因就了自己什么样的缘,这叫做随顺因缘。这些女子她能够安于自己当下的境界,好的就好点儿,不好就不好,她们没什么怨的,守分安命,自己又积德,又做示范给乡里乡亲看,给后代的子孙们看。


        39 新妇养姑


        有一个姓宋的人娶了妻子陈氏到家不过十天,忽然接到命令要去防卫边疆。临行之前托付妻子代为孝养自己的母亲。后来男子死在了边疆,陈氏的父亲就劝她改嫁。陈氏说:“我已经接受了丈夫的托付,要孝养他的母亲,现在怎么可以背弃已经许诺过的事?”当下就要自杀。她的父亲惧怕她真的自寻死路,就不再劝她了。陈氏尽全力劳作赡养婆婆。五十年后,婆婆去世,她按礼法给婆婆举办了丧葬之事。朝廷听闻此事后,赐她黄金以表彰她的孝行,称她为“孝妇”。


        40因孝延寿


        宋朝顾德谦的妻子张氏,一日梦到神人来告诉她,明天您将被雷击而死。第二天天刚亮,就听到天上打雷,声音很大。她恐怕雷声吓到婆婆,就走出屋子跪在桑树底下等待雷击。这时空中出现了神人,说道:“你有此孝念,还算是孝顺的媳妇。此举已改变你的短寿之命,再给你的寿命延长三十年。”


        我们如果得知自己明天就要走了,在最后一日会干些什么,是不是惶惶无可终日?赶紧跟爸爸妈妈说说,跟亲朋好友道别,去准备后事,告诉大家我要不久于人世了。可是这位张氏因为平常就孝顺,知道这件事儿之后,她一点儿都不慌张,安于自己的命。在大难临头之时,没有害怕,并不顾及自己的生死首先想到不要吓坏婆婆,她就跑到了门外等待雷击。


        她为什么要被天雷打死?原来她前世污染了有字的纸。在古代造纸的技术比较难,造出一张纸不容易,所以大家对纸张的利用都非常的珍惜。敢于染污字纸是造作了罪业,还没来得及用天雷打她以示惩罚,她在那一世生病死了,所以就改在这一辈子,继续惩罚。就是上面说到的“明天死期就到了”。不管这事是不是真的,也或许是古人为了让世间人珍惜字纸,劝人改过向善,特别这样编辑的。但是这个孝顺媳妇的行谊,确实让她在人世间多活三十年,最终也得到了好的结果。

41 赵氏复仇


        “汉朝庞淯(音育)的妻子赵氏,她的父亲被赵寿谋杀了,她有三个弟弟都想为父报仇,不幸都死了。赵寿听说此事后,笑着说:“我从今以后不用担心忧虑了。”赵家的女子特意差人去告诉赵寿:“我还活着,您不要高兴得太早。”赵氏生了儿子一年之后的一天,正好赵寿喝醉了酒,骑着马走过都亭,赵氏赶上前去,把他打落马下,亲自杀了赵寿,割下他的头并且提头前往县里,请县令治自己的罪。县官钦佩并表彰了她一个女子的勇气和胆量,更感念她因为孝心而做出了这样不  寻常举动,最终奏请皇帝赦免了她的死罪。


        古人确实做到了“一个孝字全家安”,这是百分之百的。谁能想到,一个出嫁的女子还能为父亲报仇。她把事安排得很周到,给自己的夫家生了个儿子。她能在都亭一下子就碰到仇人,相信她平常注意赵寿的动向已经很久了,她一直在等待出手的机会。县令居然还很感佩她的孝行,可见真正有孝心的人,即使行为有些激越,也会获得别人由衷的钦敬。


        说到这里,想起一件真实的事情。我去湖南长沙分享传统女德的课程,接送我的那位男士讲,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找了个伴儿,这个伴儿身世很苦。她的儿子在九年前跟别人斗狠斗勇,把对方一只耳朵割下来了。她儿子以为八九年过去了,应该没事儿了,他和对方见面时还都好好的,每次旁边都有其他人。有一次,耳朵被割的这个人就请他继母的儿子喝酒,就他们俩人。他想又不是见了一次两次了,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应该没事吧。没想到的是,人家把他灌醉直接从很高的楼上扔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后来单耳朵男子也跑了很多地方躲藏,终究在一次回来时被抓捕归案了。


        古今的实例,都告诉我们,冤冤相报何时了,都是一时的意气。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慎重,万万不要跟人结下怨恨,种下恶因,将来收获恶果。更不能刻意作恶,作恶必有报。老帅陈毅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没到。时辰到了,该谁承担的,任何人都替不了他,必然有报。我们处心积虑要把对方谋害,谋杀了,想谋财害命。孰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了恶一定会“多行不义必自毙”。“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如果大恶,立时就灭身了;如果小恶,慢慢累积您也会灭身。如果要做善,大善事儿做了,马上功成名就;做小善,将来一定是善积够了,也就成名了,当然古人指的“名”,不是今人说的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42 代父操舟


        周朝的大夫赵简子将要渡河,而船上的水手恰恰喝醉了,无法划船。简子当时很生气,想要把水手杀掉。水手的女儿名叫娟,她向简子作揖拜请说:“妾身的父亲因为大人您将要渡这条特别凶险的大河,他特地拜求河神而喝醉了酒,现在大人要是杀了他,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犯何罪过。能不能够让我代父亲摇船送您过去?”于是这个女孩子一边划船,一边唱歌,顷刻之间风平浪静。赵简子非常高兴,特别佩服这个女孩子,于是把她纳为妾室,成了简子一个妃子。


        我们听了这些故事,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样的动力让她们这样做?而我们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常常是手足无措。我们在家庭里说话办事儿还可以,一旦外场上有事情,就不知道如何应对了。假如公安局的人来抓父亲,大概我们早就六神无主了。如果君上还要杀自己的父亲,更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学了这些故事,确实让我们感受到她们的智慧都是从孝悌之至而来的。她不仅话说的合情又合理,还有能力划船送人家过江。那么凶险的地方,她父母平常不可能舍得让她在这摇橹划船吧?可是她就一边唱着,一边划船。大概诸神都会钦佩这个女子,护佑着才风平浪静。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女孩子的内心世界:最起码我的父亲不死了,假如我的命在这个狂风浪涛中丢了,我也觉得死得其所。要不然她唱不出来,一般在难过的时候话都说不成,还唱得出来吗?我们想,她不仅给自己壮了胆儿的,把大夫安全送过了江,重要的是保全了父亲的生命,还因为卓越的德能终身有托了。


        43 曹娥寻父


        曹娥是东汉时会稽郡上虞县人。相传她的父亲五月五日坐船到舜江中迎神之时,因喝醉了酒,不小心溺死于江中,尸骸被冲走。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哭嚎了十七个昼夜之后,毅然决然地投扑入江中,去找父亲的尸体。两天后人们发现她紧紧地抱着父亲的尸体浮上岸来。被世代传为孝女,为了纪念她,把舜江改为曹江。这就是曹孝女的故事。在古人来讲,父亲死了,如果找不着尸体,那就是大事情。


        44 木兰从军


        花木兰的故事,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她是中国南北朝时候一个传奇色彩很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北魏太武皇帝时宋州人。那时北方一个游牧的民族一直南下骚扰,国家就颁令每家出一个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迈,弟弟幼小,她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北朝的民歌《木兰诗》。史载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朱,还有人说她就姓木,叫木兰,本文称秦姓。“兰改妆代父从征”,妆是装束。总之确实是有这么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父去从军。


        唐朝女子秦木兰,她的父亲按国家法令要被征去打仗。她心疼父亲年迈又有病在身,不忍心让父亲去前线,兄弟年小体弱,所以当父母为此唉声叹气之时,她自己就换上了男子的衣服,要去代父出征。当时把父母都吓了一跳。因为她知道自己去战场不是为了建功立业,而是替父亲从军,所以十二年后,虽然她在边塞立下了赫赫战功,她依然决定回家。直到此时,和她每天出生入死,一起征战沙场的兄弟们,还不知道她原来是一个女子。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谁都想不通,十二年死里逃生,功勋卓著,皇帝问要什么封赏?什么都不要,回家就好。当她换上了女儿装,这些和她一起征战的兄弟们才明白“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们听了确实非常感佩她至孝的行谊。一个女子要同一群大男人在沙场征战十二年,她是怎么走过来的?简直跟铁人差不多。冬天要穿着厚厚的铠甲,别人看不出来,夏天想隐藏身份,确实太难了。《乐府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大家整天一起在沙场征战,顾不上来分辨男女,大概谁也想不到还会有女子来战场。


        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刀枪都有眼,专门不上她的身上来?是她的孝德感得天地护佑,所以十二年了,她还能够活着回还,并且给我们留下这段佳话,确实是奇迹。


        45 割肝救亲


        淮安有个女子叫张二娘,她的祖母病重,医生诊断需要吃活人的肝,病才能全愈。她找不到活人的肝,只好用刀直接剖了自己的肚腹。因为她也不懂医,在肚腹上横着剖了一刀,位置不太对,又竖着割了一刀,才把自己的一部分肝取出来。然后她忍着剧痛,把取出的肝煮了给祖母吃,当即祖母的病就好了。而张二娘却因伤口的巨痛而晕死过去了,后来伤口长好,疤痂脱落,她的肚腹上留下了有如十字的痕迹。


        我们姑且不论是什么病,怎么能吃活人的肝?只想想主人公这份可嘉的勇气,足以撼动人心了!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X光透视,也没有麻醉剂,这是什么样的精神?横着一刀不行,又竖着再继续割,这考验真是不得了,太不容易了!她当时忍受怎样的疼痛啊,等着祖母吃了肝汤,才昏厥过去。不懂医,只懂孝,这个女子肚腹上的红十字,是对她孝心的表彰,是一面旌旗、旗帜,古人的行为太令人感佩了。


        46 陈氏大义


        唐朝长安有一妇人陈氏,有仇人要杀她的丈夫。于是劫持了她的父亲,逼她开门,然后杀她的丈夫。陈氏考虑到,如果听了他的话打开房门,丈夫就很可能受到伤害,可是不开门她的父亲就要被杀。于是她说:“我丈夫每次洗完澡,喜欢披着头发躺在正厅睡觉。您稍等一会,我让他去洗澡,然后给您开门。”于是她回来先把丈夫灌醉,然后又扶丈夫到楼上去休息。她自己洗了头发,躺在她们家的正堂内。做好了这一切后,她迅速过去开了门,然后再飞快地跑回来躺下,等待仇人的到来。仇人进来后,误杀了陈氏而离去。她的父亲和丈夫因此全都得以活命。


        陈氏的大义是因为临危不乱的智慧才得以成就的。当父亲被人抓了,面对可能丈夫和父亲都会丧命的时刻,她还可以冷静下来,考虑周到,从容应对。故事记载她和仇人的对话:“别杀我的父亲,我答应您。但是我丈夫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您先稍安勿躁。”仇人以为劫持了她的父亲在,一个弱女子她还会不就范?又听这个女子说的合情又合理,他当然就信了。我们想,她开了门儿,还要给仇人指引,说我丈夫就在哪个地方,她还要提前跑到那个地方。也不知道她怎么完成的,大概是真心感得天助。这个仇人杀心很切,当找到了这样一个散着头发的人,因为他急着要完成要杀人的这个愿,也没顾得上去辩认,就把妇人给误杀了。也不知道后来她的父亲和她的丈夫日子是怎么过的,而她用一条命换来了父亲和丈夫两条命的全活,确确实实她死得泰然,又智勇大义的张二娘和陈氏的义节,值得我们感叹。她们为了祖母,为了父亲和丈夫,为了自己的家亲眷属都能够舍身赴义。


        47 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


        方孝孺是明代大儒,他的学识四海称颂。明成祖朱棣起兵的时候,他的谋士就对他说:“城破之日方孝孺是决不会投降的,他不投降你万万不要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将会灭绝。”成祖点头答应。其实,他也有意借方孝孺的威信收揽人心。攻破南京之后,他多次派人招降方孝孺,希望为他撰写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


        后来成祖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他披麻戴孝进去,悲恸至极,哭声响彻大殿。成祖就上前安慰他:“你看惠帝已经死了,你就辅佐我即位吧!就像当年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我们知道,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是继承父亲的王位,而成祖是篡位得来的。方孝孺就厉声质问成祖:“请问成王安在?”方孝孺又继续质问:“何不立惠帝的儿子为君?”成祖狡辩:“国家还是需要一个年长的人做国君,这样比较好。”方孝孺继续追问:“为何不立皇上的弟弟?”就是皇上异母生的弟弟。成祖就说:“此朕家事。”最后成祖命人把笔墨投到方孝孺面前,跟他说:“你就写吧。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强迫他写诏书。方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字,因为成祖曾被封为燕王。方孝孺写完字,把笔扔到地下:“死就死,我绝对不会为你写诏书的。”成祖被激怒了,威胁道:“假如你不顾你九族的话,就别写。”方孝孺义无反顾地斥责说:“便十族奈我何!”


        最后方孝孺被打进死牢,成祖朱棣派人开始大肆搜捕他在京的所有亲戚,并把他们押往刑场,在方孝孺的面前一一杀害,场面十分残忍。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将要被杀的时候,方孝孺看着弟弟,流下了眼泪,他的弟弟说:“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强忍着悲痛,始终不屈,最终被腰斩,时年四十六岁。


        有人说方孝孺被腰斩之后,还以肘支地爬行,以沾着鲜血的手连写了十二个“篡”字,篡位的篡,第十三个字写到一半时气绝身亡。他死之后没有人敢给他收尸,有一个叫戴德彝的人抚尸恸哭不已,绝食三日,有诗云:“临危生死决须臾,为国宁怜家与躯?继志情殷愧力短,承先念切遇时渝。关山欲断春秋泪,骨肉长分南北区。手泽遗今无复守,聊凭风雨泣桑榆。”最后方孝孺的遗骸被收葬到南京聚宝门外的山上。方孝孺的妻子跟他的儿子方中宪、方中愈都是上吊自杀的,两个女儿跳入秦淮河自尽。


        此事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投狱、流放充军者更逾数千,正因他一句“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凡是跟他沾边的门生和朋友也算一族都杀了,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杀十族的人。所以,真正有气节的读书人也是不事二主的,这是男子的贞德。


        古代的人为了成就对方,都是这样,宁死不折,这真是不得了。汉朝的范滂当时被人诬告,皇帝下了诏书要杀他。别人不忍心抓他,他自己跑去投案,并跟母亲拜别:“母亲,我不能给您老人家养老送终了。”他母亲说:“你这样走了之后,就会位列忠臣,我就要成为贞烈忠臣的母亲,我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古人兄弟姐妹、父子、父母之间的情义都是这么成就的。还有前面《母仪篇》中学到的王孙贾的母亲,看到儿子好不容易从战乱中逃回来,却说:“你的君王都不知道在哪里,你回来干什么?”这是成就儿子为人臣的大义。


        48 汉朝,有一个忠臣马援,皇帝听从谗言,下了诏书把他贬了。后来他死在战场上时,冤情也还没有大白,而他的亲弟弟、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互相绑上,像犯人一样,一家人连在一起,向皇帝求罪说:“我们是罪人之弟,罪人之妻,罪人之子。”为国征战沙场,人都没有了,还无怨无悔。为了成就哥哥的志节,为了成就丈夫的志节,为了成就父亲这种正的贞德,一家人志愿做忠臣。


        学习《群书治要》,到《汉书》这一部分的时候,常常被这些贞烈的臣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感觉他们虽死犹生、虽死犹荣啊!这是古圣先贤给我们演绎的忠烈、贞烈,男子和女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女子更要守贞?要做烈女?因为我们是母亲,生命的源头在我们的手上,我们怎么能够不以身示范给家庭,示范给孩子,示范给国家、民族、全社会,全人类?


        49 贞节烈妇  彰显女德


        西汉孝平王皇后是安汉公、太傅、大司马王莽的女儿,她为人贤淑而有操守,平帝即位的时候,她年仅九岁。王莽把持朝政后,想要学霍光的先例,把女儿嫁给皇帝,于是他想方设法要促成此事。他怂恿皇太后派长乐的少府、宗政、尚书令三位大员去提亲;派太师、大司徒、大司空以下四十人,头戴皮弁迎接皇后。那么这个司徒将皇后的玉玺和绶带交过去,上车以后有侍卫开路,从上林身穿白衣到宗庙祷告。第二年春天,又派司徒、司空,左、右将军驾车到安汉公的府邸,自延寿门进入未央的前殿,言铺陈群臣各就其位向皇后行礼,大赦天下,从上到下的官员各尽其职。这是极言铺陈,大张女儿做皇后这个事。


        册立皇后一年多以后,平帝就驾崩了。又过了几年,王莽篡汉,当时孝平皇后年仅十八岁。自从刘氏被废,她常常称病不露面。父亲在丈夫死后一年,篡夺了自己夫君家的整个家业,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她能做什么?王莽很可怜自己的亲生女儿,想让她再嫁,于是就让立国将军孙建的儿子孙豫,带着医生为她看病。孝平皇后知道了父亲的心意,非常愤怒,鞭打侍从,气得一病不起,所以王莽再也不敢强迫她。等到汉兵诛杀王莽,火烧未央宫的时候,孝平皇后说道:“我还有什么颜面再见刘氏汉家!”于是她自投火中而死。所以后人说:“孝平皇后贞淑有节,不因为汉室的灭亡而改变心意,可以称得上是贞节之人!”


        可以想见,假如篡位的不是她的父亲而是别人,她肯定当时就会守着妇道去了。《诗经》有云:“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说的就是她。为了保有母仪天下的德行,她宁可死也要坚持住。古人认为,死不足惜,失节事大。而一个女孩子看到自己的父亲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在自己夫君家里行不义,她如果说父亲的是是非非,也是不道义,没有孝道,怎么办?最后自己以身赴了大火,也算是对汉家有一个交代。


        下面我们来看:


        50 夏侯令女守节


        魏朝时曹文叔的妻子是夏侯令的女儿。她的夫君死后,父母想要她改嫁。她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于是她把耳朵割下来,对天立誓。后来丈夫家一个人都没有,全死了。父母又想让她改嫁,她又把鼻子给割了,才得以保全自己的贞节。


        我们想想当时乱到什么情况?司马懿、司马炎那一段,大家有没有印象?三国末年很乱,生逢那样一个乱世,夏侯令的女儿嫁给了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可惜文叔早死。父亲把女儿嫁给文叔是想依靠曹爽,因为曹爽当时的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后来曹爽却被司马懿诛杀,夏侯令女夫家族上的这些人,一个都没有剩,全被司马懿的人赶尽杀绝。她娘家的族人为避免惹祸上身,还跟中央政府上书表明立场:“跟曹爽和曹家断绝一切的来往,包括夏侯令女儿跟他们家的关系,虽然是儿媳妇,也要断绝关系。”中间还有这么复杂的事。所以他们家族的人又逼着她赶紧改嫁!夏侯令女儿知道后,暗地躲在自己的寝室,把鼻子又割下来了。


        家族里的人见状,既感到骇人听闻又怜悯她,最后族人又劝她:“人生在世间如一颗尘埃一般渺小,落在草上都毫无反应。你何必对自己刻薄到这个样子?而且你夫家全都灭亡了,一个都不留!你现在替谁守寡,替谁守节?”这个女子却回答道:“内心有仁爱的人,不因为她的君和她的主的兴衰荣枯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有忠义之心的人,绝不会因为君主的存或亡而动摇自己的立场!过去,曹家兴盛的时候我嫁过去,也在他们兴盛的时候,守寡守节。而今曹家衰败,我怎么能够抛弃曹家而改嫁他人?你们这种行为简直是禽兽不如,我绝对不能做!”


        司马懿虽然杀了曹氏全家,但是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居然升起敬佩之意!特别准许夏侯令的这个女儿可以随意收养儿子,作为曹家的后代!


        曹家人在不在跟我没关系,她守的是自己心中的这份道义,守的是曾经爱过的丈夫,守的是这个家的家族气节。曹家的人虽然都不在了,但是因为一个女子,曹家的气节还在。我们看看夏侯令这个割了耳朵,割了鼻子的女儿,用这种骇人听闻的方式守着名节。虽然自己的父亲、族人、叔伯、阿姨、婶子们都爱她,但是她为了成全自己当初嫁夫君时,说的死生契(契是约)阔,守住和丈夫间曾有的约定,怎能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变?在这样的大节面前,这个女子守得住,可谓女中豪杰!“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她的这句话被当时很多人引用,比起一些墙头草的政客,比起那些临危变节的人,夏侯令的女儿守节明志实在是可敬可佩!


        本来曹家已经没人了,整个家族已经绝户了。假如司马懿不是被她感动的话,曹家的祖坟都没人去添一添,祖庙也没人祭奠。我们想想,她守节为谁守?还是为自己守!不仅自己有后,还保持住了夫君家整个家族的名节,并且能够代代传下去,也算是让曹家有后了。在古人来讲,这是大事呀!有多少家庭生不了孩子,收养过继一个儿子过来,有的是过继亲戚的孩子姓这家的姓,就是这家有后代了,这个家的家道、家风、家业还在存续着。


        51 劈掌明志


        五代的时候,虢州司户王凝去世后,他的妻子李氏领着儿子,护持着丈夫的灵柩回家。半路天晚要住客店,店主说她带孝,有丧事在身,这样太不吉祥了,不许她住宿。她再三肯求店主,最后店主也烦了,就直接拉着她的手,把她给揪出去了。凝妻李氏流着泪,伤心地说:“天哪!我已经不幸没有了丈夫,现在我的手就可以被男子随便拉?这真是很羞辱的一件事。”当时拿起刀就把自己的手掌切断,地方官马上就知道了此事,于是奏明了朝廷,请求旌表李氏的义行、烈行,另外又差人把店主人杖责了一顿。


        只要有德行,这些官员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就站出来。我们现在是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一个女子守节可以给她奖励。我们的电视,我们的报刊书,我们的传媒都在导引什么?甚至有的母亲寡廉鲜耻,给自己的女儿做经纪人,包装自己的女儿,不惜一切代价。太可悲了,跟古人比,我们是多么的羞愧。


        这些故事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我们也没有亲历过这样大的人生劫难,可是我们学的是古人的心。我们虽然没遇到那么多的大事,但是小事咱都守不住,其他的我们又能做到多少?


        52 共姜守义


        周朝卫国的世子共伯,早死,妻子共姜为夫守节,可是她的父母想要她改嫁,共姜坚决守着义气,不肯从命,并做了一首诗,叫《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以此来表明自己除了守死,再没有其它想法。


        读共姜作的这首诗,马上就能明白一个女子的心意:我嫁了一只柏树做的船,在河里行驶着。我在丈夫的家里和在自己家是一样的。丈夫垂着两绺头发,齐着眉毛。曾经跟他结过发,一定要守着贞节,到死也没有外心。父亲母亲,你们还不相信我为道义要守节,那我该怎么办?


        她的父母看到了这首诗,再也不强迫自己的女儿改嫁了。姜氏死了之后,很多人都读诵她这首诗,卫国人还追给她一个谥号叫“共姜”。她的这个故事在德育课本里叫《共姜柏舟》,是讲她向自己的父母明志,也是向乡里乡亲明志,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段佳话。


        53 史氏刺面


        明朝溧阳有一位姓史的女子,许配给一个叫邵一龙的人,还没有嫁过去,丈夫就去世了。她的父母就想给她重新选择一个夫婿。史氏女子于是用针在自己的脸上蘸着墨刺了字:“中心不改。”痛得她晕死过去了,等醒来后发现其中有一个笔画刺得不明白,看不清楚,于是她又重新补刺了一回。后来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了,皇帝下诏表彰了她,最后她无疾而逝。


        我们也可以理解做父母的,孩子都没有结婚,丈夫就走了。按古礼也有改嫁的,改嫁也没有人说什么。史女作为未婚妻,却坚决不改嫁。


        我们听说过岳飞精忠报国,母亲在他的背上刺字的故事吗?小时候听过这段评书,当时听的身上激灵激灵的,因为想象着一针针的刺下来,会很痛。


        一针一针往自己脸上扎着刺字,有的字感觉不清楚,又再重复一次。“史氏刺面”的疼痛,可以想见。没点勇气这件事情实在干不了!古代的人她有没有“我”?有没有我这个“身”?她早超越了“我”,为了名节,为了曾经夫妻的这一个名分,她是无我的,刺了字明志,就能坚守一辈子。这是真有贞德我们没有遇到像《贞烈篇》中的生死境界,才更要反省自己,在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中,就失去了正心正念,没了定功,如何能够守着女子的节操!我们自己的这个心念一天得动荡多少遍?今天学了之后,一定要贞静安定,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学习这些贞烈女子的故事,我们内心深处升起由衷的敬意,并把对她们的敬意放到心中,嘉勉我们自己日后的言语和行为。


        54 窦氏舍生取义


        唐朝德宗时,有一个叫朱泚的人造反,盗贼肆意纵横。在奉天的窦家有妯娌两个被贼匪们逼得走投无路,姐姐先纵身投入深崖,妹妹也跟着跳下去了。后来姐姐死了,妹妹只是大腿骨摔断了。德宗听闻此事后,旌表了她们的节义。历史上确有其事,她们的故事被收到《旧唐书》之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窦家二女的故事也让我们非常感动,不亚于皇甫夫人的事迹。在古代,一个女子能够守住自己的贞节,只要有地方官或者皇帝听说了这样的事情,就一定会给予表彰,会被朝廷所赞叹和鼓励,最起码精神的奖励是一定有的。对她们来说,道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所以说要“舍生而取义”。


        还有一个故事,有姑嫂两人结伴前行,因为在蛮夷之地,那里的蚊子很厉害,能把人叮死。到晚上她们遇到有人搭了帐篷,进了帐篷,跟其他男男女女一起躲蚊子,这个女孩子自己独自在外忍受蚊子的叮咬。第二天大家发现,女孩子被蚊子咬的肉都烂了,露着骨头。


        古代的女孩子就是以这样的行为守着自己的节义。嫂子去躲这个虫灾,作为小姑子,她也没有说这样不对,没有说这样不好,大家要听懂,只管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对的,一定不去要求别人,古人就是这么样做的。我们人在天地之间,要行天地之德,不要对别人指指点点,自己做到有德,不负“天、地、人”三才之称。我们只有把这些德行演绎出来,让周围的人看到:你因为守节,让自己得福,也让身边的人得到幸福。


        55 数十年封发待夫


        唐朝的贾直言,因为给皇帝进谏,结果被贬去岭南。他对自己的妻子董氏说:“我此去生死未卜,你这么年轻,不宜独居,你再做打算吧。”妻子于是拿起锦带把头发绑起来,让丈夫在带子上写上字,说:“我一定要等你回来,亲手把我的头发解开。”二十年后,丈夫才回来,亲自解开了她的头发,这时她的头发全部脱落,一根也没剩。这个故事被记载到《新唐书》第二卷第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三。


        大家想她丈夫会嫌弃她吗?以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可能会说,这个每天看着没头发的妻子,他可能会不开心吧。丈夫独自前往,是为妻子考虑,因岭南是蛮夷之地,自己此去生死难料,有多少的同僚在被贬的路上就死去了,怎么忍心拖累妻子。而妻子为了践行对丈夫的誓言,二十年没洗头!像我们七天不洗头都受不了。这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互相成就对方,这就是他们夫妻的恩义,情义和道义。并且董氏还要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一个女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独自生活二十年,多不容易。今天我们来学习她,体会她当时的处境,才更觉得她的形象高大。


        56 割耳明志


        明朝的解缙很会写文章,大家听过那句“嘴尖皮厚腹中空”吧,就是他作的比喻,形容有的人肚子里没东西。当时解缙在文渊阁做大学士,这个职位相当于副宰相。解缙有个同乡跟他的官职差不多,他们一起在文渊阁做文章,整理这些典籍。皇帝听说解缙有个儿子,而他这个同乡有个女儿,于是钦点,给他们两家定了娃娃亲。解缙因为性格梗直,说话很容易伤到别人,有一天就冲撞了皇帝,皇上一气之下,就把他给发配出去了。


        他的这个同乡就跟女儿说:“解家如此,另择佳婿吧。”做父亲的认为可以趁机去跟皇帝请辞这个婚约。女儿割掉一只耳朵表示心愿:“女儿终身,皇帝做主,父亲也答应了,应当始终如一,至死不变。”


        父亲真爱女儿,应该珍重女儿的名节。作为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儿,不会因为自己的幸福,牺牲父亲的德义。同乡不幸,帮不上忙,已经不忍,怎么还能落井下石?另外,这是皇帝做媒,做父亲的可以恳请皇帝把婚约解除,但是皇帝和同朝之臣会怎么想:又是自己的同事,又是自己的老乡,人家遇难了,赶紧踏上一脚。所以,这个女儿为断除父亲悔婚的念头,直接把一只耳朵割下来,以此明志。父亲被女儿的节义打动了。后来解家被赦免,此女归嫁解缙之子解祯亮。


        这个女子守着定,守着贞德,最后守得云开待日出了。


        57 妙慧题诗


        明朝扬州卢生妻子李妙慧。卢生进士及第后,没有及时回家,就讹传他死了。妙慧在卢家过着穷苦的生活,父母特别怜惜她,如今又要守寡,于是想要女儿改嫁,不再受苦。这时有一个南昌的巨商谢唐没有儿子,他的母亲李氏正在扬州准备为谢唐娶一个妾室,这位李氏恰好是妙慧本家族的姑姑。妙慧的父亲听说此事后,就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于是假装有事带着她到谢唐的船上,然后自己悄悄辞别离去。妙慧知道真相后,多次想要自杀,都被婢女所救。她的族姑李氏听说她多次自杀未遂后,心生怜悯,就把她认作女儿领她到船上。当船路过金山寺时,李妙慧在寺内墙上题诗,诗曰:“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盖棺不作横金妇,天地当寻折桂郎。彭泽晓烟归宿梦,蒲湘夜雨断愁肠;新诗题在金山寺,高挂云帆过豫章。”落款自署为:扬州进士卢某妻李妙慧题诗。等到卢生接受官职归来不见妻子,就开始四处找寻,踪迹全无。后来路过金山寺,看到了墙上妻子题的诗,非常感动,于是请人专一在往来豫章之地的商船上打听妻子的下落。因为这类的船太多,他也没有查问出什么,于是他请人每晚绕着这些商船唱着妙慧所做的那首诗。族姑李氏听到歌声后,就召唱诗的人上船,才知道卢进士正在找妙慧,而这时妙慧已经削发为尼。后来夫妇得以相见,妙慧就还俗而回,俩人得以复合。


        妙慧的丈夫中了进士还没有回家,传言丈夫已死。这真是考验,妙慧是“事死者,如事生”,不管丈夫是生还是死,自己一定要定在自己的本分上。父母可怜她,心疼她,要让她改嫁,又有一个族姑是真心想把她娶到自己家当儿媳妇,后来这位族姑不仅认她做了女儿,还成全她为了守节出家做尼姑。


        听了这些故事,不要觉得父母过分,很多人也已经做父母了,应该也可以理解这都是因为顾怜妙慧,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些女子们,常常因为拗不过父母的情执,只好用极端的方式来表白自己,以获得父母的谅解。


        今天我们学习这些故事,也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加营养,加清流。在学传统文化之前,不要说做到了,我们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故事的主人公?随着学习的深入,相信当境界来时,最起码在这种场合下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到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58 姜氏匪石,不可转也


        周朝的时候,卫国桓公的夫人,从齐国嫁到卫国,还没走进卫国的宫门,就听说新郎桓公被乱臣杀掉了,国人已经立他的弟弟宣公做了新的国君。姜氏的随从说:“既然新郎已死,我们不如回国吧。”新妇姜氏虽然未嫁已寡,但她坚决不从,还在周围筑造了几间房子,居住在了卫国,为桓公守丧三年。后来她的夫弟宣公请她回宫一起居住,姜氏不去,她还写了一首咏匪石的诗来表明自己的誓言,其中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最终亡故在卫国。这首诗现存于《诗经·邶风·柏舟篇》。


    这则故事又是讲一个女子在没有成婚时,丈夫就走了,而她能守着自己的气节,终了天年。这是我们在《贞烈篇》里学的第二个女子未嫁守寡的故事了。其实在吕新吾的《闺范》和《列女传·女范篇》里,这样的女子不在少数。为什么她们能够坚持住?因为她们自小深受这种礼仪风范的熏陶,她们以之为美,以之为荣,所以坚持得住。假如她们觉得在整个社会中,这样的事是个不好的事,就没那么好坚持了。


        我们可以想像,弟弟宣公继位之后,想起从年轻就守寡的嫂子在卫国生活,他内心里一定敬仰这位嫂夫人。尤其每当他们家里有像祭祀、祭奠这样的事情时,他一定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哥哥嫂子。所以,虽然她是一个人终老天年,但是,我们相信她是在举国上下的敬重心念中老去的。


        所以作为女子,知道自己这一生怎么过很重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最后能够得到一个女子应该得到的,得到的是我们后人对她永远的纪念,流芳百世。我们每讲一次她们的故事,每学一次她们的故事,她们的精神就光辉后人一次。


        59 伯嬴守宫


        吴王阖闾把楚国攻破了,楚昭王逃难出走。吴王阖闾听说楚昭王的母亲伯嬴长得非常美貌,打算欺凌冒犯她。伯嬴当时手里拿着一把刀,她守着宫里很长的一条巷子,对阖闾说:“大王发兵是来匡正我们楚国的,如果做下不义的事情,将如何去称霸天下?至于妇人我为了守住自己的义,除了死去没有第二条路。有谁敢来近我的身体,我必定把他杀死,你们来也是送死,有什么乐趣可言?大王你如果杀了我,是屠杀一个国君的母亲,这是逆天的;如果执意做下去,就是甘心接受淫乱的恶名声,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吴王阖闾听了这几句话,特别惭愧,知难而退。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心中还是有一定的道德礼义的,所以有人理智的晓以道义,即使欲望当前,他们还是会动容,最终以道义为重,舍却了欲念。平夫人伯嬴守住巷子大约三十多日,直至秦国的救兵到来,吴王的人马退却,楚昭王得以回国。这个德育故事叫作“伯嬴守宫”。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故事,即使被打败的国君的母亲,都是守着礼数的。像《后德篇》中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氏,她对当时宋朝的太后,一直是敬姐妹之礼,这才是真正和君上德义相配的女子。吴王攻破楚国时,国君楚昭王逃亡去秦国搬救兵,吴王便把昭王后宫所有的女子,都做了自己的姬妾。轮到了伯嬴,她就既能保节又能生存,这是智慧又有气节的女子,她的从容淡定,以及言辞切中要害的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回味。


        赤眉军是东汉的土匪,因为饥荒年,他们本来是又抢吃又抢喝的,看到孝子很是敬佩,赶紧把他们的粮食拿给孝子,让他回家孝养父母去,古人真能这么干。哪里像现在,明明自己开车把人撞了,看到没死,赶紧下车再补几刀,一定要置人于死地。我们惭愧现在的生活环境。而古人即使大军压境,一个女子也可以拿着一把刀,讲出一些有道义的话最终得以自保,甚至一直坚持一个多月,等着儿子把救兵搬回来。这也只有我们的古人才能够演出来这种妇节、妇德。


        60 夫之不幸,妾之不幸



        蔡国有个人,他的妻子是宋国的一个女子,刚嫁过去没多久,丈夫就得了很重的病,可是这个女子一点都不嫌弃,细心照料侍奉丈夫。父母可怜自己的女儿,劝她另嫁,这个女子说:“我的丈夫得这么重的病,不仅是他的不幸,更是我的不幸。现在丈夫有病,在这么不幸的情况下,如果我弃他而去,是没有仁道。如果我再嫁第二个丈夫而背叛他,这就是不讲义气。如果我是这样不仁不义的人,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那我就不活了。”于是她就要自杀,父母看到她这样,也不敢再逼她了。后来她一直把夫君侍奉到寿终,也守住了自己的名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4-20 13:48 , Processed in 0.2086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